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宗教的特殊功能 安抚受灾信众的心灵 |
 
宗教界在抗震救灾中所展现的“和而不同”之爱,是中华大爱中特殊的、难能可贵的一部分。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在什邡市千年古刹罗汉寺宽敞的庭院里,一下子涌入了上千受灾群众。 连什邡市妇幼保健院也在这里“安营扎寨”。罗汉寺方丈素全法师对从北京赶来慰问的国家宗教事务局副局长齐晓飞说:“我们把禅床搬出来当产床了。”截至8月初,已经有108个小生命在这个佛门净地呱呱坠地,其中还包括几个剖宫产手术诞生的孩子。 齐晓飞表示,巨灾过后,在中华大地上汇聚而成的大爱,让中国感动了世界。宗教界在抗震救灾中所展现的“和而不同”之爱,是这大爱中特殊的、难能可贵的一部分。理解和尊重宗教界的赈灾义举,也体现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XC法师和仁爱慈善基金会的义工看望震后灾区的孩童 跨越海峡的慈悲心 5月12日下午3时许,正在开会的齐晓飞接到了台湾佛教团体慈济功德会所属慈济基金会副总执行长林碧玉居士的电话。她语气沉重地转达了慈济证严法师对于四川地震的关切,表示希望组织人员参与赈灾。 撂下电话没多久,齐晓飞又接到台湾净化社会文教基金会董事长净耀法师打来的关切电话,同样咨询如何参与赈灾。 当晚,国家宗教事务局局长叶小文接到台湾佛光山宗长星云法师的电话,表示愿捐1000万元人民币赈灾。此后,台湾佛教团体法鼓山、中台山也分别表示捐赠1200万新台币和260万港币赈灾。 至此,台湾佛教界的“四大山头”都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汇入中华民族抗震救灾的洪流之中。经多方迅速协调、沟通,从5月14日开始,慈济、法鼓山、佛光山组织的救援队伍先后深入灾区。 法鼓山的赈灾队伍由医疗队和出家人组成,携带大量救灾物资,医疗队中的医师都拥有相当的专业背景,其中还包括台北荣名总医院前副院长这样的高级专家。 佛光山由专业救援人员、医务人员和出家人共同组成的六十多人救援队,到达距成都最远的青川县木鱼镇,他们带来了当地最急需的帐篷、药品和食物。他们捐赠的善款和物资总计人民币6500万元。 慈济八十多人的赈灾队伍辗转德阳、什邡等地为受灾群众发放物资,提供热食。这支队伍由教师、医生、企业家等组成,其中大部分是义工,天津、北京等全国各地的台商信众也参与其中。慈济带来的大型做饭机一次能够供应600人吃饭,最多时一天供应9000多人的热食。他们带来的10万个硬质塑料饭盒可供受灾群众反复使用;他们提供的热食都严格“营养配餐”,讲求膳食平衡,味道微麻微辣,当地群众也被他们“用心做事”的精神所感动。 台湾佛教界的赈灾义举,在灾区赢得了老百姓的认可和欢迎。这些台湾佛教团体在当地采购蔬菜付钱时,却发现已经有人帮着付过了,还有一些农民把他们请到自家菜园里免费摘菜,一些灾区群众自发地为他们当“翻译”、做义工。以爱凝聚爱,形成爱与爱的互动,令施助者和受助者的心都感受到温暖。 齐晓飞感慨地说:“台湾佛教界如此迅捷、深入地参与大陆的抗震救灾,这是前所未有的。我们为这种同胞情、慈悲心深深地感动。” 台湾佛教界的义举同样得到了中央高层的关注。5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在成都会见了包括台湾佛教界三支救援队代表在内的海内外佛教、道教界人士,对他们踊跃为地震灾区捐款捐物,并以各种方式开展祈福消灾活动,表示衷心感谢,特别对台湾佛教界的及时救援和血浓于水的深情给予了充分肯定。 五大宗教齐心抗灾 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是我国的五大宗教。在此次抗震救灾过程中,五大宗教均以捐款、祈福、亲入灾区等形式,在深入参与到抗灾过程中,很多事迹甚为感人。 大地震发生后,五大宗教迅即采取行动,为灾区募捐。据粗略统计,目前全国宗教界捐款已经接近7亿元人民币。其中,内地和港澳台佛教界共募集善款3.8069亿人民币。此外,宗教界通过国家宗教事务局捐赠的款物也在3000万人民币左右。 宗教界还以祈祷的方式纪念亡者、祝福生者。 5月29日上午,“中国佛教界为汶川特大地震灾区祈福追荐赈灾大法会”在成都宝光寺隆重举行。