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白话文:瑜伽师地论 本地分 初瑜伽处出离地品第三 |
 
白话文:瑜伽师地论 本地分 初瑜伽处出离地品第三 初瑜伽处出离地品第三 译文 如此已经说完趣入地。 什么是出离地?略语说: 假若从世间道离欲,从出世间道离欲,以及从二种道离欲所具有的资粮,这就称为出世离欲境地。 说的是从世间善道的境地趋入离欲,从出世间圣道境地趋入离欲,从这二种道离欲修行所具有的资粮,总括为一种,名为出世离欲境地。 什么称作从世间善道境地趋入离欲?指如有一人,在居下的欲界将欲界观想成过咎祸患增多的相状,对初静虑天的离欲产生喜乐心,修得此定并转生这一境界,将此境界观想成过咎祸患减少的相状。那人长期保持这样的观想时,就能从欲界获得离欲,也能达到初静虑天境界,如此又从初静虑天往上递进,理应依次在每一层境地观想一切下地是过咎祸患增多的相状,观想一切上地是过咎祸患减少的相状。那人长期保持这样的观想时,以至能在无所有处天得以离欲,也能达到非想非非想处天境界。这些就称为从世间善道趋入离欲,除此以外再没有比这更高更多的从世间善道趋入离欲法。 什么称作从出世间圣道趋入离欲?指如有一人,亲近圣贤出家修行,在出世圣道的无漏法中已具有保持这种法的种种聪明智慧,并能使内心达到调和及顺应这法的状态,在苦圣谛上能如实知晓人生一切皆苦,在集圣谛上能如实知晓苦因都是人生集起的烦恼,在灭圣谛上能如实知晓灭除烦恼才能解脱生死痛苦,在道圣谛上如实知晓灭除烦恼解脱痛苦的正确途径方法。那人在成就了有学阶段的智慧见解以後,逐渐修习出世圣道,在三界中由见道、修道所要断绝的一切迷惑烦恼中自己能够脱离系绊,自己能解脱生死痛苦,这样就能超出三界获得彻底离欲。这些就称为从出世圣道趋入离欲。 什么称作从二种道离欲修行所具有的资粮?略语说: 自他圆满、善法欲、戒、根律仪、食知量、悎寤、正知住、善友、闻、思、无障、舍、庄严。 讲的是自己具有完善的人身、环境条件,能引导自己和别人涅槃的诸佛法教机缘都存在,对听闻正法出家修行生信解爱乐,真正出家受具足戒不退失,修习守护六根使它们不受污染的律仪,知晓长养身心的物质、精神食粮量度,在初夜、後夜时分恒常勤修,在夜晚来回走动或原地坐禅使内心警动不惛净修心意的修法,在任何行为举措上都保持正纯的理智,引导他人从善不遗余力,听闻正法,思惟正法,接受佛法没有障碍,不断增长布施修行,作为沙门应具备的多方面修养都充实完美,这些修行法就称作从世间善和出世间圣道趋入离欲所具有的资粮。…… 什么称为沙门应具备的多方面修养都充实完美?略语说: 正信而无谄、少病、精进、慧、具少欲、喜足、易养及易满、杜多德、端严、知量、善士法、具聪慧者相、忍、柔和、贤善。…… 如有人成就了这些修行法,爱乐正法,爱乐修佛功德,不乐意追求利益享受、他 人的恭敬颂扬美誉,也不形成这样二种邪见,即不增益并非实有的虚妄现象、不损减诸法实性的真如实体;……对佛世尊和佛弟子的不可思议的威德神力精深言教信解很深,始终不加毁谤,能正确通晓唯有如来才能达到的知识见解、契合真如理体非我执的境界,始终不乐意执取自己的妄见、持不合理怪僻固执的邪恶见解所生出的言论咒术;如与这样的功德相应,保持这样的精神,这样修学下去,以真正的沙门所应具备的种种修养使自己的修养充实完美,很是精微玄妙。例如有人身体盛壮形相端正,喜好美饰自己,爱乐各种享受,沐浴身体,涂上妙好的香料,穿上净亮的衣裳,戴上种种美妙的装饰品(所说的璎珞、耳环、指环、腕钏、臂钏,各种妙好的宝印和金银等)、扮上种种华美的发式,如此美饰极为奇妙。而修行的人则是以真正的沙门所应具备的种种功德妙好的修养使自己的修养充实完美,他的品德盛炽,威光徧照,所以说成是持戒修道的沙门多方面修养充实完美。这些就是所称的沙门多方面修养充实完美的理义。 原典 如是已说趣人地。 云何出离地?嗢柁南曰: 若世间离欲,如是出世间, 及此二资粮①,是名出离地。 谓若由世间道而趣离欲,若由出世道而趣离欲,若此二道所有资粮,总略为一,名出离地。 云何名为由世间道而趣离欲?谓如有一,於下欲界观为麤相②,於初静虑离生喜乐③,若定若生④,观为静相⑤。彼由多住如是观时,便於欲界而得离欲,亦能证人最初静虑,如是复於初静虑上⑥,渐次如应一切下地观为麤相⑦,一切上地观为静相。彼由多住如是观时,便於乃至无所有处而得离欲,亦能证入乃至非想非非想处。如是名为由世间道而趣离欲,除此更无若过若增。 云何名为由出世道而趣离欲?