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革命 读纸还是读网? |
 
我国传统的阅读载体材料,经历了甲骨、青铜器、石头、简策、缣帛、纸张等各种形式,国外则经历了纸莎草纸、泥版、羊皮纸等形式。到近代,植物纤维纸已成为全世界通用的阅读材料载体。对于纸本阅读这一传统阅读方式,人们承继了几千年。今天,随着计算机及其网络的飞速发展,电脑成了人们须臾不可离开的东西,一种新的阅读习惯正在改变着人们的阅读方式,它就是网络阅读。究竟是传统的挑灯夜读更让人愉悦,还是在网上“嬉戏冲浪”更有吸引力?对此,专家和读者们都持有不同的观点。 正方 深圳图书馆数字图书馆服务部主任肖卫东:数字阅读必将成为阅读的主流 几千年来,人们的阅读对象从岩画、泥版文书、甲骨、羊皮纸、竹简、帛书、金文碑刻、纸书一路发展而来,阅读本身并没有改变,改变的只是阅读对象的载体。然而,数字阅读的出现打破了这一格局。 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数字阅读内容从文字和图片扩充到了音频与视频等媒体形式。除了历史中一直扮演主要角色的书外,数字阅读还增加了博客、Twitter、网络作品等。数字阅读成为了立体阅读。 其次,数字阅读将阅读内容与阅读工具分离开来。阅读内容不再受限于阅读工具,阅读、保存、传播都更加方便。数字阅读包括网络阅读(主要是指通过互联网,利用个人电脑进行的新闻、博客、网络文学、网络杂志、教程阅读等)、手机阅读 (主要是指通过手机、PDA等进行的短信等阅读活动)、电纸书阅读等。 最重要的是,数字阅读使阅读变成了双向及多向的阅读交流,创造了人人是读者、人人是作者的阅读盛世。从这些角度来说,数字阅读是一场阅读的革命。 更能满足阅读的需要 数字阅读可以不论载体、不论场合、不论形式存在。数字阅读内容已经与载体分离,载体已经不再重要。同样,载体的多样性也使每个场合必有一种适合读者需要的阅读形式。 数字阅读可以使用任何数字化终端。读者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决定自己要用的设备和工具,网络浏览器、电子阅读器或音视频设备都可以。 数字阅读可以读任何格式的内容。这些内容包括各种文本、图像、音视频。数字阅读不再单纯是图文的阅读,人们可以通过音视频加深对某些内容的理解。比如,对传统造纸术的切、洗、浸、蒸、臼等流程,看图文肯定不如看视频更能了解造纸的过程。 数字阅读可以通过任何技术手段来实现。数字阅读可以是联网的阅读,边阅读边交流。同样,数字阅读也可以是脱机的阅读,不会被有形或无形的网线捆住手脚,阻碍你的阅读。 数字阅读可以是交互的、跨越时空的社会性阅读,也可以是私密的个人阅读。数字阅读使读者之间的交互、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交互变得更加方便,更加密切。这种交互不再是两个人之间的读书交流,而是面向全国甚至全球的交流。当然,私密的个人阅读在数字阅读也同样方便,并不会因此而影响读者悠然自得的心情。 数字阅读可以是浅阅读,也可以是深阅读。我们可以在网上走马观花地浏览,也可以细细品读精品文献。同时比传统深阅读更方便的是,我们还可调动网上的各种资源,包括名词解释、书评、视音频资料等辅助深阅读。 数字阅读可以读最新的信息,也可以读古籍。目前,我们已经可以通过数字方式阅读文渊阁四库全书、四部丛刊、甲骨拓片等。 数字阅读支持读者的各种阅读习惯,并保障了读者的阅读权利,节约了时间和成本。图书馆、数字出版商、共享网站共同构建了一个数字阅读的“云”,无论你想读什么,都可以去“云”中获取,在保证了读者的阅读权利的同时,节约了时间和成本。 数字阅读的当前障碍 造纸术的发明不晚于西汉初年,东汉元兴元年(公元105年)蔡伦改进了西汉出现的造纸术,但直到公元四世纪,纸才基本取代了帛简而成为我国唯一的书写材料。这期间经历了至少500年。而数字阅读正处在“西汉纸时期”,还有许多方面需要改进。 目前数字阅读的主要障碍在于:第一,数字出版与数字化建设还远远落后于需要。