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声明 语言 音乐 文学 声明 其它护持
 
 

贵州佛教——文学艺术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贵州佛教——文学艺术

  碑文、塔铭

  一、碑文

  (一)敕赐重修梵净山金顶序碑

  立于梵净山老金顶脚通明殿旁。碑文对梵净山的名望和当年朝拜盛况以及重建缘由作了详尽的描述和说明。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碑文如下:

  伏以四海名山,九州巨镇,十方净土,众姓福田,故东岱、西华、南衡、北常,悉帝王封禅之所;而玄寺、缁庐、青鸾、白马,皆佛子接引之区。水上闻香,始辟漕溪法界;空中飞锡,因开潜麓化城。山以仙名,地灵人杰。窃见梵净山壁立黔南之境,轴连楚蜀之间,仙洞灵台,咸棋布而胪列;奇峰古刹,俱凤翥而鸾翔。天心池、金沙地、九龙池,倒泻银河,无异临海之挂鹤;太子石、青阳石、金子石,高标玉笋,不让陈仓之鸣鸡。独红云顶为最奇,宜白莲社之茂建。雪消六月千溪涨,洪溢江源,日转双峦,万壑阴崇。翻经台下,时看百鸟衔花;选佛场中,更有群龙荫树。何奈羊肠荆棘,遂会虎观丘墟。九年之壁既颓,百神之觞安寄?安惟游人断白苎之响,抑且景物负赤城之霞。而请曰:肆今宇内提衡方岳者,佥谓两间之巨镇,所以立天地而不毁,冠古今而独隆者,无如四大名山;而不知此黔中间之胜地,有古佛道场名梵净山者,则又天下众名岳之宗也。旧说者以弥勒、释迦二祖,分管世界,用金刀劈破红云顶,于是一山分为二山。是山也者,上之穹窿接天,而三十三天不为玄渺;下之厚重住地,而九十九京不为幽蟉。虬螭结蟠,林木郁苍,剑气横天,仙梯接斗。叠经台,炼丹台,层峦耸翠;献果山、凤凰山,飞彩流丹。四时有不谢之花,缡缡然蓬莱三岛;八节有长生之景,炳炳兮阆苑瑶池。霞光万道笼金鼎;普天圣真如云集;紫辉千丈罩玉门,率土明神似雨临。至若九十九溪一溪不知之说,尤见此山之广大。宝藏兴,货财殖,囊括天地之万有以为储,且夫崔崔巍巍以示其险,默令焚香鼎礼者履险如夷;巉巉岩岩以恶其势,阴使敬重三宝者,率蒙善报。所谓大地乾坤,无边法界,极乐天宫乎!盖自开辟迄今,海内信奉而奔趋,不啻若云而若水;王公大人之钦谒,恒见月盛而日新。久已灵驰于两京,倾动于十三布政,劳旌于抚按,频顾于道府,诸侯莫不期以魂交黄帝而梦接安期。古来得道成真,又莫不于斯疑神,于斯蜕颖。他如仙迹所遗,标题所载,种种灿著,难以殚述。既自播乱之后,传闻四方,往来朝觐人稀,非复旧盛,倘亦佛老运数之厄使然。第此山之灵异,千载一日也。窃计世道之兴隆,佛神司命,而山岳之显爽,多至修培。幸际仁明在位,泽遍八方。恩施还定,百神是依,千载奇遇,以故天哀名山之颓而赐以钦命,僧妙玄重建金顶正殿,足为万圣临銮。蒙钦命抚按道府各衙门作兴允议,然而山连四府,当与国运俱隆;玉简金书伫见与,又并灿山灵。谨序。赐进士第北京户部朗中李芝彦谨题。

  太后娘娘李、太府太师常、乐太临王、国子监林、礼部尚书张、户部郎中李、钦差巡抚贵州军门张、郭;巡按监察御史杨、钦差总镇都督郑、熊;贵州布政司谢,钦差分巡抚苗道刘、高。

  大明万历戊午岁仲春吉旦《诸天烛》一藏,《金刚尊经》一藏

  东南至平,省二司东至乌罗司为界,西至提溪司为界,北至朗溪司为界。各方僧道、各府官长,各司土官,各洞里老、平民人等,一切诸人,起心不善,坏吾此山,领受此愿,犯者即还。

  铜仁知府陈,推官张;思州府知府赵;石阡府知府鲁;思南府知府舒,坐营司周;钦差平头守备刘;印江守备赵,印江知县郑;铜仁知县邱;平头把总谭,界碑把总刘,忠胜把总王,凯文把总田,滑石营把总吴。

  应天府居士朱,同录陈氏,男孟林、汪氏。

  承思寺常住田十二石;天庆寺、朝天寺常住四七斗;天林寺、天池寺常住八斗。

  乡官:任、周、刘、罗、田、杨。郎溪司:任、田;提溪司:杨、张;乌罗司:杨;平头司:田;省溪司:杨。

  赐进士乡官:喻、肖、徐,举人田、鲁、姚、杨、陈。

  生员:周一登、钱正阳、施田、杨胜松、杨胜己、杨胜枝。

  九皇洞、九皇殿、三清殿、圆通殿、弥勒殿、释迦殿、通明殿法徒:真清、真云、圆容、圆真、圆普、圆洪、圆显、圆贤、圆冰、圆名、圆清、圆圣、圆观、圆镜、圆庭、圆惠、圆霞、圆满、圆德、圆坤、圆宗、圆善、如清、圆慧、真禅、圆登、海源、明通、明然、明登、性海。

  化主:圆通、海源、明通、明然、明登、性海。

  信善:文理通、刘可富。

  头目:杨光国、王界臣、王海云。

  石匠:僧真香、胡贵。

  (二)修观音阁碑记

  明万历十年(1852年)李渭撰,今镶于思南中和山观音阁石壁:

  旧华严寺,宣慰司祝寿所也,在中和山麓。黔山多奇胜,且在城中惟中和山云。予尝登阁引睇,则见锡帽拥于后,万圣宾于东,三台、天马拱于右,二峰峙于左。德水西来,环抱东南,逶迤而北。鹭洲浮江,与鱼峡上下相望,相为首尾。中和则端耸卓出,与众出不类。若贤人正士安处群众之间,甲舍城蝶皆在下目,一方奇览也。嘉靖戊午,道人魏洪、冯静通、僧人正泰,白于兵宪金公,于山之陡绝处建观音阁,路左入,金公改于右。兵宪斗坤周公、雁阳李公、郡守杏村何公、育庵田公相继拓大之。万历乙亥,郡守修庵蔡公建楼于阁前,兵宪高公等“普济”匾于亭楣,僧人满圆、法通增建六佛堂及左右楼舍。辛巳,正泰募众建藏经楼,碧空请经于金陵,阁乃稍稍完美矣。古泉张公并观厥成,渭当载笔记其事。记曰:往昔与修庵春朝登阁,修庵述观音大士本行告渭,因睹见大士为人。大士前劫妙庄王季女也,孩身悟佛法,浮海入香山,王追之不得,处王末岁破痈溃,座不治,大士化医身白王,得王所生骨肉戚手眼为药,问其心许,可乃治也。王骨肉戚,惟长、仲二女,问二女,不可医,复白王曰,无已,香山佛普济人苦难,不少吝,得其手眼亦治。王往构佛,慨然可取手眼予王。王疾愈,率宫姬、百吏渡海谢,知其为季女也。大士为王说法,喋喋以孝言,王问割手眼时疼苦何以?大士云,欲愈父疾,毫无顾惜,是以毫无疼也。王及宫姬、吏皆化,国人闻法,皆回心而俗变。于戏!观音大士所为若此,惜乎不及吾孔门闻曾子之孝也,曾启手足幸保全,故兢战终其身,恐堕手足毁残亲遗。大士大然,刳目锲指以愈亲患。曾子所为,大士所不为,大士所为,曾子所不为也。渭而郡中士论学于阁,每以孝弟为要睹,闲摭摘大士孝告友朋,友朋感惨心恻,互相传许焉。今夫晨昏鼓钟,人习闻之,闻者不藉藉惊。有乘轺鸣驺行者,钟、磬、管、龠挝叩衢道,皆聚观倾听之矣,即深居闼阖者,莫不争趋窥也。故语曾子之孝,此闻故也,如晨昏鼓钟。然语之以大士,彼将敛衿衽忻悦而多之,若听钟磬之声,管龠之音也。夫语以曾子则不听,语以大士则听,人盖乐异闻,夸诩新奇也。孔子告曾子曰,小杖则受,大杖则走,孝如此已无新奇也。阁成,乃述修庵新语为记,且告阁中僧云,尔佛以去,父子为教,何大士喋喋以孝语,尔可以深思矣。

  (三)乌当朝阳古佛洞记

  位于乌当区东风镇云锦庄云锦山(今猫猫山)腰。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性荣开凿天然岩洞建寺。洞内三面设神龛,上方有彩色壁画。左右壁嵌有石刻两方,均长0.9米、宽0.3米,阴刻,楷书。石刻题为《朝阳古佛洞记》。碑文如下:

  僧性荣,富城望族子,早孤。恃姑氏食,力治生而生饶。顾独特,素以所蓄,首修桥兴福无厌。已披剃出家,开刹云锦,奉西方三圣。刹前掘得朝阳古洞,因遂拓之。像十大弟子,思本尊精禅业焉。刹故司宅旧墟,有三桂,绿水湾环,景异甚。先是珠顶鹤无数翔鸣其间,未久而荣开是刹,洞乃出,其冥感非偶矣。登上人嘱为记,故云。

  万历甲寅朔三日

  天台头陀生,平越大夫蜀阆李在公和南书(下为二百余人名,略)

