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索达吉堪布:般若摄颂浅释 第三十三课 |
 
索达吉堪布:般若摄颂浅释 第三十三课
下面继续讲《般若摄颂》,现在讲第二个问题。 午二、圆满功德合理: 水滴满瓶始末间,涓涓必渐盈彼器, 初心亦胜菩提因,渐圆白法终成佛。 有些人有这样的疑问:既然一切万法刹那无常、不可停留,那纵然在三大阿僧祇劫中做了很多有关福慧二种资粮的善事,也不可能存留,即全部会消失,不可能获得圆满的功德。可能我们有些人也会这样想:虽然我现在一直行持善法,但因每一世的身体和思维方式等全部会改变,那所有功德存留在哪里,它们到底具不具足?他们的意思是:既然蕴是刹那无常的,那依靠蕴而得到的善根也会灭亡。 下面我们进行回答:尽管一切有为法全都刹那变化,不可能恒常不变,但依靠前前的心,后后的心也会产生,依此因缘功德就可积聚,最终也会圆满。先讲一个浅显易懂的比喻:虽然所有水滴全部刹那无常,不可能停留到第二刹那,但因前后水滴相续不断,最终也能积聚很多水,慢慢慢慢整个瓶器都会盈满。虽然以智慧观察时,所谓的相续虚假不实,但在不经详细观察的情况下,或者说在凡夫分别念或感官前,这样的事实却不可否认。比如下雨,虽然是一滴一滴的,但若盆子或桶放在外面,不一会儿就可积满水。 这个比喻说明:世间万法包括我们的心,虽然是刹那无常的,但也可积累资粮,即累积的功德不会断灭。具体讲,最开始我们发了利益众生的无上菩提心,虽然这个善根是刹那性的,但它在心相续中也可存留(即是殊胜菩提之因),在逐渐圆满五道十地[44]的功德,断除所应断除的障碍后,最终将获得具有十力、十八不共法、四无畏等功德法的如来正等觉果位。也就是说,这个比喻深刻说明:虽然我们的相续乃至一切万法,通过智慧观察了不可得,但在未经详细观察时,或者说在名言中,积累资粮、成就佛果非常合理。 《法句经》中也说:“莫轻小善,以为无福;水滴虽微,渐盈大器。”意思是说,不要轻视微小的善法,以为没有福德;就像一滴滴的水虽然微小,但却能逐渐盈满大的器皿,甚至汇为大江一样。拿世间学问来讲:在刚开始上小学一年级时,相续中一点知识都没有,但从第一堂课开始积累,一直到六年级毕业,相续中就积累了很多很多知识。详细观察就会了知,随着年龄的增长,相续肯定会有改变。也就是说,前面的刹那肯定会灭,小学一年级的相续绝对不会是六年级的相续。用中观的方法来观察则为:如果前后是一体,毕业时还需要读六年小学,那就有无穷无尽的过失。如果是他体,就会有小学一年级是一个人,六年级毕业时是另一个人的过失。那最终文凭也得不到,即使得到也是另一个人领走,这样每个人都不敢读书。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每一年的衣服、性格、思维方式、智慧等都会有改变。 同样的道理,我们在诸佛菩萨前发菩提心后,虽然在轮回中会扮演不同角色,但若相续中的善根不断增长,到十地末尾或成佛那一天,一切功德都会圆满。对很多人来讲,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所以大家一定要理解。但现在很多人的相续都没有因明和中观的智慧,唯有极其严重的邪见,所以他们经常以非常不合理的相似理由——一种极其低劣的分别念,或自以为是的真理,将自己的善根断毁,这极为可惜!相信这样的人——所谓的寻思者或知识分子,大家随处可见。 从断除过失的角度来讲,相续中的过失也可逐渐断除;但若没有断除,过失就会越来越大,最终无可救药。