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索达吉堪布:般若摄颂浅释 第三课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索达吉堪布:般若摄颂浅释 第三课

 

  基无得之理中的广说——万法不可得,分所知对境不可得和有境智慧不可得两个科判,所知对境不可得是从意义和比喻两个方面来抉择的,意义前面已经讲完了,现在讲比喻。

  卯二、比喻:

  如遍行派之具鬘,慧观无缘灭蕴得,

  菩萨通晓如此法,不证涅槃彼住智。

  这个偈颂说明,通达对境无我才能得到解脱,一旦执著任何法有相状或实有,则不能获得真正般若的境界。所以对初学者或钝根者来讲,般若法门的确比较难。在座的道友当中,以前学过《中观根本慧论》的,听《般若摄颂》就比较简单。如果以前对中观法门一无所知,从来没有听闻过,那里面的内容恐怕就很难接受。再加上本经是以归纳的方式阐述所有般若的甚深内含,故一般根机的人想一下子进入这样甚深的般若境界,也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在学习般若的过程中,大家一定要对佛陀的无上智慧生起无比的信心,平时也应好好祈祷:祈求诸佛菩萨加持我的相续,让我能通达远离一切戏论的般若空性的真正密意,之后好尽心尽力广利无边无际的老母有情。

  对真正通达般若空性的人来讲,他肯定不愿意安住在寂静的地方什么事情都不做,也即不会入于寂灭的边,一定会利益众生。而利益众生也不会:今天开心的时候想利益众生,法师面前也承诺;过一段时间不开心时,什么都不愿意做。真的,如果相续中有般若空性的境界,随时随地都不会做自私自利的事情,一定会想着可怜的众生。只要能让他们获得暂时、究竟的利益,自己就会全力以赴地去操作,当然这就是般若空性的威力所在。而在修学的过程中,大家一定要对般若法门生起恭敬心、虔诚心和精进心,这样每个人都有可能通达这种甚深的智慧。

  这里的比喻是说:比如,在遍行外道派中有一个叫具鬘又名左扬的人,他刚开始的时候在外道的教派里出家,也学习了禅定等方面的知识。但因为外道所宣说的都是有缘的修法,并没有一切万法皆空的道理,所以他虽然修了很长时间,但相续中的实执不但没有摧毁反而越来越增长。后来他凭借自己的智慧观察,得知在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下有解脱的机会,于是他来到佛陀面前尽心尽力祈求妙法。佛陀了知他堪为法器,于是给他宣讲了缘生无我的空性法门。之后他不断修持,由于信心坚固、修行精进,结果这个遍行外道通过无我的智慧完全摧毁了如山王般的萨迦耶见,也即灭除了执五蕴聚合的相续为我的恶见,而获得了断除轮回的涅槃。

  这个例子也说明佛教跟外道完全不相同,这一点在座的有缘信士一定要明白。正因为是这样,许许多多外道智者才进入佛教,像《胜出天神赞》和《殊胜赞》的作者,以及马鸣论师等很多印度智者,他们以前都是学外道的,但后来都进入佛教并获得证悟。包括目犍连和舍利子,刚开始他们都在外道本师面前修学,后来还建立了学团。当时他们觉得,在整个印度像自己那样具有无上智慧的人根本没有。后来他们因看见马胜比丘非常寂静如法的行为,而生起极大的信心,于是特意向马胜比丘请问:你的老师是谁,你老师给你讲的是什么?马胜比丘说:我的老师是无与伦比的释迦牟尼佛,他给我们讲了“诸法从因生,诸法从因灭”等法要。他们听后生起极大的信心,于是前往竹林精舍拜见释迦牟尼佛并成为佛陀的高足,同时也证得了无我。

  记得《百业经》中有这样一则公案:学裸体外道的裸体迦叶进入佛教后获得了阿罗汉果位,他圆寂时出现了种种瑞相。当时裸体外道认为是依靠他们法的力量而获得成就的,甚至还到处去宣传:我们的裸体迦叶如今获得了什么样的果位;佛教徒则说是佛法的力量所带来的成就。后来,守护佛法的白法天尊亲自来作证说:这并不是学外道法而出现的成就,而是学佛法所现前的成就。所以大家一定要清楚,在外道的学说中并没有真正的解脱之道。

  在座的道友可能很多都有这样的体会:以前在学校读书时,或自己读一些世间杂书时,心里的疑惑始终解决不了;但进入佛教之后,这些疑惑全都荡然无存。以前我在学物理、辩证唯物主义等课程时,心里始终觉得这些并不是究竟的知识,更不是我所追求的目标。遇到佛法后,佛法里最简单的一个修行法门,比如前行法或净土法,任何一个法师讲我都很起信心,没有认为这个法师讲得不对,这个法说得不对。即使法师稍微说错了一点,也认为这是法师在示现,并不是他真的不懂,反而对人与法生起更大的信心。所以我衷心希望佛教的光辉能照耀于整个世界,也愿大家皆能生起这样的信心。

