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学体系面面观(一) |
 
汉传佛教修学体系整理 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分论坛之一《佛教修学体系的建设与反思》在
在修学次第方面,戒幢佛学研究所所长济群法师的论文(1)中认为,整个佛法修学大体可归为四个层次:基础之道、核心之道、圆满之道和方便之道。
内涵 修学次第 意义 基础之道 人天乘 皈依三宝、正确发心、深信业果和严持律仪。 不论修学什么法门,皆应以此为本,倘若缺失这些基础,任何法门的修学都会成为空中楼阁。 核心之道 解脱 认清解脱的意义、了知解脱的内涵、选择相关的法门、明确解脱的手段(包括基础和核心两部分。基础部分是各宗所共的,如皈依、发心、戒律;核心部分,则是从正见到止观的实践) 各宗派在解脱的知见和止观修行上虽有不同,但所要获得的解脱能力是相同的。 圆满之道 成佛。 依菩萨道的修行而成就佛陀那样的慈悲和智慧品质。包括发心和实践两个方面 殊胜之处就在于菩提心,在于帮助众生走向解脱。唯有在菩提心的统摄下,悲智兼修,自利利他,才能圆成无上佛果。 方便之道 净土 既简单有丰富。简单的是,它是一个以信为首的法门,只要深信弥陀,再辅以相应愿行。复杂的是,净宗与诸宗融合,形成了从基本的持名念佛,到观像念佛、观想念佛、实相念佛,再到“自性弥陀,唯心净土”,“即心念佛,即心是佛”等诸多法门。 净土法门提供的保险对学人极为重要。一方面,可以为那些没有信心走解脱道和菩萨道的学人提供方便;另一方面,可以为那些已经走上解脱道和菩萨道却信心不足者提供保障。 济群法师认为,修学净土法门者大体有两类,一是没有能力独立走上解脱道或菩萨道,他们自认为业障深重,靠自力解脱极其艰辛,不如仰仗佛菩萨愿力来得安全保险;一是在解脱道和菩萨道的前进途中走得信心不足了,感到解脱遥遥无期,希望渺茫,从而转向净土法门。济群法师认为,无论哪个宗派的修行者这种现象都非常普遍。究其原因,是修行者对修持本宗派能否达到自解脱没有十分把握,故双修本宗和净土法门以增加保险系数。所以出现了“教学天台、行归净土”、“禅净双修”等现象。 重庆市华岩文教基金会理事长、华岩寺方丈道坚法师(2),则把佛教徒按照修行程度的深浅划分为四个层次:非佛教徒——亚佛教徒——佛教居士——出家僧人的四个层次,提出分层教育法则。每个层次都有相应的修学课程。
信仰特征 修学课程 非佛教徒 大多数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熟悉佛教因果报应、善恶观、功德思想、六道轮回观念及佛教普度众生的普世情怀 以佛教艺术及哲学、心理学为主,附以佛教养生之道 亚佛教徒 受到身边的亲人或朋友的佛教信仰影响,处于信仰与非信仰的游离阶段 先以夏令营、讲习班、读经班、传统文化班的方式厘清佛教思路,次当接受正统佛教修学引导,如体验寺院禅修、净修等 佛教居士 接受佛教修学思想,在佛寺中正式接受三皈五戒仪式 先以启信为要,引导在家信众的行为标准;次当皈依三宝,敬信正法,学习佛教基础知识及佛教礼仪;再受持佛戒,修持出离心法,进而修习菩提心法,行持六度四摄。 出家僧人 童行 发心出家前接受考察 时间在二年左右。 一、断除凡俗不良习惯,如肉食、抽烟、喝酒、赌博、网瘾等,亲近善知识,学习淡泊宁静的出家生活模式。 二、佛教早晚课诵的背诵,熟悉上殿过堂仪规。 三、早起晚睡,学会寺院洒扫应对之礼,为大众作务,如巡堂、净厕等苦行,培养出家福德善根资粮。 四、学习诵经、拜佛、侍师等基本常识。 五、了解佛教基础知识。 六、见习佛教修学方法,如坐禅、念佛等。 沙弥 经父母及寺院同意并举行剃度仪式,取法名法号,剃头着僧服,已正式成为佛教出家僧团的一员 时间至少在二年左右。 一、出离心的修持。 二、受持、学习三皈及沙弥十戒。 三、亲近善知识,熏习出世善法。 四、学习寺院清规,以及丛林执事内容。 五、随众参加上殿、过堂、念经及禅修等修行活动。 六、见习佛门法事及弘法事务。 比丘(尼) 沙弥考察合格后,经寺院推荐,到戒场登比丘(尼)坛,受持三坛大戒,成为正式的僧人 分两个阶段,一是比丘(尼)依师学戒五年,得阿阇黎位的初学期;二是在取得阿阇黎位后,再精进修学五年,得和尚位的实修期。 初学期亲近师长或入佛学院,专业学习佛教基础理论、历史及戒律、修持方法等,旁及各宗的研修,应修持专一,广学多闻。五年修学有成,得阿阇黎位,即取得教授资格,可以引导初学者进修。 实修期是已经精于佛教理念和修持方法,再依师教诲,于一宗一派的修持方法,进行专业修学,或闭关修持。五年后修学有成,得和尚位,堪为人天师表,出山弘法利生。 道坚法师认为,僧格的养成是关乎佛教的兴衰成败之大事。所以出家僧人的修学次第,必须先考虑国家、佛教信徒和民众对出家人的期待。其中,国家的期待是“政治上靠得住,学识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佛教信徒期待的是“严持戒律,智慧多闻,有修有学,慈悲喜舍”的大德;社会民众期待的是“慈爱百姓,德被天下”的宗教家。道坚法师强调,虽然不可能很个出家人都成为宗教家、大师,但他(她)必须是佛教专业的修道士和布教师。 会议论文: (1)《我的判教观》,济群法师 (2)《汉传佛教修学次第的构建》,道坚法师 (1)修学体系面面观一 —— 汉传佛教修学体系介绍
相关论文: (1)《我的判教观》,济群法师
进入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专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