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大方广圆觉经讲义-圆瑛大师(二六)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丑二 示观行之相

  ‘以净觉心,取静为行;由澄诸念,觉识烦动;

  发觉初心,以静为首。以未悟以前,一向妄想动乱,今既悟此心,即依所悟,真净觉心,发起观照,返观不动之心体,以静境安心,渐渐修行,故云:取静为行。由以静澄心,诸念不起,觉得识心,烦劳动扰。此觉非识,若自是识,则不能见识,如眼有见,不能自见其眼。‘直解’云:‘由此妄想消歇,则见阿赖耶中,习气生灭之相。’二示观行之相竟。

  丑三 示入观之效

  ‘静慧发生,身心客尘从此永灭,便能内发寂静轻安。

  此示入观之效。由前念澄觉识,慧性开明,因静生慧,故云:静慧。迷时则隐,悟时乃显,故云:发生。以心光发现,则顿见身心幻妄,本来不有,如客如尘。以客,喻身,往来不定;以尘,喻心,生灭不停。由身心所起之客尘,乃法喻并称也。从此永灭者:如此则内脱身心,故云:永灭。此是最初工夫,一念顿契无生也。便能内发,寂静轻安者:谓身心既脱,则无明重担歇灭,便能于净圆觉心内,任运发起,寂静清虚,轻安调适之相。

  ‘由寂静故,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如镜中像。

  由身心相尽,妄念不生,而得寂静轻安之故。文不言轻安者:以寂静自得轻安。工夫到此,则十方廓然,圣凡交彻,心佛一如,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我心中显现。我心如镜,佛心如像。此约行人入观,诸佛心、入行人观心,如影像也。‘直解’云:所谓‘诸佛法身入我性,我心还共如来合。’乃妙契法身。此正‘楞严’‘返流全一,六用不行,十方国土,皎然清净。譬如琉璃,内悬明月,乃至一切如来,密圆净妙,皆现其中。’当圆教顿破无明之相。三示入观生效竟。

  丑四 结观行之名

  ‘此方便者,名奢摩他。

  此菩萨依奢摩他观力修行,行乃无过,故以方便称之。名奢摩他者:依圭峰密祖泯相澄神观,谓于染净诸法,心不妄缘,而恒寂静也。一泯相澄神观竟。

  子二 起幻销尘观

  丑一 示立行之本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

  若诸菩萨发心修行,必以悟解为先。先要悟解本有真净圆觉妙心,以为观行之本,即是成佛之因。依此不生不灭为因地心,然后蹑解起行,是为称性而修耳。一示立行之本竟。

  丑二 示观行之相

  ‘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即起诸幻,以除幻者,变化诸幻而开幻众。

  以者,依也。依本悟真净圆觉妙心,发起智照。知觉,即智照也。照彼心识及与根尘,皆是无明,迷真而起。虽有而性常自空,故云:皆因幻化。然既已觉照识与根尘皆如幻化,则例观一切诸法,无非如幻。即起诸幻,以除幻者:诸幻,指幻智;幻者,谓根本无明,彼是能幻之者。除幻者,依如幻始觉智力,顿破根本无明。以四相无明,既已除灭,自然而有三轮不思议业用现前,故云:变化诸幻而开幻众。随机应化,说法开示如幻众生,广作利生佛事,普现十界身云。二示观行之相竟。

  丑三 示渐次增进

  ‘由起幻故,便能内发大悲轻安。一切菩萨从此起行,渐次增进。

  由起诸幻以除幻者,及变化诸幻而开幻众之故,已证真如自体,从体便能起用,故云:内发大悲轻安。此同体大悲心,观一切众生,与我本来同体。我今已悟、已修,而众生仍然不觉,广设方便,普度众生。终日度生,无问劳虑,当度众生,不取度生之相,故云:大悲轻安。一切菩萨,从此起行:正示观行渐次增进之相。一切菩萨,指信、住、行、向、地等。从此起修观行,渐次增进者:约历位,从浅至深:约断惑,从粗至细。今依‘起信论’,逆次发明。初、信位,寄息于灭相;二、贤位,寄息与异相;三、圣位,寄息于住相;四、果位,寄息于生相。文云:如菩萨地尽,满足方便,一念相应,觉心初起,心无初相,以远离微细念故,得见心性。

  ‘彼观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观,皆是幻故,幻相永离。

  修行至此,返观从前。观幻者:观,即能观真智;幻者,即所观之境。真智独存,故不同彼幻之无实故。非同幻观者:谓幻观之智,对幻法而立,幻法既无,幻智何有,若存幻智,犹未离幻,故云:皆是幻故。自此能所双亡,境智俱泯,唯一真心,故云:幻相永离。

