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 历史传记 身心灵 生活艺术 人与自然 人文杂话 其它 素食起步护持
 
 

日常师父:“我”是什么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在这里,说这个德行是什么?以及德行有什么价值,有什么用场?为什么要讲究德行?德行对我们有什么价值?这样。有什么利益?这是第一个我们应该认识的。那么,如果我们认识了这个德行对我们的利益,非常殊胜的好处,进一步呢,那么这个德行怎么来的?这个两点在《孝经》上面只是说“德之本”,然后“教所生”,所以其它的并没有说,那个德的利,然后这个如何生起,这个温习的时候我们再好好地深入地检讨。有一些将来我们继续地学下去,自己会学到,然后呢,这个要想真正学到的话,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几种形式;但是如果弄不好的话,学不到,不但学不到,而且会走上岔路,越走越远。所以在这里一开头的时候,就给大家简单地说一下。

  像我刚才已经把问题提出来,那个德有什么好处呢?反过来说,没有德那有什么坏处?有什么缺点?这一点我想我随便请一位同学,那个老同学来简单的叙述一下。你们哪一位同学愿意简单地叙述一下?当然如果新同学你们有这个概念,你们也可以来毛遂自荐,说:“喔,我或者想象,或者我了解……”你们也可以说。

  这个“德”字啊,我们中国人训诂,就是说专门在文字上面用功,也就是说很严密地说明这个“德”的特征的时候,得──得到的得,一个是道德的德,说“德者得也”,这个道德的德就是得到──得到些什么。虽然我们有各式各样的得到,欸,今天我早晨吃一个好吃的东西,然后今天早晨人家寄给我一样东西,我捡到一个什么东西,我看见一个什么东西……这都是我们所谓得到。这是物质上头的得到,还有精神上的东西,乃至于譬如说在我们随便开人家玩笑,人家上了当,啊,自己觉得好高兴,嗯,好像自己自鸣得意。那么这种算不算得呢?透过儒家──那是我们中国传统,跟佛法,告诉我们不是,这不是得,这个是损失,对我们有害的,对我们有害的。

  那在这地方,现在那个得,我再简单地要拿佛法的定义来说。你了解了佛法的内涵,回过头去看,那我们中国传统的讲的那个德,心里上就比较清楚了。任何一件事情,或者是外面的,说你得到这个东西,或者里边你精神上头的,说能够有一种深的领受,当这种外面的东西现起的时候,你心里上面也是不是会有这种很好的感觉啊?譬如说,对诸位来说,假定是你欢喜吃的,那这个是外面的东西,可是放在这里,你觉得:“啊,好欢喜!”吃得也很高兴,这样。好玩的,你想要的东西,虽然是物质上的东西,这个物质上的东西是不是给你精神上面会引发你很欢喜?所以这个人的心情、精神会受了这个物质的影响,所以间接外面东西对我们有影响;然后呢,直接的其它的所谓色、声、香、味、触、法,样样都是如此。

  所以这些东西,凡是从外面进而引发你内心的话,它内心上面生起来这种心理的状态,如果这个心理的状态使得你产生很安宁、很祥和。安宁跟祥和,知道不知道?譬如说,好吃的东西你吃,然后你就吃,吃到后来都觉得肚子胀得要命,安宁不安宁?祥和不祥和?然后到你生病了。然后你开人家玩笑,你自己觉得神不知鬼不觉,然后呢,人家很痛苦,你自己祥和不祥和?安宁不安宁?现在我们世界上面太多这种东西,小偷用种种不法的行为赚了钱、骗了东西,你说心里祥和不祥和?安宁不安宁?不要讲有因果,先不谈,就是不谈因果已经这个样;而更进一步,如果我们了解了因果的特征的话,那将来是无穷无尽的苦的果报。这个到底你得到了?还是失去了?你得到一点点,失去是无穷无尽──不是,这个不是得。得的特征,是这样东西当你现起的时候,眼前使你内心当中会很祥和、很宁静,将来对自己、对他人都有好处。然后这样的行为叫做“德”,平常传统上我们称它为“道德”,或者叫“功德”,就是这个,它这个特征就在这里。