这场规模空前的大法会,吸引了来自内地包括港澳台地区的高僧大德、佛教善信。与会人士在绵绵细雨中共同祈求:“佛佑中华,遇难呈祥!逝者得脱三途,往生净土;生者身心康泰,重建家园。” 中国宗教界在抗震救灾中现场救助的感人事迹也令人动容。 5月13日,重庆华严寺一支由僧侣组成的先遣队前往北川,开展救灾工作,成为最早到达该地区的民间救援队伍。5月14日上午,在余震不断、救援队伍尚未赶到的情况下,四川龙门寺住持宏永法师带领由12人组成的“敢死队”,迂回绕路,徒步进入当时尚处“孤岛”状态的彭州市回龙沟景区,营救出45名被困村民和游客。在返回途中,他们遭遇较大余震,山石崩塌,宏永法师冒死跳河,险些遇难。转天救援队伍赶到后,熟悉地形的宏永法师再次进入该地区实施救援。 5月26日、27日,受到外地寺庙援助后,罗汉寺住持素全法师给什邡基督教堂、道教大王庙、洛水清真寺等7家兄弟宗教团体送去了急需物资。体现了我国宗教界的和谐互助。 安抚受灾信众的心灵 “北寺晚钟”是什邡八景之一。黄昏时,罗汉寺内祈祷的钟声起处,群鸦飞绕寺空构成奇景。“钟声传三千界外,佛法扬亿万国中”,身处其中,在这里得到接济、照顾的受灾群众在巨灾中被撕裂的心灵,也感受着片刻的宁静、恬淡和妙意。 有关专家认为,心灵安抚和慰藉是宗教的特殊功能,它有利于慰藉受灾信众的心灵,缓解其精神痛苦,成为灾后不可忽视的需要整合使用的精神资源。 帮助信众正确看待地震灾害,是宗教界实施心理干预的切入点。中国天主教爱国会副主席刘柏年说:“我们在灾后的弥撒中,都要信众以积极心态面对地震带来的影响,经受考验,用忍耐、坚强期待未来的兴旺。这能够稳定信众的心情,给他们以希望,促进互助,有利于人心稳定。” 伊斯兰教认为,“真主是与坚忍者同在”,鼓舞着灾区穆斯林群众坚强面对未来,重建家园。 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张继禹说,人在大灾后更需要精神支柱,而爱心善信是灾难的克星,可以消弭灾难带来的伤害。道教讲究“齐同慈爱”,此次抗震救灾中所体现出的中华民族的大爱,与道教的追求完全一致。 中国基督教协会副总干事阚保平说,物质家园的重建需要投入大量物力,心灵家园的重建则更需要投入精力,而宗教具备满足大量普通信众精神需求的能力。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XC法师说:“佛教是一个智慧慈悲的宗教,以‘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为基本信念。面对巨灾,我们更要帮助受灾信众建立一个更加健康、更加有力、更加善良的内心世界。” 大地震发生后,年过五旬的绵阳莲花寺住持释照宗参加了由四川大学佛教文化研究中心组织的心理辅导培训,学习地震后精神疾病的诊断、评估和辅导策略。5月20日至25日,释照宗和其他23名僧人、居士为数百名信众进行了心理疏导。 在灾区,儿童的状态决定着父母的状态,进而影响着社会的稳定程度。作为佛教慈善组织,北京仁爱慈善基金会在震后第一周,就开办了灾区第一个恢复上课的临时教学点。灾后两周内,他们又开办了4个学堂、7个学村,保障了灾区上千名学童的过渡性学习。在仁爱学堂的带动下,仅绵竹体育中心安置点周围就出现了超过10个功能互补的临时教学点,极大地改善了灾区孩子的心理状态。 宗教积极作用的实践 党的十七大指出,要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中央领导同志也多次强调,要进一步发挥宗教的积极作用,努力促进社会的团结和谐,不断增强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能力。 齐晓飞也表示:“中央提出,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是做好新形势下宗教工作的根本要求;做好信教群众工作是宗教工作的根本任务。在宗教工作中如何贯彻科学发展观,探讨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的途径,一直是我们思考的课题。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积极开展抗震救灾是一次成功实践。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