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此身如理如法的闻思修 |
 
善用此身如理如法的闻思修 索达吉堪布 上师如意宝1987年去五台山,在六月初四——释迦牟尼佛转法轮日的那天,他老人家发愿:“从现在起乃至生生世世,不偏袒任何有情,无论是对我起信心,还是起憎恨心,愿他们都获得利益而往生极乐世界。” 我们每个人也应该这样发愿。在没有发菩提心之前,我们的心态是为了自己、为了亲戚朋友。但是发了菩提心以后,我们的身口意、所作所为、言行举止,都应该为了利益众生! 《大智度论》中有一个很好的公案: 有一次,佛和阿难到舍卫城化缘,阿难见到一个贫穷可怜的妇女,便祈请佛陀去度化她。佛陀说:“她与我没有因缘,所以对我没信心,我没办法度化她。”阿难不相信,再三地祈求,佛陀也不得不听阿难的话,亲自走到那个妇女面前。 但这个妇女根本不愿看佛陀的相好庄严,立即转身背向佛陀。佛陀在她的四方依次出现,她都马上背过身去。后来实在没办法,佛陀就示现神变,于她的四方上下同时显现身相。这个妇女就索性闭上眼睛,什么都不看…… 此时,阿难才深深意识到:即便是功德圆满的佛陀,对无缘的众生也不能度化。 寂天菩萨在《学集论》中说,为了未来的成佛,现在要经常修炼自己,将身体布施给众生。 平时大家走路也好,吃饭也好,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想到:“我这个身体已经是众生的了,所有的受用也是众生的了……”尽管现在还无法真正地布施身体,但心里面一直这样想,久而久之,对身体的执著就没有了。 我们作为大乘佛教徒,口口声声说学的是大乘佛法,但别人无缘无故用拳头来打你左脸时,你能不能说:“这边打得还可以,来,开始往右打!” 也许大家认为这比较可笑,但实际上我们真遇到这种问题时,不要说是打你,就算稍微说一点你的过失,你也受不了,马上开始反唇相讥。若是这样的话,你到底是不是学习大乘佛法的人? 对大多数的修行人来讲,执著利他是非常好的。 如果你利益众生的执著特别强烈,《现观庄严论》中说,这是不会障碍任何修行的。尽管它也是一种执著,但在成佛之前我们不能舍弃。 因此,在所有的执著当中,利他的执著、对佛菩萨生起信心的执著是最好的。而嗔恨心的执著、贪心的执著,是最低劣、最不好的! 菩萨是以什么身份出现的呢?这个很难说。比如我们到商店里面,那些卖东西的人也好,旁边来来往往的人也好,没有任何理由说这些不是菩萨的化现。我见到了他,接触到他,听到他的声音,很有可能获得无量的利益。 有时候我们看见可怜的众生,对他生起大悲心,实际上这也可能是菩萨的化现。就像无著菩萨见到弥勒菩萨化身的母狗一样,母狗看起来特别可怜,结果却是弥勒菩萨。同样,有些众生的脾气不好,行为不如法,也不能肯定他就不是菩萨。 关于菩萨戒的学处,我们也讲过,如果是利根者,按照《虚空藏经》中所说,必须守持十八条戒律;如果是中根者,依《猛怒施主请问经》的观点,要守持四条根本戒;如果是钝根者,按《大力方便经》中所讲,只需守持“不舍愿菩提心”这一条即可。 宁玛派的有些论师还说:依《妙臂请问经》的观点,学人应根据自己的根基学修菩萨戒,根基好的人应该多守戒律,根基不太好的,守戒的条数则可以少一点。 假如生起自相的贪心或嗔恨心,以双运、降伏的名义来破戒,佛陀永远也没有开许过。尤其是《菩萨二十颂释》中明确说过:“作为发心的出家菩萨,永远也不开许以出家身份与别人作不净行。” 倘若出家人看某些女人贪心非常强烈,觉得她特别可怜,于是随随便便破戒,或以密宗借口与她作不净行,任何经典也没有开许。