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索达吉堪布:般若摄颂浅释 第三十课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索达吉堪布:般若摄颂浅释 第三十课

 

  前面已经讲完了二十一种菩萨的不退转相,今天从二十二个开始讲。颂词是:

  不记欲界转男女,极静精进胜般若,

  离争慈心亦坚固,求遍知心恒向法。

  第二十二个不退转相主要从语言上面讲,也就是说,不退转菩萨不会为了达到种种目的而宣扬自己,即对入于欲界有缘众生胎中的孩子,或还没有入胎但将来会降生的孩子授记:你们家的孩子会是男孩或女孩,等等。一般来讲,这样的做法很容易受到别人不解和毁谤,以及发生其他种种情况,所以得不退转的菩萨不会这样授记。从中我们也可了知:对真正具有他心通的不退转菩萨来讲,除了在有特别密意的情况下会说神通之外,如某某是谁的化身,你们家将来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以及会出生什么样的孩子等,一般来讲他们不会在别人面前作此类授记。

  第二十三个不退转相是精进般若法,即身口意三门所作的种种散乱全部远离,在这样的行为上还要精勤修持般若波罗蜜多甚深正法。也就是说,身体远离种种无意义的世间琐事,心里远离贪嗔痴等烦恼分别念,语言远离说人过失等无有意义的话语(俗话说“话多不如话少”,再加上对弘扬佛法和利益众生没有意义的语言全是戏论,所以要远离);在这样的基础上还要精勤般若波罗蜜多,因为般若波罗蜜多法是一切万法的究竟甚深之义,所以应像常啼菩萨那样精进(常啼菩萨在依止法胜菩萨期间,为了听取般若法,在七年中不坐不卧,经历了种种苦行,具有特别强烈的希求心和精进心)。而一旦我们得到不退转菩萨果位,对般若法门就会有远离一切散乱的精进心。当然这种精进一般世间人很难拥有,因为他们只会短时精进,要不了多久就会因散乱、懒惰、懈怠或其他烦恼出现而终止。

  第二十四个不退转相是远离争论。因为不退转菩萨相续极为调柔,所以不管他住于任何一个地方都会远离冲突和矛盾,甚至烦躁的情绪和种种烦恼也会远离。记得《佛子行》的作者——无著菩萨的传记中讲:他无论住在哪里,人与人之间出现的争执、战乱全部都会销声匿迹,而且豺狼、猎狗等特别凶猛的动物也会生起悲心,根本不会害众生。

  大家都知道,争斗或争论是一切过患之源。佛经亦云:“诤论多诸过,无诤具功德。”但一般来讲,在世间任何一个团体或集体当中,经常会出现人与人之间无法化解或调和的矛盾,这说明凡夫人不能谅解、宽恕别人。而菩萨以他的感召力、威德力和发心力,自然而然就能让整个团体或群体和睦相处。

  我经常想,五明佛学院有成千上万僧众,虽然人与人之间免不了有一些小矛盾,但建院二十多年来,(明年2010年,我们学院已经建院三十年了,到时候应该举行仪式来庆祝一下。世间一个小小的学校在建校二三十年时,尚且要举行仪式来作庆典,那何况对全世界的佛法作出巨大贡献的佛学院呢?所以有这种想法。)在这么长的时间当中,僧众非常和合、金刚道友极为友好,其实这就是法王如意宝获得不退转果位的成就相感召,这一点相信很多道友都能了解。当然,这并非以偏袒之心来赞叹自己的上师,因为很多实实在在的事情都摆在我们面前。如果大家能回顾学院近三十年的历史,并以之与别的团体、组织乃至寺院的发展作比较,相信大家一定会有清楚的认识。

  第二十五个不退转相是慈心坚固。也就是说,不退转菩萨对众生的慈悲心非常坚固,不可能像个别人一样,讲大乘佛法时对众生很有慈悲心,过一段时间就被其他邪知邪见或外道邪师全部吞没或转化了。对修行人来讲,稳固的慈悲心特别重要,但没有得到不退转果位也很困难。