宋朝有一位县官叫张乖崖,有一次他看见一位下属在国库里偷钱,虽然偷得不多,只有一文钱,但他发现后立即惩罚,且罚得很重。这个人有点不服,他认为我偷的数量那么小,为什么要这样?当时张乖崖说:“一日一钱,千日一千;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他的意思是,虽然表面上看来偷一文钱是很小的事情,但若相续中的恶习慢慢积累,最终就会积少成多。现在世间也有人认为:自己犯的错误不大,却惩罚得很重。其实,若不好好观察自己的相续,最后就会不可收拾,或者说无可救药。 善法方面也是这样,若点点滴滴积累,到一定的时候就会功德圆满,那时就能度化众生。但对不知真理的人来讲,他们会将获得佛果、利益众生的大事放在一边,显露出无所谓的态度,其实这就像猪狗只会希求不净粪等,对金银珠宝却毫无兴趣一样。对真正希求真理或解脱的人来讲,若他们明白这样的道理,相续中的功德就会逐渐圆满。可见明白真理相当重要!如有这样的理解,不符合实际道理的邪分别念就可摧毁,当增益分别逐渐推翻以后,正见和智慧自然而然就会像云中的太阳一样出现,到时就能发出利他的光芒。 丑二(如何行持深义之理)分二:一、真实宣说;二、宣说其功德。 寅一、真实宣说: 行空无相无愿法,不证涅槃不持相, 犹如舟子善往来,不住两岸不住海。 前面所讲远离四边八戏的空性,在中观或般若中也称为三解脱门:对所缘万法进行观察时根本得不到它们的本体,比如我们所见到的柱子、瓶子,听到的好听难听的声音,尝到的各种味道,观察时它们全都远离戏论或不存在,这叫做空性,也即所缘全部息灭。既然所缘万法的本体不存在,那执著或缘它们的心念也不会有,就像《入行论》中的观察[45]一样——对境不存在,有境也不可能存在,这叫做无相。也就是说,远离或断除了一切分别念。既然所缘和能缘(即境和有境)全部已经息灭,那依靠这两者产生的希求、愿望也就了不可得。因为某一个目标要达到,心里的追求跟对境的目标必须达成一致,但这两者都不存在,所以叫无愿。在佛教中,空、无相、无愿称为三解脱门。关于三解脱门,从因、体、果三方面来观察也可以,从境、有境及境和有境的果三个方面来观察也可以。 若谁行持上面所讲到的三解脱门,他就在真正行持般若波罗蜜多。《说无垢称经》云:“诸菩萨以空无相无愿之法调伏其心。”意思是说,依靠三解脱门通达一切万法的本性,或认识自己心的本来面目。《大宝积经》亦云:“住空无相无愿平等性中。”而谁依靠这样的智慧力,或三解脱门的加持力,他就不会像声闻缘觉那样入于涅槃的边,也不会行持耽著三有,即像世间凡夫那样每天都耽著世间八法。就像一个有智慧的舟子——船夫,他会不断在大海上往来,但却不会住于此岸,也不会住于彼岸,更不会住在大海中间,因为住于何处都不可能在海上航行。所以大家一定要明白,最究竟的中观见不可能住于寂灭的空性边,也不可能住于执著三有的边,而且有无二者的中间——所谓的中观道也不会住,当然这在很多经典中都有说明。 在学中观时,有些人认为:空也不是,不空也不是,在空不空的中间有一种境界,这就是所谓的法性。但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中说[46]:在心里面千万不能有一个专注的东西,或者说焦点,否则就不合理。可见,真正的胜义境界并非分别念所能得到。在这里大家还要清楚,三解脱门、真如、真心、如来藏、空性、无生、离戏等名词所表达的意义完全是一致的。虽然有些经论讲相续中生起无生的境界,有些经论讲相续中生起般若空性,或者说证悟真如、获得涅槃等,但这些只不过是文字不同而已,实际上所证悟的境界就像蜂蜜的味道一样,全部是一味一体的,也即在远离戏论的法界或等净无二的本体中,无离无合、不取不舍。