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佛教问答 社区推荐护持
 
 

问:佛教“八识”是哪八识?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佛家所说八识,一般包括以下内容:1、眼识——眼睛——色(形象);2、耳识——耳朵——声(音声);3、鼻识——鼻于——香(香奥之气);4、舌识——嘴巴——味(各种味道);5、身识——皮肤——触(感受冷热痛痒);6、意识;7、末那识,又叫污染识;8、阿赖耶识。

在此八识中,有一个共同的心识,决定着前五个心识的取舍与认识作用,那就是意识。

例如:一幅图画,某甲看这画是眼识在作用,然而能使他兴起赞叹、留恋、回想等心理活动者,却是第六识——意识在取决;如果某乙同样看这幅画,同样的眼识作用后,其第六识——意识却发出厌恶、排拒等心理活动,这便证明了:人的意识不同,故反应不同。由此可知,基本上人的五识是差不多的,而每个人的反应行为却不尽相同,其关键便在每个人的意识不同!平常我们说:“我想……”或“我喜欢……”、“我不要……”等等,其实都是第六识——意识的活动作用。

意识的活动非常广而又影响深刻,比如事过境迁的回味,陈年往事仍记忆犹新等等,以至于睡觉时的做梦,非睡觉时的幻想都是。可是意识的作用并不是凭空而来的。

例如:某人时常称赞你,你便对此有浓厚的好感,心里也有很深的印象。例如:有些人总是最关心自己的利益;总认为自己强过别人,自己是最好的等等,这正是“我执”的作用,即佛经上所说的第七识末那识,也叫污染识。为什么叫“污染识”?意思是它是总结前六识所摄取的外境与感受,长久记忆并保存的地方,诸如恩怨、忧喜、爱恨、善恶、好坏等,所以也油然使人有贪、嗔、痴、邪见等心意的永久执著,有人便称这些执著为“心魔”。

由前七识所产生的思想行为和意念,大体上就有善恶之别,这便是“业”或“业因”,当人走完一生时;这些业因便如种子一般,全部收藏在第八识一阿赖耶识,随着转生他界。

阿赖耶识是梵文,意思是含藏,也就是收藏包含前七识所造作出来的善恶诸业业因。由于业因全部储藏在第八识,跟着人转世轮回后,再一一随着其他因缘的成熟,一幕幕重演出来,因此常人所称的“灵魂”,往往就是指第八识了。

 
 
 
前五篇文章

问:中国四大佛教石窟在哪?

问:金刚沙有什么作用?

问:“菩提萨垛”是什么?

问:佛教和宗教的区别?

问:佛教禅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后五篇文章

奉心居士答:一切皆虚空,什么才是真?

问:“波罗蜜”是什么意思?

问:佛学中什么是“不空如来藏?

问:佛教四大吉花都是什么?

问:佛教的思想很消极吗,为什么?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