  (四)水源洞记

  明末清初钱邦芑撰。

  湄潭县之北七里,有山耸起,高五里,土入呼之为五里坎。大约川黔多大山,高者或至数十里。危峰插天,层峦阻日,多险峻,艰于跻蹑,故土人见山之高止数里而可登蹑者,率卑视之,谓之曰坡,曰坎。其方言相传如是,而其实以兹山置之吴越间,则已巍翠陡矗,其尊为峰,为岭,而位之名胜之间矣。五里坎之半崖有洞,攀援而升,径颇危隘。洞口高丈许。入洞半里,及转西上又数十步,更入一层,其中正黑,非火不可行。其洞之广,可容数千人。其顶石乳流注,四周上下凝结,有如人物、花草、器用之类,不可名状。其洞口转入之路甚险,一失足即颠仆。其下尤深,莫测其底。以故每遇兵乱,此洞恒藏数千人,外寇攻取万端,无能施害。中有潭甚深,其水涌沸,冬夏不息。流出灌田数十顷。曲折成渠,再分再合八九里,乃入湄水。湄水字夜郎大山来,东流由板角关迤逦数百里,乃曲绕县治西南流入于乌江。其水经县南,弯环如蛾眉,宛曲而明秀,故得是名焉。又天下水多东流,而此水独西流,逆龙而行,至县复萦旋曲转,故兹人秀逸甲于西南。余字甲午祝发,移居湄水之阴,挂锡西来庵,与吴扶灵望衡对宇,动静相闻。时曹子寿宇,自夹江解组而来,隐居水源洞之左,授徒自给。冯仲立兄弟隐居宝洞。黄月子亦授徒十里溪。祝子雨苍在客楼屯。龚子上之则结屋马头山下。皆湄水有道之士。或率妻子躬耕,或教授自晦,与蛾眉道人凫庵居士游止略同。春朝秋暮,月夕花时,或诸子命酒过西来庵,或余提琴相访,连床夜话,风雨无愆,慷慨悲歌,逸情洙上。夫荒裔遐陬,当孙氏偏据时,士大夫俯首困辱,以为善类几尽,而我辈尚得山水琴书,啸傲天地。嗟乎!士君子亦在乎自致耳,孰谓时势能困人哉!

  (五)高峰山碑记

  清初平坝卫守备卢大济撰,载清道光《安顺府志》。

  高峰山者,平坝之胜观也,在城东五十里,万山重叠,一峰崒然,独照云表。自阻遐裔苍莽中者,不知几千百年矣景从。越明年,而殿角廊庑,金碧焕然,乃开堂著律,大辟汛蓝,植柏树数千株,嘱其徒善首居之,遂飘然而逸。传闻若此。予自顺治庚子承乏兹土,牛马风尘,竭蹙不皇,尚安得向白云深处,访维摩方丈乎?明年春,大师还京,往供军需,由便道归。路出马场口,有饷予者,籍草为席,仰望高山矗立云际,气象岩岩,星罗云布,类大臣正笏垂绅,不动声色,又类师秉壁,庄静恪恭,望之者不能不肃然起容。叩左右曰:“兹何山而灵秀若此?”对曰:“此高峰山也。”辍食而起,翳马逾关。梯云而上。一派林麓蒙茸,巉崖削壁,隐隐有飞泉自树间出。稍折数武,又逾一岭,则石磴盘旋,苔痕没屐,云声鸟声,花香草香,应接不暇,真不减武夷九曲之胜也。登巅则平旷可容数亩,独憾殿庭卑隘,不足以称其壮观耳。然四望诸山皆小,绵亘数十里,如跪如拜,如立如侍,如鳞凤狮象、鱼鳖蚊龙。莫可名状。向之所闻,尚未悉其万一。数年来,游目之快,未有如此者,还忆杜子美“天阙象纬逼,云卧衣裳冷”之句,不觉翱翔欲飞,徘徊未忍即去。少间,循磴而返,有僧邀曰:“兹山开建以来,吾师之状未悉,愿公一语以惠山灵。”予曰:“唯然,予何能文!”如是者再,僧曰:“昔苏子瞻过润州金山寺,为佛印师赌其带,至今以为佳话,公曷吝此珠玉而使山泉林木,湮然削色耶?得不令子瞻笑人。”不得已,乃止方丈。第念天钟灵秀,原不以方域限,慨兹山阻绝于荒裔者多年矣。向匪僧师,谁能使草树香林,照耀今古!今幸圣天子以威武制诸蛮,复以文德绥荒徼,凡卉服鸟言,咸濡王化,遐瞰僻址,尽归舆图,即至一丘一壑,皆得登王会而成风俗之书。异日者,职方氏采风,或缘此而昭令甲,得不谓兹山之幸欤!僧又云:“山原多虎害,又限于汲,自刹竿立而虎遂潜逸,崖下方洌可濯。”嗟呼!方今六合一布,奇境内外天开。……旋即诛茅结社,岩嵌西来面壁四字,盖有感悟而寓题写焉。时格局尚未扩充。迨嘉靖间,有自然安和尚,由蜀驻锡于此。乃广募善缘,大兴土木,栉风沐雨,惨淡经营,而始获崔巍兮经楼峄然,玲珑乎佛阁轩然;禅堂鳞次而鹤守关,精舍蝉联而虎听法;鲁钟韵远,松竹风清。香火日新,田园寝裕。深山无历,而梅报乎春先;峻岭生霞,而莺啼夫晴早。山水增秀,法界庄严。瞻天汉之昭回,兴震章而辉焕。洵弥陀之乐土,为名胜之奥区也欤!

  (六)重修扶风山寺记

  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贵州巡抚庆保撰。

  黔中跬步皆山,形如聚米,峰攒鬵列,荦确而为蹄辙之妨,行役者恒苦之。然贵阳省会,风景清佳,左栖霞,右相宝,烟鬟岌嶪显,郁乎苍苍。每一放目,五仓皆为之豁。嘉庆甲戌夏,予奉命来抚牂柯,未半载,政事牛角理,群僚咸乐予之简而谅予之诫。因于秋日高爽,循行阡陌,远度林峦,见螺峰一山,奇秀独绝。山之巅有寺曰扶风,复廊涌翠,飞阁流丹,如天际嫏女瞏,列岫拱而相向。询之,知主僧慧先,从峨眉来,始结茅其上。邦之善士,骖履偶留,见林壑湾圜,实关一郡人文之秀;而慧先又能却扫禅关,剪除茨棘,爰相乐助,构此招堤。美哉:询足尚巳。惟板筑位置,稍有未宜;楹桷亦渐朽剥,遂解俸为之葺诒。匝月讫工,弥节清旷。窃愿此邦之人,亦如兹山之苍翠奋兴,英华叠纪,以成观国之光,岂不盛欤!将拭目而俟之,是为记。

  (六)西望山毗卢寺访碑记

  任可澄撰于民国20年(1931年)。载民国《息烽县志》。

  抵寺曰毗卢。同游王君天梯,谓有“永乐石刻”。虞渊已薄,未遂过访。翌晨,乃群趋碑所,则巨石枕垄畔中,泐“万古丛林”四字,字径三寸许。额字二,右“日”左“月”,外形圆形。后一行曰:“永乐五年正月盟誓”。笔划苍秀,如出魏晋人。诸友相顾色喜。顾疑于“盟誓”之义。予曰:“此奇迹也,殆必有异。夫‘万古丛林’,恒语耳。然盟誓云者,是非僧侣所为。尔时,地属水西,安氏谓于此诅其部众,如滇南宁段氏三十七部会盟碑之比,则必著所以约誓之词。而曰‘万古丛林’何也?吾意,永乐五年,正老佛微行西南时也。当时逊国,靖难幽光,表忠诸记,野乘流传,勿虑数十。王鏊、薛应旂、钱士升、许相卿辈,并有称述。陈继儒、钱龙锡、乔供壁、尤致美、史氏、朱愚庵杂作,亦谓其乡父老,言之凿凿。虽王世贞颇斥杨应祥之伪托,犹未敢谓传说之全诬。至钱谦益,乃以十事断其必无。朱彝尊更据正史,以诀《致身录》之由妄作,要出悬断,未叶人心。且谓史,遂可尽信乎?矧官中火起,史本传疑,故永乐元二三年间,郑和、侯显等中使四出,遍于海外,胡滢之踪迹张邋遢,并乃穷边。史以为,皆为建文发也。而僧溥洽且以嫌疑故,坐系至十余年。则当日不知所终,皦然信矣。一时遁荒泣蕲,夫岂尽构虚词?又若割股纳肝,湛九族濒万死而不一顾者,古有其人,亦岂得谓二十二士之皆属子虚乌有耶?

