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的四次传播高潮 |
 
如果说,文化是一个国家的面孔,那么回首5000年中华历史,在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历史道路上,丝绸、瓷器、茶叶、科技发明这些物质文明符号,带动了世界的进步,“四书”、“五经”等典籍所倡导的守信、谦和和求索的精神,则在世界上树立了中国的精神符号。 丝绸之路:打通中国文化第一次大规模外传的通道 在交通和通讯很不发达的古代,有一个地方让中华文明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以及希腊文明产生过全方位、长时间的交流。这个地方就是西域,也就是丝绸之路经过的所在。 西汉时期,两度出使西域的张骞,虽然没能完成汉武帝最初交予他联合大月氏人共同抗击匈奴的使命,却无意中开通了这条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中国文化从这里第一次大规模地向外传播。 汉朝时期,中国的经济处于上升阶段,以丝绸之路为代表的中国商品,经由丝绸之路,不仅盛于中亚和西亚,甚至远销到罗马帝国。 为了换取中国美丽的丝绸,罗马帝国的金币每年大量流向中国,以至于罗马皇帝不得不下令禁止男子穿着绸衣。但这丝毫不能降低罗马人的热情,罗马城内出现了专售中国丝绸的市场,即使在伦敦,丝绸风行的程度也不亚于中国的洛阳。 与丝绸相伴,中国的科学技术也开始西传。铸铁技术被逃亡的汉朝士兵带到中亚和西亚,土库曼斯坦的太鹿成了当时中国钢铁的集散地,就连罗马都要从这里进口中国的钢铁。 用中国钢铁制成的武器以犀利著称,倍受各国推崇。打井开渠的技术也由中国传入中亚和西亚。在吉尔吉斯斯坦境内,发现了汉代的灌溉渠道;在阿曼,至今仍保有4000多条采用中国方法开凿的地下渠道。 丝绸之路成了中国文化输出的重要通道,并在以后几千年历史中扮演着中外文明桥梁的重要角色。沿着这条通道,中国的茶叶、纸张、书籍走向海外,外国的商贾、文人、僧侣慕名而来。这种中外文化的有效互动成就了中国文化的巨大魅力。 唐朝:占据世界文明的制高点 公元7世纪到9世纪的二三百年间,全世界的文明制高点在长安——唐朝的都城。长安为当时世界上最具开放性的国际大都市,这里居住着大量外国侨民。 波斯王国卑路斯和他的儿子泥涅斯曾久居长安,直至终年。唐太宗用两名外族将领取代汉将,一时间,满朝皆是异族将领,大食人李彦升考上唐朝的进士,为世人所称颂。 在当时,长安也是亚洲各国学术文化交流的中心。高句丽、百济、新罗和日本就有8000多学生来长安学习,并将中国的典章制度,文化与技术带回本国,进一步发扬光大。 盛唐时期,工商业发达,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秩序井然有序,为文化产品的极大丰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政府开明而开放的对内对外政策,为文化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而唐朝广袤边界呈现出的安定气象,则成为中国文化输出的有利保障。 公元641年,玄奘与印度一代名王戒王相会。戒王虽然对遥远的大唐所知甚少,却非常神往。这是因为,一首歌颂唐太宗李世民统一国家的唐朝军歌《秦王破阵乐》早已在印度广为流传。武则天时代,《秦王破阵乐》传到日本,至今,日本还保存有它的9个古本。玄奘带去了中国人对佛教的精辟见解,又在归回后将《老子》翻译成梵文介绍给了印度。 唐朝的瓷器也深受世界欢迎,阿拉伯人将中国的丝绸、瓷器和灯并成为“三大名牌货”。埃及开罗曾出土唐朝陶器1万多片,著名的“唐三彩”在日本也有仿制品,被称作“奈良三彩”。 唐朝时期,中国的炼丹术极盛。不少波斯商人慕名而来长安购买丹药。伴随着丹药传播到中亚和西亚的是中国的化学知识。