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唯说念佛(五)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唯说念佛(五)

  第二条 “出世本意”之文

  虽然有圣道法门、有净土法门,这二种法门哪一种法门是释迦牟尼佛应现在此五浊恶世、他的本心本意要说的法门呢?

  第二文:善导和尚意:世尊出世本意,唯说念佛往生之文。

  依据善导大师──善导大师的德行大家都知道,弥陀化身──历史上有很多大师,可是,“大师”的名称不足以来形容,所以善导大师多被称为“善导和尚”,这是特别称谓。依善导和尚意,释迦牟尼佛出现在此五浊恶世的本意,唯一是为了说念佛往生的教法,标题是如此的。有这样两句话:“如来出现于五浊,唯说念佛往西方。”道理是一样的,就是唯说念佛往生西方净土。

  下面引文,引自《法事赞》。《法事赞》是善导和尚以偈赞的形式歌咏、赞叹和解释《阿弥陀经》。

  如来出现于五浊,随宜方便化群萌,

  或说多闻而得度,或说少解证三明,

  或教福慧双除障,或教禅念坐思量。

  种种法门皆解脱,无过念佛往西方,

  上尽一形至十念,三念五念佛来迎,

  直为弥陀弘誓重,致使凡夫念即生。

  引了十二句,也分为两段。前面六句一段,后面六句一段。第一段说的是圣道修行的法门,第二段说净土念佛法门。圣道修行的法门是方便法门,不是释迦牟尼佛出现五浊的本意,而是他随顺众生的根机所说的种种教法。念佛往生是释迦牟尼佛出现五浊的本意,所谓:出世本怀单在告诉我们:有这一尊阿弥陀佛、有这一方极乐净土,但称此佛之名号,决定往生彼佛净土。

  “如来出现于五浊”,“如来”是本师释迦牟尼佛,“五浊”是指娑婆世界五浊恶世,释迦牟尼佛是久已成佛,应化在此世间。

  “随宜方便化群萌”,“随”是随顺,“宜”是机宜,随顺众生的机宜,“方便”是种种的方便教法,“化群萌”,度化广大众生,随顺众生的根机而施设种种方便法门,以度化广大众生。哪些方便法门呢?

  “或说多闻而得度”,“或”是有时、有的,有的众生喜乐多闻、多解,为适应此等好学多闻众生的根机,则说多闻而得度脱。

  “或说少解证三明”,或有众生不乐好学多闻──所谓“佛法无多字”、“真龙一滴水,遍撒大千界”,佛法不在于文字很多,若能悟到实相,比如禅宗能悟得真心真性,“教外别传,不立文字”,文字很少── 对这样根机的众生,不必多闻多学,少解就可以,“三明”是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宿命明是明了自己以及其他众生过去世所有一切状况,天眼明是了知自己以及其他众生将来的一切状况,漏尽明是一切有漏已经断尽,不再轮转。

  “或教福慧双除障”,有的众生教导他们福慧双修,来除灭罪障、得证圣果。

  “或教禅念坐思量”,或有的众生喜欢禅坐、观念、止观,就教导他们止观等法门。

  “种种法门皆解脱”,释迦牟尼佛所说种种教法,如果依法修行,通通可以得到解脱。这些法门都非常尊贵。

  不过呢……比如说“多闻得度”,那么,少闻的人就不可以了;“少解证三明”,我等根机不堪;“福慧双除障”,我们也不行;“禅念坐思量”,我等根机亦不堪行。这样种种法门,毕竟罪障深重、无智愚痴之人难得利益。

  “无过念佛往西方”,念佛教法亦是释迦牟尼佛所说法门,比较起来,其它法门如果能如实修行,都能解脱,但没有超过念“南无阿弥陀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

  念佛法门殊胜在哪里呢?底下说:

  “上尽一形至十念”,多到一辈子的念佛,少到临终之前念十句。

  “三念五念佛来迎”,或者只念了三声、五声,当下阿弥陀佛率领观音、势至诸大菩萨乘宝莲花前来迎接。“三念五念佛来迎”,非常简单,非常容易,为什么这么简单容易呢?

