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财富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曾听到有人这样诠释「富有与贫穷」:幸福快乐就是富有,孤独寂寞就是贫穷。胸怀宽 阔就是富有,心胸狭窄就是贫穷。有朋友就是富有,无朋友就是贫穷。有父母的关爱丶夫妇 的和谐和孩子的笑声就是富有,远离亲情丶充满怨怼,导致孤家寡人的就是贫穷。能静听花 开丶坐看云起丶知足常乐就是富有,拥有万金,却忧心忡忡烦恼纷飞就是贫穷…… 台湾首富郭台铭,他的夫人林淑如病逝,引发了一阵新闻热潮。一向以不拍照丶不受访 闻名的郭台铭,却突然接受了媒体的访问,他说:「我现在觉得自己很贫穷!我没有时间好 好陪家人。父亲过世前,我人在国外,接到电话赶回来见他最後一面时,他已经没回应了。 我最快乐的事,就是妈妈亲自下碗面给我吃,我就很满足很快乐了。」这就是「首富」的财 富观。 穷人心富有 一位叔叔领着侄子到某肿瘤科医院看眼疾,由於手术费太高,无力承担,只好沿街乞讨 。某报记者获知此情况後,就他们的处境写了长篇报导刊发在报纸上,呼吁社会各界给他们 叔侄俩以帮助。 没想到的是,这篇报导刊出的第二天,就有许多人来报社捐款。更没想到的是,竟有一 个失业工人,领着自己残疾的儿子来捐款。报社记者趁机采访这位失业工人,问他:「为何 在自己如此窘迫的情况下,还要去救助别人?」 失业工人岁数并不大,但看起来苍老了许多。他只说了一句话,却让那位记者回味了许 久:「穷人再拿出一点来,还是穷人,这是不会改变的。不同的是,当我看到被救助的人眉 头舒展开的那一刻,我感觉到了自己内心的富有。」 所以说人的富有,并不是意味钱财拥有的多少,物质上的贫穷并不是真正的贫穷。因为 物质生活并不宽裕的人,同样可以拥有很富足的精神生活,并且过得快乐丶幸福。他们依照 自己的现有能力,不贪心,不妄想,懂得感恩,知道惜福,乐意奉献。 当然也不是说有钱了就意味着一定会被烦恼紧缠,就一定会陷入难堪,有钱同样会幸福 和快乐,关键是看你怎样利用你的财富,怎用使财富让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都丰富起来。诚 如香江集团总裁翟美卿所说:「当一个人有了足够的物质基础的时候,当企业越做越大,一 个一个目标都实现了的时候,金钱就只是数字的概念,而少了触动感,心的富足才是最重要 的。」 何不以德立世 古人有言「你若贫穷,何不以德立世?你若富有,何不以善示人?」这种心态才是真正 可以使人在世间立住脚的,也才是人生真正的财富。因此当我们试图来判断一个人是否贫穷 和富有的时候,不要只是从表面的物质多少来着眼,而是要从这个人的心灵是否富有来定论 。 十九世纪,美国自然文学经典代表作梭罗的《湖滨散记》,写的是梭罗在华尔腾湖畔的 林地中自己开田种地,体验最基本的生活消费,从而证明简朴生活的可能,并表明只有心灵 的富有才会真正提升生命的品质,即「多馀的财富,只可以购买多馀的东西,灵魂的必需品 是金钱根本无法买到的」。这里所说的灵魂的必需品和金钱丶物质没有任何关系,它是一个 人自我提升的内因。 正心诚意改变人生 「心者,一身之主也」,人的一切言行都发自心灵,所思所想也由心灵决定,人生的烦 恼纠缠要靠心灵的解脱来解决,而人生的幸福也是由心灵的自我提升来实现的。四书之一〈 大学〉,所谓「修身在正其心」,修身的关键也就在「正心丶诚意」等修心功夫。可以说「 修心养性」就是儒学的核心,而修心的最终结果是使人成圣。心正了,意诚了,心灵得以提 升,不仅人做得好,更有缘成圣成贤。 在《论语》中,子贡有一次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回答道:「 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谁愿意贫贱?但不想贫贱却难免会有贫贱的时候;谁 不愿意富贵?富贵可以使人享受荣华丶名利双收。子贡认为如果在贫贱时仍然保持自尊,而 不去奴颜婢膝地谄媚。如果在富贵时能守住自我,而不去骄横跋扈地欺压别人。能做到这样 算是不错了吧! 子贡所说和孟子的「富贵不能YIN,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其意相当 。但是这些毕竟还是要靠自我的强制,尤其是贫贱时是否自暴自弃则难以预料,富贵时是否 还有怜悯之心也不得而知。 因此孔子认为,身处贫贱之中,能乐观地生活,不改变自己的志向与追求,不失去自我 的尊严,拥有健康与豁达的心态。身在富贵之地,能按照礼的要求去做,对上不卑,对下不 亢,不失去怜悯之心,这才是更好的生活态度。 心灵富有的生活方式 生命最大的财富,就是心灵的富有,任何追求都应该以追求心灵的富足为最终目标。这 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应去追求物质财富,但任何对於物质财富的追求,只有回归到心灵富足的 层次才有意义。 当我们有了足够的食品丶衣物和躲避风雨的住所之後,如果感觉不到更高层次的意义, 那麽任何追求最後都会变得无聊乃至空虚。 心灵的富有,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方面的表现,通俗的一点的来说就是关爱生命,善待 他人,胸怀坦荡,惜福感恩。它所要求的条件并不高,实现的途径也不复杂。一个善意的眼 神,一句温暖的话语;践行了的诺言,满怀诚意的道歉;捐助贫病,帮扶老弱。只要你真心 付出,虚心学习,那麽自己的人格和品德就会日渐完善,人生也会越来越丰富。 第397期 公元2009年9月发行
净土圣贤—周行婆 胡净安
环保意识从中学生抓起
新加坡“国宝”——111岁的年青人许哲的故事(二)
慈善的真谛是关爱精神
不自为大 (龙泉解《道德经》34章)
后五篇文章
菩提树下说故事—欠债不可不还
出娑婆省菩萨心力—雪公「极乐庵观音会」讲演
《观经四帖疏》跋—善导大师注经心路历程
如何安渡晚年
雪庐风谊—散财迁居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