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 历史传记 身心灵 生活艺术 人与自然 人文杂话 其它 素食起步护持
 
 

陈星桥:提婆达多与常不轻菩萨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一、提婆达多

被称为空前绝后之“极恶人”的提婆达多,出生于印度东北部的比哈罗州。据佛传记载,他与释尊有姻亲关系,是释尊之父净饭王的弟弟甘露饭王的儿子,与释尊的侍者阿难为兄弟,因而也是释尊的堂弟。

传说提婆达多从小就聪明伶利武艺高强,甚至说他想与释尊争夺后来成为悉达多太子之妻的耶输陀罗公主。不过从他们两人的年龄大小来看,颇为可疑,因为提婆达多实际上要比释尊小三十岁左右。

提婆达多之加入释尊教团,是在释尊成道大约过了十五年之后的事情。据说是伴随阿难、优婆离、阿那律等七位同道一起出家的。在随后的三十年里,一直在释尊教团中修行。不过由于私欲、野心和虚荣心强,到底未能达到真正的觉悟。

因此,提婆达多决定学习神通,并因此受到释尊的责备。但他仍一再求教于各种各样的仙人,并获得了很大的神通力。由此而充满自信的提婆达多,巴结上当时摩揭陀国的阿阇世王子,阴谋夺取释尊的教团,曾三次对释尊说:“你已经老了,修行僧众交给我领导,你就引退,怎么样?”可是释尊每次都断然拒绝:“不行啊,提婆达多!连舍利弗、目健连我都不委任,你就不要想统理僧伽了。”这样一来,提婆达多就对释尊产生了很深的仇恨。

不久,提婆达多就请求阿阇世王子协助,计划将释尊杀掉。或雇职业杀手谋害,或从悬崖上扔大石头砸;或让狂暴的大象饮酒袭击,或将自己的手指涂上毒药潜入释尊卧室床下,一次又一次地企图谋害释尊的性命。可是,其奸计在释尊的神通力面前全部以失败告终。

据北传佛教的佛传载,提婆达多由于企图分裂释尊教团罪和伤害释尊罪堕入地狱,将长时期在其中受苦。不过提婆达多事实上真是那样的“极恶之人”吗?这不能不说还是一个相当大的疑问。这是因为,他作为佛教徒,毕竞是以“佛陀”圆满的觉悟者为最终目的的。正因为这祥,他曾向释尊提出制定更为严格的戒律的建议。此外,在使僧团分裂的问题上,他如果不具备一定的人格,他的弟子们按说就不会始终跟随他。其证据为,五世纪的法显和七世纪的玄奘在其游历印度的传记里都提到奉行提婆达多学说的僧伽的存在。

但是,使僧伽分裂,企图取代僧团的提婆达多,对于释尊领导下的教团来说,当然不会是令人满意的人。因此可以认为,提婆达多的罪恶是被特别予以强调而流传后世的。那么作为谋害对象的释尊自己,对于提婆达多又是怎样看的呢?

释尊在《法句经》中说“于此世界中,从非怨止怨,唯以忍止怨,此古圣常法。”释尊正是身体力行着这一教法。而且这种思想在《法华经·提婆达多品》中表现得更为彻底。

《提婆达多品》中说,释尊前世曾为国王,为求正法,舍弃王位,追随提婆达多的前身——阿私仙人,供给所需,采果汲水,拾薪设食,乃至以身而为床座,以如是种种供养,精勤修习,并因仙人的加持而得正法,成等正觉,而广度众生,都是因为提婆达多善知识的缘故。所谓成等正觉,就是觉悟之意,所谓善知识就是良友之意。释尊在这样一部著名的《法华经》中通过前世的因缘故事将提婆达多称之为“吾之师”,非同一般。如果更深入地想一想,就可以说,释迦牟尼正是由于有提婆达多这个法的叛逆者,才能够更加奋发精进的,也正因为提婆达多暴露出人的懦弱、愚昧这些弱点,释逆牟尼自身的觉悟也才愈益深刻,故而释尊将他称之为“善知识”。在《法华经》中,释尊还授记说这个提婆达多自此世之后,经过无数岁月,将悟道成佛,名为“天王如来”,其国名为“天道”,并能令广大的众生除迷开悟。