  譬如说,我们现在在这里好好地这样子学这个……现在老同学都知道,啊!觉得我们的资粮不够。你也可以称它为资粮,进一步来说,就是我们以前积得不够,功德不够,因为功德不够,所以很多条件都不具足,因为它是非常重要的。那这个德怎么来的呢?换句话说,既然是有殊胜的利益,然后呢,欠缺这个东西的话,那就有很大的害处,我们要什么东西都得不到,非常痛苦。那怎么才能够得到这个东西呢?这个东西不会天上掉下来,也不会自然而然它到那时候就是──好好到那时就长大了,那你就会做的。这个不会。

  我就在这里,除了中国人传统讲,很讲究说,像你们背《三字经》,“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然后最后是“幼不学,老何为?”如果年轻的时候不学,老了也来不及了,没有用了,这样。那都是特别地说明真正重要的要“学”,你肯学……有很多人肯学,没人教,很可惜;有人教而不肯学,那是更糟糕!所以这个中国人传统处处地方都讲明这个。

  现在这里呢,我告诉你们一个西方人的很有趣的、很有名的故事。这一个瑞典人,叫史威登堡,那海伦凯勒非常推崇这个人,这个人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个人。如果你们看过《我的信仰》,看过海伦凯勒《我的信仰》这本书,就晓得这个人,在欧洲前两个世纪当中,那是非常杰出的一个了不起的人。这个人还妙到什么程度呢?那西方根本没有佛法,可是这个人他能够预见,他说他的心很光明,能够见天外之天。在那个《前世今生》还是《来生》上面,还引了他的一段话,对吧?是《来生》是吧?《来生》。你看,可想而知这种人,你仔细去看,就是华严会上的佛菩萨才会这么高的成就。这是一个瑞典人,叫史威登堡。

  那么他年轻的时候脑筋之好,太杰出了!没多久,念书、不管跑到哪里,他以那个一马当先,后面的人这么遥远地跟不上的这样的一个姿态出现的。那么绝顶,天分这么高的一个人!天分又高,家庭背景又好,自己也肯用功,所以很快他就变成功一个很成名的名人。他也不想做官,他真正把他一身的本事愿意贡献出来,可是这个在瑞典,最受人尊敬的就是叫皇家的什么一个协会,他又被选在这个里边。

  有一次那个国王,他乡下有一个别墅,史威登堡正好住在那国王的别墅里边。国王看见了好高兴,他当然晓得这个人是国内绝少数的、最了不起的一个学者。然后那天一起在那个园子里散步,他正在除草,就这样。那么这个国王就讲,讲什么呢?讲那个教育的事情。他说:“唉,其实这个教育那些事情也不要大家好像很认真,那个小孩子们长大了,然后还有那个花什么等等,那自己长大了……”他主要那段话的意思,就是那个小孩子长大了,他自己慢慢地会晓得怎么去改的。唉,就是这样。现在很多西方人这个概念,我在美国经常都看见这种状态,就是你要让他,他长大了就知道了,那特别是现在这个社会当中。

  但是史威登堡他不是,他跟中国的儒家很相似,他很重视那个教育;可是对方是国王啊,那国王这样讲的话,你又不能跟他争啊,所以他也没说什么。这国王滔滔不绝,噢,他是长篇大论,他有他的道理。那么史威登堡他这个人真了不起,晓得这个人,对方的身分,很多条件,没办法给他讲理的。不像我们现在看见大家身分高低差不多,你有你的理由、他有他的理由,两个人就互相争辩起来了。再不然像我们将来学了这个辩经,互相地辩论、辩经。那么他没有这个条件,他就不开口。