  记得上师法王如意宝在1986年六月初四——释迦牟尼佛转法轮日,念了《入菩萨行论》中“为令如来喜,止害利世间,任他践吾顶,宁死悦世主”这个偈颂三遍后说:为了令如来欢喜,从现在开始我要发愿制止一切害众生的行为,且要力所能及地帮助众生,即使众生不理解反而伤害,哪怕践踏自己的头,我不但不会害他们,反而会以感恩心来对待,宁死也要让诸佛菩萨欢喜。而且法王要求,从现在开始所有僧众都要发这样的愿,并强调哪怕所有众生或特别不满的敌人天天都对我们制造违缘,我们也要用最大的感恩心来回报他们,千万不能报仇……讲了很多教言。当时整个学院有一千人左右,大家都发愿第二年到五台山去朝圣,所以法王也要求:明年我们到文殊菩萨的道场也要发这样的愿。后来上师在1997年时说:我在十年前发了这个愿,虽然在弘法利生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违缘,但依靠三宝的加持,慈悲心始终没有退转。

  但我们很多人能不能做到这样,大家也可以想一想。比如十年前发的愿,十年后还能不能这样,或者十多二十年前的修行境界,现在是否能保持。如果能做到,那说明心还比较稳固。但现在很多修行人的心都不稳固,这是最大的麻烦。拿念诵来讲,有些人今天念这个、明天念那个,根本没有稳固性。如果二十年前的念诵现在还在不断地念,我觉得这个人还是很不错。道友当中有人说:二十年前念的《大圆满愿词》现在还在念,以前念的《金刚经》现在也在念,这说明他们的心还比较稳固。那这样的人无论依止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等佛陀,还是依止莲花生大士等上师,他们的心始终不会退转。若能做到这样,这就是世间当中的不退转相。但大多数人并不是这样:刚开始信心十足,过不了多久就一败涂地。所以,有时候看到众生的行为或自己的言行举止时,自然而然就会生起极为强烈的厌离之心。

  第二十六个不退转相是求佛求法。获得不退转的菩萨始终会以非常欢喜的心,或以特别强烈的希求、渴望之心,来供养、祈祷或祈请十方诸佛菩萨——“我要获得佛果”,即求佛是自己的唯一目标。我们以前读书要放假时,白天晚上都想:什么时候才能回家?能不能早一点放假马上回去?就像这样,获得不退转的修行人也会想:我什么时候才能得到佛果,愿我早一点获得佛果。也就是说,获得佛果是他们的最大目标。

  为什么一定要得佛果呢?佛经里面说:世间生老死病太痛苦了,要想获得远离,唯有依不二法门获证佛果。也就是说,获得佛果以后才能完全解决生死等苦,除此之外,无论你跑到哪一个地方都没办法。真的,在生死大事面前,有钱也不行,有地位也不行,有一般的修行境界也不管用。再加上谁都不得不面对它,所以我们求佛果的心一定要强烈,若能如此,这就是一种不退转相。

  同时,对佛陀所说的断除一切烦恼的深法,要有向往之心。一般来讲,欲界众生对吃饭、睡觉很有希求心;就像这样,不退转菩萨日日夜夜都会想着佛法,经常会以念诵、观修、缮写等十法行的方式来行持佛法,且会一直很有意乐。

  我们也可以看得出来,有些人或大多数凡夫人,对圣法或正法就像在牦牛面前放排骨一样,一点兴趣都没有,那说明他们离不退转相还很遥远。有些人不管怎么样,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当中,写也好、读也好、讲也好,各方面都很有信心,这也接近不退转的相。作为修行人,对法的意乐特别重要,若没有意乐,即使别人天天强迫让你修学,也有一定的困难。当然,这与善知识的引导,及前世的因缘福报也有密切的关系。

  有些修行人的行为非常让人欢喜,拿我看到的很多居士来讲,他们比有些寺院里的出家人还精进。说实在的,有些寺院里的出家人在显现上并不是很精进,很多行为看起来也很难生起信心。但城市里面的有些在家人,虽然他们的生活压力特别大,比如要关心家人和周围的亲朋好友等,但他们却能抽出时间来每天都学习、思维、念诵,基本上把看电视、电影等散乱行为全部放弃,心一直专注在佛法上。我到城市里面去的时候,有时觉得非常惭愧,因为在城市中,信心很难生起来,念诵也经常中断。虽然自己觉得自己并不是特别懒惰的人,因为也常年精进过,但到了城市里,跟一些精进的居士比较起来,还是有点不好意思,有这种感觉。

