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廷顿与文明冲突论 |
 
有的时候,一位有建树的学者,既可以给某个世界级难题提供一个完美的答案,也可以只是提出一个能够引发长久思考的世界性问题,亨廷顿或许就属于后者。
美国著名政治学家萨缪尔·亨廷顿 2008年12月24日,美国著名政治学家萨缪尔·亨廷顿逝世。哈佛大学网站上发布的这一消息,迅速引起全球媒体的广泛关注。81岁的亨廷顿教授被称为“近20年来美国学界最富争议的人物”,他提出的文明冲突论至今仍倍受关注,并引发激烈争论。 亨廷顿出生于作家世家,父亲是编辑和出版商,母亲是短篇小说家。1946年,19岁的亨廷顿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并获学士学位,而后,他参加了美国军队。后来他又先后获得芝加哥大学硕士学位和哈佛大学博士学位。亨廷顿曾参与创办《外交》杂志,曾在卡特政府的国家安全委员会中任职。 亨廷顿早就成为美国学界的“明星人物”,据说他当年曾以不到半年的时间完成博士论文,创下纪录。他23岁时开始在哈佛大学任教,不到40岁就已成为哈佛大学教授。30岁时他出版了《战士与国家》一书,77岁高龄写就最后一部专著《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亨廷顿的每一部著作几乎都能引起强烈反响或热烈讨论,对美国公众舆论和国家政策产生较大影响。这在美国政治学界是不多见的。 多年来,亨廷顿致力于研究美国的国家特征和国家利益、国际政治中的文化和当代国际政治学、民主化等课题,著述颇多。1993年夏,美国《外交》杂志发表了他的题为《文明的冲突》一文,立即引起舆论关注。随后,他又发表了《后冷战世界的各种范式———假若不是文明还会是什么》等文。1996年,他根据这些文章中的主要观点写成了《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全书367页,后被翻译成39种文字,在世界广为传播。在西方国家的许多大学里,这本书成为政治学研究的必读书。此书的另一特点是,它不是一本艰深的理论著作,而更像是一部普及型政治读物。 亨廷顿的基本观点是,21世纪引起冲突的根本原因将不再是意识形态因素或经济因素,人类在宗教、文化方面的差异,也就是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将成为全球未来战争的导火索。他预言基督教文明与伊斯兰文明的冲突是下一个热点问题,而下一场世界大战如果发生,将是一场不同文明之间的战争。他认为,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可能不是不同文明间更多的融合与认同,而是对不同文化、宗教和价值观差异的更强烈的感觉。这本书的封面也颇具象征性,上面印着三张照片:两侧是代表西方文明和伊斯兰文明的建筑,中间是中国的长城。
多年来,亨廷顿的观点一直饱受批评,最后也没有在美国形成一种共识,但这一观点被政治化后,常被用来解读美国的外交政策和战略设计。美国媒体对这一观点起初采取淡化态度,很少有正面评价,因为对媒体来说,如果把不同文明的差异视为未来冲突的根源,那将是十分危险的。 此外,由于亨廷顿的观点与种族和宗教有很大关系,所以许多美国的专家学者也不愿接受。谁都清楚,美国本身是一个多元化的国家,不同文化、宗教、种族的和谐相处是美国文化的一大特点,美国的发展也得益于这种文化。 “9·11”事件后,“文明冲突论”在美国再次成为热门话题,《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在坐了几年的冷板凳后,又登上了畅销书的排行榜。这主要是因为“9·11”事件让美国人感到,不管亨廷顿的观点是否正确,他毕竟在冷战结束后提醒过美国人:铁幕虽已落下,前景却并不像人们想象得那么美好,美国人应该提高警惕。
显然,亨廷顿本人提出这一理论,是想要避免冲突而重建世界秩序。但问题的关键在于,美国人要通过什么方式来重建世界秩序?美国人想建的世界秩序是基于什么样的价值观念?从美国国内来讲,亨廷顿希望看到的是不同的移民文化融入到美国的盎格鲁—撒克逊主流文化中去,而不是相反,正是因为他害怕“美国文明”被侵蚀,后来在《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一书中,才表现了一种深深的忧虑。 尽管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引发颇多争议,但学界大多认为,这是新旧世纪交接之际最值得重视的有关国际关系的一种认识。至少,对于试图解读当前国际关系的人来说,都无法回避亨廷顿。
