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 历史传记 身心灵 生活艺术 人与自然 人文杂话 其它 素食起步护持
 
 

孔子的求职创业之路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周朝末年,礼崩乐坏,孔老夫子怀抱一腔热忱,周游列国传播儒道,意图谋得一官半职恢复周统。然而天不眷顾,一直未能得到列国君侯的青睐。终于,经十四年辛苦奔波,回鲁国授徒编书,成为一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今天,我们用现代视角,根据《史记·孔子世家》当中的记载,探寻孔子的求职创业之路,以期对当代大学生求职创业献出绵薄之力。

知识储备增长的两大法宝:兴趣加学习

当别的小孩子穿着开裆裤要妈妈抱抱的时候,我们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已经表现出了和其他人的不同,童年玩耍的时候就在摆弄俎豆(都是祭祀用的器具),演绎周礼的一些仪式。这个爱好影响了他一生,也影响了中国几千年。孔子对礼有一种十足的热爱,而观其一生,他的最高追求也是要恢复周礼,不管是他后来的求职还是创业,也都跟礼分割不开。


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有了奋斗的方向,但如果不努力学习,再好的天赋也将会浪费,《伤仲永》就是最好的例子。而孔子则不仅有兴趣,还非常刻苦地学习,所以自己的知识储备一直在飞速增长。


正如唐三藏为了获得真经而去西天取经一样,孔子在年轻的就跑去周朝国都去学礼,他去求教了当时周朝国家图书馆的一个小头目老子。可是,连老子都对礼表示出了不屑,教导了孔子几句人生格言就打发他回去了。连周朝国都都没有了礼的氛围,这暗示出礼衰微到了什么程度。可是孔子就是要挽狂澜于既倒,虽然没有取到真经,但对礼的热情却不减初衷。


他学礼是为了治国齐家平天下,学了礼就要操练,而不是像现在很多学生,学的都是哑巴英语,学的东西没有运用到生活中,孔子在生活中都是谨慎维持礼的原则的。书中记载他对于乡亲们,态度恭恭敬敬,好像什么都不会的样子;在朝廷上,与上大夫争辩非常和悦,与下大夫交谈从容不迫。甚至肉割斜了就不吃,席位放得歪了就不坐。当跟丧者在一起吃饭的时候,神情忧戚,吃饭也吃不饱。


正是靠着这样的兴趣,加上刻苦的钻研学习,并不断求教,反复操练,年轻的孔子已经是一个礼学大师了。这时,他的心里有一股热情的冲动,“学成文武艺,售与帝王家”,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只有找到赏识自己的君侯,才能完成自己的理想。于是,他走上了求职的道路。

漫漫求职路:生不逢时,人才闲置

孔子在年轻的时候做过季氏史,五十岁的时候做过中都宰,据说效果非常明显,一年后,四方的官吏都效法他。后来又做了司空,司空之后又做了大司寇。后来在他五十六的时候,虽然职位还是大司寇,但却可以代相做事。当时孔子很开心,甚至面带喜色。新官上任三把火,上来就杀了作乱的少正卯。执政三月,效果是卖羊羔的卖小猪的都不随意加价了,男女都分开行走,路不拾遗,四方来的客人来到这儿就和到了家一样。


这些现象表明大家都在按照礼的要求做事,这也是孔子在从政后所作出的政绩。孔子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匡复周礼,一工作就弄得风风火火,但终其一生,也就做过鲁国的这么几个小官而已。我们不仅反思,是孔子实力不强吗?当然不是,孔子的语录、孔子编订的书籍都体现出了孔子的伟大思想,而且在做这个小官的过程中也体现了他的行政能力。但为什么没有老板愿意雇佣他呢?


当时诸侯分立,每一个诸侯国都仿佛是一个独立的小公司,这些公司的小老板们个个都想扩大地盘,增加人口,根本不重视道德建设。更何况自己本身的行为并不符合当时的道德。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员工的目的和理想与公司的目的和理想发生冲突的时候,很少会有老板雇佣这个员工的。而孔子当时就是面临这样的情况。


当时礼崩乐坏,一个表现就是诸侯国各自一体,对周天子失去了尊重,而这恰恰是周礼的核心。也就是说孔子追求的东西恰恰是各诸侯国所抛弃的东西,所以孔子虽然是一个礼学大师,但是各老板们却不会雇佣。当时战争频仍,真正得到官方认同的是法家、兵家和纵横家的理论。法家厉行严刑峻法,可以在短时间内提高自己国家的综合国力,比如秦国任用商鞅变法;兵家则是在直接的抢夺地盘中运用到的战争技巧,更具有直接性,方法得当甚至可以以弱胜强,比如吴国任用兵圣孙武;而纵横家则靠着一条舌头两片嘴,袖手而动百万之兵,可以说服别人投向自己,也可以说服别人抛弃敌人,在当时也颇受欢迎,如秦国任用张仪。对于各诸侯国,儒家的理论已经过时了。