阿拉伯化学家贾比尔从中国炼丹家那里了解到水银知识,并借助炼丹知识和本人实践,写下《秘典》一书,后经意大利学者翻译,炼丹术由此传到欧洲。 对同一时期的世界其它国家来说,唐朝具有无法企及的“软实力”。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借鉴和吸收了中国的文字、政治制度、建筑风格甚至生活习俗,使本国的文化得以发展。我们从今天人们经常使用的“唐人街”、“唐山”、“唐装”等词汇上也可以看出唐朝中国文化影响之深,涉及面之广。 蒙元时期:中国文化走向西方 如果说,唐朝时期中国文化对亚洲国家的影响力无与伦比的话,那蒙元时期,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已远远超越了亚洲范围。蒙古人的西征以及四大汗国的建立,使几乎整个欧亚大陆都处在成吉思汗子孙的统治下。 1291年,马可·波罗离开中国返回欧洲,其游记轰动欧洲。书中对中国大量翔实、生动又充满想象色彩的描述,让上至皇家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的欧洲人大开眼界,对中国的繁荣昌盛极为倾倒。 1325年,意大利旅行家鄂多立克来到北京,他在北京居住了3年。他诧异于大汗朝会的气派和狩猎的壮观,对北京皇宫——“全世界最美丽的宫殿”的描述——他的统治者拥有100多个妻子,无数金银财宝,还有1万只大象和1万只狒狒,200位基督徒……在这里,真实性已经显得不再重要,关键是它迎合了欧洲人对中国文化的集体认同和想象。 明清:掀起一个世纪的热潮 1700年1月7日,为庆祝新世纪的到来,“太阳王”路易十四在法国凡尔赛宫举行了一场盛大的舞会。随着一阵音乐响起,只见国王竟身着中国式服装,坐着一顶中国式八抬大轿出场。这场“中国式”舞会,其实只是18世纪欧洲“中国热”的一个片断。 仿照中国风格制作的家具就这样进入了欧洲贵族的卧室,路易十五的情人蓬巴杜夫人宅邸中使用整套的中国漆制家具;中国屏风与壁纸成为欧洲上层社会抢购的舶来品,法国宫廷贵妇纷纷以中国的绢制折扇,取代之前风行的羽毛扇。 明清之际,中国的海外影响力达到巅峰。中国本可以凭借其影响,成为一个支配性的强权。然而,中国却选择了和平的对外政策。在这样一种氛围中,以利玛窦、艾儒略为代表的欧洲传教士,怀揣对中国文化的景仰来到中国。他们写下大量关于中国的回忆录、游记和书信,全方位地向世界介绍中国文化。 这一时期,四大发明远渡重洋,传播到欧洲。直到18世纪,欧洲造纸技术的提高还必须依赖中国。另外三项发明——火药、罗盘、印刷术,则成为“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罗盘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 欧洲人开始翻译中国的经典书籍。利玛窦将“四书”译成拉丁文寄往意大利;比利时人金尼阁将“五经”译成拉丁文;法国耶稣会士孙璋等人开始翻译《诗经》。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在《易经》的影响下,提出了二进制理论。 在绘画建筑等艺术领域,中国艺术以新奇、精致、纤巧和优雅,成为欧洲洛可可新艺术风格的灵感源泉。法国著名画家华托深得中国绘画精髓,其作品《孤岛帆阴》陈列于卢浮宫内,一派江南风光。 马若瑟翻译了中国戏剧《赵氏孤儿》,在欧洲各大舞台不断上演。欧洲启蒙思想家们纷纷以中国开明的政治制度来映照他们的不足。伏尔泰把康熙皇帝比作他心目中的哲人王,并赞扬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和治理最好的国家”。中国文化犹如一股不可抗拒的浪潮冲击着欧洲社会,其影响持续了整整一个世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