但要获得这样的境界,必须依靠自己的观察和窍诀的指示。 因此,在学习中观的过程中,大家一定要理解空性的意义。相信在口头上,只要学过一些理论的人都会说离戏之类的话语,虽然刚开始有些词有点陌生,但慢慢慢慢就会顺口。而要真正对空性法门有所认识,首先要精通理论。若理论上的认识不够,自以为是的境界很可能不正确,甚至与经教相违,或仅仅成为一种口头禅。当然,这也是很多不懂理论者的修行、行为、弘扬佛法等都不符合实际的原因。为什么全知无垢光尊者、大智者智悲光尊者和华智仁波切等,要在很多年中依止上师,还要精通五部大论为主的理论,而且还要以造论、讲经等方式来摄受弟子,其原因也在这里。因此一定要有理论,否则实修和引导都很容易误入歧途。 有一个传记里面说:纽西龙多依止华智仁波切二十八年,最终获得了究竟的成就,当他离开时仍依依不舍,有很多精彩的故事。所以,依止上师的时间越长越好,获得的窍诀也应与心相续相结合,即要进行真正的闻思修行,这样中观或空性的意义自然而然就能了知。麦彭仁波切说:这种境界在凡夫位也可获得,并非一定要获得圣者的果位,而一旦获得,在摧毁烦恼、增长功德方面,就会与以前截然不同。 其实,本颂所讲的内容就像中观和现观里面所讲的一样——不住二边的同时可以认识心的本性,而认识本心后,一切万法的本性就可了知。在知道万事万物的本质后,对世间的财产、地位、感情等就不会强烈执著,也即不住三有。也不会趋入寂灭的涅槃,或者说整天都是坐禅,什么事都不管。有些人说:轮回中的种种事情烦得很,好多事情都看不惯,我还是闭关坐禅,自己好好呆着就可以。然后就闲下来什么事都不做,其实这也是在希求自我寂灭或独自求乐。而相续中真正生起大悲菩提心或空性正见的人,利益众生和独自观修两者是不会分开的。 寅二、宣说其功德: 如是行持之菩萨,无佛记证菩提想, 此无菩提无畏惧,此行即行善逝智。 本颂讲行持三解脱门的菩萨有什么样的功德。如是行持平等性而远离三有寂灭执著的菩萨有很大功德:在他们心中,没有得佛授记和我要获得菩提的想法,即没有这样的执著相。因为在通达三解脱门的菩萨的境界中,一切都是无遣无立、无得无失、无来无去的,也就是说没有实执。就是所谓的菩提,也跟虚空的法相无二无别,或者说跟龟毛、兔角没有差别。自然他们对无有菩提的空性境界就会无所畏惧。(但世间人因为不懂万法皆空的道理,一听到空性就接受不了,甚至特别恐怖。)而如此行持般若波罗蜜多的菩萨,也就在行持佛陀的最高智慧境界。 《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中描述了佛的最高境界,其实这种境界菩萨也可行持。该经云:“修习清净道,增益无量乐,能趣甘露径,佛智自然知。”意思是说,修持清净道能增上无量安乐(即无漏大乐),能趋入甘露般的解脱道,佛陀的自然本智也可自然了知。其实在那时,包括佛的授记在内的一切万法皆得不到。《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善解方便品第二十》中云:“住空无相无愿法,无退无思无授记。”可见,对安住或获得三解脱门的菩萨来讲,并没有退转、思维和授记的执著相。 对世间人来讲,不要说得不到授记,就是冬天分煤炭的时候,如果一口袋得不到,心里也会很伤心,那得不到授记就更不用说了。可能有些人得不到授记也不要紧,得不到自己想得到的东西才真正伤心。的确有些人就是这样的,“没事、没事,授记得不到不要紧”,但对世间万法却很执著。而真正通达万法本性的菩萨,由于他知道一切万法都是虚幻不实的,所以了知何处都无法可得。