◇ 延伸阅读 争鸣 “近距离的斜视” 王逸舟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政治所副所长) 我个人在与亨廷顿见面之前读过不少他的著作,然而对于他的文明冲突论,我是持怀疑态度的。 不过,单从文明冲突的角度来讲,亨廷顿的理论从某种角度上来讲是应验的。如今,新的冲突往往带上地域、文化、宗教的色彩。他的理论之所以15年来长盛不衰也是因为它与现实有吻合之处。但是他的理论也可能将人类发展带入死胡同,因为在全球化的今天文明与文明之间的相互依存度越来越增强,文明之间并不必然产生对抗。 1990年代,在亨廷顿文明冲突理论刚刚传入中国时,曾引起强烈反响和质疑,很多中国学者纷纷发表文章讨论,学界还专门在1995年出版了《文明与国际政治——中国学者评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一书。 我个人看来,亨廷顿的理论属于一种“近距离的斜视”——首先是一种近距离的透视,他抓住要害,直触主题,抓住了最敏感、最重要的问题。但另一方面,又是斜视。什么叫斜视?他有一种西方中心论的主观预设在里面。 1996年,我到美国哈佛大学做访问学者,通过其他人介绍,拜访了亨廷顿。他给我留下的印象是——比较孤傲。” 在与亨廷顿的交流中,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对于中国人而言,如何看待“文明冲突论”,能够从中学习什么?结果亨廷顿的回答让我大吃一惊。“他说,如果按照文明冲突论,一方面中国现在担心的很多事情其实大可不必,另一方面中国现在没有察觉的地方将来可能变得麻烦。我请他解释一下,他说,按照文明冲突论,中国目前所担心的一些冲突和潜在热点,比如台海问题,朝鲜半岛问题,南中国海问题,未来都有可能变成中华文明崛起后的一统天下。将来如果美国和中国发生某种对抗,很难想象这些地区会有某个国家站在美国一边。这是他所说的同质文明内部的一种整合作用。” 但亨廷顿同时指出,按照文明冲突论,中国目前所没有关注到的区域——两大文明的交界处,将来可能出麻烦。“他所说的两大文明指的东亚文明和伊斯兰文明,这一区域可能成为两大文明争夺碰撞地带。他说,异质文明之间哪怕暂时相安无事,最后也将出现麻烦,关键看各国决策者怎么处理它。” “文明的共存”应是人类社会的出路 汤一介 (北京大学教授) 1993年夏季号的美国《外交事务》发表了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一文,1996年,亨廷顿为了回答批评,补充和修正了某些观点,出版了《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可以看出他的某些观点有所改变:例如他提出“维护世界安全则需要接受全球的多元文化性”,应该说是比较明智的考虑。为什么亨廷顿有这样的变化?那是因为他感到在世界范围内西方(实际上是美国)的“霸权”地位受到挑战,在国内又受到“种族”等问题的困扰,因此提出 了“世界秩序的重建”问题。 据历史经验,我认为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论无论如何是片面的,而且是为美国战略服务的。虽然他他敏锐观察到某些由于“文明”引起冲突的现象,例如中东地区的巴以冲突、科索沃地区的冲突,甚至伊拉克战争等,都包含着某些文化(宗教的和价值观的)原因,但分析起来,最基本的原因不是由文化引起的,而是由政治和经济引起的。我们更应看到,在不少不同文化之间现在并没有因为文明(文化)的不同而引起冲突。所以“文明的冲突”论并不能正确说明当前的世界形势,更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景,而“文明的共存”才应是人类社会的出路,是人类社会必须争取的目标。 “文明的冲突”强化了文明的冲突 童世骏 (上海社科院研究员) “文明的冲突”观点提出之后,亨廷顿受到了很多批评,但他的辩解是,他并不是要推动文明的冲突,他想要提醒世界避免这种趋势的发生。但“文明的冲突”提出在一定程度上又强化了“文明的冲突”观念,这样一种理论社会后果不是他本人所能控制的。 在中国国内,亨廷顿的理论特别是“文明的冲突”被国内学者反对的居多,我想这可能与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强调包容、和谐有关,所以不少中国学者认为“文明的冲突”这样一种文明观本身是错误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