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 历史传记 身心灵 生活艺术 人与自然 人文杂话 其它 素食起步护持
 
 

“小国寡民”汤池镇,传统经典润童心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教育“复古”

对于当今真实世界里的人们的来说,汤池好似一个不真实的世界。

如今每天都有求学者络绎不绝地来到这个小镇。男女老少之中有成功的企业家、都市中的“白领”、面色黝黑的农民、焦虑的父母和常人眼中的“坏孩子”……他们来到汤池的目的只有一个:学习“圣贤教诲”,学习做一个幸福的人。

汤池镇隶属安徽省巢湖市庐江县,是传说中孔雀东南飞故事的发生地。2004年,净土法门法师在这里兴办了庐江文化教育中心,推广“孝悌忠信、礼仪廉耻、仁爱和平”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在净土法门法师看来,全镇人口不到5万人、山水环绕的汤池小镇和老子构想的“小国寡民”很相像,他希望通过传统道德教化,在这个小镇实现“礼仪之邦”的目标。

汤池小镇的绿色课堂

从激烈竞争的外部世界来到如今的汤池小镇,许多人的感觉都是这里好象一个“世外桃源”:这里的人实在太谦和、太有礼貌、太为他人着想了,人们说话都是轻言轻语,见面后互称“老师”,并鞠躬问候;街道上永远是干干净净,许多人抢着做义工;有什么事情需要帮助,马上就有人热情地来帮忙;每天镇上都会响起郎朗读书声,那是镇上居民和外地求学者在齐声诵读《弟子规》。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作者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李毓秀夫子,依据《论语》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教诲编成。《弟子规》全文一共有8个部分,首先是“总叙”,然后依次是“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等部分,分列了“弟子”接人待物的各种规范:做人首先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接着要做到谨慎和诚信,再进一步要做到爱护一切人,并要亲近和向有仁德的人学习,做到了以上的这些立身行事的行为,如果还有余力,可以学习圣贤的经典。

这本《弟子规》是庐江文化教育中心的核心教学内容,此外,列入中心教育内容的还有《三字经》、《五种遗规》、《四书》、《老子》、《庄子》、《八德故事》、《十三经》等。中心也传授一些实用技术培训内容,但那是作为传统文化才艺的补充。

在净土法门法师看来,之所以会出现当今家庭矛盾多发、社会问题层出、环境污染加剧乃至国家族群之间冲突不断等种种社会人心日趋紧张的局面,根源就在于教育失衡,把知识技能教育放在了德行教育之前,而知识技能教育并不能指导人生解决问题。为此,这个文化教育中心要做的就是“别人都不做的事情”,通过传统的伦理道德教育来恢复人们固有的仁爱本性。

什么是教育?当下人们的印象中,教育无非是通过读书求学,获得各种证书和谋生的实用知识技能,但庐江文化教育中心的老师和志愿者们会认真地告诉外来的求学者:按照《说文解字》的解释,教就是“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就是“养子使作善也”。《礼记·学记》中的说法是“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

基于“长善救失”的理念,庐江文化教育中心的教学不是给人增加“知识”,这是现行的教育环境里各个学校、培训机构都在做的事情,中心教学的目的是通过传统文化的教学让人“有文化”。

中心的老师经常会用形象的例子来说明“知识”和“文化”的区别。中心训导长蔡礼旭说,他曾在演讲中问听众一个问题:“你现在拿到一颗很好吃的巧克力,你第一个会想到谁?”结果得到三个答案:前排一位年轻人说“赶紧吃下去”,他很老实,说了实话;后排一位中年女士说“留给孩子吃”;再后面一点,一位六七十岁的长者说“先给父母吃”。哪一个人更有文化涵养?六十多岁的人可能识不了几个字,年轻人可能是大学毕业,学历高低不决定文化高低。

百善孝为先

在演讲中,蔡礼旭经常还会问到家长们一个问题,现在的孩子过生日第一个想到什么?家长们便回答:“蛋糕”。蔡礼旭就接着解释:“第一个念头想到蛋糕,这个反应已经流露出教育的结果,我们要冷静看这个种子是播对了,还是播错了,要慎思。这么好的教育机会,应该让孩子明白他的生日即是母亲的受难日,要谨记母亲十月怀胎的辛劳,让孩子生起知恩报恩之心,这是教育。”

《礼记》中说:“教国君民,教学为先”,那么教学应该哪里开始呢?中心的做法是:始于孝道。

常常挂在中心老师嘴边的一句话是“百善孝为先,孝心一开,百善皆至”。一部《弟子规》,就是从“入则孝”展开,所以要进行传统伦理道德教育,首先应从孝道开始。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经》)一个有孝心的人,他会推己及人,他对自己父母孝顺,他看到别的长者同样也恭敬对待,这样一来就有了恭敬心,而一个人的道德学问都是从孝和敬中不断地提升、流露出来的,所谓“大道至简”,看来很深奥的道理其实都是很根本、很简单的。

孩子给父母洗脚成为每天必修课

同时,中心会告诉一位又一位前来求学的人们,经典就是生活,不要把经典当成只拿来背诵的书本,经典里的教导都是要人们身体力行的。对此,蔡礼旭也讲过一个例子,他到深圳一家幼儿园讲授《弟子规》,结果还没开始,一个小孩就举手说:“蔡老师你不用讲了,我们都会背了。”这马上让蔡礼旭感到有点不太对头,于是他就在黑板上写了一个“道”字,再对学生们说,从道字的形象就可以看出,要做一个有道德涵养的人,首要便是实践,请问诸位同学,你们做到了《弟子规》里的哪一句话?小孩子们的头本来都仰得很高,听了这话就在想:“入则孝”的第一句话就是“父母呼,应勿缓”——昨天还跟妈妈顶嘴了呢,就马上开始反省。其中一个孩子回去在日记里写道:“今天蔡老师来上课,说《弟子规》是拿来做的,而不是只有拿来背。”