现在,我们可以方便地获得数字图书,但还不能获得每一本想读的图书。第二,阅读工具还远远落后于需要。我们可以方便地使用各种阅读工具进行数字阅读,但是每一种工具并不能包括数字阅读的所有优点。科技还需要为数字阅读做更多的努力。 中国政法大学深圳教研基地硕士金焰: 相信会有一场阅读革命到来 我相信新闻出版总署一位官员的话:传统图书的影响力在未来5至10年里会逐年降低。现在人们阅读的时间越来越少,坐在电脑前的时间越来越长,很少有人能够将一本书完完整整地读下来。5到10年后,我相信会有一场阅读革命的到来。网络所拥有的巨大存储量和强大的检索能力,正是读者和出版社梦寐以求的传统图书的拓展功能。成本低、传播广、存量大、形式多及趣味性强等,都是网络出版的突出特点。互动性也是互联网出版和信息服务的极大卖点。网络对于那些在数字时代成长起来的年轻人来说,最大的吸引力在于突破了传统的阅读习惯,同时能够满足人们交流沟通的需求。 再者,在纸质图书价格节节攀升的今天,电子网络图书是最便宜的阅读方式,一份20年的刊物合订本可以全部刻在一张盘上,费用极少。年轻人接触新鲜事物速度快,他们更喜欢尝试新的生活方式,通过互联网,会让他们找到阅读的惊喜。 反方 北京大学图书馆古籍部副主任姚伯岳:回归传统,呼唤深阅读 最新出版的书、人们迫切需要的书、真正有学术价值的书,网络上常常是没有的。这里有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也有时效的问题。你真正需要的书,并不在网上。另外,读书要讲求版本,一部书的各种不同版本,传统经典的各种注解本,网络上常常是没有的。可见网络上的资源是有限的,并不能囊括一切。第二,存在服务对象的局限。老年人学习和操作电脑有困难,而对于少年儿童,家长出于对黄毒等因素的担心,一般也不允许其不加限制地上网浏览。在偏远贫困地区,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程度有限,也限制了网络阅读的普及。 其次,网络阅读的弊病是容易导致浅阅读化。浅阅读就是阅读不需要思考而采取跳跃式的阅读方法,所谓囫囵吞枣、一目十行、不求甚解,它所追求的是短暂的视觉快感和心理的愉悦。读者往往会浅尝辄止,迅速接收,同时不断抛弃、更新,乃至遗忘。 有人认为纸本阅读是深阅读,网络阅读是浅阅读。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并不绝对。纸本阅读也有深阅读和浅阅读之分。浏览消遣性刊物、阅读报纸基本上都是浅阅读。网络阅读也可以是深阅读,许多中外经典名著也可以在网上轻松找到。网络阅读由于其方便、大量的链接,阅读中很容易被网络支配而渐渐地迷失了自我,所以网络阅读更多的是浅阅读。 纸本阅读是一种美感阅读 姚伯岳认为,最有价值的读物是纸本书。你欣赏一个人,是从他的衣着、言谈、举止等各个方面全面进行观察,而不是仅仅看他的身体。纸本书的阅读约略相似,将书捧在手里,欣赏它的封面设计的美观独特、装帧的精巧别致,感受纸张的舒卷柔润,呼吸着墨的芳香,那也是一种精神的享受。藏书界有一类人叫毛边党,特别喜欢收藏毛边本图书,这就是对图书外观的一种美学欣赏。而网络阅读相当于剥去了人的外衣和一切装扮,直接看到他的裸体,是一种失去美感的阅读。 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行为,是一种选择。在网络阅读流行的今天,姚伯岳更主张回归传统阅读。中国古代几乎没有报纸和期刊,所以传统阅读其实指的就是阅读图书,也就是进行深阅读。他在很多年前就提出“多读书,精读刊,快读报”的口号。阅读要有深度,要系统,要边读边思考。过去人说,不动笔墨不看书,就是主张深阅读。 一般说来,读书可以说是深阅读,是最应该提倡的。传统的捧书阅读可以让人静下心来全身心地投入到阅读中。这一过程,不仅可以帮助读书人完成知识的积累,还可以帮助读书人细细体味从行文构架到作者思维方式等方方面面,这是网络上的“拉栏式”阅读所无法达到的。