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白话文:瑜伽师地论 l本地分——有余依地第十六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白话文:瑜伽师地论 l本地分——有余依地第十六

  l本地分——有余依地第十六

  译文

  如此已经说完菩萨地。

  什么是有余依地呢?应当知晓此境界有三种相状:第一、修行境界方面的确立安置,第二、寂静方面的确立安置,第三、人身所依方面的确立安置。

  什么是修行境界方面的确立安置?指有余依地,除开无心地、修所成地、声闻地 、独觉地、菩萨地等五地中的少分无余依涅槃,除去无余依地全部,所余下的诸地,称作有余依涅槃的境界。这就称作修行境界方面的确立安置。

  什么是寂静方面的确立安置?指由於四种寂灭而确立安置有余依地:第一、由於苦的寂灭,第二、由於烦恼的寂灭,第三、由於在不损恼有情众生方面达到寂灭境地,第四、由於在舍弃喜忧情感方面达到寂灭的境地。……

  什么是人身所依方面的确立安置?指有八种人身所依:一是个体人身依托五蕴和 合形成,二是依托生活承受享用,三是依托任立支持身心的食粮,四是依托四识认知和十二因缘流转,五是依托障碍修习善法,六是依托欲界苦恼,七是依托入定获得安 适恰悦,八是依托五蕴和合最後身。

  什么是依托五蕴和合形成?指色、受、想、行、识五取蕴。由於依托这五取蕴,对执迷自己有真实主宰的我、对执迷自己的五蕴和合身是实有身、对执迷自己的命根可以连续不绝、对执迷自己能生出众事和被生、对执迷自己能养育他人和被父母养育、对执迷自己是与其他生类不同的能修行的人、对任随意生、对有童子的纯真等等,假借言语进行意想,并借语言将所意想的事物明确描述出来:由於依托这五取蕴,对如此名字、如此生类、如此种性、如此饮食、如此领受苦乐、如此长寿、如此久住境界、如此寿量边际等等,假借言语进行意想,并借言语将所意想的事物明确描述出来。

  什么是依托生活承受享用?指七种生活承受享用方面的依托,即自己父母、妻子 、奴婢、作使、僮仆、朋友、眷属等七种生活承受享用,如同前面意境界所二详尽述明的,依托这些可以知晓诸有情众生生活承受享用的事。

  什么是依托任立支持身心的食粮?指四种食,即分段物食、情感触食、意识思食、本体识食。由於依托此四食,已生的有情众生身命得以任立支持,又能使得诸有情众生将来後有身生起。

  什么是流转依呢?指识对物质、感受、思想、行为认知识别的保持状态和十二因缘,即识保持对物质认知识别的趋向、识保持对感受认知识别的趋向、识保持对思想认知识别的趋向、识保持对行为认知识别的趋向,以及无明导致行为造作起、行为造作导致识起,详说直至生导致老死。由於依托此,诸有情众生在五趣中生生死死随顺流转。

  什么是障碍依呢?指欲界第六天天魔跟随修行人到修佛道善法处,在他们修行时即前去作障碍。

  什么是苦恼依呢?指一切欲界都称名为依托欲界的苦恼,由於依托此欲界,使诸有情众生领受到忧苦。

  什么是安适恰悦依呢?指静虑入定称名为依托入定的安适恰悦。由於依托此,诸有情众生或就此现入那定,或生在那定中,长夜领受到静虑入定所有的安适恰悦。

  什么是後边依身呢?指阿罗汉相绩的五蕴和合。由於依托此,就说诸阿罗汉维持住最後身。

  问:阿汉罗比丘各种导致漏落六道轮回的烦恼永远尽绝,安住於有余依地,应当说与几种方面的依托同相应呢?

  答:应当说与一种方面的依托一直相应,即对五蕴和合最後身的依托:与七种对生活承受享用中的六种完全下相应;与对流转的依托、与对障碍善法的依托全不相应:与其他方面的依托不必然相应或偶而有所相应。

  这些就称名为人身所依方面的确立安置。

  原典

  本地分中有余依地①第十六

  如是已说菩萨地。

  云何有余依地?当知此地有三种相:一者地②施设安立,二者寂静施设安立,三者依施设安立③。

  云何地施设安立?谓有余依地,除五地一分④,谓无心地、修所戍地、声闻地、独觉地、菩萨地,除一地全⑤,谓无余依地,所余诺地⑥,名有余依地。是名地施设安立。

  云何寂静施设安立?谓由四种寂静施设安立有余依地:一由苦寂静⑦故,二由烦恼寂静故,三由不损恼有情寂静故,四由舍寂静故。……

  云何依施设安立?谓有八种依⑧:一施设依,二摄受依,三任持依,四流转依,五障碍依,六苦恼依,七适悦依,八後边依。

  云何施设依?谓五取蕴。由依此故,施设我及有情、命者、生者、能养育者、补特伽罗、意生、儒童等,诸想等想假用言说⑨;及依此故,施设如是名字、如是生类、如是种性、如是饮食、如是领受苦乐、如是长寿、如是久住、如是寿量边际等诸想等想假用言说。