  “直为弥陀弘誓重”,正因为阿弥陀佛因地所发的誓愿至诚殷重、真实不虚。

  “致使凡夫念即生”,所以才使得我们凡夫只要念佛,当下决定往生。

  念佛法门的殊胜,完全在于弥陀弘誓,这就是法。

  在第一段文中,道绰禅师依据《无量寿经》第十八愿来阐释;这第二段文说明:种种法门的解脱无过念佛,念佛是释迦牟尼佛出世的本意,之所以如此,也是站在阿弥陀佛弘誓愿的角度,核心亦在此。

  释迦牟尼佛出世,是愿意多度众生还是愿意少度众生呢?毫无疑问,是要把所有的众生都能度尽。那么,圣道法门是有的众生修学圣道的根机、因缘成熟了,随顺他们的根机而讲的,其他的众生因缘没有成熟,就不能得度了。净土法门是释迦牟尼佛随自己之意,“是我这次来到娑婆世界成佛的根本意愿”,所以,不待他人所请,自己说了这一部《阿弥陀经》,而告诉我们念佛往生。念佛往生,不论你是圣人根机还是凡夫根机,是善人根机还是造恶根机,若念佛者,无一不得往生成佛,这当然就能满足释迦牟尼佛出世的悲心,所以是“释迦出世之本意”。

  念佛法门能度脱一切众生,而且快速、稳当、万不漏一,不像其它法门,要历劫修行,或者有顿悟法门,而根机不堪。两相比较,净土门才是世尊出世之本意。

  我们今天来修学净土法门,就和释迦牟尼佛来到这个世间的本意是一致的,我们懂得释迦牟尼佛来此娑婆成佛的本意。若不修学净土法门,则不知道释迦牟尼佛出世的本意。

  前面两文可以说是净土宗的教判,第一条文首先判有圣道门、净土门,第二条文将圣道门、净土门两相比较:圣道门是方便,净土门是释迦佛出世之本意,劝导我们应当选入净土门。

  第三条 “正杂二行”之文

  下面第三文是净土宗的“行判”,就是入净土门之后,二种不同的修行方法,应该选择哪一种呢?在第三文给予答复。标题:

  善导和尚立正、杂二行,舍杂行归正行之文。

  问到大家:净土宗正行、杂行是何人所立?大家也说了很多法师的名字,没有说准确,这后面的法师都是做徒弟的,开山祖师就是善导和尚。

  正行、杂行是善导和尚在《观经疏》里所判。《观经疏》的全称叫做《观经四帖疏》,是善导和尚解释《观无量寿经》的一部著作,有四卷,所以称为《观经四帖疏》,其中第四卷“三心释”中解释“深心”时,有这么一段文:

  就行立信者,然行有二种:

  一者正行,二者杂行。

  言正行者,专依往生经行行者,是名正行。

  何者是也?

  一心专读诵此《观经》、《弥陀经》、《无量寿经》等。

  一心专注思想、观察、忆念彼国二报庄严。

  若礼即一心专礼彼佛,

  若口称即一心专称彼佛,

  若赞叹供养即一心专赞叹供养。是名为正。

  这是第一段,先标举有正杂二行,然后举出五种正行。下面进一步分析:

  又就此正中,复有二种:

  一者一心专念弥陀名号,

  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

  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

  若依礼诵等,即名为助业。

  五种正行当中,又分成正定业与助业。下面说杂行:

  除此正助二行以外,自余诸善,悉名杂行。

  下面来分析正杂二行的得失:

  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亲近,忆念不断,名为无间也。

  若行后杂行,即心常间断,虽可回向得生,众名疏杂之行也。

  就人立信与就行立信

  我们来依文解释。“就行立信者”,什么是就行立信?因为这是在解释《观经》“深心”,善导和尚解释说:“深心者,即是深信之心也。”信什么呢?依据什么来建立信心呢?(凡是讲到信,就要有信的对象,没有信的对象就谈不上信)是由我们信仰的对象而建立信心。在这一部《观经疏》里边,善导大师阐述建立信心的二种途径,一个叫做“就人立信”,一个叫做“就行立信”。

  什么叫“就人立信”呢?“人”不是别人,比如说我们凡夫互相之间也有交往,这之间也有就人立信,某某人向来诚实,乐于助人,品行端直,这样的人我们能相信他,对不对?某某人平生诡计多端,总是讲假话骗人,这样的人我们不容易相信他。如果是那个品质端正、一向诚实的人讲的话,我们一听,“没问题,他告诉我,那一定是这样”。

  关于净土的教法,应该依谁讲的话为标准呢?因为净土法门太广大幽深了,有的这样说,有的那样说,在唐朝,有的人引用其它的论据,来说“往生净土不是那么容易”,或者依其他菩萨、其他大法师所讲。善导和尚告诫说:应该依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十方诸佛。“就人立信”是就佛所讲的话建立信心,其他人还没有成佛,即使是菩萨,还在因地,他们所讲的话,如果佛不印可,就不符合佛所讲的了义之教,一定要佛来印可说:“汝等所说如是。”这样才可奉行。佛已经是满足大悲之人,已经悲智双圆,已经了悟一切真理,佛所说的即是了义,不可能说佛所讲的教法还要菩萨来证明,所以,要以佛所讲的为我们立信的根据。如果有人来告诉你说:“某某,你光念‘南无阿弥陀佛’就能往生极乐世界吗?我看不那么容易,你看哪一个哪一个,出家多少年,修行怎样怎样,好像往生也不容易!”我们应该怎样来对待呢?我们就依据“就人立信”,“佛告诉我念佛一定往生,谢谢你们的好意,你们是关心我;我还是信佛语。”这就不动摇了,“就人立信”。

