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 历史传记 身心灵 生活艺术 人与自然 人文杂话 其它 素食起步护持
 
 

知足否?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今天中午,末学去吃饭,因公司规定办公室人员分批吃饭,以保证办公室有人值班,我就叫上办公室大姐,并说:快点,再晚菜就没了。她一句话:“有啥菜吃啥菜吧”,让我深思。

好一个“有啥菜吃啥菜”,这么容易满足物质上的要求的话,应该就可以做个快乐的人了。曾记得有位和尚讲过,修行就是“饥来吃饭困来眠”。这句话用到现在更有意义了,现代人有饭吃的时候,总是说这个饭不好吃,菜不好吃,咽不下去;晚上累了也不睡,还要过夜生活,甚至通宵达旦,也就是该睡的时候不睡。变成了饥来不吃困来不眠了。

打个比方,一个人的物质欲望的大小为一个容器,满足欲望就是装满自己的那个容器。欲望小的人,容器是一个小酒杯,欲望大的人,容器可能是一个大海桶,容器越大,就越难以装满。一小酒杯只要一点点就可以装满,而大海桶却是要装进去很多很多的东西,于是小酒杯就很容易快乐,而大海桶却很难快乐,甚至到闭眼伸脚的时候还没装满呢!殊不知,在追求填满这个容器的同时,小酒杯有更多的精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大海桶就一天到晚往海桶中装东西,对于其他的忽略掉了,结果忙忙碌碌一生,闭眼伸腿时又带不走那个辛苦了一辈子的大容器,甚至还在叹没有把那个容器装满,而小酒杯却在一生中得到了其他的很多,甚至有些是可以带走的,他无憾。

看到一个帖子《莫道一盏饭,粒粒是奇珍》,想把它引过来,以说明一下问题:

小时候,常听长辈讲,要惜福,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祖父祖母都是劳苦的种田人,尝过“面朝黄土背朝天,一滴汗珠摔八瓣”的滋味,对粮食的爱惜自不必说,一日三餐能吃饱就感到知足。

父亲和母亲的童年是在饥饿中度过的。母亲告诉我,在她幼小的时候,记忆中没吃过一顿饱饭,每天都是喝看得见人影的野菜糊糊。好不容易等到秋收,可以吃煮豌豆了,因为吃得太快,来不及细嚼慢咽,结果隔着薄薄的肚皮都能摸到一粒粒的圆豆子。母亲上小学的时候,家里很穷,中午放学回家,掀开锅盖,只见里面空空的,就对外祖母说:“妈,我饿得慌。”外祖母无可奈何地说:“我也饿得慌。”母亲只好喝点水,躺在蒲团上睡一会儿,接着去上学。饥饿伴随母亲度过了整个童年和少年的时光,使她深刻体会到生活的艰难。母亲常常教育我过日子要节俭,知足常乐。

虽然受到母亲的教诲,但不经稼穑艰难的我,却不知天高地厚,经常对饮食挑挑拣拣:“妈,营养专家说一天得吃二十种食物,咱们的饮食太单调了”,“都说剩饭剩菜没有营养,干脆全倒掉吧。”

母亲对我无可奈何,干脆放了权。于是,我开始整天琢磨如何提高生活质量,还买来食谱、饮食指南,拿回家做实验。为了追求食品的种类,除了时令的水果蔬菜,我还经常买从外地运来的果品,认为价格越高质量越好。每餐炒四五个菜,吃不完全倒掉,害得父母总是瞒着我偷偷吃剩饭。结果钱花了不少,家里人并没有吃出健康来,检查身体发现,父亲体重超标二十多斤;母亲骨质疏松很严重,还新增了高血脂;女儿则是营养不良,缺钙;我是免疫力低下、内分泌失调,处于亚健康状态。身体不好,心情也很糟,常常唉声叹气,怨天尤人,却从来没想过为什么会生活得这样不如意。