有些讲义中还说:“出家菩萨对YIN戒、杀戒都没有开许,若是为了真实利益众生不得不行持,则应该先舍戒,后方可行持。” 在饮食的过程中,吃得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 如果过多,自己不舒服,也容易昏沉。现在有些佛教徒,吃饭时点很多菜,吃不了又怕浪费,所以一直吃一直吃,拼命往肚子里塞,最后大家特别撑,听课时谁也没精神,都在打瞌睡,这样有没有必要也不太清楚。同时,吃饭也不能过少,如果过少,体力不足,经常要操心饮食,就没有精力闻思修习。 《毗奈耶经》中也说:“腹内四分之二进食,四分之一饮水,四分之一空置。” 在吃饭时,尽量不要贪著美味。 《心性休息大车疏》中说:“进餐时应当以四想而享用:于食物作不净想;心中生起厌烦想;为利益腹内虫类而食想;身体作驶向菩提果之大船想。不应以增长贪爱之心来享用饮食。” 《月灯经》亦云:“彼等化缘得美食,不修瑜伽而享用,彼等彼食变成毒,如牛犊食肮莲根。” 因此,饮食应该如理如法。 《妙法莲华经》、《楞严经》等经典中,虽有明确记载,燃指供佛有不可思议的功德,但作为凡夫人,首先要观察自己的相续,如果产生极大后悔,必定摧毁自己的善根。 以前乔美仁波切到红帽噶玛巴——秋吉旺修面前发心燃指,噶玛巴就问他:“你的禅定好不好?如果修得不好,正在燃指的时候,恐怕受不了。”乔美仁波切说:“我有非常清净的禅定,哪怕身体割成一块一块,我也不会产生分别念。”噶玛巴要求他安住在禅定境界中,然后才接受了他的燃指供养。 作为一个修行人,不要过于贪执自己的身体,如果把厕所里的不净粪一直当黄金来对待,有没有意义你们应该清楚。 龙猛菩萨也说:“美女的身体再诱人,也像不净粪一样肮脏不堪。不净粪的形状再好、再新鲜,实际上也没有任何价值。” 知道了身体的本质后,平时不要把所有的精力和财物全部花在这上面。索甲仁波切有一句话说得好:“有些人把所有的精力、财产用来装饰身体,这是非常愚笨的行为。就像路人只在旅馆中住一夜,却将全部钱财用来装饰旅店一样。” 我们始终都要发愿:终年在清净之地修持佛法,好好依止善知识。 有条件的话,亲自依止是很好的。如果没有这个条件,按照上师的教言去做,这就是依止上师。 有些人认为所谓的依止,是天天跟着上师、看着上师、扶着上师,而在实际行为中,将上师的教言置之不理,从来都不精进修持。其实这不叫依止! 我给大家提一点希望:不要放弃对佛法的闻思,如果轻易放弃,修行是不一定成功的。 假如你认为自己有了一定境界,什么都不需要了,那可能是着魔了。以前有位美国居士到学院来,他在路上口口声声说:“我已经证悟了,什么都不用了。”可是一到饭店,就开始点杀,吃这个鱼、吃那个鱼,非常可怕! 如果认为自己证悟了,不用闻思了,肯定有一种危险性,也许是误入歧途的一种标志。所以希望大家在闻法方面不要满足,对其他贪嗔痴的对境,越满足越好。 米拉日巴尊者说过:“见而生畏之尸体,本为现在之身体。”现在的身体,只不过有一口气而已,除此以外跟死尸没有两样。 以前印度有位王子,因前世串习过不净观,有一次与众妃歌舞嬉戏后,众妃都进入了梦境。他环顾四周的后妃们,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腐臭熏天的尸陀林,立刻惊恐不安起来,仓皇出逃后,就到寂静地方出家了。 所以,不管是男人的身体、女人的身体,在修过白骨观、不净观的人眼里非常可怕,死后的身体如是,活着的身体也不例外。 我们之所以爱护身体,是要借用它行持有意义的善法。 尽管身体由三十六种不净物组成,但诚如《中观四百论》所言:“虽见身如怨,然应保护身,具戒久存活,能作大福德。”