释尊拜提婆达多为善知识的事例启示我们要有“无论什么人都有平等的佛性,都必然能够成佛”的信念和勇气,昭示我们什么是真正的慈悲之心。

二、常不轻菩萨

常不轻菩萨仅见于《法华经》。据该经介绍,在远古离衰时代,大成国中有一个称为威音王如来的佛陀,其国人民遵循如来之教,都过着幸福的生活。威音王如来逝世不久,佛陀之教渐渐被人们遗忘,进入邪见横行的时代。僧侣们只知道念诵经本,完全忘记了向人们说法,就在这时出现了常不轻菩萨。

这个常不轻菩萨既不诵经,也不说法,只是一心一意地礼拜他遇到的行人,并说:“我不轻慢你们,为什么呢?因为你们若行菩萨道,必能成就佛果。”由于他经常这样做,这样说,故被称为“常不轻”。在某种意义上说,这种称呼是含有轻蔑意味的“绰号”。那么,常不轻菩萨为何这样持续不断地礼拜行人呢?他是为了促使那些徽于实践佛法、忘记开发佛性的人们深深地反省自己(你们都具有尊贵的佛性,为何不予重视呢?……这绝非小题大作)。他不用口说,而是以礼拜的形式去打动人们。

可是,被礼拜的人们竟忿怒起来,他们没体验过被礼拜的滋味,心里感到不自在,因而恶口骂言:“哪里来的无智比丘!自言我不轻你,而与我等授记,当得作佛,我等不用如是虚妄授记。”有的人甚至以棍棒相加,成投以瓦石,而常不轻菩萨绝不发怒,也决不反抗,只是回避到石头扔不到的地方,然后大声说:“我不敢轻视你们,你们都将成佛 ”。并继续礼拜不辍。常不轻菩萨一方面是可怜这些人,一方面也是为了磨练自己的意志。就这样,他不断地礼拜,也不知过了多少年,当在命终时,于虚空中听到了威音王如来说的《法华经》,获得六根清净,而且由于这个《法华经》的功德寿命增加,并具有了种种的神通力。

这祥一来,从前骂常不轻菩萨是笨蛋,并投以瓦石的所谓“增上慢四众”们,听说常不轻菩萨的事迹也转变了态度。而从前只专心礼拜的常不轻菩萨也开给为人们宣说《法华经》,化导许许多多的人成为大菩萨。以此功德,常不轻菩萨得值遇千万亿佛,精进修行,臻于佛境。

释尊在《常不轻菩萨品》的最后,向得大势菩萨公开了个中的秘密:这个常不轻菩萨正是释逆牟尼的前身。《法华经》的记述在这里就结束了。在其他的经典、佛传和本生经中,尚找不到象常不轻菩萨这样的典型人物。不过在某些方面,可以说周利槃特的形象与他倒颇为相似。

周利槃特是接受哥哥的劝告从而成为佛弟子的。不过他生来就愚钝,即使听到佛的教诲,连一个偈颂也记不住。看到这种情况,他哥哥要让弟弟还俗,但被释尊阻止了。释尊让他做打扫灰尘的工作,经过长时期的修行,周利槃特终于比其他的人更快地达到了悟境。

周利槃特和常不轻菩萨的共通点就是,他俩都是被认为不大机灵的人:周利槃特被道友们认为是愚钝的,而常不轻菩萨一方面说“我不轻视你们”,一方面却为人们所轻视。可是他们二人不管如何被轻视,决不恼怒,并且不读经,不说法,专心坚持一行(扫除、礼拜)。也正因此,二人都很快地达到悟境。为什么会这样呢?那是因为周利槃特和常不轻菩萨都老老实实遵循释尊之教的缘故。

以常不轻菩萨作为修行的榜样,在镰仓时代有高僧日莲圣人。日莲圣人在其所著《显佛未来记》中,有这样一段话:

“常不轻菩萨礼拜而念诵的有24字,和日莲所弘扬的‘妙法莲华经’五字,词虽有不同,但其意义则是完全相同的。”

从这种意义上说,这部《常不轻菩萨品》贯穿着人的绝对的不朽的信念,在清楚地昭示佛教徒的生活方式以及传教的形象方面,可以说是《法华经》中最突出的一段了。

 
 
 
前五篇文章

汤一介:留住根脉创大同

加沙地带的历史与现状

周生贤给广西教师韦承先回信

东西方环保理念有何差异?环保需要更人文

命途多舛话麋鹿

 

后五篇文章

澳门日报:送别08 迎难而上

随时留心为别人服务

芬兰:用家庭教育赢过世界

感动2008:慈善、感恩、志愿

欧美流行“被动式住宅” 没有火炉冬日依旧暖如春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