谓如有一,亲近善士,於圣法⑧中已成聪慧,於圣法中已得调顺⑨,於苦圣谛如实知苦,于集圣谛如实知集,於灭圣谛如实知灭,於道圣谛如实知道。既得成就有学智见⑩,从此已後渐修圣道,徧於三界见、修⑾所断一切法中自能离系,自得解脱,如是便能超过三界⑿。如是名为由出世道而趣离欲。 云何名为二道资粮?嗢柁南曰: 自他圆满善法欲,戒根律仪食知量, 悎寤正知住善友,闻思无障舍庄严。 谓若自圆满,若他圆满,若善法欲、若戒律仪、若根律仪,若於食知量、若初夜後夜常勤修习悎寤瑜伽、若正知而住、若善友性、若闻正法、若思正法、若无障碍、若修惠舍、若沙门庄严⒀,如是等法,是名世世间及出世间诸离欲道趋向资粮。…… 云何名为沙门庄严?嗢柁南曰: 正信而无谄⒁,少病⒂精进慧⒃, 具少欲⒄喜足⒅,易养⒆及易满⒇。 杜多德(21)端严(22),知量(23)善士法(24), 具聪慧者相(25),忍(26)柔和(27)贤善(28)。…… 若有成就如是诸法,爱乐正法,爱乐功德,不乐利养恭敬称誉,亦不成就增益、损灭二种邪见(於非有法(29)未尝增益、於实有法(30)未尝损减);……於佛世尊及佛弟子不可思议威德神力甚深法教深生信解,终不毁谤,能正了知唯是如来所知所见、非我境界(31),终不乐住自妄见取、非理僻执恶见所生言论咒术(32);若与如是功德相应,如是安住,如是修学,以正沙门诸庄严具而自庄严,甚为微妙。譬如有人盛壮端正,好自庄严(33),乐受诸欲,沐浴身首,涂以妙香,服鲜白衣(34),饰以种种妙庄严具(所谓璎珞、耳环、指环、腕钏、臂钏、诸妙宝印并金银等) 、种种华鬘,如是庄严极为奇妙。(35)如是行者以正沙门种种功德妙庄严具而自庄严,其德炽然(36),威光徧照,是故说为沙门庄严。是名沙门庄严具义。 注释 ①资粮:对修行的资助如粮食利益身体。 ②麤相:有过咎祸患增多的相状。 ③於初静虑离生喜乐:对初禅天的离欲产生喜乐心。 ④若定若生:得此地定并心境界转生上一境界。 ⑤静相:为过咎祸患减少的相状。 ⑥於初静虑上:在初静虑往上递进。 ⑦渐次如应一切下地观为麤相:逐渐依次上升,理应在每一层天上观想一切下地是过咎祸患增多的相状。 ⑧圣法:此处指无漏法。 ⑨於圣法中已得调顺:在出世圣道的无漏法中使心达到调和顺法。即观有漏法为祸患,顺伏无漏法。 ⑩成就有学智见:指修行处於尚须再学进步的阶段,以别於究竟无学阶段。 ⑾见、修:即见道、修道,见道断理惑,修道断事惑。 ⑿超过三界:超过三界中暂得离欲而获得究竟彻底的离欲。 ⒀沙门庄严:持戒修道的出家人多方面修养充实完美。 ⒁无谄:质纯性正不谄曲。 ⒂少病:身、心少病变。 ⒃慧:即妙慧,聪明善觉。 ⒄具少欲:即具足少欲,对一切享受条件都不生贪欲。 ⒅喜足:所得不计较多少优劣,均欢喜知足。 ⒆易养:不麻烦施主,生活自立。 ⒇易满:无论所得多么微少粗劣均能满足生存。 (21)杜多德:即杜多功德、头陀(Dhuta)功德。头陀,梵语原意为抖擞浣洗烦恼,佛教僧侣所修的苦行,後来习称行脚乞食僧人。杜多功德,即僧人乞食时应遵循的行为轨范,有十二种或十三种要求。 (22)端严:举止观瞻的形相大方壮美。 (23)知量:对生存条件知量取用。 (24)善士法:即贤善士法,净信出家奉行法教。 (25)聪慧者相:聪慧的人善思、善说、善作的相状。 (26)忍:忍受打击和苦痛。 (27)柔和:共同修善和睦无恼 (28)贤善:和善待友,身心澄净。 (29)非有法:唯识家一般将偏计所执性称为非有法,即凡夫迷执现实虚妄相其实并非实有,即非有,一般所指的有为法、有漏法。 (30)实有法:唯识家一般将圆成实性称为实有法,即诸法的实性不依因缘永恒实有,即实有的真如,一般所指的无为法、无漏法。 (31)非我境界:非我执的境见,即唯契合真如理体的境界。 (32)非理僻执恶见所生言论咒术:不合理的怪僻固执的邪恶见解所生出的言论咒术。 (33)庄严:此处与装饰、美饰、美化同义。 (34)服鲜白衣:穿鲜亮净洁的衣裳。 (35)譬如有人盛壮端正……如是庄严极为奇妙:这一节文字只是以一般人尽力美化自己作譬喻,并不是佛家提倡如此追求美饰。 (36)其德炽然:自庄严的沙门的功德盛炽。
----------------------------------------------------------------------------------------------------- 更多白话佛经大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