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第十六卷-圆瑛大师(四)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卯三 正明须选

  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圣性无不通,顺逆皆方便,初心入三昧,迟速不同伦。

  上明可以还灭,已引归元之路;此明圆通顺逆之意,意谓:但能灭除妄识境界,自可复归本来元有如来藏性;既归藏性,其理则无有二。设若欲入此无二之理,其方便自有多门;如京畿是一,入路多歧也。 圣性无不通,顺逆皆方便者:诸圣证入此性,则无有不通;以三科七大,或顺修而入,或逆修而入,二十五门,皆为方便之门,如千迳九逵,皆达帝京也。孤山曰:‘观音耳根则顺,余圣诸根则逆。对此方之机为顺,不对此方之机为逆也。’《正脉》云:‘顺尘识流,宛转达道曰顺入,则六尘六识,火大至识大圆通也。如顺背京之路,绕远方到者也。逆根性之外流,而旋返入性曰逆入,即六根及根大圆通也。如逆背京之路,回身即到者也。请观诸根圆通,俱有旋反字面可见矣! 初心入三昧,迟速不同伦者:此二句,正见须选;以上所云,顺逆皆方便,所谓十方如来,于一切法门,皆能证得,何须选择!但初发心人,欲入三昧,指楞严大定,得循圆根,与不圆根,日劫相倍。以不得圆根,则艰难而迟,虽修数劫,不及一日,以得圆根则容易而速,但修一日,可当数劫。因此迟速难易,自不同伦,又不可以不选也。初发源开选竟。

  寅二 了拣诸门 分四 卯初 拣六尘 二 拣五根 三 拣六识四 拣七大 今初

  色想结成尘,精了不能彻,如何不明彻,于是获圆通。

  前来佛说,彼等修行,实无优劣,乃据诸圣,证得藏性而言。今欲初心,修证三昧,有迟速难易之殊,故不得不拣耳!此拣六尘圆通。一、优婆尼沙陀色尘,因观色性空而悟入者。言色惟凭妄想凝结而成,为障蔽之尘,若以心精了之,终不能使之明彻;良以色尘之体,元本结暗所成,如何以此不了明,不透彻之物,而欲初心依此,而速获圆通者哉!

  音声杂语言,但伊名句味,一非含一切,云何获圆通?

  二、憍陈那声尘,因闻法音而悟入者。音声即径直声,语言即屈曲声,即此音声一法,未免杂于语言文字。但伊名句味:伊者彼也,名诠自性,以一字直目为名,如言瓶等,并不言何瓶;句诠差别,如言花瓶二字,带表为句;文诠联合,以多字联合为文;今言味者,即文理所诠之义味也,惟以彼之名句义味而已。且一名非能遍含一切名,一句非能遍含一切句,一义,非能遍含一切义;云何初心,依此不通之物,而速获圆通者哉?

  香以合中知,离则元无有,不恒其所觉,云何获圆通?

  三、香严童子香尘,因香尘而悟入者。香尘必以鼻根,合中方知其有香,如若离而不合,则元无有香。且能觉之根,不能恒常与所觉之尘相合,以尘合时,则有能觉,尘离时,并无所觉;云何初心,依此不恒之物,而速获圆通者哉?

  味性非本然,要以味时有,其觉不恒一,云何获圆通?

  四、药王、药上味尘,因味尘而悟入者。然此味尘体性非本然,而自知有味也。本然即自然,要以味尘合舌根时,方知其有味。其舌根能觉之性,不能恒常与所觉合而为一;云何初心,依此不恒之物,而欲速获圆通者哉?

  触以所触明,无所不明触,合离性非定,云何获圆通?

  五、跋陀波罗触尘,因触尘而悟入者。然触尘本无自性,要以有知之身根,与无知之外物合,而觉知冷暖涩滑,违顺等相,方名为触。此上触字指触尘,下触字指身根所对之物,故云触尘必以身根所对之物,乃得发明显现。无所不明触者:若无有所触之物,则不能发明触尘之相。合离之性,本非一定;云何初心,依此不常之物,而欲速获圆通者哉?

  法称为内尘,凭尘必有所,能所非遍涉,云何获圆通?

  六、摩诃迦叶法尘,因法尘而悟入者。法尘非同外五尘之实质,乃是五尘落谢影子,谢在意地之中,惟意中独缘;合外五尘,俱属法尘,为独影境,故称为内尘。凭尘必有所者:凭外五尘落谢,必有所落谢之影,是则外尘为能谢,内尘为所谢;但外尘有五,落谢必有先后,内尘亦五,影子非无甲乙。起意缘时,惟专一境,舍一缘一,能所非能互遍互涉;云何初心依此不遍之物,而速获圆通者哉?

  卯二 拣五根

  见性虽洞然,明前不明后,四维亏一半,云何获圆通?