  二、塔铭

  (一)天池院海阔慧惺禅师正觉墓塔志铭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梵净山妙玄下第七世慧惺海阔的法弟悟惺海澄撰刻。

  古释夹夫人,深耐鹿野,一石世真,调御士指道蚕丛林,少室渊源,领词承褫,郁郁生香转化国,如如得意起宗猷,已极先声克家训,兄入寝席挥颖后; 方斯后五百年,流姿燃如今日计。兄诞迹于天启甲子季春,箕生八荚卯 ,散彩四野,瞻明承相,汴州南阳唐县桐柏 山陡峰,为世溃逐情因,时师蜀东茶陵杨氏嗣也。嗟呼!英豪柯梦,荣染衔名,杰俊后达,一旦解廛;脱红尘于嵩山之野,抛飞气于淮海之湘,遍访名贤,不籍寒暑。迄今,顺治庚子秋,幸生愿也,得济见空性晓师,求名海阔,宛然凉耳。见空师者,乃传辟梵净山妙玄之末也;始祖圆通传德悉明慧,慧传宝山真贵,贵传明然如泰,泰传见空,本师也。从待师命,于鹿野岩下熬岁月,频添性水著泥丸。忽壬寅春,闻思唐王公镇台请师圣符,符乃破山明祖三世嗣孙也。众记诣师,宗通大振。吾当近座,受具请语,乃得无字公案,领契忘宫,澄潭意诚。忽日闻仆作偈曰:“憬然透彻千峰外,似日平波万水源。方识佑禅崛起处,欣心落沐返荣蕃。”师词勘辨,繁不注录。复得证于慈恩,嘱联芳于亿世,嗣名行界受行正,今当台击破诸人脑裂,善诱徒人,盖有祗园继世之嗣一也。尔时颐然正报,适值皇清丙寅年南吕望壬寅时,跏趺顾诸门人示书偈曰:“六十三秋已,飘然选到家。徒无佛法碍,继祖渡芦花。”眎揖而寂。夫诸涕,梁木已摧,餐听法言,无不咨询。在世六十有三,僧腊二十有七。门下家徒寂支 ,奉薪布昆塔,千秋院庭,述其由,泐之其壁,示贻末后,光明幢矣。铭曰:“梵净之始,辟于妙玄,玄嗣七世,海阔荣缘;香山受法,日月同全;天意慧命,述征遗源。流迁不贰,蔓衍枝蕃;既令窀穸,镌壁永泰。惟圆寂大师慧惺和尚觉灵塔。

  (二)赤松道领禅师塔铭叙

  蔡廷撰。

  师讳道领,字赤松,潼川人也。幼耽法喜,长入禅关,受慧于白云,契同音于敏树。盖自南望归宗,九峰失脚。华灯一绽,爰续破山之灯;天鼓恒闻,遂叩云门之鼓。韬光住世,因请出关。大事因缘,普结天峰顶上;正法眼藏,独昭一指机中。凌半偈说于临行,全身示于直下,固已风靡万有,流截三沤者矣。夫其辟金界,囗荆榛,建祗园于嵽嵲也,象王所至,虎豹潜踪;宝藏之居,林峦焕彩。名木自涌,有同济颠之井;佳石尽出,无劳秦主之鞭。是以佛照入遐陬,宗风被于群野。罔不倾心,皆知合掌,化诚美矣,功莫巨焉。尘缘既终于是山,金骨亦塔于兹岭。高足瞿脉者能,可传衣囗,妙堪得体,继主法席。每念师恩,欲笔西来之迹,以章法化之源。邀我数行,铭兹片石。余夙慕三空,久钦四诲,狮子歇吼,虽未遇于生前;木樨闻香,已相逢于觌面。叨居莲社,殊愧兰言。铭曰:卓卓赤松,破山之宗,陡明捏目,大阐元风。面自有目,空自有花,徒劳一踏,眼岂着沙?乱山磊砢,佛宇嵯峨,化行边表,道启牂牁,竹树萧疏,山川不改,绝去来今,无在不在。时清康熙五十三年,岁次甲午八月谷旦,师生于崇祯甲戍年四月二十四日已时;终于康熙丙戍年七月十七日午时,塔于本山寺后之毗卢峰。

  (三)瞿脉和尚禅师塔铭序

  山阴何经文撰。

  黔灵山弘福寺释参之,道行勤修,兼属诗文,持身清净元默,缁流中杰出也,以其师瞿脉上人塔请予铭。予维大夫士有墓则有铭忘其里居,著其姓氏,并其官爵,载其事绩,以示来者,知为某某墓地。若夫禅宗洞教,色相俱空,宇宙为虚,何有予身?既无其身,何有于铭?虽然西来阐法,视无为无,视有为无,是其教也。至若僧之行谊,卓卓可传者,端赖有人焉发其幽光,教垂于后,俾之拈花微笑,乃是庄严色相,实也而非虚也。矧今圣天子崇儒重道之余,间于(亦)搜求宗教。盖明心见性,濡忍慈和。其所谓佛田善果者,规规焉总期放下屠刀,亦归正祛邪之一助耳,然则祗园中,果有超世界外作精进之比丘,乌可令其泯灭而不彰耶?夫僧之品有三,上者习儒以逃禅;其次断臂而传宗;下者酹酢应付也。僧之自论亦有三,上者心依八竟;其次生超早脱;下者行脚头陀也。上人生六岁就塾师,即知辨性善二字,问难如成人。及长苦志读书,昼夜咿唔弗辍,达于闾里,赋性不茹荤饮酒,已早欲供伊蒲之馔矣。遵父母命勉从奠雁,侍奉汤药,安于窀穸,至病剧而后剃发,论世之置父母之言而不顾者为何如耶?度脱后纳戒悟参,历吴越五载,当明心性,所疑永释,所昧镜彻,非若(苦)行蒲团而能苦是乎?黔灵为省会胜景,当春和时,车盖云集,应接不暇,旃檀片地,颇难卓锡,非志诘行清,乌能主席二十余年如一日?微疴诘旦,即趺坐维摩,召诸弟子,择参之付以丛林重任,此外无一语。非宿有灵根,精明强固,而能苦是乎?及从问讯,不留一诘(语),惟以不作世情俗态答之,更可谓超无有而独存者矣。上人少而奉亲;长而参悟;壮则挂瓢担簦,游历名山大川,与诸公相往来,挹江汉之风,揽金陵之胜,探越峤于禹穴,跻天童于石梁,所谓习儒逃禅,心依八竟者,非耶?故其襟期旷远,顿超尘俗,濡毫饱礼,不类凡响!殆庐陵所谓习儒子也。是不可不铭:上人瞿脉,蜀之内江人,姓笪氏,净和其名也。生于康熙壬寅年正月二十日子时;圆寂于雍正三年四月二十六日亥时。其徒藏其塔于本寺后毗卢峰。至若圆寂后,有蔡姓者遇上人于平越道中,问答如故,蔡远出乃归,语寺中。追数圆寂时已三阅月矣。是殆将乘星载云,神游八极者欤?然予不敢详其事,惧诞也。为之铭曰:卓哉瞿脉,继赤松灯。入林狮吼,覆钵龙驯。龙华之忏,鹿女之经。微言折角,精义入神。荷瓢游历,立雪悟形。檀林首屈,法海本惺。青松谡谡,白石磷磷。刺天立地,不坏金身。非树非台,千载迦陵。时雍正五年岁次未桂月。

  诗歌、楹联

  一、诗歌

  明季以来,贵州一些僧人有诗文传世。莫友芝《黔诗纪略》收策眉14首,天问18首,本谦5首,郑之现1首,世空3首,大友20首,谈亮14首,大傲17首,孤舟1首,苗僧1首,圆智1首,利根3首,丈雪17首,两生1首,语嵩28首,大冶2首,天峰3首,如昆l首,眼石1首,绥阳西山寺僧1首。陈田《黔诗纪略后编》收希声1首,半月2首,休休1首,赤松2首,月茎4首,紫石僧1首,普觉1首,语峰1首,实灿1首,佛度1首,藏天1首,翟脉2首,宏源1首,草庵1首,雪斋6首。郑珍《播雅》收丈雪45首,两生1首,大冶3首。天峰3首,半月7首,休休2首,月茎55首,紫石僧2首,藏大4首,总计三书共收僧诗300首。

  诗文集有:(1)《霜柏集》,利根撰。(2)《梅花诗百首》,大错撰。(3)《秋柳诗四十首》,大错撰。(4)《龙山草》,无相撰。(5)《语嵩禅师诗集》,语嵩撰。(6)《方外集》,大冶撰。(7)《天语禅师诗集》,天语撰。(8)《一庵诗集》,月茎撰。(9)《竹窗草》2卷,语峰撰。(10)《由行草》2卷,赤松撰。(11)《草鞋吟》,宝林撰。(12)《嵩目诗集》,嵩目撰。(13)《雪斋诗存》2卷,性莲(字雪斋)撰。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贵阳扶风山刻本。(14)《平水集》,大友撰。(15)《南游集》,无隐撰。(16)《诗》1集,述中撰。(17)《妙香园草》,高■映撰。(8)《紫云休夏集》,大友撰。(19)《摩诘诗评》,大友撰。(20)《谷口集》,天问撰。(21)《玉螺山诗抄》,彻泳撰。

  诗歌选:

  题南精舍

  潇洒郊坰向秀园,水云千顷映柴门。披襟独鼓南熏调,爱客时开北海尊。

  烟浦疏风闲鹤侣,石台新雨长龙孙。种桃他日尘寰隔,鸡犬林深自一村。

  明孙维海作,载《黔诗纪略》

  南 庵

  净度招提旧结茆,地遍应不近尘嚣。山腰倒接城边路,水口斜通阁外桥。

  深院落花无客扫,空门掩日有谁敲。忘怀好结莲花社,分付山僧早见招。

  明王训作,载《黔诗纪略》

  赠释真如

  迹与支公并,心同慧远俱。烟霞生逸韵,水月湛灵珠。

  挂锡双凫隐,参禅一鹤癯。无劳办分芋,知我是凡夫。

  明潘润民作,载《黔诗纪略》

  月山寺

  月山高枕梵王宫,慨古徘徊思未穷。松顶久留无语鹤,竹间时有故人风。

  禅关常倩闲云锁,石鼎从教瑞气笼。试问老僧当讲席,天花几度落晴空。

  明黄绂作,载《黔诗纪略》

  秋寺连雨

  野寺无人叩,柴门竟日关。暮钟翻表静,求雨转难闲。

  阶草容情积,囊诗割爱删。小窗延湿翠,引目到青山。

  明越英作,载《黔诗纪略》

  晚登东山

  向晚东山寺,徘徊着意看。雨余城郭净,月上浦烟寒。

  胜友相期会,高谈兴未阑。一声清夜磬,身在碧云端。

  明陈珊作,载《黔诗纪略》

  静晖寺

  高楼卷幔得闲凭,山国秋容四面升。一室梵音传远磬,千峰寒影护孤灯。

  丹岩疑有长生药,破寺应无久住僧。人语突然飘下界,始知身在白云层。

  明艾友芝作,载《黔诗纪略》

  观音山绝顶

  荒城耸碧岑,久坐净禅心。不雨苔常湿,无云洞自阴。

  僧闲只树冷,鸟语落花深。高阳有元度,支遁足相寻。

  明黄堂作,载《黔诗纪略》

  永心禅院(大兴寺)赴明上人斋

  慧远能招客,香林坐掩扉。蝉希知夏早,莺懒识季归。

  净业双修苦,浮生万虑非。伊蒲朝作供,细雨药苗肥。

  明谢三秀作,载《黔诗纪略》

  老僧崖共用芊字

  飞锡何年至,孤清自立禅。乾坤留壁面,日月寄薪传。

  肝胆坚金石,衣裳借水田。花开与花落,独伴草芊芊。

  明杨文骢作,载《黔诗纪略》

  阳宝山灵雾

  为霖欲遍四天遥,作雾何须避九宵。岂有龙变工蟠幻,聊堪豹隐远烦嚣。

  明邱东昌作,载《黔诗纪略》

  赞黔西后朴古胜城

  九龙卷沙州,一江倒水流。栈行悬崖处,城台眼底收。

  明加渺(僧)作,载《东山寺诗碑》

  秋日山中访三憨上人

  寻僧觅路野田荒,遥忆深山古寺藏。几许迂回才得见,无言对坐木樨香。

  清初郑逢元(天问,僧)作,载《黔诗纪略》

  一 榻

  一榻幽然静,心清息万缘。山空云自在,天静月孤圆。

  僧打林间磬,人烹石上泉。此中多隐趣,谁为世情牵。

  绝句四首(之三)

  一径萦纡入翠微,苍藤古树静晖晖。幽行我自忘机去,惊起山鸡拍拍飞。

  清初黎怀智(策眉,僧)作,载《黔诗纪略》

  山 居

  大石桥边小石桥,层峦迭嶂远尘嚣。山僧误听樵人语,错认松声作海潮。

  清圆智(僧)作,载《黔诗纪略》

  答禅客

  坐残清露欲沾衣,夜色教人懒闭扉。响落岩间钟尚在,月归林外影何依。

  久知涉猎功原浅,顿觉聪明入亦非。莫道禅机在高远,眼前光景即禅机。

  清初利根(僧)作,载《黔诗纪略》

  游紫霞山睹古佛地坐有感

  踏遍残雪上古城,云梯风蹬古情生。庭前柏子和烟落,岭际霞光带雨晴。

  半榻牟尼千岭雪,数行玉简一溪声。纵数九转丹成就,犹要当头一著清。

  示知非禅人

  坐在十字街头,发卖阿伽陀药。病与不病俱来,和根一并拔却。

  石头山

  磊落一堆轻重石,嵯峨定不陷泥沙。焦巴不许人雕琢,本色年深分外嘉。

  清初丈雪(僧)作,载《黔诗纪略》

  示寂诗

  八九功完,语不空传。虚空粉碎,伏昙花鲜。

  清初两生(僧)作,载《黔诗纪略》

  答天虞郑居士

  山居一室两三椽,折脚锅中煮白莲。茶熟不逢嘉客至,日高独许老僧眠。

  棒驱佛祖浑无迹,喝验龙蛇别有天。断舌英才曾解玉,休将文字谤逃禅。

  寓贵筑城观音阁答知非居士挂冠三潮水狮子峰四首(之二)

  棒喝奔雷接上机,老僧非是浪施为。殷勤寄语知非子,若道知非早是非。

  清初语嵩(僧)作,载《黔诗纪略》

  杂诗三首(之二)

  雨连云际雪连天,地接烟云云接天。一等共行山上路,眼中各自见风烟。

  清初大冶(僧)作,载《黔诗纪略》

  金山寺

  绀殿清灵绝世喧,琅琅梵语诵朝昏。香飘翠篆昙花现,灯闪寒光贝叶翻。

  侧耳老龙应自语,点头顽石亦忘言。居人闻此成深省,欲问三生道法门。

  清王蕃作,载《黔诗纪略》

  游西山观云禅院赠休休老人

  擅绝西山胜,端应属道流。懒云共座卧,高树作春秋。

  马祖孙无敌,牛车语莫酬。劳劳惭我相,出世竟虚谋。

  清金瓯卜作,载《黔诗纪略》

  白云山

  山势压万壑,阴晴惟白云。至今罗永寺,犹说建文君。

  水有溪龙献,粮从石窟分。定知西内去,长忆此氛氲。

  清初郑之珖作,载《黔诗纪略》

  南无开士精舍

  古寺偶逢支道林,闲云五意各为深。饮酣八极诗人眼,悟入三生佛子心。

  棒喝休时虚梵呗,推敲尽处碎胡琴。而豪不著蒲团相,流水高山自古今。

  清初郭之翰作,载《黔诗纪略》

  和掌山老人咏莲元韵

  根同太华莲,节节藕如船。但得花常笑,何仿地屡迁。

  掌山无异土,平水共流泉。不数濂溪胜,渔舟棹晚烟。

  清初谈亮(僧)作,载《黔诗纪略》

  羡僧

  毗庐帽子锦袈裟,高座公堂诵法华。世上威仪都改尽,看来不改是僧家。

  清初吴中蕃作,载《黔诗纪略》

  游相宝山示息知上人

  乘醉逃禅散步游,闲云笑我碧山头。忘年古木栖玄鹤,超劫朱栏卧白牛。

  开路昔人沉电火,弹丸故国事蜉蝣。欲来就此同君住,弄月吟风任岁流。

  清初朱君文作,载《黔诗纪略》

  春日游扶风山

  山近来尤数,晴光翠胜螺。径深新树密,雨歇断云多。

  鸟解当花舞,僧容载酒过。似闻松坞里,隐约有樵歌。

  清吴振木或 作,载《贵阳市志·文物志》

  李苍存招集圣安寺

  恒河沙劫颦伸眉,弟子无言各膜拜。弹指而悟悟而悲,画手云是商惟吉,百年颜色无瘢痍。旃檀大像谁所移,令我亲见天人师。当时道成入忉利,天宫说法报母慈。优填王子欲肖像,爰摄天匠升天墀。三度往复而得之,大藏之言不吾欺。

  清周启渭(渔璜)作,载《桐埜诗集》

  绝句

  翠嶂清溪跨白牛,乐眠芳草已忘忧。横吹铁笛无腔调,水月松风一韵收。

  清瞿脉(僧)作,载《贵阳市志·文物志》

  二、楹联

  贵州佛教楹联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是佛教徒精神世界和道德修养的反映,其中蕴涵着一定哲理,有不少箴言对引导人们提高道德素养有积极意义;贵州佛教楹联又是赞美佛教胜迹的一种形式,它以简短的语句盛赞佛教名山古刹建筑、园林、雕塑艺术,帮助游览者欣赏佛教艺术的自然美、建筑美和艺术美。

  (一)贵阳弘福寺

  其一:天性生成,黔灵正气;凡心悟道,水山清音。

  其二: 杨枝洒遍三千界;宝筏渡周亿万身。

  (二)贵阳黔明寺

  竹馆客常留,爱万家景物层层,供他一览;桃园仙竞杳,叹满径烟苔黯黯,待我重来。(三)贵阳东山寺

  别开生面依初地;喜豁双眸入远天。

  救世有同心,宝相齐辉南海月;现身来说法,白衣犹染泰山云。

  (四)贵阳相宝山屏山寺

  其一:松下谈经猿捧杖;花间拂席鹤衔杯。

  其二:合向西南撑半壁;试看高下拱群山。

  (五)贵阳扶风山寺

  其一:花石清幽,无妨系马题诗,此间小住;乡关扰攘,借问投戈访道,何日偷闲。

  其二:雨滋台藓侵阶绿;露洗松阴满院清。

  (六)贵阳潮音寺

  七代瞬间过,古崖何处寻藏甲;六桥今已近,明月谁人说射潮。

  (七)贵阳水口寺(牛渚寺)