以前有一位盘山禅师,他是马祖的传人,他说:“三界无法,何处求心?四大本空,佛依何住?”意思是说,整个三界都没有可求的法,在何处去求心?四大本来都是空的,佛依何处而存在?这样的境界,刚学佛或刚懂一点佛理的人会觉得难以接受,但修禅宗和密法等境界高的人,通过自己的修行就能了达。以前有一位病人说:“从本体上观想时一点都不痛,但一不观想就痛得不得了,只好大喊大叫或大声地哭。”可见这样的境界很多人都能安住,安住时就会如此理解。当然作为凡夫人,有时候随着外境转也是正常的现象。 我记得《中论》中有很多特别好的教言(明年佛学院的闻思班着重学习《中论》),其中有一个教言对所有众生都适用,偈云:“一切实非实,亦实亦非实,非实非非实,是名诸佛法。”意思是说,对初学者或下等根机,佛陀要么宣讲一切万法实有,要么宣讲一切万法非实有;对中等根机的众生,佛陀则讲胜义中非实有、世俗中实有,而他们也能接受这样的观点;对上等根机则讲实有也不是、非实有也不是,因为这样的观点唯有上等根机能接受。而这就涵盖了所有的佛法。 对没有系统闻思过甚深佛法的人来讲,当我们有时候说有菩提、有时候说没有菩提时,他们就搞不清楚。原来有一个医生,他口口声声都说:不知道,搞不清楚,我们单位里面太复杂了。就像这样,很多人都搞不清楚。如果我们一会说存在,一会说不存在,一会说存在不存在,一会说存在不存在都不是,可能很多人都会问:那到底是什么样的?可见,要通达真正的教理并不容易。当然,若前世对中观法门或空性意义有所串习,即生中再依靠善知识或殊胜教言的指点,马上就能豁然开悟,但这种人极为罕见。 今天上午讲考时,一位道友引用《定解宝灯论》的教言说:“虽有往昔之宿缘,成熟上师加持力,观心生住与来去,通达实空意义者,然而如此极罕见,人人不能如是证。”其意是说,有一部分人依靠前世种姓或缘分的成熟,以及具德善知识的窍诀和加持,稍微观一下心的生处、住处以及来源、去处(密宗里面刚开始破心房实有时,专门有这样的窍诀),当下就能开悟,但并不是人人都能这样,因为这种人极为罕见。那位道友还说:“虽然布玛莫札、西日桑哈等极个别利根者这样证悟了,但并非人人都能如此证得。”他说的是对的。所以我们不能一概认为:既然六祖已经这样证道了,那我也应该如是证道。包括吃素,有些人说:六祖跟猎人在一起时吃肉边菜,我也跟六祖一样吃肉边菜。但六祖是真正在度化猎人,我们吃着吃着可能就被他人度化了。 子二、世俗之有境广大行为——修行刹土: 世间荒途饥馑疾,见而不惧披铠甲, 后际恒勤尽了知,尘许不生厌倦意。 在见到整个世间不清净的现象,诸如荒途等凄凉的器世界,饥馑、疾病、粗暴、野蛮等层出不穷的有情世间,对真正通达空性的菩萨来讲,因为他们已经了知胜义中一切都不存在,世俗中的显现全部是虚幻的,所以不但不会生起厌烦心或畏惧感,反而会披上精进修行刹土的大铠甲。他们经常会想:呜呼!这些无依无靠的众生真可怜,我一定要以大慈大悲的智慧力来拯救他们。正因为菩提心或空性境界越来越增上,也即完全了知万法无有自性,他们就不会生起尘许厌倦之意。的确,大乘菩萨智悲双运,他们一定会让所有众生获得清净刹土的真实快乐,而没有得到之前,乃至究竟后际,其精进永远不会退转。 当然,对证悟空性的圣者来讲,这也是必然的规律。虽然有些在显现上会生起厌离心或舍弃众生,但实际上并不会。作为圣者,不管是白天的境界,还是晚上的梦境,利益众生的悲心和空性智慧完全会融为一体。而没有证得空性的假圣者,虽然表面上不舍众生,但实际上早已舍弃。所以大家在修上师瑜伽或参禅时,空性智慧和利益众生的悲心一定不能分开。 记得堪布阿琼的传记里有这么一段:有一段时间,堪布阿琼特别想去仲敦巴尊者的寺院——热振寺。