一天,看到一则故事:宋徽宗政和年间,宰相王黻的生活极为铺张浪费。他家厨房与相国寺为邻,每天把吃剩的白米饭倒入水沟中,相国寺的僧人用竹筐捞起来,淘干净后晒干,竟积存下来十三囤。后来王黻被杀,留下八十多岁的母亲吴氏,沿街乞讨。后来到相国寺讨粥,被僧人认出是老夫人,可怜她,就让她住在寺里,每顿饭都和众人一起吃粥。有一天,吴老太碗中的饭粒忽然都变成了蛆,倒掉另盛一碗,仍然变成蛆,还在蠕蠕爬动,人们都惊恐不已。僧人说:“每粒米都是大地的精华,农夫的血汗。以前王太尉不知爱惜,正像《内典》中所说的‘作恶的人会殃及七祖’。”就让老太太在佛像前忏悔,念佛百遍,下筷时才不变蛆了。后来老太太病死,破衣服中虮子、虱子爬满了,用烂席子裹了尸体埋掉。

这则故事,令人心惊。是啊,天地生万物,一草一木都秉承天地的灵气。五谷是天地所生,农夫勤苦劳作栽培而成,怎么可以不珍惜爱护呢?拿人们常吃的小麦来说,北方农村每年十月份开始播种小麦,等到来年的五六月成熟,要经过两百多天的时间。小麦承接阳光雨露的滋养,经受风霜雷电的考验,还要经过农民精心的选种、育种、除草、施肥,才由一粒小小的种子长成饱满的麦穗。收割小麦的季节往往是烈日炎炎,为了不让麦穗干焦炸裂,农民从早忙到晚,有时连午饭都顾不上吃。所以说,“莫道一盏饭,农夫汗血成。颗颗皆至宝,粒粒是奇珍。”贵为万物之灵的人,和天地共称为“三才”,比起在野外觅食的鸟兽来,生存条件有天壤之别,怎能不爱惜五谷,甚至随意散弃呢?

真是“人生解知足,烦恼一时除”。及时从欲望的怪圈回归到自然的生活,学习长辈们的勤俭节约、敦厚从容,每天做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竟感到无比的舒畅和从容,久违的快乐又回到了家中。

俗话说,粗茶淡饭吃得到老,粗布棉衣穿得到老。我不再煞费心思安排一日三餐,早餐是自家做的馒头和豆浆,中午常常吃面,晚餐则是粥和蔬菜。一天到晚的胡思乱想少了,饭量小了,身体素质提高很多,不知不觉疾病已离我而去。父亲的体重平稳下降了十多斤,脸上皱纹少了,看起来又年轻几岁。母亲的体重稳定,面色红润,脸庞变圆了,以前紧锁在眉间的“八”字舒展开,显得很有福相。

节俭的生活也渐渐长养了孩子爱惜物命的童心。女儿在上学的路上看到被丢弃的烧饼、面包,感到很可惜。有一天下班回家,女儿欢快地跑过来说:妈妈,今天我们捡饼子去喂鸟了。原来,她和姥姥捡拾路上的食物,攒到周末去植物园喂鸟。正是青黄不接的时节,小鸟找不到吃的,她们刚把食物放在地上,就有很多鸟飞过来,好像发现了奇珍异宝一样,兴奋地喳喳叫着,像是在招呼亲戚朋友:快点来,这里有好吃的。还有的鸟翩翩起舞,像在感谢送食物的人。这“人鸟同乐”的情景,也感染了过路的行人,纷纷驻足观看。“施比受更有福”,女儿最开心,手舞足蹈的,比小鸟还要快乐。

节俭,教会了我们时时感恩,珍惜所拥有的一切。有一天洗手时,听到“哗哗”的水声,我忽然想起“细水长流”,调小了水流,水无声地滋润着我的双手,洗去了尘封的垢土,也带走了心中的烦忧。一时间,我的心很静,生活在感恩的世界,真好。

真是“有心栽树树难活,无心插柳柳成荫”,感觉好像用心去追求物质上的,营养的上配备,应该身体更健康,可事实却恰恰相反,是不是身体也告诉我们:填饱肚子就行了(小酒杯装满就行了),多把心用在道德精神上,关心他人得到的快乐,比关心自己的快乐多啊!


 
 
 
前五篇文章

论语的宗旨

释道安与魏晋玄学

五大食品有助战高温

学会夏日“救命穴”

Meat the Truth(《面对肉类的真相》)

 

后五篇文章

昙鸾的净土菩萨行学说

让善款产生最大的绩效

季羡林:不为人知的慷慨善心

修道者的孤独与寂寞

促进人类自身完善的三个回归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