  云何摄受依?谓七摄受事⑩,即自己父母、妻子、奴婢、作使、僮仆、朋友、眷属七摄受事,如前意地已广分别,依此了知诺有情类有所摄受。

  云何持依?谓四种食,即段食、触食、意思食、识食。由依此故,已生有情任立支持,又能摄养诺求有者⑾。

  云何流转依?谓四种识住⑿及十二缘起,即色趣识住⒀、受趣识住、想趣识住、行趣识住,及无明缘行、行缘识广说乃至生缘老死⒁。由依此故,诺有情类於五趣生死随顺流转。

  云何障碍依?谓诺天魔随有彼彼修善法处,即往其前为作障碍。

  云何苦恼依?谓一切欲界皆名苦恼依。由依此故,令诺有情领受忧苦。

  云何适悦依?谓静虑等至乐⒂名适悦依。由依此故,诺有情类若即於此现入彼定,若生於彼,长夜领受静虑等至所有适悦。

  云何後边依?谓阿罗汉柑续诺蕴。由依此故,说诺阿罗汉住持最後身。

  问:阿罗汉宓刍诺漏永尽住有余依地,当言与几种依⒃共相应耶?

  答:当言与一种依一向相应,谓後边依;与六摄受事不共相应⒄;与流转依、与障碍依一向全不相应;与所余依⒅非相应非不相应⒆。

  是名依施设安立。

  注释

  ①有余依地:有余留苦累涅槃的境界。有余依,即有余依涅槃(Sopadhisesanirvana )的省称,也就是有余涅槃。有余,意即余留有苦果。有余涅槃,苦因已经断绝了,但苦果还拖累著,不能究竟涅槃。依,即身,人有所依的身,即依身。有余依,人还有苦果所依托的身,此苦当然只是微苦,其身,小乘指阿罗汉的最後身,大乘指菩萨的变易生死。此地的内容仅占本论第五十卷的後部分的很少篇幅。

  ②地:此处地即指前面已论述到的前十五地中某些地。

  ③依施设安立:身所依方面的确立安置。

  ④除五地一分:除开无心地、修所成地、声闻地、独觉地、菩萨地等五地中的无余依涅槃范畴中的一部分。也即五地每一地都除开无余依涅槃范畴的一部分。

  ⑤除一地全:除去无余依地的全部。

  ⑥所余诸地:除开无余依涅槃范畴後余下的诸地为有余依涅槃范畴。

  ⑦苦寂静:苦离绝。此处苦指所有将来後有的种种苦。

  ⑧谓有八种依:此处文字并不是直接回答地施设安立,只是先摆出人有八种依。而有余依只是八种依中的一部分。

  ⑨诸想等想假用言说:假用语言对各种五蕴和合身相进行意想,并用语言明确描述出来。想,借用语言进行意想。等想,用语言将所想明确地描述出来。

  ⑩七摄受事:七种生活承受享用事。即㈠自己父母事,㈡妻子事,㈢奴婢仆使事,㈣朋友官僚兄弟眷属事,㈤田宅邸肆事,㈥福业事及方便作业事,㈦库藏事。

  ⑾求有者:求後有身者。後有,即未来世定有。

  ⑿四种识住:即指五蕴中识对色、受、想、行的认知识别的保持状态。

  ⒀色趣识住:识保持对物质境界认知识别的趋向。趣,趣求,趋向。受趣识住等与此同。

  ⒁无明缘行、行缘识……生缘老死:指十二因缘(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的相互因果关系。

  ⒂等至乐:入身心安和平等的怡乐。等至,定的别名,也即三摩钵底,身心安和平等

  ⒃舆几种依:与前文所述的八种依中的哪几种依。

  ⒄舆六摄受事不共相应:与除第六摄受事外的六种摄受事不同相应。

  ⒅所余依:指其余的施设依、任持依、苦恼依、适悦依。

  ⒆非相应非不相应:不必然相应偶或有所相应。相应不具有必然性即非相应,相应只具有偶然性名非不相应。

  以上论述到阿罗汉芯刍住有余依地只与八种依中的部分依相应。

-----------------------------------------------------------------------------------------------------

更多白话佛经大全

-----------------------------------------------------------------------------------------------------

 
 
 
前五篇文章

索达吉堪布:《藏传净土法》讲记 注释

索达吉堪布:《藏传净土法》讲记 第八十九课

索达吉堪布:《藏传净土法》讲记 第九十课

索达吉堪布:《藏传净土法》讲记 第九十一课

索达吉堪布:《藏传净土法》讲记 第九十二课

 

后五篇文章

白话文:瑜伽师地论 初持瑜伽处真实义品第四

白话文:瑜伽师地论 初持瑜伽处种性品第一

白话文:瑜伽师地论 l本地分——意地第二之一

白话文:瑜伽师地论 1本地分——独觉地第十四

白话文:瑜伽师地论 本地分 初瑜伽处出离地品第三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