  当然这里也说,这样的无我法门唯一佛教才在提倡,而它是真正的甘露妙药,唯有它才能治愈世间一切不可救药的烦恼疾患。所以我们能饮用这样的甘露,的的确确是多生累劫的福报,否则今生想听闻如此甚深的般若空性,也不可能有这样的机会。

  任何一位菩萨,如果真正通晓从色法到一切智智之间的万法皆是无我空性,那他绝对不会证入寂灭一边的涅槃,也不可能堕入外道所承认的顽空境界当中,更不会堕入世间情爱之网,他将安住于远离一切戏论的现空无别的智慧境界中。这种境界极为不可思议,它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常不断。龙猛菩萨在《中观根本慧论》中,就以五种胜义相来这样描述它:“自知不随他,寂灭无戏论,无异无分别,是则名实相。”

  当然,现在我们要入于这样的圣者行境也有一定的困难,但是通过学习,就不会像原来那样特别执著感情、地位、名声等,甚至很多执著都能得以摧灭。但大家首先要从道理上明白,一切万法皆无实有的相,这是第一步——抉择为空性;然后再进一步观察,所谓的空性也只不过是分别念的执著相而已,实际上它也不存在。在那个时候我们就能体会到,茫茫人海每天都辛辛苦苦为了自己执著的对境而奔波,这完全是受了妄想的支配,到头来只会徒劳无益。而且对这些没有通达般若空性的众生,你的慈悲心也会油然而生,因为他们实在太愚昧、太可怜了。这个时候,你还会尽力用佛法来饶益他们,其实这就是通达般若空性的作用。

  寅二(有境智慧不可得)分三:一、从建立侧面说明;二、从遮破侧面说明;三、摄义。

  卯一、从建立侧面说明:

  所谓建立,即建立万法皆空之理。按麦彭仁波切《澄清宝珠论》的观点,虽然从胜义的角度来讲,并没有什么建立的,但站在名言的角度,也可以建立胜义中万法皆空的观点。

  此慧为何属何者?何来思择法皆空,

  详察无沉无畏惧,彼菩萨即近菩提。

  通过前面的观察,相信大家都清楚:一切有为法和无为法的对境全都不成立实有,不但实有不存在,无实的空性也不成立。既然如此,那请问:抉择它的智慧波罗蜜多,也即一切世出世间功德源泉的般若,它的本体是什么样的?它属于谁的境界?它来自何处?

  首先是智慧波罗蜜多的本体以什么样的方式存在:从与对境一体他体等方式观察之后,我们就能了知,在名言中智慧波罗蜜多的本体如梦如幻;在胜义中它没有任何实质,也即有也不是、无也不是,或者说远离一切戏论。

  其次它是谁的境界:从名言来讲,可以说它是诸佛菩萨的境界,因为凡夫人等并没有通达这样的般若,而佛陀和菩萨已经通达了;但是从胜义的角度来讲,不要说是佛菩萨的境界,就是佛菩萨本身也不存在。《金刚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所以我们不能认为佛菩萨是有声音、有色相的本体,那自然般若波罗蜜多的拥有者也就不可能存在了。

  最后是般若波罗蜜多的来源:虽然从名言的角度来讲,可以说依靠善知识的窍诀和诸佛菩萨经论的加持,使相续中的无明烦恼消失而显现智慧的阳光;但从胜义的角度来讲,它却是不来不去的。所以可以这样建立:在胜义中,智慧波罗蜜多的本体、拥有者和来源全都不成立。

  若能这样详详细细观察,相信大家皆能通达从色法到一切智智之间的万法当体即空,并没有任何一个法实有存在。若能如此,那对空性的意义再也不会有任何迷惑不清的昏沉(即迷茫),也不会有任何畏惧;而证得如此境界的菩萨,也真正接近圆满菩提。

  在《经论对照》中,前面的偈颂说明加行道暖位和顶位,本颂说明加行道忍位。对一般凡夫来讲,在听到空性法门时,心中会产生恐慌、害怕,以至于不敢接近;但是,对要接近证悟的忍位菩萨来讲,他对远离一切戏论的空性一点都不会害怕。原来有一个人给我说:讲空性的时候我一点都不怕,是不是我得的境界很高?可能他的不怕需要从另一个方面来理解。还有一个人这样给我讲:你不要讲得太深了,我接受不了,你讲浅一点我就能接受;一步一步地来,不要把最甚深的中观法要全堆在我的头上,不然我会晕死的。相信大家不会到达这种地步,我们也应尽力了解甚深的法要。