有一天梦中,他到了热振地方,并且正向仲敦巴的禅堂走去。到禅堂东边时,一位妇女款款来迎。他当时生起分别念:噶当派戒律清净,仲敦巴的道场怎么会出现美女?此时那位妇女告诉他:你难道不认识我?我是经常加持你的金刚瑜伽母。他说:我不认识,但我很想见仲敦巴尊者,你能不能帮我忙?于是她带着他向禅堂走去,禅堂里面到处都是六字真言,中间有一个空着的法座。那位妇女告诉他:这是仲敦巴尊者的法座,他现在在兜率天,你应向法座祈祷、顶礼以求加持。当时他特别伤心,心想:我福报太浅薄了,到了热振也见不到上师,只能见到法座。接着便心如刀割般地大声痛哭,并深深祈求兜率天上的圣者师徒们赐予加持。 那位妇女在禅堂旁边拿来一块小石头,石头上有五条小生命。然后她给堪布阿琼指点:对它生慈心、对它生悲心,乃至生喜心、生舍心、发菩提心。堪布阿琼也认真作了观修,最后相续中真正生起了真实无伪的菩提心。当菩提心生起来时,金刚瑜伽母告诉他:即便你亲自见到仲敦巴尊者,除了这个以外,也不会再有别的心要传示,而且仲敦巴父子的心跟你现在的大悲菩提心无二无别。然后她拿起一个长长的班智达帽子说:这是仲敦巴尊者的帽子,阿底峡尊者给的,你戴上它。那个时候他也想起来以前当班智达的经历,同时出现很多眷属开始求法。他心里产生这样的分别念:应该戴上这个帽子,但戴一个女人手里拿来的帽子是不是不太好?然后他又想:不管怎么样,遣除一切怀疑,马上戴上它。接着给他们传讲了阿底峡尊者的《菩萨宝鬘论》。传法完毕回向后,堪布马上将帽子还给金刚瑜伽母。金刚瑜伽母说:不用还给我,是你的。他再次接受的时候就醒过来了。 的确,智者的梦境非常让人羡慕!很多道友的睡梦是什么样的自己清楚,可能早上醒过来时,有些特别失望,有些稍微有点欢喜,但欢喜的境界也不高。总之,在观修空性的同时一定要精勤利益众生,这非常重要! 子三(善巧方便双运之行为)分三:一、略说;二、广说;三、摄义。 丑一、略说: 菩萨行持如来智,知蕴本空且无生, 未入定悲入有情,期间佛法不退失。 前面所讲通达空性的菩萨,他可随时随地入于自己所证悟的境界,或者说经常行持并安住在依上师加持或自力修行的方式所证得的般若波罗蜜多的空性中。也就是说,证悟空性的菩萨与一般人不相同,依靠有境智慧力,他了知蕴等万法本空无生,且能入于息灭一切执著的境界或禅定中。但在没有如此入定的阶段,他不但不会舍弃利益众生的事情,反而会以大悲心行持利益无量无边众生的事业。而此期间,绝不会从佛法般若波罗蜜多中退失。其原因,他已证得大悲和智慧双融的境界。所以即使入定,也不会舍弃利益众生。 在宣讲此境界时,道友们都应想到不能堕入一边,因为世出世间都不能接受极端。那堕入一边是什么样呢?比如说一个人很喜欢修禅定或观空性,但在利益众生的事情上,他脑海中一点印象或觉受都没有,也就是说,只是一味地坐禅,一生中都是自我修行。在藏地,人们特别随喜的一些老修行人也是这样,一讲到利益众生就没有兴趣。我觉得,作为大乘菩萨的修学来讲,这并不全面。还有一种人,他一味地利益众生,在寻找本来面目或认识法性本体方面却一无兴趣,这也不合理。 所以在座的道友,在发心的过程中,闻思修行也不要完全放弃,否则到一定的时候,发心就会被世间同化,逐渐只剩下形象上的利益众生,最终完全消失,甚至跟世间人的行为没有任何差别。以前有些人根本不爱闻思,他们说:我要一辈子放生、我要一辈子利益众生,但因外面的世界非常混乱,逐渐逐渐他们的心就被世间吸引住了,不要说一辈子,连五六年都没坚持下来。因此,发心的同时闻思修行也不能放弃。但有些人一味地闻思修行,一提起利益众生就恨之入骨,好像根本不是他的事情一样,这种行为也不合理。的确,我们现在了知大乘佛法的威力,也拥有利益众生的机缘。