  石卧半林虎;松老一山龙。

  (八)贵阳大慈庵

  功参两造以为大;苦超六道之谓慈。

  (九)修文潮水寺

  举足宜行中正路;入门俱是过来人。

  (十)盘县丹霞山

  其一:头上有天真不远;眼前得地自然宽。

  其二:事纪阿香奇,迹俨魔躯,殿走雷霆惊霹雳;文垂苍颉古,腕真神运,岩挥云管快淋漓。

  (十一)红花岗湘山寺

  其一:平地起楼台,看四面云出,都向窗前留画本;大江流日夜,听数声渔笛,好从渡口月桃源。

  其二:烟霞清静尘五迹;水月空虚性自明。

  (十二)红花岗金鼎山

  其一:九叠联珠三宝地;二泉拥抱小峨眉。

  其二:南海非遥,转念慈航即渡;西方自在,遐观法界皆春。

  (十三)遵义禹门寺

  其一:神禹凿何年,看此日波清延江,八月乘槎逢汉使;寺门留古迹,维我公经携瀛海,千秋解带媲髯苏。

  其二:若不明心,坐禅徒增苦孽;如能护念,骂佛亦是真修。

  (十四)遵义板桥中寺

  鸣琴幽谷里;洗钵古松间。

  (十五)绥阳枧坝宗峰寺

  风翻潭影云千里;月挂松稍鹤一声。

  (十六)赤水天台寺

  天上楼台天上寺;云边钟鼓云边僧。

  (十七)西秀清泰庵

  其一:未跨门栏,漫曰休去歇去;已登宝所,那管船来陆来。

  其二:物我争存空世界;乾坤不老一阿罗。

  (十八)西秀清凉洞

  寺阅千年,我来喜作名山客;洞开一窍,穴处犹存太古风。

  (十九)西秀飞虹山

  云散长空,迥出碧天明月皎;霞生水面,掀开紫雾星斗悬。

  (二十)平坝高峰山

  其一:风清月白烟霞古;猿啸乌啼色相空。

  其二:古寺踞高,黛色四围环佛地;仙踪胜迹,清光一片印禅天。

  (二十一)平坝天台山

  云从天出,天然奇峰天生就;月照台前,台中胜景台上观。

  (二十二)普定玉真山摩岩弥勒像

  其一:户外有崇山峻岭;何时无明月清风。

  其二:真存寺若虚,四面云山拱向;玉蕴风全彩;千家烟火团圆。

  (二十三)赤水天台山

  群山拱刹超梵界;一水当门别有天。

  (二十四)梵净山

  其一:慈云法雨天无暑;翠竹黄花地不秋。

  其二:金刀劈破佛分地;铁索牵扶人上天。

  (二十五)铜仁东山寺

  慧眼遥观,英雄好汉近何在;晨钟暮鼓,击醒忠良古来多。

  (二十六)思南观音阁

  山色溪光羁客坐;花香鸟语寄诗怀。

  (二十七)金沙观音洞

  瓶里有莲花,一念慈悲即是佛;杯中呈皓月,此心明白可凭天。

  (二十八)威宁风山寺

  俯仰天人大怀抱;咏游山水古风流。

  (二十九)贵定阳宝山

  其一:鹤惊竹摇风外铎;龙吟松拂月中琴。

  其二:云联一片寺前寺;雾拥千层山外山。

  (三十)黎平南泉山寺

  其一:马足车尘,世路不知何处尽;山花洞月,禅心应自此中生。

  其二:非色非空非相;此山此水此人。

  (三十一)黄平观音寺

  火宅忽回身,问法雨慈云,救得群生无量苦;铁桥重到眼,听朝钟暮磬,不须再画辟支禅。

  (三十二)黄平月潭寺

  天入黔中奇,安得胜游约东野;地藏云里寺,莫教飞去占西湖。

  (三十三)安龙玉泉寺

  绿水青山,随处可通觉路;松风花雨,触来尽是禅机。

  建筑

  一、寺庙

  贵州寺庙多因山循势而建,合雄、奇、险、危为一体,具有显明的山地建筑特色。

  平坝天台山伍龙寺,位于平坝县天龙镇天台山巅。寺始建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有大雄宝殿、藏经阁、玉皇阁等建筑,全寺墙基与悬岩绝壁天然切合,依山就势而建,嵌岩凌空而立,形如古堡。通往寺庙的石梯,在悬崖峭壁上逐级凿成,直达峰顶。寺中的咏风亭伸出悬崖边数米,险绝奇巧,令人魂惊魄颤,叹为观止。其寺的楼、台、亭、阁、厅、堂、殿、廊全部用当地的石块、石板砌成,独有特色,别具匠心,既展示了当地石头建筑巧妙大胆的设计和高超精湛的技艺,又体现了当地布依族古朴浑厚、粗犷雄健的民族特点和风格,被誉为“我国山地石建筑类型的代表”。

  织金县的保安寺。位于县城东北12公里的三甲乡,始建于清康熙年间,由正殿、观音阁、地母庙、慈云洞组成,前临慕思溪。全寺依山傍水,殿堂与山崖、溶洞结为一体。正殿为重檐悬山式屋顶,八翼角鳌头吻兽木雕撑拱。观音阁屹立于秀峰峭壁间,依山取式,为半六边亭阁,阁内有洞,洞内一孔穿天,成为天然佛堂。内塑白衣观音像。此洞名慈云洞,结构奇特,由两石峰相靠而成,高二三十米,景称“云洞天开”。近山顶处,峰回路转,平台上建地母庙,与寺阁相互映衬。因受岩洞限制,保安寺建筑的平面、立面都很不规则,具有典型的山地建筑特点。

  二、佛塔

  (一)西秀圆通寺佛塔

  位于安顺城西南隅的西秀山顶,又名望城塔、安郡文峰塔。元泰定二年(1325年)建。原为砖塔,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崇祯七年(1634年)、清嘉庆二年(1797年)3次重修,现存石塔为咸丰元年(1851年)普定县令邵鸿儒“捐廉为倡”,圆通寺寺僧募化,地方士绅捐资所重建,相传是在原砖塔的外面用料石包砌而成。塔为六角形楼阁式7级实心塔,白色,通高16.64米。塔基为须弥座,平面呈正六角形,边长3.05米、周长18.3米、高2.68米,六个角各雕负重力士1尊,并有龙凤等装饰图案。 塔身逐级内收,高度亦逐级递减,每级顶部均挑出腰檐及翼角。第一级北面嵌石碑1块,刻“咸丰元年普定县邵鸿儒重修”字样。南面亦嵌石碑一方,刻经修僧人、捐助人及石匠姓名。其余四面各雕一尺见方的护法神像1尊。第二级每面各雕佛或菩萨像1尊。从三至七级,自上而下,各面分别刻佛或菩萨名。其中,南面刻“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北面刻“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其他四面刻“南无西方接引阿弥陀佛”、“南无圆满报身舍那佛”、“南无当来下身弥勒真佛”、“幽冥教主地藏王菩萨”。塔刹亦为白棉石雕刻而成,形如宝珠,刹顶已毁。从基座至残存塔刹,保存基本完好。1986年,曾在西秀山麓发现刻于咸丰二年(1852)的《重修安郡文峰记》碑1通。1985年11月2日,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二)黔西观音塔(观文塔)

  位于黔西县城东0.5公里文峰山顶。清雍正八年(1730年)僧人天安募资修建,历8年建成。砖石结构。7层,高约25米,中空,里外均为八角形,翘角,塔身逐级内收。底层高3.48米,每边长4.16米,西南面设门,门为2.72米见方。2~7层有楼板、楼梯和拱窗各3扇,空间及拱窗大小随塔身递减。第三层有修塔记事小方碑4通(高0.35米,宽0 .2米)。第六层上有“文笔峰”3个阴刻字。募修之初名观音塔,后又观文塔。民国时,第一层塑有干手观音佛像。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石窟

  (一)习水县望乡台石窟

  在习水县三岔河乡天堂村锅厂坝。坐东北朝西南,东西长30多米,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按其布局可分为西北、东南两窟(西北窟为佛寺,东南窟为家祠)。西北窟为清嘉庆年间(1796年~1820年)例赠徵仕郎袁锦道修建生祠时开凿的石窟寺。共雕凿佛像3尊;中为释迦牟尼佛,左为迦叶,右为阿难,均高2.3米,背部有圆光浮雕,并施以色彩,身披袈裟,结跏趺坐于高0.4米的莲花宝座之上。坐像之下,石砌神台“八”字排开,有圆雕神像48尊,大多不合佛教造像仪轨。龛顶刻“真如密谛”斗大4字。窟前碑刻记载:造像群成于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冬月。

  (二)赤水市两会水石窟

  位于今赤水河中游支流风溪河上游老虎嘴山岩上,在赤水市城南30多公里。石窟全长6.3米,高5.4米,进深3.8米,在窟后壁上,削崖为龛,内中镌刻浮雕和圆雕结合的大小佛像三组共8尊。据窟中残碑记载,咸丰年间,佛像为彩装。主体一组排4尊,中偏右者为释迦坐像,高1.97米,宽0.9米,右为普贤,左为文殊,再左为观音像。4尊造像大小略等。这组佛像右下侧有一龛,长1.2米,高0.95米,内中并刻目连、达摩坐像各一尊。释迦像正上方有两个小圆龛,直径为0.6米,为“护法僧”坐像。此外窟中还刻有华山圣母像。窟石刻造像生动自然,技艺精湛。

  (三)石阡县汪河石窟

  位于石阡县汪河乡水塘坡上老屋基北侧,距县城约30余公里,窟高2.7米,宽9米,有板状岩石两块盖满窟顶,内有如来、弥勒、燃灯等4座大石佛像,全系利用窟内天然岩石形象加以人工雕琢而成,另供有人工雕刻的小佛像2尊。相传明万历年间,石阡人杨维钥(云南曲靖知府)之母冯氏死后,挖墓井时发现。杨氏遂另择葬于窟南侧约百米处,并在石窟旁建华峰寺。今寺毁,石窟中三大佛像头部被损坏,燃灯佛像大体保持原状,小佛仍完好。

  (四) 金沙岩岩孔镇也观音洞摩崖造像

  位于金沙县岩孔镇西学校左侧。在岩壁上有一个10平方米左右的洞穴,因洞前有观音寺故名观音洞。洞内西面岩壁平行线上自北而南依次雕凿有释迦牟尼、观音和文殊3尊佛像。像距地面约3.8米,各占0.6平方米,结趺跏坐于莲台,闭目合掌,手托圣瓶;或立于云端手持拂尘。构图严谨,线条流畅,形像生动,肃穆泰然。保存较为完好。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五)施秉县华严洞