养成了深阅读的习惯,你就会比别人走得更远,更接近成功。 深圳文化学院教授王光:网络阅读不能替代图书阅读 近年来中国国民读书率持续降低,有四分之一的读书人的读书时间也在减少。我们不能因为网络媒体的兴起,就疏忽国民图书阅读率的下降,因为网络阅读与传统阅读还是有很大的不同,还是要强调传统阅读。在王光看来,传统阅读更利于人们的抽象思维,而且虽然现在有的图书比较娱乐化,但那绝不是图书的本质,图书的本质还是要体现出内容的深刻和文化积累。而这一点,对于提高国民素质是非常重要的方面。 “网络阅读”不能取代传统阅读,是因为阅读包含一种极具创造的想像力,是其他脑力活动所不及的。如果传统阅读消亡,人类的很多想像能力也会消失。 深圳市蓝天幼儿园园长杨蕾:网络不能同纸质媒体相提并论 传统阅读和网络阅读有两个主要区别:一是方式不同,二是阅读内容不同,我们不能保证传统阅读内容都是精华,但网络的精华内容比传统阅读的还是少得多,网络内容目前还不能同纸质媒体相提并论。 互联网是一个巨大的多层次的超级文本,有扩展性、延伸性和跳跃性,它将破坏人们阅读线性文本时能够得到的逻辑思维的训练。网络出版高度发达,也可能导致社会群体的阅读能力下降。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也造成了大量的“黑色污染”、“黄色污染”、“灰色污染”,使一些人沉迷于虚幻的网络世界里不能自拔而受毒害。学校有责任在网络出版大发展的年代,教育好青少年如何阅读传统的书籍。 中立方 “竞合关系” 接力出版社总编辑白冰认为,网络出版和纸质出版不是一种竞争的关系,大家习惯了都把它想像成竞争的关系,大家都在讲网络出版,网络阅读造成了纸质和网络的分流,实际上不是,“我们考察过英美的网络出版和纸质出版的关系,造成分流的同时它还伴有读者的回流,还扩大了基础的读者群体,从这一点来讲,传统出版和网络出版,新兴媒体和传统媒体应该是竞合的关系,不是竞争的关系。” 他认为:“因为我们生活在多媒体的时代,这种媒体共谋应该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最大途径,因为网络出版可以给传统媒体的出版带来新的宣传平台、营销平台,带来新的读者群体,同时传统出版也可能给这个新兴媒体提供内容。” 长江文艺出版社副社长黎波也有同感,“以前我们找作品特别难,只能找几个著名作家约稿,现在有了网络这个平台以后,草根在上面写,我们也可以顺着这个渠道去找。” 有纸与无纸的阅读载体之别 知名的大型文学刊物《大家》副总编辑韩旭认为,其实网络阅读与书本阅读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态度,网络阅读信息量太大,因此功能性更强,读者很可能坐在乌烟瘴气的网吧里,像苦行僧一样追随在网络作品屁股后面“苦中作乐”,那种阅读状态当然谈不上多少品位;纸上阅读就不同了,如今的书本、杂志装帧精美,越来越像一件生活艺术品,“有时候手捧一本好书,找个风景怡人的地方随意一躺,阅读就成了生活品质的象征了——相比网络阅读,它当然显得‘慢’,也正因为这种‘慢’,才显出纸质阅读的‘精’。” 从文学的角度看,网络阅读无疑具有积极作用。韩旭认为,网络阅读是网络文学兴起的温床,后者对传统纸质期刊、文学书籍发起强劲挑战,从长远来看则是对文学的极大促进,它逼迫纸质出版物认真思考如何才能推出更优秀的文学作品,“比如最近作家出版社出版的英国布克奖作品系列就很棒。一方面,这是因为信息化时代的读者欣赏水平越来越高,另一方面,这样的作品很难在网络上找到,书本和网络无疑形成了很好的差异竞争、彼此弥补,这对文学无疑是良性的推动。” 网络的广泛性与书本的精深性相得益彰 功能性、浅显性、便捷性是网络阅读的显著特色,但从年青一代的积极实践来看,它们并未妨碍阅读的正常进行,我们仍然能从网络中嗅出浓浓“书香”。 