  有一次我问一个小沙弥:“你能听懂中观吗?”他说:“听不懂。”我说:“为什么听不懂?”他说:“中观啥都破了,那学完中观以后干什么?”他认为一切都破了就是一切都不存在。其实,就像阳焰般根本不成实的万法,我们却执著它们为水或执著它们实有存在;而这种执著没有就是所谓的破。如果认为本来是存在的瓶等万法,在学中观后就变成没有了,那无我智慧就成了摧毁有实法的铁锤,这非常不合理。

  其实,一切万法的本体根本不会有丝毫变化,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未来还是这样。月称论师在《显句论》中说:从圣者的角度而言,一切万法远离一切戏论、超离一切生死、始终没有;从愚者的角度来讲,一切执著相和一切生死始终都是存在的。其实,这就像大人和小孩对玩具的态度完全不同一样。对大人来讲,他对玩具一点执著都没有,但孩童绝对不是这样:不管是他做的沙屋,还是其他玩具,都会特别执著,一旦摧坏心中就会产生无比的痛苦。虽然大人在孩童时代也执著过,也为玩具流过很多眼泪,但现在回忆起来时,就会觉得当时的行为很幼稚。同样,虽然在凡夫时,对对境——色声香味触特别执著,但一旦获得圣者果位,就会觉得当时的执著特别可笑:我在凡夫位的时候,对感情、财物、名声、人际关系等既生贪心又生嗔心,其实这些全是假的,执著它干什么?

  卯二、从遮破侧面说明:

  设若不知有色想,受行识蕴而行持,

  思此蕴空而菩萨,持相非信无生理。

  前面讲空性应该建立,但大家对空性一定不要有相的执著,否则还没有完全理解真正般若空性的意义。本颂则从遮破的侧面宣说实有和单空的边皆应破除,在藏地,麦彭仁波切等高僧大德在抉择单空不究竟时,就经常引用这个教证来说明。

  假设有人不了解一切万法本来都是远离一切戏论、超越一切相的空性本体,反而对色蕴有色蕴的执著、想蕴有想蕴的执著、受蕴有受蕴的执著,行蕴和识蕴也同样有它们的执著,那他的行持就有执著相。大家都知道,很多人看见色法时都会分别好看或不好看,其实好看和不好看都是相,如果我们对它们进行取舍、破立,经常产生种种分别念,这就叫做想的执著。

  若以胜义理证对五蕴进行剖析,从而断除了对它们的实有执著,此时若认为有一个空性存在,那这种菩萨也还在行持有缘的相,并没有对释迦牟尼佛在第二转法轮中所讲的无相、无我、无缘的空性生起坚定不移的信心,更没有通达它的真理。比如,通过将柱子剖析成微尘等方法进行观察,最后得出柱子不存在;这个时候若不再以甚深的智慧继续分析,就会认为这种不存在最究竟,其实它并非究竟之法。在物理学界,粗大的法可以分解成分子、原子、夸克、亚夸克,若进一步分析,最小的法也不存在;那这样的空性是不是最究竟的空呢?其实这样的空性也耽著在一个单空的层面,并不是最究竟的空性。

  我听过有些法师讲《金刚经》和《楞严经》,通过观察之后,他们得出了“一切万法皆不存在”的结论。此时自己也很高兴,认为已经开悟了,还问大家懂得了没有:就是不存在。其实这只是单空,根本不用那么欢喜。因为《二谛经》云:真正的胜义谛并非身语意的行境,它超离一切言思。对于此,麦彭仁波切曾说:作为凡夫,像柱子、我等不存在的单空皆可安住。所以,如果这就是真正远离戏边的空性,那谁都容易证悟,故佛陀说这并不是真正的般若空性。

  龙猛菩萨云:“大圣说空法,为离诸见故,若复见有空,诸佛所不化。”讲得很清楚,如果真正的空性是单空就不合理。为什么呢?因为大慈大悲的大圣者——佛陀宣说万法皆空的道理,就是为了摧毁所有世间的见,如果认为单空还实有存在,那谁都没办法调化了。佛陀还说这种见解非常可怕,宁可产生其他执著,也千万不要产生这种单空的见解。所以在真正观察时,也不能建立这样一个空性见解。龙猛菩萨在其他论典中还说:“究竟本性中,无舍亦无立。”意思是,在究竟本性中,不可能舍弃任何东西,也不可能建立任何东西,因为这些都是住于一边的见解。其实,最究竟的中观见解必须远离四边。《中观四百论》云:“有非有俱非,诸宗皆寂灭。”意思是说,有边、无边、亦有亦无边、非有非无边,全部都要寂灭,因为它们都是其他宗派有执著的见解。