  位于施秉县城西甘溪乡凉风坳,距县城17公里。明万历年间郭子章曾在洞外建华严寺、玉皇阁、万寿宫,后毁。洞口宽5.7米,高2.56米。洞分两层,有3岔。洞宽4至20米,高2至30米,人可直立通行处约60米。下层春夏有泉水溢出。洞上层左岔,距洞口36米,有石雕武神像一尊,戴盔着甲。洞上层中岔,距洞口30余米,高出洞底5米的天然石穴中,钟乳下垂,形如帷幔,有钟乳石雕刻的大士像端坐其中,右腿盘坐,右手垂于上;左膝屈,左手扶膝;五指关节,清晰可见;胸挂佛珠,粒粒可数。刻工细腻,形态优美。依石造像,别具匠心。洞内外有明清摩崖16处,其中,洞内三处,镌刻最早的“灵云盘结”、“洞天福地”,时间均“万历丙申”。紧靠洞口有摩崖“山光草色天成秀”、“水曲崖奇地结灵”、“西峙飞来”、“衔花处”、“空中楼阁”、“洞天深处”等。摩崖题刻除洞中3处外,其余分刻在100平方米的铁青石壁上,字大的如斗,字小不盈拳,布局得宜,集行、草、楷书于一壁。

  (六)兴义菩萨洞岩溶造像

  位于兴义市城南47公里泥凼乡龙荫山南侧,该山石呈银灰色,当地称白云石。菩萨洞居山腰,开阔明亮。清光绪年间,当地人以其洞天然胜景,捐资培修,依山临崖,凿石铺路,利用钟乳石自然形态刻制佛像,因名“菩萨洞”。民国26年(1937年)泥凼乡人王治明在洞内设馆教书时,出资聘请石工3人在洞内白云石岩壁和石钟乳上造像,历时2年。洞分四厅,曲径沟通其间,底层通道,二层长、宽各5米,在洞左钟乳丛中刻一石象,背承道顶盘龙柱1根;三层长8米、高3.5米、宽5.2米,前壁洞开,洞右前壁上,刻高1.12米石佛1尊,再右又依岩石形态,浮雕1奔跃的雄狮,厅中部偏左处,在直径70厘米的钟乳柱上,刻1手执双镜的骑虎武士,面向洞口,武士头部被毁,造像残高1.56米;四层长9米、宽2.4米、高2.2米,前壁有洞,厅左十条钟乳组成的圆柱上,刻1神态自若手捧净瓶的观音莲台像,在后壁长5.7米、高1.7米的白云石岩壁上,用透雕结合的技法,刻成龙、狮、虎、豹、猴、鹿、鹰、鹤、雀、燕等动物群像以及莲花、牡丹等花卉,大的近1米,小的如拳头,刻艺精湛,造型生动。

  (七)普安县观音洞

  位于普安县城南门外。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经过修葺,于洞门两旁依石崖透雕二龙龙珠,崖壁上清流漱石,阴刻楷书“甘露泉”三字。下有石槽,状如葫芦,清水一泓,四时不竭,阴刻楷书“龙饮池”。洞壁上有浮雕佛像,洞里有浮雕观音端坐莲台像,并建真武庙于崖畔青龙山巅,建关帝庙于崖脚溪畔,筑八角凉亭于滇黔古驿道旁,竖石碑于洞侧纪实。至此,游人络绎不绝,时人誉为“佛洞钟灵”。今寺庙亭阁及浮雕石像俱毁。

  (八)册亨县观音岩造像

  观音岩摩崖造像在册亨县城北37公里海尾一崖壁上,海尾系布依族聚居村寨。摩崖宽40米,高约5.6米。崖壁中部,有浮雕观音像一尊,高59厘米,宽37厘米。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雕,俗称“观音岩”。浮雕观音,手托宝瓶,盘膝端坐于莲台上。造型典型,神态安祥。造像两侧阴刻对联一幅,落款“戊寅年观音岩张石匠”。崖壁下遗柱础一个,高32厘米,面径39厘米。两方镌图案:一为片王像,手执三尖叉;一为星光出巡图。像身除左臂和头部稍有损坏外,其余均完好。

  佛像、钟及其他

  一、佛像

  (一)黄铜观音立像

  1985年4月9日在纳雍县城西郊烟叶复烤厂建筑工地出土,为明代以前所铸。质地为黄铜,高0.15米,宽0.06米,重0.48千克。造型美观,面部丰腴,慈眉善目,两耳丰润垂肩,有耳眼,两眉之间有佛印,头顶绾有道结,发丝细纹皆可见。头戴高宝梭型冠,有云纹饰;身披宝缯,皱纹飘洒;宝缯下垂至脚,两手作佛家无畏诀,指如春笋(两指尖已断落)。佛像赤脚,比例匀称,关节协调,轮廓准确。现藏于毕节地区博物馆。

  (二)贵阳市观音寺南殿千佛铜塔(亦称万佛塔)。

  系明崇祯初蜀人万春(养谷)为云南昆明县知县时所铸,共铸铜佛4尊(另有1尊关羽铜像),铜塔1座,拟供奉峨眉,值世乱道阻,春卒。崇祯十六年(1643年)其妻王氏将铜塔与铜佛由滇运来贵阳,塔安置观音寺。塔在殿内塑像前每级铸佛像数十个,骈坐四周。该塔抗日战争时犹存。

  (三)苦行佛铜坐像

  铜质地。铸于明代。高0.367米。面容枯瘠,瞪目张口寂坐,一足上蹲,双手倚膝,与下颔相承;另一足空垂.全身赤露,仅着短裤,腹部向内陷,背部肋脊骨清晰可见.

  (四)三首多臂铜佛像

  铜质地。铸于清代。高11厘米,两佛合坐一莲台,一身躯纤细,一身躯粗壮。前者盘坐于后者跏趺坐腿上,两面相向。每佛三头六臂,或面相接,或手相抱。造型古朴。为佛教密宗欢喜佛之一种。

  (五)赤水市天台山大佛脑石佛像

  在今赤水市东北8公里的天台山上大佛脑处,海拔1000米,原有寺庙两座,今寺庙已毁。尚存大石佛坐像一尊,高1.5米,坐于2米高的莲台龛座上。龛刻有“嘉庆十年”4字。

  (六)晴隆县古达摩石像

  古达摩石像在晴隆县城东盘江铁索桥之西岸。达摩像就石壁凿成,作携履荷杖,踏芦渡江状。像高约2米,石色古黝光润,为元明时所凿,过铁索桥的行人,每多焚香再拜去。

  (七)镇远县清化铜铸观音

  像高0.13米,形态盘膝而坐,双手垂膝,头微向下,造型典雅,1982年10月,由镇远县公安局拨交,现藏县文管所。

  (八)绥阳县枧坝乡石佛

  位于枧坝乡街上,是县内保存完好的最大石雕之一,高1.44米,宽1.44米。刻于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

  (九)白釉济颠僧瓷像

  约制作于清道光或咸丰年间。高9.4厘米。济颠双腿屈曲而坐,颜面嬉笑,口半张,舌头可活动。头戴前丫角僧帽,披长衫,袒左臂,足踏草鞋,左手捧酒壶当胸,右手握蒲扇犹垂,胸挂一串念珠。白釉明澈,开细片,胎薄,造型生动。腹内空,左下侧有楷字“茂生记造"方戳。

  (十)观音像

  清光绪年间遵义知县王正玺以唐代画家吴道子观音像初拓件拓刻而成。原置新城四忠祠,后移至白虎头观音阁。现立于湘山寺观音殿西侧。质地青石,高2.7米,宽1.33米,像约高1.7米,赤脚立于云端,眉、目、口、鼻为阳刻,其余为阴刻。线条简洁流畅,体态丰盈,衣袂飘举,曲眉丰颊,端庄秀美。像侧题有拓刻简介。

  三、钟

  钟为佛教法器。用金属铸成。寺庙用于报时、发令等。因此,几乎每座寺庙都有钟。

  (一)贵阳大兴寺铜钟

  永乐铜钟为镇远侯顾成于明永乐八年(1410年)铸造。钟质赤铜,重3750公斤。为当时全省各寺铜钟之最。吴道子观音

  成化铜钟,铸于明成化五年(1469年),为钦差镇守贵州都知监太监郑忠等铸造。今铜钟保存于黔灵山弘福寺。钟“高四尺余,约长一尺五寸,口周一丈六尺,……铜质斑斓,制颇精雅。”钟上镌:“皇图巩固,帝道遐昌,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二)乌当罗吏祖师庙铁钟

  存乌当区永乐乡罗吏村。祖师庙建于康熙六年(1667年),光绪十一年(1885年)重修(今改为学校)。钟铸于道光十年。1958年大炼钢铁时期,群众将其抬入食堂,才幸免于被毁。

  钟高1米,周长2.7米, 厚O.6米。铁质地。钟顶铸有一六脚钟耳,耳正面有饕餮面型,钟上部有八卦及捐银人姓名,下部铸有花草及二龙抢宝图案。钟两缝中央铸有:“皇图巩固,

