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兴寺——访灵隐寺有感 |
 
当今社会,传说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 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造人开始,人类就拥有了自己的文明。传说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涵为我们开辟了最初的精神来源。 杭州佛教古刹灵隐寺以其传说的传神和许愿的神灵吸引了无数信徒顶礼朝拜。为什么灵隐寺香火旺盛,历尽沧桑,千年不朽?灵隐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佛教文化的兴盛和发展有哪些启迪以及可以借鉴的地方?这是灵隐寺让我心之向往的奥秘所在。 先说说她的传奇身世吧。灵隐寺位于飞来峰景区。飞来峰取自一段令人感动的神话传说。相传,有一天,灵隐寺的济公和尚突然心血来潮,算知有一座山峰就要从远处飞来,那时,灵隐寺前是个村庄,济公怕飞来的山峰压死人,就奔进村里劝大家赶快离开。村里人因平时看惯济公疯疯颠颠,爱捉弄人,以为这次又是寻大家的开心,因此谁也没有听他的话。眼看山峰就要飞来,济公急了,就冲进一户娶新娘的人家,背起正在拜堂的新娘子就跑。村人见和尚抢新娘,就都呼喊着追了出来。人们正追着,忽听风声呼呼,天昏地暗,“轰隆隆”一声,一座山峰飞降灵隐寺前,压没了整个村庄。这时,人们才明白济公抢新娘是为了拯救大家。 飞来峰的传说是为了让人们记住扶危济困、彰善罚恶的神灵济公,并教化世人向善除恶,帮扶他人。灵隐寺的历史从距今1600多年前的东晋咸和元年开始算起。当时的印度僧人慧理来杭州,看到这里山峰奇秀,以为是“仙灵所隐”,就在这里建寺,取名灵隐。五代时吴越国王钱叔崇信佛教,广建寺宇,灵隐寺开始兴盛,有九楼、十八阁、七十二殿堂,僧徒达三千余众。
有关灵隐寺身世的传说不仅止于此。灵隐寺又名灵鹰寺。相传1400多年以前,今秦岭湾门前,有一座笔架山,笔架山左侧,是块凤凰朝阳地。原先这里荆棘纵横,荒无人烟。后有一吴姓僧人在山后住,打柴种地为生。一天,僧人在笔架山丛林打柴,因为天热,将道袍脱下,挂在树枝上,又去忙活。忽然,一只大雁凌空而下,将袍叼走,向南飞去,至现在的灵隐寺落下。吴僧望空向南一路追来,但见此处绿树森森,翠柳成荫。绿影婆娑间,一岭土坨南头北尾;前饮碧水绿荷,后交浮菱青湖;左右两侧隆起两扇翼状土丘;整个地貌有如巨鹰卧地。吴僧人感悟为神灵指点,遂于此焚香祷告,搭棚立寺,故名“灵鹰寺”。从此,灵鹰寺香火兴旺,庙宇初具规模。传至碧钵和尚时,寺内有僧人一百多人,耕地两百多亩,牛十余头,水井十多口,影响到上五府、下八县。 唐朝贞观年间,有一天,碧钵大师在寺内说法,大将军尉迟恭受朝廷委派前来平叛剿匪,路过此寺,见寺庙巍峨庄严,井井有条,特进庙朝拜神圣,祈祷此去如能平妖剿匪,定禀告皇上拨款重修庙宇。尉迟恭果然一举平息叛乱。班师回朝后,尉迟恭元帅立即禀奏皇上。大唐天子李世民准奏,还钦命灵鹰寺改为灵隐寺。 如果说灵鹰寺的创建应神灵感召,那么灵鹰寺的兴旺则是世人心诚的努力。中国自汉朝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学说以来,人们一直崇尚“天人合一”的理念,灵隐寺的千年传奇就是中国这一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那么,灵隐寺又名“云林禅寺”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相传,康熙皇帝南下江南,来到了杭州。