  ‘是诸菩萨所圆妙行,如土长苗。

  谓菩萨所修圆妙之行,再以喻明:如世间种谷相似,依土长苗,至结实收成之时,则苗土俱弃。种子,喻觉心;土,喻幻法;苗,喻幻智。谓依幻法而起幻智,从幻智而亡心入觉。入觉则能所不立,前二皆袪矣。三示渐次增进竟。

  丑四 结观行之名

  ‘此方便者,名三摩钵提。

  此菩萨依三摩钵提观力修行,即起诸幻以除幻者,故以方便称之。名三摩钵提者:依圭峰密祖起幻销尘观,谓彼观幻者,观即能观之智:幻者即所观之境。所观既亡,能观亦泯。二起幻销尘观竟。

  子三 绝待灵心观

  丑一 标立行之本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

  若诸菩萨发心修行,必以悟解为先。要悟解本有真净圆觉妙心,以为观行之本,即是成佛之因。依此不生不灭为因地心,然后蹑解起行,是为称性而修耳。一示观行之本竟。

  丑二 示观行之相

  ‘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静相,了知身心皆为挂碍,无知觉明,不依诸碍,永得超过碍、无碍境,

  以者,依也。依本悟真净圆觉妙心,建立观行,直观中道一心,双离二边。离有边,故不取幻化;离空边,亦不取静相,此显双离前二观,直观寂灭无二之真心。了知身心皆为挂碍者:了知,是能;身心,是所,托所起能,故二皆为挂碍。无知觉明,不依诸碍者:真知无知,此乃本觉妙明之真知。境智俱空,故云:不依诸碍。永得超过碍、无碍境者:谓对待既亡,能所不立,无明净尽,得以离境,故云:超碍离智。故云:超过无碍,毕竟寂灭,是为永得超过也。

  ‘受用世界及与身心,相在尘域,如器中锽,声出于外。烦恼涅槃不相留碍。

  于此返观自己,外之所受用世界,内之能受用身心,虽然相在尘劳区域,而不被尘劳之所局碍。喻如器之锽,即洪钟之声,锽锽然声出于外,以明碍处能达无碍之意。喻世界身心,不能局碍,灵明观智,超出有为无为也。世界身心,喻器;灵明观智,喻声。器局本处,声闻四达,以喻观智,依身心修得,身心不能拘,观智廓尔无边,身心不离旧处。烦恼涅槃,不相留碍者:超出有为,则烦恼不能留,又超出无为,则涅槃不能碍也。烦恼涅槃,法合喻器;不相留碍,法合锽锽钟声。二示观行之相竟。

  丑三 示成就利益

  ‘便能内发寂灭轻妄。妙觉随顺寂灭境界,自他身心所不能及,众生寿命皆为浮想。

  菩萨修观至此,便能于此妙观心内,发起寂灭轻安。前超出有为,烦恼不能留,故寂;超出无为,涅槃不能碍,故灭。轻安者不用更加修为,自觉身心寂灭,轻快安适,虽终日说法,不见有法可说;终日度生,不见有生可度,故云:寂灭。乃至种种难行之行,不见有系累之相。故云:轻安。至此,方乃契合妙圆觉性,寂灭真境。自他身心所不能及者:在观之时,用心同佛,唯独自明了,余人所不知,故他不及。自己心识之量,亦不能造,故自不及。现前自他虚妄身心,即是我相、人相,尚不能及。何况一切众生及与寿命;又从我、人相上,虚浮妄想所立者哉!此正显四相不空,不能契此。三示成就利益竟。

  丑四 结观行之名

  ‘此方便者,名为禅那。

  此菩萨依禅那观力修行。不取幻化及诸静相,故以方便称之。名为禅那者:依圭峰密祖绝待灵心观,谓不依身心能所,直造灵明觉心。三绝待灵心观竟,并前二科正示三观竟。

 
 
 
前五篇文章

大方广圆觉经讲义-圆瑛大师(二五)

大方广圆觉经讲义-圆瑛大师(二四)

大方广圆觉经讲义-圆瑛大师(二三)

大方广圆觉经讲义-圆瑛大师(二二)

大方广圆觉经讲义-圆瑛大师(二一)

 

后五篇文章

大方广圆觉经讲义-圆瑛大师(二七)

大方广圆觉经讲义-圆瑛大师(二八)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第二十一卷-圆瑛大师(十八)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第二十二卷-圆瑛大师(一)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第二十二卷-圆瑛大师(二)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