  佛日增辉”8字。现存在罗吏村小学内。

  (三)大方永兴寺铜钟

  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贵州水西彝族土司安贵荣袭任贵州宣慰使后,偕妻奢脉与子安佐铸造。今存大方县文物管理所。质地为铜锡合铸,通高1.35米,腰径0.8米,口径1.1米,厚0.1米,重150公斤。喇叭形,中空无底,足外撇。有拱形饕餮纹铜钮。钟身外壁自上而下以弦隔为三段。上段0.18米,主要图案为八卦,分布于4个方格内,每格两卦,遍饰云雷纹。方格之间有对称的 “日、月”2字。中段高0.56米,有方格8个,分两层排列,格内铸彝、汉铭文:“大明国贵州宣慰使司水西日革信官宣慰使安贵荣同缘夫人奢脉、男安佐,伏为:贵荣叩承世禄,职守边疆,扪心有囗,报谢无由。是以夫妇谨发诚心,就于本境内之永兴寺一所,喜合资财装塑佛像,铸造钟一口于本寺,朝暮声鸣,以镇一境。尚祈保佑,俾我子孙代代绵远,宗亲目把世囗囗宁。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民囗安生。诚为囗囗王囗,瞻仰万古囗德。谨囗。成化二十一年乙巳四月十五日丙寅吉旦,纹银一百两,罗铜三囗斤,花锡一百六十斤,工匠银二十两。” 彝文意译为“畅恳脉纳,与贤嗣归来。不是立祠庙,而是铸钟以安慰祖灵。权士恳念已久。伏椎天祖降寿佛于那娄,立其祠庙。安氏若不修祀于祖宗昭穆,恐其不获庇佑也。诸陀尼皆欣愿为安氏塑像铸钟,钟是他们所造,用锡百六十斤,铜囗囗斤,纹银一百两,掺合铸钟。付技艺师工价银二十两,时当阿基君长执政十二年,岁在乙巳,四月十五日丙寅吉旦”。另有“皇图巩固,风调雨顺”,“帝道遐昌,国泰民安”,“佛日增辉,天下太平”,“法轮常转,丰盈吉庆”32字。分4行铸于4组方格交接处。下段0.61米,素面无文。今藏大方县文管所。

  (四)黔西水西公园“正德残钟”

  明正德(1506年~1521年)初年,位于黔西县城东狮子山樊曾修建观音阁一座,并铸大钟悬于寺内,后因兵燹,寺庙被毁,大钟仅剩半截,今尚存于水西公园观音阁内,称“正德残神”。

  (五)福泉凤山镇白家山财神庙白衣保赤钟

  铸于清光绪二十年(1895年)。通高0.7米,腰围1.35米,挂颈长0.16米。钟身铸刻有“皇图巩固”、“帝道遐昌”、“佛日增辉”、“法轮常转”等铭文和捐资人姓名。此钟原为财神庙挂钟,现藏凤山小学。

  (六)福泉葛家庵钟

  清光绪二十年(1895年)冬月葛氏合族铸。通高0.66米,腰围0.60米,挂耳长0.13米,下口直径32厘米,腰身有框纹两道,内铸刻“皇帝万岁”、“太子千秋”、“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铭文。落款“葛家庵住持僧心连、白云、徒秉清、光明、葛氏合族人等。”今藏于省古城屯堡博物馆。

  (七)独山兔场观音庙吊钟

  清光绪七年(1881年)铸造。钟高0.92米,口径0.72米,重约150公斤。钟口边缘有两条飞龙图案;顶端是盘龙吊耳、钟壁四面铸印“皇图巩固”、“帝道遐昌”、“佛日增辉”、“法轮常转”字样,壁空间署捐资人名。铁钟系原兔场街上菩萨庙之吊钟,后庙毁钟埋。1982年,翁奇邮电所建房破土挖出,移交县文化馆保藏。

  (八)兴义下午屯乡回龙寺铁钟

  合模铸造。通高1.1米,侈口,径95厘米,胸围1.9米,上铸水波纹图案。钟腰部环铸3条分格线,格内有“兴义县正堂加五级。兴义县右堂涂、黄坪营安章马目黄明经”和捐资人姓名,及“大清嘉庆二十年十二月旦,住持贵通”等铭文,阳文楷体,字迹清晰。口沿上端铸云水日出图及回纹寿字,临口沿处有乳钉一圈。铁钟铸工精、形古朴、声洪亮,原为下午屯乡鸡场侧面回龙寺所置(寺已毁)。现存于耳寨村小学保管使用。

  三、其他

  (一)香炉

  (1)黔西宣德铜香炉 明宣德年间(1426~1436年)铸造。铜质地。通高0.18米,重0.26千克,侈0.004米,腹周长0.28米,口径0.079米,内高0.037米。圆底,径0.09米,连三足蹄足,足高0.07米,足间距均为0.043米,两耳呈桥洞形对称地置口沿之上,耳穿亦桥洞形,高0.019米,底有楷书“大明宣德年制”印记。造型精美,色泽美观。1983年8月,黔西县财政局捐献。现藏于黔西县文物管理所。

  (2)黔西石香炉(罗汉炉) l983年在开元寺遗址发现。为红石打磨精雕而成。炉身平底长1.76米,宽0.85米,厚0.l 7米,炉身长l.62,宽0.75米,高48公分,壁厚0.l8米。外壁浮雕的罗汉头像近千个,大小如核桃,神态各异,故名罗汉炉。惜时间久远,炉沿及四角均有损坏。现保存在黔西县水西公园。

  (二)严寅亮“黔山第一”匾

  木质。高1.55米、宽 4.15米、厚 4.5厘米。为清末印江著名书法家严寅亮所书,苍劲雄浑,笔势恣纵。“黔山第一”4字,每字约0.39米见方。原悬挂于梵净山西侧印江县境内的护国寺。梵净山是武陵山脉主峰,群山环抱,气势磅礴,中涌一峰,名曰金顶,尤为奇绝。明万历《敕赐重建金顶序》碑载:“梵净山者,则又天下众名岳之宗也。”故题“黔山第一”。护国寺是接近于金顶的大寺,殿阁巍峨。其所在扼川鄂黔咽喉,为探奇览胜、朝山拜佛者必经之地,故匾悬于该寺。1979年印江县文化馆发现,现藏印江县民族文物馆。

  (三)中国佛教会黔西僧尼抗日救国会证章

  系抗日战争时期制作。铜质,圆形,径33毫米,厚约1毫米,净重32克。章面为彩色烤漆,蓝底,面有“中国佛教会”字和“黔西州僧尼抗日救国会证章”,章背面阳刻“职”和阴刻编码“68”字样,此证章系1940年化觉王龙江入会时颁发的标志。现藏金沙县文物管理所。

  贵阳黔灵山摩崖

  石刻多集中于弘福寺前“九曲径”道旁。有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黄宗源临“第一山”和二十二年(1817年)徐纯草书“佛”字;有清咸丰十年(1860年)赵德昌草书“虎”字;有清光绪五年(1879年)袁思韦毕书“赤松归隐”和赤松撰的“修路碑记”等摩崖石刻。此外,在寺院内还有近、现代名人诗碑近10余通。

  贵阳东山栖霞寺摩崖

  贵阳东山栖霞寺,位于贵阳东山(又名老王山)。明初建寺。清康熙年间重建。栖霞寺山道侧面岩壁摩崖众多。“天然奇妙”4字,乾隆时皖南史璠题。每字约0.9米见方。“天然奇妙” “忍耐”两条,长约3米,阳刻,无款。“一览众小山”刻于天王殿后路旁巨石之巅,横排、行书,长约3.3米。郡人杨德棻书。“云坡”与“一览众小山”同刻于一石而位置稍居下,字迹较小,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史建芝题。“栖霞岭”在“云坡”前不远处左侧左壁下方。草书。款署郡人袁思韦毕 。“文化大革命”中凿毁。“龙”字摩崖,在寺门右边石壁下方。赵德昌题。黔灵山九曲径侧壁“虎”字摩崖,亦为赵德昌书,与此间“龙”字东西相对。赵德昌为贵州朗岱(今六枝)人,清同治三年(1864年)任贵州提督。

  贵阳朝阳洞摩崖

  位于贵阳市南明区片子山半,有摩崖5处。“为善最乐”在洞内左壁,高约0.25米、宽约0.6米,阴刻右左横书,每字约0.13米见方,竖书年款“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天然胜境”,为洞口额题,高约0.63米、宽约1.62米,行楷阴刻,右左横书,每字高约0.3米,宽约0.25米,有竖写楷书上款“道光甲申年六月”,下款风化难辨。“朝阳”,在洞右约60米,高约1.25米、宽约0.95米,隶书阴刻,右左横书,每字高约0.95米,宽约0.7米,有竖写隶书年款“光绪二十二年八月十五日”。“虎”在洞右约65米,草书阴刻,高约2.1米、宽约0.82米,上款竖写楷书“光绪丙申囗月”,下款竖写楷书“长白山人庆珍书”。“春望”,在洞右约80米,楷书阴刻,右左横书,每字高约0.95米,宽月0.7米,约2米外有竖写隶书“长白山人庆珍题款”,未见年款。

  贵阳雪涯洞(薜家洞)摩崖

  明代建。洞高约2.5米,面积约30平方米。洞内原塑有佛像,建有玉皇殿,洞前有三官殿,来仙亭,亭内有吕真人刻石像,亭额有“万神来朝”、“天上人间”等匾额,均已不存。现改建为贵州电机厂。洞后崖壁上仅存刻有的“雪涯秋柳”4字(隶书)。

  花溪高坡灵应山石刻

  灵应山山南刻“灵应山”三字,字径0.35米,西北山腰刻“飞云岩”3字及楹联一副,字径约0.10米,山西南路旁及山顶立有修路碑及建庙碑记三方,全为阴刻楷书。

  息烽鹿窝毗卢寺摩崖

  位于息烽县鹿窝乡三友村毗卢寺左侧崖间。刻于名永乐五年(1407年)。上刻“日”、“月”各2字,字径约0.1米。下刻“万古丛林”4字,字径约0.2米,左旁刻‘永乐五年正月盟誓’8字,字径约0.08米。均为楷书,颇端秀。

  遵义禹门山摩崖

  位于遵义县新舟镇沙滩村禹门山。在禹门山的临河峭壁间,有清代摩崖3处。

  “子北甯尔宇。六十四年吾行归矣。”篆体。落款为隶书“已亥九月,五尺道人汛舟过此记。”“五尺道人”为郑珍(子尹)别号。

  “道光已亥季秋二十五,黎兆勋招同郑珍汛舟过禹门。雨初霁,朝暾媚客,青山红树,炫耀目精。想老醉当年于此兴复不浅。僧房小坐,饭水引阅四部,犹忆朱囗登楼时也。芘泉莫友芝。”共11行,72字,隶书,莫友芝书。

