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犹太指挥家的马勒“绝唱” |
 
我的20世纪90年代的马勒记忆是与指挥家加里·贝尔蒂尼联系在一起的。这位容貌与气质酷似德国指挥前辈卡尔·舒里希特的以色列指挥家与科隆广播交响乐团演奏的马勒交响曲全集是当时所能见到的最新马勒录音,而此时正值我的“马勒崇拜”处于狂热之期,对所有的唱片版本都来者不拒,所以我有机会听了第一、第四、第六、第七和第八。我印象深刻的是第一和第八在日本东京Suntory音乐厅的实况,不仅音响效果生动鲜活,而且声压很大,一般重放器材都被逼得窘态一片,不得不被迫调低音量。还有一个印象是第四交响曲居然标上了“DDDD”,这可是早于DG冠绝天下的“4D”技术两三年啊。当然后来普天下只知有“4D”,而不知有“DDDD”,也算是恰当的结局。不过那个第四交响曲的录音确实有很特殊的清晰度,而且我非常喜欢的女高音露琪娅·波普的演唱令人一听难忘,比她在克劳斯·滕施泰特指挥的版本中发挥更好,也更为动人。再就是第八交响曲,因为录音好,而且79分多钟的播放时间放在一张唱片,肯定是当时最超值的第八,歌手阵容不强也就忽略不计了。 去年曾经有朋友让我帮助推荐一套演录俱佳的马勒交响曲全集,而且还必须有我个人喜欢的因素在里面,也就是说不许拿所谓的“上绑名版”来搪塞。这后一个限定使我排除掉库贝利克和马泽尔的“标准”版本,当然伯恩斯坦的两套录音也因个性太强而落选。我几乎是毫不犹豫地推荐了克劳斯·滕施泰特指挥伦敦爱乐乐团在EMI录制的版本,当然录音质量的参差不齐还不够“演录俱佳”,但肯定是综合指标最经得起检验的版本。 仅仅一个多月之后,同样是EMI出品的环保套装贝尔蒂尼全集版上市,大大动摇了我曾经的毫不犹豫。“录”(录音质量)是远远胜出滕施泰特了,“演”(演绎水平)呢?我已经有好几年没有拿出整块儿时间聆听马勒了,但是面对贝尔蒂尼的“全集”,我有了“旧梦重温”的感觉。当我连续一周都在听这套录音的时候,我的心灵被反复感动,而且更加刻骨铭心,别有一番滋味。我又重新回到我的“马勒之友”年代,那是多么一往情深的年代。我本以为我已经告别了这段“青涩”的爱乐经历,但是却被贝尔蒂尼的马勒再次唤回,而且令我深信,马勒是无法告别的,作为马勒的“未来同时代人”,我们这一代人的人生和上一代人一样,一定要有马勒相伴。 贝尔蒂尼的马勒充满激情与活力,但绝没有夸张失衡,我甚至以为他的马勒是经过深思熟虑和内在审视的。录于80年代的第三、第四和第六布局极为谨慎精当,速度中庸,节奏徐缓稳健,乐句呼吸间如空谷足音,大气磅礴。第三交响曲的第一乐章于沉静和狂喜之间取得完美的均衡,弦乐低音区的冥想性乐段沉郁而透彻,充满想象。最难演奏的第二个呈示部表情和音响层次都更加丰富,绝无乏味和枯燥之感。还有更非同凡响的第六乐章的慢板在速度上的简约,音色的明亮高昂,是一种消除胸中块垒的回肠荡气,显示出贝尔蒂尼的马勒是被健康积极的向上情绪所左右的,场面被充分展开的录音带来的也是大开大阖的万千气象。 贝尔蒂尼也没有在第四交响曲的后两个乐章里做刻意的铺陈,它们与前两个乐章在情绪上基本一致,比例上也未特别加量,便显得整部交响曲的结构非常均整通达。这个当年被冠以“DDDD”的录音声效果然在全集里出类拔萃,鲜活清澈,管乐聚焦尤其准确结实,音场宽广却没有丝毫夸大。露琪娅·波普的演唱是饱含真情一气呵成的,声音畅美而从容,完美程度超过几年前与滕施泰特那次的合作。她的歌声并不具有魅惑力,不像凯瑟琳·巴特尔那样美轮美奂,但却经得起用心推敲,是乐曲所要求的多种情感的汇合,有自成一格的独创性。 第五交响曲有出色的高难技巧处理,铜管的表现尤其精湛跳脱,就完整性而言不逊于任何版本。第六交响曲开始还有些谨慎矜持,但第二乐章便将感情完全激发出来,使音乐变成一股不再回头的洪流,到第四乐章真是要设计有设计,要呼应有呼应,深度与色彩兼具的戏剧性场面层出不穷,最终形成强大的动态及情感冲击,直到余音袅袅,意蕴悠悠…… 回顾列奥纳德·伯恩斯坦的马勒一枝独秀的年代,再聆听贝尔蒂尼的第九交响曲,深信这是唯一可以与伯恩斯坦一较短长的版本。贝尔蒂尼的激情与能量感绝不输于伯恩斯坦,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做出了真正地道的室内乐音质,这使得面对死亡的心灵变得异常敏感,又无比超脱。 该说到我印象最为深刻的第八交响曲了,恰恰是独唱者竭尽全力唱出了最佳状态,而乐队方面最值得关注并确实具有无敌吸引力的是恢宏的气势与精妙动人的细节。滕施泰特的第八也许在乐队方面另占胜场,不过有几位独唱者的状态是绝不如贝尔蒂尼的版本。 《大地之歌》算不上非常精彩,倒可以作为一个相当不错的版本保留,这是我听到的美国男高音本·海普纳最好的声音,女中音丽普芙赛克已经唱过好多个版本了,她的马勒表现力没有任何问题,只是德语发音还略有一点别扭。在贝尔蒂尼演绎的马勒九部交响曲面前,《大地之歌》或可忽略不计,但乐队部分总是令人不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