  六根,今言五根者,惟留耳根为当选也。一、阿那律眼根,因见性而悟入者。然见根之性即眼根,虽洞然明彻,若四方论,但明前一方,及左右两方,不明后一方,故曰明前不明后。若以四维论,只见前两维,不见后两维,故言四维亏了一半;则三分言功,一分无德;云何初心依此不圆之根,而速获圆通者哉?

  鼻息出入通,现前无交气,支离匪涉入,云何获圆通?

  二、周利槃特迦鼻息,因观鼻根而悟入者。鼻息者,鼻中之气息也。出而通于外,入而通于内,故曰出入通。即前云,有出有入是也。现前无交气者:出息尽时,不能即入,入息尽时,不能即出,即此出入少停之时,名为现前,无有交接之气,则无功德,即前云,而缺中交是也。据此,则三分论功,而缺一分。支离匪涉入者:而且支分离异,各有所据,有出无入,有入无出,即此支离处,匪能互相涉入;云何初心,依此不圆之根,而速获圆通者哉?

  舌非入无端,因味生觉了,味亡了无有,云何获圆通?

  三、憍梵钵提舌根,因舌根而悟入者。温陵曰:舌不因味,而即能觉了,乃为无端。无端,即无因也。谓舌入非无因,而能知味,因有味尘,合到舌根之时,方生觉了之知。设或味尘销亡,则觉了之知,本无所有;云何初心,依此不常之根,而速获圆通者哉!

  《正脉》问:耳离声而闻静,说为本性,何不舌离味而尝淡,亦说为常耶?耳为离知,恒常普遍,离声闻静,更比声圆,人所易晓。经云:动若迩遥,静无边际是也。今舌根觉味之知,不过三寸,合知尚劣,而离知淡相,更为眇昧,岂能同耳之常性彰显乎?

  身与所触同,各非圆觉观,涯量不冥会,云何获圆通?

  四、毕陵伽婆蹉身根,因观身根苦谛而悟入者。此之身根,与彼所有触尘相同,前云:触以所触明,无所不明触。今身正与相同,谓身之觉性,亦因所触而得发明;若无所触之尘,不得发明。各非圆觉观者:以圆之一字,双贯觉、观二字,圆觉者,独立之全体也,圆观者,绝待之全智也。此身根与前触尘,各非圆觉之与圆观也。良以合中之知,根尘相待而显,故前触尘,离此身根,其相即隐,固无独立之全体,与夫绝待之全智也。而此身根,离前触尘,其知亦泯,亦无独立绝待,全体全智也。此二句总明合而后有知也。涯量不冥会者:且身根之与触尘,一属有知,一属无知,各有边涯,各有分量,不能于离时,而得冥知契会;此句乃明离而后无知也。合有离无,其性不定,云何初心依此不常之根,而速获圆通者哉?

  知根杂乱思,湛了终无见,想念不可脱,云何获圆通?

  五、须菩提意根,因意根而悟入者。知根、谓意知根,即意根也。意根,乃第七末那识;第六依第七为根,故曰意根。杂者夹杂,乱思是意识,此识于诸识中,最乱最强,最难调伏。湛了终无见者:言脱尽意识,湛然了知之境,终不可见:如是则想念,不可一时顿脱之故;云何初心依此杂乱不离之根,而速获圆通者哉?

  卯三 拣六识

  识见杂三和,诘本称非相,自体先无定,云何获圆通?

  此拣六识。经初以六识为生死根本,不可依之错误修习,故以舍识用根为经旨。而诸圣自陈圆通,仍备六识者,见圣性无不通,顺逆皆方便也。此处文殊复拣去者,正以初心入三昧,迟速不同伦也。一、舍利弗眼识,因眼识而悟入者。识见:应云见识,见属眼,即眼识也。杂三和者:根尘相对,识生其中,能所合说也。乃眼家随念分别;外对色尘,内对眼根,中间诈现,随念粗略分别,是为眼识。以能依自体,所依根、尘,故曰杂三和。诘本称非相者:即所生之识,诘其根本,无所从来。一者、不从根生,惟根无尘,不自生故。二者、不从尘生,色尘无知,非生识因故。三者、非根、尘和合共生,根是有知,尘属无知,应所生之识,一半有知,一半无知,今则不然。故举体虚妄不实,称为非相。自体先无定,云何初心,依此不常之识,而速获圆通者哉?

 
 
 
前五篇文章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第十六卷-圆瑛大师(三)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第十六卷-圆瑛大师(二)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第十六卷-圆瑛大师(一)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第十五卷-圆瑛大师(八)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第十五卷-圆瑛大师(七)

 

后五篇文章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第十六卷-圆瑛大师(五)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第九卷-圆瑛大师(一)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第九卷-圆瑛大师(二)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第九卷-圆瑛大师(三)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第九卷-圆瑛大师(四)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