  底下说“就行立信”,因为释迦牟尼佛也讲到很多经典,我们都要信仰,不过,佛所说的法门各个不一样,有的是圣道修行,有的是净土修行,关于圣道修行的,就暂时搁置不谈了,因为法门宗旨不同,所以依止净土修行;净土修行里边,众生根机也各个不等,释迦佛也讲了种种方法,善导大师在这里也讲了“行有二种”,往生净土之行有二种,一个叫正行,一个叫杂行。

  打个比方说,我们从烟台港到大连港,也有二种方法,一种方法是你自己驾一艘小船过去,第二种方法是乘坐万吨巨轮。这二种方法,你觉得那一种更有信心呢?那肯定是坐万吨巨轮有信心,如果驾小船,我又不会驾驶,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还可能被风浪打翻,还可能辨不清方向,那就不能建立信心了。

  同样的,往生极乐世界,一个正行,一个杂行,目的是就正行建立信心,不是就杂行,讲到杂行,就没有信心了。

  正行、杂行的名称有其特别的含义,所谓“正”,就是指纯正,纯粹不夹杂;所谓“杂”,很显然,有所间杂,不纯粹。

  专依往生经

  首先解释正行。“言正行者,专依往生经行行者,是名正行。”是专门依据往生净土的经典来修行的,这叫正行。刚才提到了就人立信,释迦牟尼佛讲了很多经典,但是其它经典是讲在此土得证圣果的经典,我们往生极乐世界,是要以往生的经典为标准,所以,这里说“专依往生经”,依这些经典来修行,就称为往生净土的正行。正行、杂行是就往生极乐世界这件事情而言的。

  净土正依三经的选定

  释迦牟尼佛所讲种种经典,大分两个类别,一个是此土成佛的经典,一个就是彼土往生的经典,那么,此土成佛的经典就不是我们正依的经典,应当依据彼土往生的经典;讲彼土往生的经典也大分为二,一个是讲他方净土往生的,比如说到东方药师琉璃光如来净土等等,第二个是极乐净土往生的经典,我们今天选择极乐净土往生的经典,作为我们修行的依据;极乐净土往生的经典又分两类,一个是专门、纯粹、全部讲解往生极乐净土的经典,还有一类是附带的,不是专门的,是夹杂的,不是全部的,也讲到往生极乐的方法,但不是专门来讲的,二者比较起来,我们应该依据什么经典呢?应当依据专门讲解、纯粹宣说往生极乐世界的经典。

  这样的经典只有三部:《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这三部经典称为我们净土宗的正依经典。

  底下说“一心专读诵此《观经》、《弥陀经》、《无量寿经》等”,就把这三部经的名字说出来了。从这一条文可以看出,善导大师选定这三部经作为我们净土宗的正依经典── 正行专依之经。

  在净土三经之外,我们也有听说“净土四经”、“净土五经”的。比如说大家知道的《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还有《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若讲净土三经,这两部就没有分了,讲到净土四经、五经,这两部就入选了。

  比较起来,《念佛圆通章》、《普贤行愿品》不是纯粹讲解极乐世界的经典。像《念佛圆通章》,是《楞严经》二十五圆通当中的一章,另外还有观音菩萨《耳根圆通章》等等,是讲《楞严经》的时候,也讲到往生极乐世界。为什么呢?释迦牟尼佛出世的本怀,单在告诉我们往生极乐世界,所以,虽然是顺应圣道门根机的众生讲说圣道法门,也一定在很多地方把往生极乐净土的法门安插进去,讲《楞严经》也不忘了极乐世界,也讲到,总共有二百多部经典,都把极乐世界插进去讲,很显然,释迦牟尼佛是怎样用心良苦,劝导我们往生极乐世界!《念佛圆通章》既然是讲《楞严经》的时候附带讲的,就必然带一点方便,因为是对圣道根机众生所讲,必须应他们求证圆通的时候说“念佛圆通最方便”,是这样的;可是我们站在净土宗的立场上读起来,又特别有一番味道,印光大师说为教导念佛之最佳开示。同样,《普贤行愿品》,是八十品《华严》当中的一品,是释迦牟尼佛讲《华严经》的时候,也要把众生引导到极乐净土,所以讲这一品。不像《阿弥陀经》,《阿弥陀经》从头到尾有没有说到别的教法?没有,专门讲极乐世界种种庄严,众生念佛往生,是专门的,纯粹的,全部的;《观经》也一样,十三定观极乐世界种种庄严,然后讲众生怎样三福九品去往生、怎样念佛往生,专讲极乐庄严和众生往生;《无量寿经》更不用说,也没有讲到别的方法,专门讲到法藏比丘四十八愿,因地修行,果上成佛,然后讲极乐净土依正庄严,然后说众生如何去往生。这三部经典是纯粹不杂、专一不二讲说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众生往生的经典,所以才有资格称为我们净土宗正依三部经典。像《念佛圆通章》、《普贤行愿品》,对比正依净土三经,位置就要靠后一些,可为旁依;和这三部经比较,凡夫在理解上如果有所差别的话,我们也不需要去会通,我们就依据净土三部经就好。

