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教育局规定,为推进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深入开展,全市所有中小学和幼儿园新学期都要增设国学经典诵读教育活动课时,并且学生每周集体诵读(学习)经典的时间不得少于1小时。
这个教育新举措引发网友热议,赞成者认为让孩子从小濡染传统文化精髓,是我们民族走向复兴与强大的基础;反对者则认为这是复古的做法,不利于现代精神的培养,再说小孩子也读不懂经典,纯粹是作秀。
成都市教育局此举应当不是某个官员为了作秀拍脑门临时决定的。国学经典诵读活动近年来在全国各地蓬勃开展。有一个诵读表演更是人所皆知,那就是去年奥运会开幕式上2008名演员击缶吟诵“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等《论语》名句,一方面表达了喜迎宾朋之情,另一方面展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国学经典是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根,是我们的精神家园。世界各国都特别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例如英国母语教育,七至十一年级的阅读内容基本上是本国经典名著。民族与世界的关系,古典与现代的关系,相信不必多加阐述。
让学生每周集体诵读经典名篇,在语言学习上改变了“重文轻语”的现状,让学生在诵读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在“有声语言”中充分调动眼、口、耳、手、脑各种感觉器官,从中体会语言的音韵美、节奏美以及齐诵的气势美,对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每天集体诵读几章《论语》等国学经典,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修养更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教育孩子无非“文”与“道”两个方面,“文”就文化知识而言,“道”指做人品德而言。诵读国学经典,可以做到“文”“道”并举,既增加了文化知识,更提高了道德修养。说大一点,集体诵读能够产生无形的民族文化认同感与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从幼儿园开始,就让学生接触国学经典,这真是让好酒走出了深巷,也就不会出现连不少“文化人”也对国学经典知之甚少的情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