  “山旧名回龙,顺治丁亥丈雪通醉来棲,易曰禹门。直郡东八十里,乐安东经基麓。支危陷秀,有幽奇之观。道光中,里人郑珍、莫友芝、黎兆勋乐此,率日月至。已亥秋霁,泛舟抵崖壁下刻石,称显之。兹山一旦得与浯溪、澹崖比,诚异遭也。世有漫叟涪翁,当知余言。余后三先生游几五十年,手剔荒翳,履危扪石,读既竟,顾视斜日挂村墟外,辉映林薄,徘徊古径,寂寥长怀,洒然见三先生风流,披衣崖谷间也!恐来者阒不闻,且旌,吾独为铭识之。岁在光绪强圉大渊献孟陬谷旦。黎庶昌。”铭曰:“禹门巉岩,不崩不骞。上丛招堤,下溯洄潮。文游所止,炳耀牂犍。企斯陈迹,视我铭镌。” 黎庶昌书。

  福泉流来石摩崖

  在市城北7公里杨义司小学后面,有一岩石,称“流来石”。南面石壁上刻有“南无阿弥陀佛”6字,行书,套摩阳刻,每字大13厘米见方。落款为“惠泽书,法连刊”,阴刻,每字大0.04米见方。摩方距地面0.85米。

  印江河缝观音洞摩崖

  观音洞,位于江家坡与峨岭关两山峡底南岸,俗称河缝,距印江自治县城东约4公里。洞内正中岩壁上,有浮雕观音立像和刻有明代游人题词:左边有蜀人刘兆桂的“云根仙窟”,云南顺宁通判的“江关雄栈”,另一蜀人的“驿路口碑”等大字,字径约0.6米见方;右边有廖隽的“侧源径如”4字,字径0.4米见方,另有一方小字,模糊难辨。洞外左近宽约5米的石岩上,正中横刻“平城水赖”4个行书大字,字径0.8米见方,下款“大明万历辛丑岁次仲春知县张熔题”。洞前河岸有高3米,宽2米大石一方,刻碗口大字,部分文字因风化不甚清楚。

  施秉华严洞摩崖

  位于施秉县城东17公里甘溪乡凉风坳脚。华严洞为一天然溶洞,洞口高2.56米、宽5.7米。在洞口外上面有宽约100平方米的石壁,刻有明清两代大小摩崖13处、洞内有3处,共16处。计254字。洞口对联“山光草色天成秀,水曲崖奇地给灵”,横批“空色大观”。洞上方横书:“如来度化,西峙飞来。”题头小字为“万历乙已(1605年)秋立”,落款:“邺下王之栋书”。洞左横幅“灵云盘结”、“洞天福地”。落款:“万历丙申(1596年)孟夏吉日、淮阴王鸣鹤题”。洞右横幅题“空中楼阁”、“含吐十囗”、“啣花处”3处。洞口内顶题摩崖1方,“万历甲辰(1604年)仲冬清浪参将董献策刊石以记其盛”。洞中18.4米处名按察云南居士朱化孚书“洞天深处”等。

  施秉华严洞摩崖

  位于施秉县城东17公里甘溪乡凉风坳脚。华严洞为一天然溶洞,洞口高2.56米、宽5.7米。在洞口外上面有宽约100平方米的石壁,刻有明清两代大小摩崖13处、洞内有3处,共16处。计254字。洞口对联“山光草色天成秀,水曲崖奇地给灵”,横批“空色大观”。洞上方横书:“如来度化,西峙飞来。”题头小字为“万历乙已(1605年)秋立”,落款:“邺下王之栋书”。洞左横幅“灵云盘结”、“洞天福地”。落款:“万历丙申(1596年)孟夏吉日、淮阴王鸣鹤题”。洞右横幅题“空中楼阁”、“含吐十囗”、“啣花处”3处。洞口内顶题摩崖1方,“万历甲辰(1604年)仲冬清浪参将董献策刊石以记其盛”。洞中18.4米处名按察云南居士朱化孚书“洞天深处”等。

  令牌

  贵阳铜佛寺旧名铜佛庵,明万春(养谷)妻王氏建。寺中藏有令牌二,记铜佛及建庵始末颇详,今不存。附令牌原文于后:

  令牌一

  钦差镇守贵州兼制湖北川东等处地方提督汉士官兵总兵官平蛮将军前军都督府都督罗,为赏照杜患事:据四川永川县尼僧万门王氏诉称;“氏夫万春,苦守萤窗,幸出岁贡,齿积资本万金,同氏往滇修铸大佛三尊,观音佛一尊。原请至西蜀峨眉鼎建,崇祀斋供,以了前愿。已请到黔,寄居威清门王崇贵店,乃系俗家火宅,昼夜冰竞,岂今囗囗披猖,路途阻塞。且蜀家产尽破,寸步难进。氏奉夫命未结,只得削发为尼,立簿募化,善士舍出金钱,置买地基,建竖庵所,供养佛尊。尤恐无知恶棍,前来侵害。恳乞赏照”等情;又据本僧执出买明黄凯所卖新城内黄泥塘园地文契赴验,除察相同,合行给照为凭。为此,仰给尼僧王氏即于置明园地,起建庵所,供养佛像,永为香火。一切往来及附近人等,不许擅行侵扰,违者许令赴禀,以凭究治施行,须至牌者。

  右牌给尼僧王氏遵照。

  弘光元年二月二十四日椽史蒋云程承都督府行,定限本月照日缴。

  令牌二

  钦差镇守贵州兼制湖北川东等处地方提督汉土官兵总兵官平蛮将军都督府都督罗,为给照事:照得净土庵尼僧王氏,系原任云南昆明县知县万养谷之妻也。氏夫居官恬淡。素性好善,于滇省铸释迦佛像五尊。运回峨眉供养。不料氏夫在任身故,官资萧然,王氏孤身不克回籍,削发为尼,佛像亦因而暴露。众姓各动菩提,合力助买镇府右山地为之基矣。独尚缺资建宇,终是未结之缘,本镇专闻斯地,闻之恻然。乃捐俸银,建立庵舍一所,并修莲台,移请佛像,少致皈依之虔。即令尼僧王氏住持,绵兹香火。今本镇钦限入卫,功果方完。除另镌碑传记外,合行给照,为此牌给尼僧王氏遵照。倘有无知人等妄自藉故侵害者,许令执照赴官申禀,以凭交处不贷。须至牌者。

  右牌给尼僧王氏执照。

  隆武二年七月二十九日椽史蒋云程承都督府,定限月日照缴。

  书画

  破山、丈雪师弟书法体正力厚,取法二王。清代郑珍称其:“眼破雪师弟诸手迹,体正力厚,纯法二王,辄叹即渠出家之雄,己非不从积学可得,乃姚江、龙溪诸子欲以一良知良能尽圣人之道,恐真正学佛者亦不如是也。”。

  大错(钱邦芑),善诗文,工书画,草、隶尤精,他山(位于今余庆县松烟镇西南约2公里之蒲村,为钱邦芑遁迹隐居处)等处有其摩崖手迹。“他山”2字正楷竖书,笔力苍劲,每字约40厘米见方。其右转折处有剔地摩崖一方,长约90厘米,宽60厘米,正楷竖行题镌“钱开少放歌处”。其余题刻,散见于峭石丛中,计有“石帆峰”、“翠屏”、“洞天”、“云房”、“云归处”、“留云峡”、“九面一峰”、“梅仓”、“回岚穴”、“藏书崖”、“霹雳崖”、“断烟”、“流云”、“米大”、“应接不暇”等 15处。皆钱氏审石度意,各以形态命名。人力天工,熔汇一炉。他山石林摩崖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两生真从,工诗文,擅书法,其书法瘦劲清丽。

  恒秀发秀,开辟禅林,老犹学书,颇有功力,尤崇尚怀素狂草,其《续集录》有《七十有二习革圣自叙》云:“恒秀家邻水,幼遇寇难,幸逃离乡井,得参侍诸师。壮而承嗣济脉,策杖游黔滇,开发四众,几建法幢。末创绿萝,不暇习翰,所以管城子素不相识。迄今己老,以重任授之诸子,闲居徽肇楼头,得阅草圣,是欲效缓,日习一二,未展斯帕之先,发一笑尔。”

  语嵩传裔,书法造诣高深,六体俱能,尤工行草。

  清康熙间住安顺长寿庵可默,善书,用笔飞舞,精华内敛,师法二王,安顺狮子林、东岳庙(东林寺)等门额多为所书。东岳庙中门额“万物资生次”左门额“屏藩东土”、右门额“响应南天”皆可默和尚所书。

  世空,俗名谢国枢,好游山水,工诗文,小楷尤精,名重一时。隐居梵净山时,印江人多往就学。

  休休,名福周,字了幻,又字师岩,号西崖,别号休休老人,能诗,善画山水,笔墨简洁,多闲适萧疏意趣。

 
 
 
前五篇文章

杜甫诗碑

苏辙题灵岩寺诗碑

诗僧西湖

浅谈东乡族民间故事

墓塔铭与摩崖刻经

 

后五篇文章

四面佛创造了梵文字母

潮州佛乐曲调

圆寂僧录左街讲经兼弘仁开山掌秘密教禅牒大禅师塔铭

湖光山色中品味觉悟之路——记在无锡灵山梵宫上演的音乐盛

厦门发现弘一法师笔记散页——补正《弘一法师年谱》缺漏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