仍以文学作品为例,大型文学网站“起点”的每日流量已经突破1亿,与知名门户网站打成平手;紧随其后的“小说阅读网”每天流量也很惊人,其作家专区、博客频道有声有色,为读者搭建了一座通往文学殿堂的桥梁;而“红袖添香”这样的文学网站更被誉为“将中国文学在网络技术语境里的全面、深入发展视为己任,以精美独特的页面设计、唯美优雅的文化气质而独树一帜,对文学的发展繁荣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与此同时,很多大型网站的读书频道一直是文学爱好者亲近名著、走近作家的最好平台;而《明朝那些事儿》《鬼吹灯》等系列文学作品都是在网络上大获成功之后才“转战”书本的——从某种意义上说,网络的“书香”早已拂向纸质出版物,提升了文学的关注度,也拆除了有纸、无纸的阅读边界。 “阅读本身就不应该设定什么边界,”龙雪飞认为,阅读应该是一个读者洞悉生命秘密、获取生活尊严的重要途径,阅读的功效可能有所差别,但阅读不会通过载体的改变发生质的变化;阅读应该是一个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美妙过程,只要我们积极参与,无论有纸无纸都会有巨大收获。 网络阅读与书本阅读 共生共荣 在网络兴盛以前,人类的阅读从甲骨文到竹简,再到锦帛,最后到纸张。自北宋蔡伦发明了造纸术起约1000多年以来,纸质书就担当着传承文化和知识的作用。中华民族徜徉在书籍的海洋中,汲取着无限的知识。从古到今,书本一直陪伴着人类,记载着人类社会进步的每一个步伐。“道学于成而藏于书”。书籍,作为信息记录和传播的载体,对人们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书本阅读能让读者不受时间、地点的约束,尽情地享受读书的乐趣。 学习离不开阅读,而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阅读并不仅仅局限于纸质书阅读,现在更多趋向“屏幕”阅读。但是,我们的阅读是否将完全由书本转移到电脑屏幕上?就像我们抛弃竹简,选择轻盈的纸张一样。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接触网络的机会越来越多。因为网络的信息量庞大,内容丰富,只要打开电脑,轻轻一点鼠标,想看的东西就会出现在眼前,非常方便快捷,所以它很受现代人青睐。不可否认,网络为人们的工作、学习提供了诸多方便。也因为这样,现代人的阅读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网络阅读成为现代人的新宠。据第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成年人各类数字媒介阅读率为24.5%,在各类数字阅读媒介中,“网络在线阅读”排第一(15.7%),其次是通过手机阅读(12.7%),此外,2.8%的成年人只阅读各类数字媒介而不读纸质书。 电子图书确实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方便快捷的阅读平台。一方面,读者可以根据自己需要的阅读信息,在网上快速地搜索出相关的信息、文章。另一方面,在部分纸质图书价格日益上升的今天,电子图书为人们提供了一种便宜的阅读途径,让人们在阅读方面节省了不少费用。 凡事都有两面性。虽然网络阅读信息量大,内容广泛,但网络里面的信息良莠不齐,这容易对读者在阅读时产生负面的影响,还可能导致读者在阅读时,对各种信息一览而过, 囫囵吞枣,从而形成走马观花式的“浅阅读”习惯。另外,长时间对着屏幕阅读,会影响人的身体健康。 真正的学习知识、研究学问,需要阅读书籍,网络是书本有益的补充,虽然有一定的弊端,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阅读一定会克服弊端,取得更大的进步。 在信息浪潮迅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尊重任何的阅读方式,两种阅读方式在学习的道路上唯有共生共荣,才会有双赢的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