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流泪的两只猪——心理援助日记 |
 
我们的帐篷就搭建在麦地的左边,这里距北川中学有五十米远。当时那边还在挖被埋的人。 我们扎营的地方是一个麦田,我看到麦穗已经成熟了,如果不是遇到地震,过不了几天,这里的群众就要忙着收割麦子了。 在我们扎帐篷的时候,走过来两只猪,那是两头起码有四五百斤的大猪,身子圆滚滚的,看起来很肥硕。 看到这两头猪的时候,我下意识的动作就是拿起一个扎帐篷用的棒子拍了拍它们的身子,希望可以把它们赶走,不要过来和我们抢地盘,或是搞破坏。我心里想,这是谁家的猪啊,怎么放出来到处乱跑。 我那时候还没有意识到,这两头猪极有可能已无家可归了。 帐篷扎好之后,我一时无事可做,就去周围看一看。我顺着帐篷的西南角一路的走着,看到在离我们帐篷二三十米远的地方,有一个很大的土堆。 那其实是一个已经倒塌了的房子。 这是一个没有水泥和钢筋的房子,造房子的材料就是用泥土砌成的砖块,所以倒塌的时候,就全部的倒下来了,没有任何的支撑。 我从没有看过这样的景象,一时之间,震撼得说不出话来。 我知道,按照房子倒塌的情况来看,如果当时房子里面有人,应该是被深埋在地下,不能生还了。想到这里,我内心深处不由自主地涌出一股伤悲。我对着房子,合起我的双手,默默的站着,祈愿这一家人的在天之灵安息。 这个时候,天渐渐地黑了,我轻轻的走近房子,就看到原本属于院子的空地上卧着3只鸡和1条狗。 他们都很安静,看见我来,也没有发出什么动静,依然静静的卧着,一动也不动。在房子的右边有两头猪站着,那应该是以前它们住的地方,猪圈,现在也倒塌了。 这两头猪就是我在麦田里看到的那两头,现在,它们回到了自己的家里。只不过,这个家里,已经没有了喂养它们的主人。 我看着这几个动物,内心不由得情绪翻涌。 我不知道这些动物是不是也像我们人类一样,有自己的认知和灵魂。我不知道它们知不知道自己的主人可能已经不在了,我不知道当它们乖乖的卧在自己平时安歇的地方时,是不是在想着,主人什么时候回来?我不知道,如果一直等不到它们的主人,它们会不会像人一样的成群结队出去寻找?而且,它们会在这里等待多久? 想到这里的时候,我的眼泪再也控制不住地从我的眼眶中流了下来。 过了很久,我依然站在废墟面前,久久不能平息自己的情绪。这时候,我才真正地体会到人类原来是如此的渺小和脆弱,不堪一击。 很多时候,我们纵使有坚强的意志,却也抵抗不了自然给我们带来的灾害。不过,值得庆幸的时候,灾害不会持续发生,灾难过后,我们还可以重建家园。
每天晚饭后,我们小组都会进行一次例行的会议。 在这次的会议之前,我跟成员说我们今天要进行一个活动,活动的主题叫做“让我们为离开这里的生命而祈祷”。 宣布了主题之后,我让成员们来到帐篷外面的麦地里,让他们围成一个圆圈,准备进行活动。 这个时候,扎营在隔壁的医疗队里走来了几个人,他们也希望能够参加我们的活动。于是,我们的圈子就变得更大了。 在我们围坐的麦田中间,还遗留着十几枝的麦穗,它们静静的直立在我们的视线之内。 这个时候,我问成员们:你们看,这十几枝的麦穗,像什么?看到这些,你们想到什么? 我听到成员说:像是一柱香。 于是,我接着说:也许你们不知道, 佛教说,人死后以至往生轮回某一道为止的一段时期,共有四十九天。每一个七天为一期,现在是头七,此时期亡者的灵体叫做中阴,据说如童子之形一般,只不过我们的肉眼不能看见。在这七天里,他们一直会在自己生活过的地方流连,不舍得离开。此刻我们的身边,也许就有不少中阴在盘旋和徘徊,所以,现在就让我们以麦穗为香,每一个人用自己的方式来为他们祈祷,为他们默哀一分钟。 默哀的时候,不少的成员流下了眼泪。 原来你也在这里 默哀完毕之后,我指导着成员开始了今晚的活动。 在活动开始之前,我先让成员们思考二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你们现在在哪里?第二个问题是:你们为什么而来? 我之所以这样问,是为了让每一个成员都可以更清晰的明白自己来这里的目的,更清晰的知道自己来到这里之后接下来该做些什么事情,又应该怎样的去做这个事情。从而,让这次的活动变得有目标,不盲目。 问题提出之后,活动紧接着就开始了,活动是以游戏的方式进行的。 首先,我让每一个人在这个小组中寻找一个让自己觉得安全的人,找到这个人之后,这两人就象征着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很快,成员们都找到了自己相应的对象。 于是,我让她们彼此用2分钟的时间来交流,说出自己选择对方的原因。 我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成员们打开自己内心中的小樊篱,真正的融入这个群体。只有真正的凝聚了我们所有人的力量,我们的这个团队才能以最佳的状态为这里的人们服务,才能让更多受灾的群众获益。 整个活动的过程中,大家都很踊跃。通过彼此之间的交流,也打破了团队初初建立起来时的那种隔膜和生疏。我看到他们围在一起不断的笑着,交谈着,互相鼓励着,由衷的感到欣慰。 此时我知道,通过这个游戏,我们的成员彼此之间已经连接得更加紧密,彼此的心灵也更加的靠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