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佛教问答 社区推荐护持
 
 

问:生活中如何修学《阿弥陀经》中所说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等法?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此问题很重要,这是讲三十七道品。许多人可以熟背,但实践如何运用不会。我不揣浅陋,将自身修学之体会略作供养:

道品,为梵语之意译,又作菩提分、觉支,即为追求智慧,进入涅槃境界之三十七种修行方法。又称三十七觉支、三十七菩提分、三十七助道法、三十七品道法。循此三十七法而修,即可次第趋于菩提,故称为菩提分法。三十七道品可分七科如下:

(一)四念处,又作四念住。(1)身念处,即观此色身皆是不净。(2)受念处,观苦乐等感受悉皆是苦。(3)心念处,观此识心念念生灭,更无常住。(4)法念处,观诸法因缘生,无自主自在之性,是为诸法无我。
四念处:一、身念处(观身不净),凡夫对身体的执着,分为三种:1、身体健康;2、身体净秽;身体美丑。殊不知是否健康涉及杀生业报,净秽依赖心灵之清净,美丑取决福报的多寡。祖师大德提倡戒杀放生,则感应身体健康;勤于持戒修行,则身无污秽;福慧双修,则法相庄严。二、受念处(观受是苦),所谓受即身心感受,亦分三种:1、乐受;2、苦受;3、不苦不乐受。由于凡夫受因果制约,业力牵引,不得自在,不能做主,故所有受皆苦。乐不能长存,苦不能避免,不苦不乐亦不可常得。只有了脱生死,超越轮回,方能究竟离苦得乐。故修行人岂可贪恋红尘,须勇猛精进,方不负佛陀慈悲心愿。三、心念处(观心无常),凡夫心之生灭如瀑流源源不断,由贪、瞋、痴、慢、疑、恶见引出无量烦恼,缠扰众生不能解脱。故佛慈悲开示方便法门,帮助众生伏断烦恼。我等众生须依教奉行,方得利益。四、法念处(诸法无我),佛教阐述一切法(事物)皆因缘所生,无自性(非实有,非实无,因缘和合而有,因缘散灭而无)。我亦是五蕴(色、受、想、行、识)和合而有,散灭而无,不应执着,需借假修真,成就大我。此大我是法界同体,是诸法实相,是缘起性空,是真空妙有,是究竟涅槃,不知此理,佛果不证。

(二)四正勤,又作四正断。(1)已生恶令永断。(2)未生恶令不生。(3)未生善令生起。(4)已生善令增长。
四正勤:一、已生恶令永断,恶指恶业,所有恶业皆损人不利己,因果报应,真实不虚。故应明了因果,严持戒律,切实断恶。二、未生恶令不生,须防微杜渐,严以律己,更不造新殃。三、未生善令生起,迷即凡夫,于善法不明;觉即佛陀,智慧圆满,明了诸法实相。是故皈依三宝,方能断恶生善。四、已生善令增长,已修善法,当勤精进,勿令退失,须得增长。这与智慧增长同步,有智慧方能不断进步。

(三)四如意足,又作四神足。(1)欲如意足,希慕所修之法能如愿满足。(2)精进如意足,于所修之法,专注一心,无有间杂,而能如愿满足。(3)念如意足,于所修之法,记忆不忘,如愿满足。(4)思惟如意足,心思所修之法,不令忘失,如愿满足。
四如意足:一、欲如意足,此非世间欲望,乃转世间欲望为觉悟之愿望,此欲表渴求。真实发心,感应强烈,所愿易成。是故学佛重发心,乃修行之关键。二、精进如意足、修行非精进难以如意,必须冲破违缘,方能柳暗花明。三、念如意足,正念不失,烦恼不生,须凭智慧,看破放下。四、思维如意足,看破放下后,方能随心所欲不逾矩。

(四)五根,根,即能生之意,此五根能生一切善法。(1)信根,笃信正道及助道法,则能生出一切无漏禅定解脱。(2)精进根,修于正法,无间无杂。(3)念根,乃于正法记忆不忘。(4)定根,摄心不散,一心寂定,是为定根。(5)慧根,对于诸法观照明了,是为慧根。