经济学上讲究供求关系,供不应求,则卖方市场,如果需要某种人才,即使学得不是很精通也能找到工作;但如果供过于求,则买方市场,即使有人理论学得再棒,也很难找到工作,因为老板不需要。举例说来,假设有一家阿拉伯的公司,临时需要一个翻译,则即使是一个在校学生也有可能拉去工作两天。但对于一家做尿不湿的小公司,他会去雇佣一个学哲学的博士生吗?当然不会,虽然他学得很好,但对他们没有任何价值。而当时,孔子就处于这么一个尴尬的状态。孔子是人才,而且是绝世难遇的人才,但可惜,生不逢时,社会不需要。


孔子有两次得封地的机会,结果都被人搅黄了。一次是齐景公对孔子很欣赏,认识到他是个人才,想把尼溪田封给他,可是齐相晏婴说了一大堆坏话,说什么儒者傲慢啦,厚葬啦,不干活啦等等,景公听从了他。另一次是楚昭王想把书社的七百里地封给孔子,楚国的令尹子西站出来表达了反对意见,说孔子手下人才众多,如果再有封地,那把楚王都比下去了,楚昭王也听取了。


其实在晏婴的反对意见中,有些理由不太高明,但有一句话却道出了孔子思想的弱点,他说周室衰微了,孔子还想要恢复周礼,周礼是很复杂的,好几辈子都学不完,用这个为齐移风易俗,不是引导老百姓的好方法。这句话点出了恢复周礼是一个多么巨大的工程,孔子意图完成的事业的难度之大,同时也表明了孔子思想缺乏群众基础的现实。所以,不为一般的诸侯小老板所接受,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孔子不断学习,做过政治,也周游列国出去寻找过可以接纳自己的老板,都一一告败,终于,他放弃了找寻老板的想法,自己出来做老板,自己创业。


创业新思路:授徒与编书


孔子的前半生一直在寄希望于遇到明主,奔波在官场中,往返于小诸侯国中。周游十四年之后返回鲁国,他主要做了两件事情,一件就是授徒,一件就是编书。这构成了孔子事业的两大部分,也正是由于这两部分的原因,才使得他成为了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


孔子年仅十七岁的时候,孟懿子和南宫敬叔就向他学礼。后来他去周朝国都问礼,当他回来的时候,学生也渐渐增多了。在他四十几岁时,由于对鲁国自大夫以下都僭离正道表示不满,孔子回去安心教书,此时的弟子已经非常多了,并且有很多来自远方。甚至当孔子死后,弟子为他守了三年丧,子贡还守了六年。后来,他的弟子以及鲁国的人在他的坟墓旁边住下了一百多家,名字就叫孔里。


孔子在当时,尤其是在后世取得了极大的声誉,这些绝不是来自他所求职工作过的几个小官,而是因为他自己独立闯荡出来的儒家事业。其实,孔子在教书育人以及编书传播思想方面做的还是很成功的。


在对待教书上,他首开私学,相当于现在办的私立大学,而以前的学校都是公立的,没钱没势的是上不了学的。孔子抓住这个旁人没有关注到的市场,以低学费(一捆干肉),高质量(孔子是大学问家,开的课有很多门),融洽的师生关系(孔子经常和门人一起很亲和地聊天出游)来取胜。并且,随着孔子学问的增加,弟子益发增多。孔子从不摆架子,信奉真理而不信奉权威,而且跟学生也是非常和气,有时也会开开玩笑。比如有一次,孔子在蔡被围,弟子们有愤恨之心,为了安抚弟子,他逐个找人谈话,当觉得颜回回答得称心的时候,对他说,假设你钱多的话,我就给你做家宰!


在授徒过程中,他仍然是在传播自己的理想,灌输周礼儒家的思想。这种理想的灌输更体现在修订古书上,尤其是《春秋》,按照褒贬的笔法,把思想孕育其中,千百年来为人称颂。

尾声


孔子求职路走得很不成功,像他那么大的学问做那么几个小官实在是屈才。不过,后来他找准了自己的兴趣点,放弃了不合适的工作,通过授徒编书,终于取得了不朽的功绩。

 
 
 
前五篇文章

职场中的刺猬相处法

推进国学经典教育,让好酒走出深巷

学会低头,受用不尽

心念改变,法界转变

把玉米穿在身上

 

后五篇文章

我国文房四宝行业现状堪忧

“开国大印”出自谁人手

穿越《圣经》的独白

周有光:窗外的大树

中国,从边缘走向舞台中心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