他在西湖四周到处游山玩水,吟诗题字。一天,他来到灵隐寺,见到灵隐有高高的山峰,清清的泉水,山上长满绿荫荫的树,地下开遍红艳艳的花,真是一个好地方,于是就设宴用膳。寺中主持知道皇帝喜欢吟诗题字,恳请他题词赠匾。康熙兴致勃勃,提笔写下一个占大半张纸的“雨”字。灵隐寺的“灵”字,按老写法,在“雨”下面还有三个“口”和一个“巫”。现在只剩下这小半张纸的地位,随你怎样也摆不下了。重新写一个吧,甚为难堪。此时,大学士高江村在其手掌写了“云林”二字,并详装磨墨,呈于康熙。康熙大喜,随笔一扬,写下“云林禅寺”四个大字,并说“这地方天上有云,地下有林”,就叫“云林禅寺”。从此,灵隐寺就挂着“云林禅寺”这块大匾。但是,杭州百姓并不买他的帐,尽管“云林禅寺”这块匾额一直挂了三百年,大家却仍然称呼这儿为“灵隐寺”。 灵隐寺由来的传说既体现了这块风水宝地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又彰显了她秀美的风光。说到灵隐寺不能不说一下古刹的镇寺之宝“生天堂”古缸。“生天堂”相传为灵隐寺第一代掌门大师碧钵和尚坐化的灵缸。灵缸曾在上世纪失窃,现任住持释常久大师历尽千辛万苦探得灵缸下落。因无钱赎缸,便无法开口索宝。大师每天鸡鸣三更便跪在持宝蔡姓人家门口,跪至第九天,大师晕倒过去。蔡家人急忙喂养姜汤,将大师救醒。大师说明来历,蔡姓人家深明大义,之后三年古刹迎来镇寺之宝“生天堂”古缸。 古刹灵缸的失落和归位正是灵隐寺历经沧桑的见证。镇寺之宝是灵隐寺生生不息、延绵不绝的希望所在。“生天堂”古缸集中体现了灵隐寺佛教文化的艺术魅力,集中传承了灵隐寺的精神文明,集中表达了灵隐寺的历史底蕴。每一段传说都可能伴有一种宝物。灵隐寺的传说不能缺失“生天堂”。宝物是吉祥的表征,是福康的意象。正是因为有了“生天堂”古缸的传说,灵隐寺佛教文化的传承更加生动,更加可信,更加厚重。 古城的历史文化名人历来重视有传说的地方。白居易与灵隐寺结缘,题有《冷泉亭记》, “东南山水,余杭为最。就郡则灵隐寺为尤,就寺则冷泉亭为甲。”之后他夜宿灵隐寺,写有《宿灵隐寺》,“在郡六百日,入山十二回。宿因月桂落,醉为诲榴开。黄纸除书到,青宫诏命催。僧徒多怅望,宾从亦徘徊。 寺暗烟埋竹,林香雨落梅。别桥怜白石,辞洞乱青苔。 渐出松问路,犹飞马上杯。谁教冷泉水,送我下山来。”他还专门成诗一篇《灵隐寺》,“一山门作两山门,两寺元从一寺分。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前台花发后台见,上界钟声下界闻。遥想吾师行道处,天香桂子落纷纷。”可见他对灵隐寺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 如果说传说可以兴盛寺宇,只是因为传说穿透了历史,道尽了文明。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当今时代是一个需要传说而又缺失传说的时代。传说不应远离我们,传说也不应仅仅存在于承载文明的几处残存或复修寺宇。灵隐寺因拥有动人的传说熠熠生辉,承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其他寺宇,扩而大之有形体如建筑、艺术品等,无形体如故事、宗教等更应当挖掘传说的力量。只有这样,传说这一文明的历史形态才能绵延至今,并不断得以开创新的文明。 作者任帅军 2010年12月5日草于杭州师范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