(五)五力,力即力用,能破恶成善。(1)信力,信根增长,能破诸疑惑。(2)精进力,精进根增长,能破身心懈怠。(3)念力,念根增长,能破诸邪念,成就出世正念功德。 (4)定力,定根增长,能破诸妄想,发诸禅定。(5)慧力,慧根增长,能遮止三界见思之惑。
五力:一、信力,信根启用,破诸疑惑,于真理如如不动。二、精进力,绝无疲倦懈怠放逸懒惰,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三、念力,使邪念不生,正念不失。四、定力,内无杂念,外不著相,亦称禅定。五、慧力、伏断烦恼,明了实相,从容中道。

(六)七觉分,又作七觉支、七觉意。(1)择法觉分,能拣择诸法之真伪。(2)精进觉分,修诸道法,无有间杂。(3)喜觉分,契悟真法,心得欢喜。(4)除(轻安)觉分,能断除诸见烦恼。(5)舍觉分,能舍离所见念着之境。(6)定觉分,能觉了所发之禅定。(7)念觉分,能如法思惟所修之道法。
七觉分:一、择法觉分,在辨别正法邪法的基础上,选择修行方法。择法应坚持:1、应缘(遇之欢喜);2、对机(根机适应);3、有师(接引有师);4、方便(自如实践);5、深信(疑惑断除)。二、精进觉分,古德云:“一门深入,长时熏修”即是无有间杂,需实证佛法,方能有所收益。三、喜觉分,应缘对机,实证得益,法喜充满。四、除(轻安)觉分,实修应知如下现象,入初禅前身体所发八种感触:1、动:身体颤动2、痒:身体发痒;3、轻:身轻似云;4、重:身重如山;5、冷:身冷如冰;6、暖:身热如火;7、涩:身如木皮;8、滑:身滑如脂。提高实修层次,进入禅定,即得轻安,烦恼轻,身体安。五、舍觉分,舍弃分别执着,于万法即相离相。六、定觉分,达至外不着想,内不起念,一念万年,万年一念。七、念觉分,正念不失,邪念不生,如理如法,从容中道。

(七)八正道,又作八圣道、八道谛。(1)正见,能见真理。(2)正思惟,心无邪念。(3)正语,言无虚妄。(4)正业,住于净业。(5)正命,如法生活。(6)正精进,修无间杂。(7)正念,专忆善法。(8)正定,身心寂静。
八正道:一、正见,此是学佛关键中之关键,大德云:“破戒能忏,破见无救”。见是理念、抉择、方向,如有偏差,即一差一切差,《楞严经》云:“因地不真,果遭迂曲”,可知见之关键。二、正思维,心安于正念,即是清净心。三、正语,指如法之语。略为解释如法,如法是契合真理、究竟圆满。以人为例,语言乃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工具。佛教提倡正语,旨在善护口业,须知古语“祸从口出”,口业不净,心难清净。四、正业,这是指生存、生活方式的选择,业是造作,分善、恶、无记(不善不恶),正业是立足于善(有为法)之净业(无为法)。五、正命,命的概念是有情一生的经历。命是定数(凡夫由因果决定),正命是觉悟之命(修行人超越因果后的命)。有情迷惑的命与觉悟的命迥异。这里的正命是如法之命。六、正精进,向着正确的方向不间断、不夹杂的修行即是此义。七、正念,善念不失,净念持续。须知善念是修福,净念是修慧,福慧具足,圆满成佛。八、正定、如如不动,深契诸法,心无挂碍,了了分明。

以上三十七道品是修行的基础,不可忽视。

 

 

 
 
 
前五篇文章

理净法师答:菩萨化身也会造业吗?

问:修行必须按次第修吗?

济群法师答:过午不食的“午”,到底是几点?持八戒到后半

问:什么是“不变随缘,随缘不变”?

问:“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怎样解释?

 

后五篇文章

问:从佛教的角度如何理解“情与理”?

问:为什么说念佛法门是无有一人一法,能出其外,不在其中

问:《地藏菩萨本愿经》心要是什么,如何受持此经?

问:一句阿弥陀佛以绝待圆融为宗?

虚云法师答:怎样来学菩萨道?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