从上面这个事例,中心的老师们也会告诉大家学道理最好的年纪就是幼时,比起成人,小孩子天性纯真,更容易为做错了事情而感到羞愧。俗话说:“教儿婴孩,教妇初来”,儿童的天性未受污染前,善言易入,所以人之善心、信心,也须从幼小时培养。

本着“经典即生活”的理念,庐江文化教育中心在课堂讲授《弟子规》等经典的同时,也在汤池镇上举办各种活动:为70岁以上的老人赠送敬老金,为80岁以上的老人赠送龙头拐杖。

为80岁以上的老人赠送龙头拐杖

《孝经》里说:“移风移俗,莫善于乐”,在讲授经典的同时,庐江文化中心还在汤池镇河边的小树林里开展了“音乐课堂”,由老师领着大家唱中心依据传统伦理道德谱写的歌曲。

去年笔者到汤池时,人们在河边一起唱的歌曲是《孝敬父母》。“课堂”里挤满了人,有镇上的老人、青壮年和小孩,还有许多外地来的求学者,在中心老师的带领下,大家一起唱:“孝顺是疼爱,孝心是祝福。孝顺就是帮父母忙忙家务下下厨……”歌词内容与《弟子规》上讲的“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等内容相呼应。

唱这首《孝敬父母》的时候,正值中心的靳老师要离开汤池去山东庆云教学时,镇上的老人合唱团给她送来一父锦旗,上面写着“善歌永暖老人心”几个大字。汤池镇工商所的薛所长致辞说,这两三年来,汤池镇上出现了很多的贤妻良母,邻里之间因为小事争吵的事情也少了很多,这和中心推广的传统伦理道德教育是“分不开”的。镇上70多岁的徐奶奶颤巍巍地站起来,眼里含着泪花说,正是受到这个好风气的熏陶,镇上越来越的人都明白了“以顺为孝”,家庭矛盾也就跟着少多了。

父母是最好的老师

“至要莫如教子”,对于为人父母来说,大都认同这一点:如果教育不好自己的子女,那么即便父母自己在事业上再成功,人生也是有缺憾的。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家庭教育是所有教育的基础,“父母是最重要的老师”,蔡礼旭说,父母要做好这个老师的角色,首要一条就是做到以身作则,所谓“言教者讼,身教者从”,最有效果的教育是身教。所以,教儿、教女先教己,父母做得好,自然给儿女树立一个好榜样。

中心的杨淑芬老师曾遇到不少家长向她抱怨:现在的小孩真是越来越难管教了,这时她往往要反问一下抱怨者的家庭状况。“如果夫妻每天吵吵闹闹,孩子每天见到的就是父母吵闹的场面,这种行为举止的‘示范’无形地作用于孩子幼小的心灵,他的个性、脾气又怎么会好呢?”她说。

《论语》里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来自河南郑州的任艳枝已经带着她的小孩紫规小朋友在汤池镇待了近一年,她对这个“身教”体会很深。她另外常用的一个词是“力行”,从经典里学习了为人处事的道理,就要身体力行。在参加中心课程的同时,她还参加了汤池镇的义务清洁队和专为外地求学者服务的“服务之家”。每天她都会拿起扫把上街,她把这个称为“习劳课”,在打扫街道时碰见熟人或者遇到有人问路时,她都会向对方鞠躬问好。一段时间下来,紫规小朋友的进步也很大,“以前做事情都还需要我催一下,现在一说出去上‘习劳课’,他比谁跑得都快。”

任艳枝将这些收获的原因归结为在汤池“污染比较少”,小孩就容易“见贤思齐”——在汤池,“污染”一词并不主要用来指环境污染,人们更习惯用它来描述人心道德所受的影响,接受了《弟子规》的父母不太愿意让孩子看电视,因为电视里的内容鱼龙混杂,容易把识别能力不高的小孩给“污染”了。

《孟子》里说:“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意思就是说,当做事情达不到预期目的的时候,就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蔡礼旭也曾以看电视为例讲过这个道理:如果父母一直在看电视,却命令小孩“快去做作业”,那么这小孩子一定是虽然无奈之下坐到书房里,心却还在电视前,并且还可能会心里不服气“为什么你们看,不让我看?”这个时候时候父母如果如果认为小孩子坐在书桌前就以为教育的目的达到了,那就是重表象而轻实质了。

中心的教学教给大家:很多看似高深的道理就在日常生活的点滴小事当中,“为往圣继绝学”看似遥不可及,其实只要立志,“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皆是以修身为本”(《大学》),努力在家中最一个好父亲,好丈夫,树立一个好的榜样,这些都是在“力行近乎仁”(《论语》)。

修身所追求的一个重要品质就是“慎独”,即在无人监督的时候,也能遵从圣贤教诲自觉从事。对于教子来说,“一个为人父母者真正的成功在哪里?当他不在的时候,孩子还是非常懂事,在离开父母的时候,孩子还能够遵照父母给予的正确的人生态度去做人,这才叫真正的成功。”蔡礼旭说。

 
 
 
前五篇文章

生命的回归(一)

眼睛泄露你的心灵

孔子天命观略析

《礼记》“中和”思想的人格价值论

红山文化与龙

 

后五篇文章

误解的产生和消除

刘墉:为什么要让孩子请老人出来吃饭?

刘墉:孩子学不好 家长要负责

生命的回归(二)

“无限之生”的界线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