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佛教问答 社区推荐护持
 
 

益西彭措堪布答:按照“若实无实法,悉不住心前,彼时无余相,无缘极寂静”去修行,是否就是指在打坐时心里不起任何分别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益西彭措堪布答:按照“若实无实法,悉不住心前,彼时无余相,无缘极寂静”去修行,是否就是指在打坐时心里不起任何分别的念头?或者是指对一切万法都不分别、执著、作意?

 

  答:这一颂指点出了现量照见究竟实相。就在这实和无实都不住心前的这个时候,再没有其它所缘的相,因此这时没有任何耽著所缘,极为寂静。但是初学者如果没有深入领会这些教言的意义,仍然会对样殊胜的教言误解到“无边”,而进入到错误的无分别歧途之中。

  因此提问中提到的两种情况,要具体分辨,对于已经对法界实相获得了思慧的修行人,则按这两种方法,都可以正确地契入到无有任何戏论的法界实相,但是对于还没有对法界实相获得思慧的修行者来说,则上述两种情况均执著了“无分别”这个所缘相。

  那么真正的无分别智应该是怎样趋入,执于无分别的歧途会有哪些呢?

  对此,弥勒菩萨在《辨法法性论》中作了明确的开示:“自相遍知者,远离不作意,超寻伺寂静,自性执息念,五种为自相。”

  其中“打坐时心里不起任何分别的念头”,是误入了第五种——执息念。执息念是心里一直在执著“什么也不执著”,但这本身就是一种执著。

  “对一切万法都不分别、执著、作意”是误入了第一种“不作意”。即以根识见闻觉知到了万法,但不在第六意识用语言去对应它们。凡夫的人法二执有俱生与遍计两种,俱生执是累世形成的执著习气,遍计执是后天形成的执著。一般而言,凡夫对于见闻觉知到的万法,都会有俱生法我执,不以第六意识去用语言对应,只是不生起遍计执而已。这种状态,就像还没学会说话的婴儿一样,安住于了俱生执之中,根本不是真正的无分别智。

  这五种误区,在《辨法法性论释讲记》中已经作了详细的讲解,请大家对照自相续,认真进行研读。

-----------------------------------------------------------------------------------------------------------------

更多益西彭措堪布佛学问答内容

-----------------------------------------------------------------------------------------------------------------

 
 
 
前五篇文章

益西彭措堪布答:在于果利他断诤中,寂天菩萨说“譬若摩尼

益西彭措堪布答:分析从“大乘若不成”到“有诤故应舍”的

益西彭措堪布答:请分析全知对“于能诠大乘教断诤”的注释

益西彭措堪布答:在“于能诠大乘教断诤”中,从“若断惑解

益西彭措堪布答:分析“断诤”中“彼等摄义”的结构,并总

 

后五篇文章

益西彭措堪布答:结合“幻师于所知,未断烦恼习,故见幻女

益西彭措堪布答:对于基的所诠空性义的断诤,为什么不单单

益西彭措堪布答:认真理解并体会全知的这段释文:“凡成立

益西彭措堪布答:《净水如意宝》中介绍了名言中否定自证识

宗萨钦哲仁波切答:上师“修自他交换”我没明白。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