在此时,不管身边有多少人,哪怕只能提供一点一滴的帮助,也要去帮助他们,即一定要尽力做一些利益众生的事情。所以大家一定要掌握最关键的问题:利益众生时千万不要放弃闻思修行佛法,闻思修行佛法时也不要放弃利益众生,这就是所谓的智悲双运。 当然,在安住禅宗或中观等空性境界时,应该会得到很多超越思维的精彩境界,但出定时若这种快乐没有传递给他人仅独自享用,也不合理。对懂得佛教甚深之理的人来讲,应将自己的境界传递给他人,因为现在社会许多人都不懂佛法,看起来特别可怜。我担忧未来社会很多人会更可怜,因为贫穷者等弱势群体似乎有增无减。 现在国际社会特别害怕通货膨胀,比如原来一斤大米卖三块钱,如果出现,可能逐渐会涨到十几块钱,那老百姓的生活就成了问题。而一些富贵人,如果他们拥有地产、矿产等资源,就可能越来越富。这样贫富差距就会更大,两极分化会越来越严重。有时候看到各种各样的现象,觉得未来社会痛苦的感受会不会越来越严重?尤其是佛法的境界真正能享受的人很少很少,而遭受不平等待遇,心态极不平衡或特别痛苦的人越来越多,作为佛教徒,大家一定要尽力帮助他们。当然,要完全改变一些社会现象,或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一定的困难,因为这是众生共业现前。但当我们看见众生的种种痛苦,就应反观内心有没有悲悯心,如果有,那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中也要做一些事情。 现在很多众生精神生活特别贫乏,什么依靠都没有。尤其是汉地,不但佛教、基督教等宗教没有传播到每一个人的心中,就是无神论,在人们心里也是一片空白。所以大多数人心中空空荡荡,什么依处都没有。而人一旦没有依处,光是依靠金钱来充实生活,就很痛苦。以前有一种拜金主义,人们只是崇拜金钱,除此之外并没有崇高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这种人现在也比较多,但他们特别痛苦。而学佛的人,虽然三界轮回中有种种痛苦,但因他们有转为道用的力量和智慧,心态也能平衡。 虽然真正修学大乘佛法或证悟空性的人,不可能放弃利益众生的事,但也有一些菩萨在看见生厌离的对境后,在显现上利益众生的事业也因此而暂时完结。就像被人们称为“第二大佛陀”的唯识宗的世亲论师,最后也因看见一个僧人种地生起厌离心而离开世间。所以在显现上,自古以来的高僧大德,包括传承上师,也有各种各样的示现。但真正的大乘菩萨,因为众生的刚强或不调柔而舍弃,这种现象是没有的。 因此,对修学大乘或串习空性的行人来讲,闻思修行般若波罗蜜多的教义和帮助众生两者,一定要圆融无违地行持。所以大家千万不要只顾一味地帮助众生,而把闻思修行全部放弃。现在社会的修行人,包括外面的居士,这种现象很严重。对部分人来讲,一说利益众生,“我报名、我报名”;一说闻思修行,一点兴趣也没有。而有些人一说闻思修行,诸如辩论、演讲空性等,“好好好,我来参加”;一说帮助众生,不但不报名还要马上躲,看起来好像很聪明一样。 总之,大家一定要了知,智悲双运或利益众生与观修空性两者是《般若经》的精髓。
---------------------------------------------------------------------------------------------------------------- 更多索达吉堪布佛学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