  正好那一天哪,他跟国王两个一起整理那个小小的花圃,就是种花啊,那事情就过去了。事情过去了以后啊,史威登堡这个人真了不起,他不晓得是到底有意无意,我也不知道,那个故事上面它这么说:过了几个月以后,他那块跟国王一起共同培植的那个园地,后来国王因为偶然会到乡下别墅里边轻松一下。那国王,你看,多忙啊!那回去了。又过了很久一段时候,他又来了。他发现这个早一些时候,跟史威登堡一起在别墅里边整理的那块庭园,没有人管哪,都是长的野草,那种下去的花……如果是你们看,如果都长的野草,那种下去的花长得出来吗?根本长不出来,就是长得出来,长得一塌糊涂。那一天这个国王看见了,就跑进来一看,欸,大发雷霆:“我自己种的东西,怎么你们不管哪?”那正好史威登堡在这个地方,看见了又过来了,他就说:“国王陛下”,那就是对国王的,“你不是说让它去,它长大了以后自己行的吗?喏,现在你让它去,长出来的结果就是这个样!”

  这个故事不晓得你们懂不懂?现在进一步来看,然后你们自己看,如果让你们自己来的话,你们希望什么?你们说。睡觉?你们要的,是不是这样?好吃的东西要吃的,不好吃的东西给别人吃;做事情最好不要做,然后呢看别人,在那儿开人家玩笑,是不是这样?是不是你希望做的?喔,你想玩,然后呢,人家烧了饭给你吃,不好吃的东西给别人吃,好吃的东西嘛烧好了给你吃,有这样事情吗?你们说呢?这些东西天上掉下来的吗?假定今天你们不跑到这地方来,这个对我们没用。西方人倒是真的,你不要去管他,他将来长大了,他都会很认真地去做事情,事实也是有这种情况产生的。那为什么西方人会有,我们为什么没有?等到你将来长大了以后,现在的父母,譬如跑到这地方来,法师带你们,将来长大了,就算你不管父母,父母还能不能等到你死?养老了,父母还一天到晚去忙了赚了钱来养你,有没有这个可能?你们说!你们说有没有可能?

  我来随便抽个签,或者你们自己想。(弟子回答)没有。有没有人说有的啊?我想大概都不会吧!如果真的象样一点的,我们长大了,小的时候都要孝顺父母,不要说长大了。那请问将来长大了,父母年纪老了,父母死了,你如果不做事情,你做乞丐,这样;再不然的话,你自己要不要拼命啊?所以西方社会本来是争的一个社会──争的物质的。喔唷,他那个时候来不及了,跑得去;万一来不及,做小工;来得及,他那拼命去干。然后呢,所谓社会上面种种的坏事情他都做得出来了,为非作歹的事情,他要投机取巧啊!嗯,这个特征就是这样,他是追求物质,所以这种社会引导的最后的结果,就把人带到畜生这条路上去。他可以不一定讲那个教育,他本来教育也就是告诉你:“欸,你怎么将来赚钱喔!你这样赚的话,赚一块钱,他这样赚可以赚五块钱喔;他那样赚的话,可以赚多少,很多钱喔……”忙这一套东西。他对我们这个真正的伦理道德,刚才我们说的那个德,他是不太注重的。

  在物质没有发展之前,那个西方一样地很重视这一点,一样很重视这一点,我们可以从稍微早一点的这些人身上看得见。所以像史威登堡等等的话,都是啊,他是十八世纪的人,离开现在二百多年,这种人还是维持西方人的这种道德概念。所以说,你真正要想认识了这个道德的特别的意义,然后你要去学的话,那这要从小真正要跟师长学,这样。那时候最主要的原因,如果说我们拿儒家来说──克己复礼;佛法是完全一样的,“我”是什么?实际上佛法尤其说得透彻,这就是宿生的习气,恶习养成功的,是我们最主要地这一世真正要把它净化这个东西。

 
 
 
前五篇文章

《2012》:职场危机意识启示录

光而不耀——道家的处世智慧之一

那些敬畏的汉子们

道德的故事

浙籍院士遍天下 老底子基础教育功不可没

 

后五篇文章

让孩子对你报喜也报忧

慈善能否成为教育富二代的力量

百岁学者的大智慧:读周有光新书《朝闻道集》

护肝的五种方法

曾国藩的管理之道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