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 历史传记 身心灵 生活艺术 人与自然 人文杂话 其它 素食起步护持
 
 

今天,我们该怎样面对国学?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近几年,有关国学的文化很热,各种国学讲座和文化讲座此起彼伏。有大学办起了国学院,也有创办国学网站和国学杂志的,国外成立的中文系和孔子学院也越来越多。这都说明,国学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们的重视,在世界民族文化融合中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国学是什么?章太炎先生在《国学概论》中有个宽泛的论断,即“一国所有之学也。”他说:“国学者,与有国而俱来,因乎地理,根之民性,而不可须臾离也。”国学与国家同时形成,是国家得以存在的根本,与该国的地理环境和民族性密切相关,不可须臾分离。这就是说,国学已经深深植根于一个民族的行为意识、思维方式和生产生活之中,每个人都无法摆脱自身骨髓里与生俱来的国学因子。

  然而,在今天的“国学热”中,我们也常常听到一些不和谐的吵吵嚷嚷之声。有人在一个劲地贬低国学,好像非把国学说得一无是处不罢休;有人拎出片言只语断章取义,以糟粕放大之而大加挞伐;有人容不得他人称颂国学,时时躲在阴暗处放些冷箭;有人爱走极端,认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百分之九十九以上是祸国之源,如此等等,总让人感觉到“国学热”中暗流潜动,不得不引起注意。

  国学真的就一无是处吗?否也。以孔孟儒学为例,在孔子学说思想中,“仁”是核心,孔子以仁为指导,在伦理、政治、教育等方面建立起了自己的一整套学说。“仁”就是“爱人”,就是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基本原则是如何处理人与人的关系。这虽然不乏理想主义色彩,但当一个社会“礼崩乐坏”的时候,这种理想主义正是士大夫们的精神安慰和寄托,是寻找治世良策的着眼点。从“仁”出发,就会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秩序。今天,当自私、贪婪、欺诈、妄为这些人性之恶流行开来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可以从“仁道”的沦落中去寻找罪源?当一些官员胡作非为、沦为阶下囚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可以指责他们没有牢记孔老夫子“政者,正也”的谆谆教诲?后来的孟子,继续鼓吹仁政王道,强调“民贵君轻”,告诫国君必须与民同乐、推己及人、善与民同、重视民意、减轻赋税。这些主张,即使是对我们今天的执政,也是有所裨益和借鉴的。

  除孔孟儒学、老庄道学及诸子学之外,以屈宋为代表的楚辞学,以左迁为代表的史学,以韩柳欧苏为代表的文章学,以《诗经》、乐府、李杜韩白苏辛周姜为代表的诗词学,以周程张朱为代表的理学,以关王白马高孔洪为代表的曲学,以《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为代表的小说学,还有古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目录版本学等等,构成了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这是中华民族顶天立地的思想根基、力量根基,也是中华民族不可战胜的强大自信力量的源泉。所以,今天如何继承和弘扬国学、光大国学,让国学为我们民族的复兴之旅服务,就成为一个非常现实的课题。

  一个民族的现在与过去总有割不断的血肉联系,个人也是如此,传统永远和现在连在一起,无法彻底割断。在今天激烈的文明冲突面前,我们不是说国学不可以批判,也不是说国学纯之又纯而无糟粕,而是认为作为一个民族,应该守住我们文化的根底,国学不立,民族何以立?自觉维护和捍卫我们骨子里那份国学的基因,以一种包容和亲近的胸怀,以一种继承和光大的态度,拥抱国学,在国学光辉的照耀下,走民族文化的路,这样会更加稳当。我想,可争论,但不可狡辩,不死钻牛角尖;可批评,但不可刻薄;可商榷,但不可打击排斥;可挑瑕,但不可视若敝屣,统统抛弃之。这,应该是今天我们面对国学的正确态度。

 
 
 
前五篇文章

面对情感

中国大学校训与中国传统文化

把慈善传承给孩子

心理救助——我国慈善事业的新课题

俞敏洪:人生不能过于安分

 

后五篇文章

醒觉和麻醉 心安与心不安

学佛人在发心中的误区

三宝在你心中究竟有多少分量

“素菜瑰宝”与南普陀

网站黑屏非黑客所为 网站发起无电脑活动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