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 历史传记 身心灵 生活艺术 人与自然 人文杂话 其它 素食起步护持
 
 

叶嘉莹:国学修身养性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熟悉南开大学的人,都会知道在南开大学有一位在古诗词领域有极高造诣的叶嘉莹先生。在“国学版”开设之际,天津网-城市快报记者走访了刚刚归国的叶先生,请她谈谈对古典文化的钟爱,以及国学对其人生经历的影响。

  天津网-城市快报(以下简称“快报”):您最早接受国学传统教育是什么时候?

  叶嘉莹:三四岁时,我父母就开始教我背诵古诗、认识汉字。我父亲在教我认字的时候,就很注重读音。中国有很多破音字,比如“数学”的“数”要读四声,“ 数数”的第一个“数”要读三声,而“数”当屡次讲时就念“shuò”,当很繁密讲的时候念“cù”。我父亲会把这些字画上圈,告诉我古文里有哪些地方该这么念。所以我一认字就知道中国字都念什么样的读音,并且知道出处,这对后来研究诗词有相当大的助益。


  我六岁就跟随我姨母读《论语》。当时她并没有给我讲什么高深的道理,就是让我背下来。其中的很多话我当时不理解,比如“五十而知天命”,再比如“朝闻道,夕死可矣”。但它们在潜移默化之中对我产生了影响。在我的一生中,当我需要做出决断的时候,《论语》中的话就会不由自主地在脑海中出现。我读初二时,七·七事变爆发,北平沦陷,此后我们在沦陷区的物质生活十分艰苦,每天吃着难以下咽、又酸又臭的混合面。大学毕业时,我到中学教书,就穿着带补丁的衣服,但我不以为耻,因为那时候我就想到孔子说的:“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我不仰慕虚荣,只要教课教得好,就算穿破衣服又怎样?当我遇到舛忤之人或事的时候,我就会想到《论语》中所说的:“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这句话是指不管对方怎样,我们都要以正直的态度对待,以德报怨是不正常的,对不好的人,我们不能对他坏,也不用对他特别好,恩将仇报和仇将恩报都是不正常的,要按照正直的态度,该对他怎样就怎样。以直报怨,这是做人的尺度。《论语》对我的做人尺度影响很大,让我从中得到了很多的力量。

快 报:您从很小的时候就接触国学,那么您对当下国内的国学教育怎么看?

  叶嘉莹:关键要看怎样教育。国学教育不能走形式、时髦化,而要把传统文化的真正精神教给年轻人。不能只会背,但对自身的行为不产生作用。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了还要反省,反省了还要实践。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就是说,有的朋友可以和你高谈阔论,但是不能真的追求什么理想;有的可以追求“道”,但是把持不住,碰到大的考验就动摇。人生的考试,是考验你的取舍是什么。私利和公利当前时,你是选择私利还是公利。有两条道路能达到目的时,你是选择考验,还是捷径?这是人生的考验,空谈是没有用处的。“立”就是站住,真正的持守住,面对人生重大选择不苟且,不自私。但只是“立”也还不够,有些人能持守住,但是死板,因此还要“可与权”——“权”是随机应变的选择,不但要求人有道德,还要有智慧。国学不是空谈读了多少书、背了多少书就行了,是要你的灵魂与它真正接触才行。就我个人而言,更希望给大众介绍诗词,因为感觉若只空谈哲学中的道德,说教意味很重,诗词则是以情动人,让人真正体会到其中的道德境界之美。

  快 报:那您觉得,对讲授国学的人而言,应做到什么?

  叶嘉莹:态度和作风很重要,不是说得花言巧语、很热闹就是好的,讲者的气度、修养、人品,能不能实现持守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快 报:这几年出现了“国学热”,像《百家讲坛》这样的栏目对这种热潮影响很大,但引起的争议也不小,您对这个节目的讲授方式怎么看?

  叶嘉莹:它对国学的普及有很大影响,我觉得是很好的传播方式,但是讲的时候不能背离国学本质太远,不能为了取悦、讨好观众,而选择一些花哨的内容,要靠国学的真正内涵吸引观众。

快 报:如果要进一步推广国学的话,您觉得还有什么样的方式更适合?

  叶嘉莹:当然是媒体公开推广影响最大,效果最好。不管哪种方式,推广者必须有修养,有道德,能身体力行,有儒者的风范。

  快 报:对于初接触国学的读者而言,您有什么建议,该读些什么?

  叶嘉莹:要接触国学,可以先学《论语》。这是一本好书,让人终身受益,而且可以将里面的内容引申变化,应用到人生实践。

  快 报:国学对您人生的最大影响是什么?

  叶嘉莹:你看我随口就能引用《论语》中的话,这是小时候背诵的效果。学国学不仅要会背,还要在实践中处处与之相对照。至少《论语》对我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此外以诗词领域来说,陶渊明、杜甫、辛弃疾、李商隐等等,都对我有影响。这是我八十多岁精神还这么好的原因所在。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里没说八十岁时会怎样,我借用庄子的话,说自己是“八十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人如果与“道”合一的话,就能够完全融入自然,学到国学的精髓后,是可以修身养性的。

叶嘉莹专栏

 
 
 
前五篇文章

唐骏:先做人后做事

写在墙上的历史:新中国60年标语变迁

“玻璃口袋”怎样做

3岁小儿念《弟子规》金华一幼儿园“试水”国学教育

目不识丁的秘密

 

后五篇文章

儒家重养老

仅1.2%的人认为传统文化在当下“没什么用”

法即实相/掌握正道

现在法

孔子及其后裔之命名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