如果利用这个身体守持净戒、行持布施等六度万行、发起殊胜的菩提心,虽然它是非常不清净的东西,却能依靠它让心得到永恒的解脱、永恒的快乐。 《前行》中也有教言说:“此身行善即是解脱舟,此身造恶便是轮回锚,此身一切善恶之奴仆。” 鉴于此,我们也不能随便糟蹋这个身体。 《萨迦格言》云:“平日不为利他想,此人行为如牲畜。”如果我们不为他人着想,整天都是自己吃吃喝喝,那跟牦牛没什么差别。 我们现在身为人,应该做点有利益的事情,一方面为自己的生生世世打好解脱的基础,另一方面,哪怕给其他众生种下一点点善根,活着也是有价值的。 有些人说:“明年我再修吧,现在工作特别忙,等孩子读完大学后,再到你们那里出家好不好?那时候我肯定健在。”你怎么肯定呢?孩子读大学后还要成家,成家后还要死亡,等他死了以后,可能你才想学佛、想出家吧。 我们修学正法,当如“美女救头燃”、“懦夫抖落怀中毒蛇”般一刻也不迟缓,千万不要明日复明日,一直拖到以后去了。 历来的高僧大德,对身体都不是太执著,吃饭能果腹就好,穿衣能避寒就行,其他的也不是特别讲究。 一次,著名教育家夏丏尊先生前去拜访弘一大师,中午吃饭时,只见他吃一道咸菜,夏先生不忍心地说:“难道你不嫌这咸菜太咸吗?”弘一大师回答说:“咸有咸的味道。” 过一会儿,弘一大师吃好后,手里端着一杯开水,夏先生又皱皱眉头道:“没有茶叶吗?怎么每天都喝这平淡的开水?”弘一大师又笑一笑说:“淡有淡的味道。” 在行持善法的过程中,如果吃得太好、穿得太好,对自己的修行会有影响。 现在许多人在吃饭方面也有改变:以前特别喜欢搞排场,把餐桌摆得满满的,吃不了也点一大堆,随便浪费还觉得自己很伟大。但后来受到西方的影响,逐渐变得比较节约,吃多少就点多少,吃不了就打包带回去。 这种行为还是比较好。我们作为佛教徒,言行举止应该多为众生着想,要考虑一些世间真理,道德品行也多学习古人,这样一来,自己的良心不会退失,道心也会越来越增上。 唐代有位智舜禅师,他一向在外行脚参禅。有一天,他在山林中打坐,有个猎人射中一只野鸡,野鸡受伤后逃到禅师面前,禅师以衣袖掩护着这只小生命。 不一会儿,猎人沿着血迹找到这里,索讨那只野鸡。禅师慈悲地开导猎人:“它也是一条生命,放过它吧!”“不!你要知道,那只野鸡可以当我的一盘菜!” 禅师用佛理再三劝解,但猎人一直和禅师纠缠。禅师没办法,拿起行脚时防身的戒刀,把自己的耳朵割下来,送给贪婪的猎人:“这两只耳朵够不够抵你的野鸡?你可以拿去做一盘菜了。” 猎人大惊,终于觉悟到杀生乃最残忍之事,从此放下屠刀,不再打猎。 这次听受《入行论》的道友,每个人都应发心:三年之内,度化一个众生。 所谓的度化是什么?就是未皈依佛门者,通过权巧方便让他皈依,然后引导他发菩提心。而不一定是原来某人生意做得很好,后来你让他虹化变成光消于法界,或者让他开悟大显神通。没有这么高的要求。 只要让一个人今生皈依佛门,或者出家,或者没有出家也不要紧,关键是对佛有信心,然后发起菩提心,这就是真正的度化。 内心有了修行境界,外表中就能显露出来。真正有慈悲菩提心的人,经常面带笑容,遇到任何道友或者素不相识的人,都会以和蔼的微笑给他人带来快乐。 其实一个人的表情,能够影响周围许多人。国外有些大德,如观音菩萨的化身,他们的微笑、神态和举止,吸引并感化了无量无边的人。 然而,有些人在见到别人时,不是愁眉苦脸,就是怒目相视,他身边的人直接或间接也感到非常痛苦。因此作为发了菩提心的人,要常常面带笑容。 不管你学哪个上师的法都可以,哪个传承的法都没有什么差别。释迦牟尼佛传下来的教派犹如甘露一样,中边皆甜,对众生都是有利的。所以佛教徒之间的关系一定要处理好,如果连这一点为人处世都不会,还说要度化众生、感化众生,那简直是天方夜谭! 