  正行

  依净土三部经的宗旨来修行,就称为正行,有五种:“一心专读诵此《观经》、《弥陀经》、《无量寿经》等,一心专注思想、观察、忆念彼国二报庄严,若礼即一心专礼彼佛,若口称即一心专称彼佛,若赞叹供养即一心专赞叹供养。”即读诵正行、观察正行、礼拜正行、称名正行、赞叹供养正行。

  你看,五种正行当中,每一种都说“一心专”,善导大师特别强调要“一心专”。

  “二报”即依报、正报,依报就是极乐世界的环境,黄金为地,莲花布满,天乐鸣空,七宝池、八功德水等等,这都属于依报庄严;正报是指住在极乐净土的佛菩萨虚无之身、无极之体,智慧洞达,分身无数,遍十方刹,这叫正报庄严。

  除这五种之外,其它都称为杂。为什么这五种行称为正行?因为这五种行是纯粹的、专门的、完全引导到阿弥陀佛极乐世界那里的行,没有任何的夹杂。这五种行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有直接的关系,所以称为“正”。

  那你读《地藏经》呢,跟地藏王菩萨有直接的关系,如果修地藏法门,读《地藏经》就是正。如果学净土法门,读《地藏经》那就不是正了,是从地藏菩萨那里再绕一个弯到极乐世界;那读《金刚经》呢,《金刚经》里面一句都没提到极乐世界;读其它的也一样。

  直接通往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行业称为正行。

  五正行的次第关系

  五种正行有一定的次第关系。比如说读诵正行为什么放在第一呢?如果你不读诵净土三部经,不了解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你能知道念佛法门吗?你能愿生极乐世界吗?不可能。往生极乐世界的方法、极乐世界的种种庄严,都在这三部经当中有明确的说明,正因为净土三部经是法门的来源,所以读诵放在第一。

  通过读诵净土三部经,就来到第二观察正行,为什么?比如说读诵《阿弥陀经》,然后依文思惟,就好像到极乐世界旅游了一趟,七宝池、八功德水、众鸟说法、天乐鸣空、诸上善人聚会一处,越读越欢喜,这叫思惟观察正行,“极乐世界这么好,我要去往生!”这就达到净土门的意愿了,所以,通过读诵而有观察,如果不读诵、不听闻,你不可能有观察正行。

  这么庄严的极乐世界、我等将来前往莲花化生的地方是谁所成就呢?是法藏比丘为我等罪苦众生所成就。别的佛也建立了种种净土,但是不是为我等凡夫所建,那是菩萨才能去往生的地方,现在,有这样一尊佛,为我等凡夫建立如此殊胜庄严的净土,这样的佛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深敬仰和礼拜吗?所以就一心归命,顶礼投诚,这就是第三礼拜正行。

  礼拜阿弥陀佛、愿生极乐净土,当然要知道这尊佛是怎样接引众生去往生的,他用什么样的方法度脱我们?是用称念他的名号往生极乐世界,所以到这个时候,“啊,光礼拜不足以表达,一定要口称‘南无阿弥陀佛’!”就进入第四称名正行。

  既然称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就顺了彼佛的誓愿,决定往生;既然决定往生,内心无有怀疑,那么我们口称“南无阿弥陀佛”,内心得到这样的法喜,自然诚于内而发于外,不由自主地要赞叹阿弥陀佛大慈大悲大愿大力,尽一切可能供养这一尊大慈大悲的阿弥陀佛,所以进入第五赞叹供养正行。

 
 
 
前五篇文章

唯说念佛(四)

唯说念佛(三)

唯说念佛(二)

唯说念佛(一)

佛七讲话[第四期]一九八八年第一期 -第七天

 

后五篇文章

唯说念佛(六)

唯说念佛(七)

唯说念佛(八)

唯说念佛(九)

唯说念佛(十)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