  所以,如果认为色声香味等法在名言和胜义中皆完好无损地存在,那也不对。若认为万法全都不存在,而且一直执著这种空性存在,这也不对。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因为对单空有所理解,就认为自己可以进入证悟空性者的行列,甚至自己还开始写“证道歌”,可能写出来的全是单空的歌,所表达的心情也只是耽著空的欢喜心。当然,单空并不是永远都不能学。为了摧毁众生相续中的实执,诸佛菩萨也给我们宣讲了这种暂时远离一边的空性,所以学修这样的单空也非常有必要。但传承上师们在讲单空不究竟时,也经常引用这个教证来说明。

  卯三、摄义:

  非色非受非想行,于识不行无住行,

  彼不缘行智慧坚,具无生智胜寂定。

  以上分析了有境智慧和所知对境不可得,现在讲它们的摄义。本颂是说,任何一个人若不把色执著为色,受执著为受,想行识也没有执著为它们的本体,那么这就是无住之行,而且它就是最殊胜的行持。比如,如果有人对色法也没有执著,对苦乐的感受也没有执著,乃至对整个五蕴都没有执著,那这就是毫不执著之行。这样的行者也自然拥有极高的境界。为什么呢?因为他没有一切执著相。那他为什么能如此而行呢?其实这完全是一切无执著的智慧得以稳固的缘故。而获得这种无生智慧的菩萨,将得到勇行三摩地等许许多多三摩地。

  其实,这一颂也在提醒我们:安住在单空的境界并不究竟,必须再以智慧抉择,进而安住在对色受想行识五蕴皆不执著的境界中而行持。可能很多道友因为以前没有学习过甚深的中观,或般若波罗蜜多法门,所以现在听起来好像找不到什么感觉。的确,般若波罗蜜多非常甚深。于此而言,想也不是究竟的境界,非想也不是究竟的境界,它是除了想和非想以外的不可思议境界,即诸佛菩萨的智慧。一旦拥有这种智慧就不会退转,而且还将得到勇行三摩地在内的诸多三摩地。

  关于勇行三摩地,菩萨依靠它能摧毁一切魔众,修行过程中也不会有退失、烦恼和违缘。有些人说,释迦牟尼佛在十地的时候获得了勇行三摩地。也有人说,佛陀在因地时曾依靠勇行三摩地调化六万嫔妃;本来当时佛陀没有贪心,但他却在每一个人面前都显现自己的身相来度化她们。在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佛说首楞严三昧经》中,对勇行三摩地(即首楞严三昧)的作用、威力、功德、加持以及度化众生的方式有详细宣讲,大家可以参阅。但这部经并不是《首楞严经》,《首楞严经》是唐朝时候翻译的,所以大家千万不要混为一谈。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行持般若波罗蜜多时,执著色等相也不对,执著非色等相——空相也不对,只有远离了相和非相才是智者的境界,所以有相和非相的执著就是浅慧者。《中观根本慧论》云:“浅智见诸法,若有若无相,是则不能见,灭见安隐法。”意思是说,智慧浅薄的人所见的诸法,要么是有的相、要么是无的相,其实这并不能见到摧灭一切见解的诸法实相。

  大家还应清楚,只要不缘一切而行持的智慧得以坚固,勇行三摩地等最胜寂静等持就将开启,在那个时候就能无有任何困难地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而我们想获得这样的境界,首先必须了解远离一切戏论的中观,(当然这一点,学过《中观根本慧论》、《入中论》和《中观庄严论》等中观论典的道友在理论上都能了解。)因为在摧毁实执、破坏三有的根本方面,中观具有不可思议的加持力,所以希望大家经常串习。

----------------------------------------------------------------------------------------------------------------

相关链接:

般若摄颂浅释(目录)

般若摄颂浅释——视频讲座

更多藏传佛教文集

----------------------------------------------------------------------------------------------------------------

索达吉堪布佛学内容推荐:

索达吉堪布佛教问答

索达吉堪布文集

索达吉堪布佛教文章大全

索达吉堪布佛学视频在线播放及下载

-----------------------------------------------------------------------------------------------------------------

 
 
 
前五篇文章

佛经寓言故事选集 24.穷人烧衣

白话文:佛性论 四、造论缘起

佛经寓言故事选集 25.得不偿失

佛经寓言故事选集 26.会说不会做

白话文:佛性论 五、遣破执著

 

后五篇文章

佛经寓言故事选集 56.袋鼠跳高

索达吉堪布:般若摄颂浅释 第二课 第一品

佛经寓言故事选集 55.因小失大

索达吉堪布:般若摄颂浅释 第二课

佛经寓言故事选集 54.种胡麻子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