现在有些佛教团体经常勾心斗角、互相竞争嫉妒,这种行为不太好。如果你真有本事,那应该去跟外道斗。世上有那么多人不承认前后世、业因果,在这些邪思邪见者面前,你特别恭敬,一点脾气都没有。可是到了佛教内部,你这个不满、那个不满,好像成了主人一样。 现在个别地方的佛教团体,在团结方面比较差,所以我非常希望各教派、各上师、各弟子之间的关系要融洽,也只有这样,大乘菩提心的精神才能广泛弘扬开来。 性格不好的人,跟谁都容易发生矛盾。我们藏族人有个比喻说:“性格恶劣者,如同牛角装在口袋里。”牛角弯弯曲曲的,装在口袋里,到哪里去都不方便。稍微动一下,口袋就“嚓嚓”作响,让人心烦意乱。 性格不好的人也是这样,他在哪个团体,哪个团体就不安宁,经常和人发生争执。在小组里不行,大组里也不行,噶举派里不行,禅宗里面也不行,不管是对佛教徒还是非佛教徒,他跟谁都合不拢。 其实佛教徒不应该这样,尤其大乘行人,更要学会宽容。对一切有生命的众生,应像自己的身体那样对待,没有必要互相排斥。 对发了心的修行人而言,在众生面前一定要说真实语。 《亲友书》将语言分为美语、实语、颠倒语三种,尤其是学习大乘佛法的人,一定要说老实话,做老实人。 社会上需要狡诈的语言来欺蒙别人,但这是世间人的做法,现在大家发了心以后,语言上应该有所改变,要做一切众生的亲友,说真实可靠的语言。 我们做任何事情,随时要观察自己的身心,不要像疯狂者般四处惊扰他人。 比如平时搬行李或搬床榻桌子时,要尽量保持寂静,不要惊动他人。不管你是否修学佛法,随意发出噪音影响四周,都是非常不好的。 如果一个人修行很好,每天除了精进闻思以外,家里没有任何声音。但若他世间八法搞得很厉害,天天大吵大闹,嘈杂之声不绝于耳,这会对他人造成极大的干扰。尤其作为发了菩提心的人,在任何场合与任何人交往的时候,一定要保持威仪寂静,不要大喊大叫,说一些粗言恶语。 尤其在听闻佛法时,大家必须要保持寂静。 听说外面有些人,一边在电视前听课,一边说话、吃东西,这是故意造恶业!听佛法要保持寂静,一个人发出声音,会直接影响许许多多的人,你还不如不听好。所以,在听法的过程中,自己绝不能发出声音影响别人。 泰国、斯里兰卡等南传佛教国家,对出家人的日常威仪相当重视,至今仍保留着佛陀时代的一些朴素传统。僧人们如法的威仪、调柔的行为,感化了无量众生。 但现在有些人却认为,身语的威仪并不重要,内心的证悟才有意义。于是身体成天疯疯颠颠的,语言也是胡说八道,这样完全失去了佛教徒的形象。所以大家在这方面应该值得注意。 有些人虽然没有受人委托,但好心好意对你的修行进行劝告,宣说一些道理,对此自己理应欣然接受、恭敬对待。 现在有些地方的道友非常负责,常宣扬佛法劝人行善,有人就觉得他多管闲事:“为什么总打电话让我学习佛法,我跟他又没什么关系。” 千万不能这么想!在这个世界中,别人让你做坏事,你很容易被迷惑,觉得他言之有理,每天都是跟着他。现在好不容易有人劝你行持善法,在这种情况下,自己应该乐意接受。 上师如意宝曾讲过:“在这个世间上,如果别人劝你行持善法、断除烦恼,这种语言一定要接受。”善天论师也说:“凡是能对治烦恼的一切善说,实际上都是佛的加持,与佛亲口所说无异,故而应当赞叹。” 萨迦班智达说过:“智者知识虽渊博,亦取他人之微德。” 如果经常学习他人的长处,把所有的众生都当作善知识,修行必定日进千竿。不管是有智慧、有地位的人,还是一般的普通人,乃至特别可怜的人,见后都应把他当作自己的老师,有了这种心态,你修行的境界定会非常了不起。 ——《入行论讲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