  尤其是,我看到很多人对般若法门有很大的信心,而且他们有些问题问得特别尖锐。我前两天跟学院里面部分出家师父开玩笑:你们出去的时候应该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因为现在外面居士的水平跟以往大不相同。的确,现在很多居士都在通过网络等途径学习因明、中观、俱舍等佛法,而且他们的水平与佛学院长年研习佛法的人也差不多。这样的话,见到他们时你就不要说:我已经在某某佛学院呆了13年。否则他们会说:我有13个问题要请教。那你可能只有这样解释:我在佛学院天天都没有闻思。当然,在遇到一些佛法方面的难题时,大家也应该共同商量。总之,大家对佛法一定要有信心,也应一直向往佛法。

  我以前也讲过很多高僧大德毕生的经历,他们不管是少年、青年的时候,还是中年、晚年的时候,一直致力于希求佛法,对法的意乐比什么都强。作为后学者,我们也应该有这样的欢喜心。如果对佛法、佛果有希求心,这就是一种不退转的相。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到处去打卦:我会不会很快成佛?我会不会很快获得果位?而应该看这里面讲的三十个不退转相自己具不具足。因为这里面所讲的相,大多数是加行道的不退转相,也有相当一部分是见道或欢喜地或一地菩萨以上的不退转相。

  如果我们连这样的果位都没有得到,却无所顾忌地在别人面前说:我在禅宗某某大师面前得过教授,因果对我来讲无利无害,我只知道“念佛是谁”……或“谁”……我的心已经入于最细微的地方,这就是我的境界。有些人也给我这样讲过。当然也有这样的,因为禅宗很多大德为了把分别心断掉,针对不同根机的众生讲了两种方法:一种是参“念佛是谁”,最后修行者的执著全部消失,从而认识心的本性;另一种逐渐把心态化细,最后入于一种特别细微的禅定当中。但若只是听过这种窍诀,或仅仅在口头上会说,而空性的境界一点也没有产生,自己却认为一切都没有、什么都可以做,或造恶业随随便便、行持善法很懈怠,那就不合理。虽然依汉传佛教参“念佛是谁”,或依藏传佛教大圆满的教授或窍诀都可以认识心的本性,但若没有到达这种果位,那语言与实证还会有一些差距,也即语言或理解并非真正的境界,这一点大家应该值得好好思维。

  前面也提过,《大般若经》或《大藏经·般若部》中,对每一个不退转相都讲得很清楚,有时间的话大家应该参阅,但我最近太忙没办法。

  离野人境诸边地,自地无疑如须弥,

  为法舍命勤瑜伽,当知此是不退相。

  第二十七个不退转相是远离边地。不退转菩萨凭借愿力和智慧力获得投生自在,远离转生边鄙野蛮人的境地,或佛教不兴盛的地方,依靠法尔力他们一定会转生到佛法特别兴盛且极具福报的殊胜之地,可以说这就是一种自然的规律。大家都知道,要想获得暇满人身必须转生到中土,如果转生到边地,很多修法的因缘都不能成熟。所以《大般若经》里面也说:获得不退转的菩萨摩诃萨,不会转生到地狱、旁生、饿鬼、阿修罗及卑贱种姓的人群当中,也不会转生为聋哑、无形、二形人等。当然,极个别特意转生到那些地方去度化众生的菩萨除外。

  第二十八个不退转相是自地稳固或自见稳固。即不退转菩萨对自地的功德、见解、修行、行为等遣除了增益、怀疑且深信不疑,任何外道或其他教派都不能转移、动摇,就像须弥山王那样极其稳固。虽然真正的坚信不退转必须是得地菩萨,但凡夫地的时候也会有相似的见行稳固。我看到有些道友,见行常年如一日,行持的善法也没有多大改变,比如每天该念的经、该修的法一直坚持,这有很大的好处,我很羡慕!反之,如果一会随着左边的环境动,一会随着右边的环境转,就像墙上的芦苇一样心飘来飘去,那修行就不容易成功。作为修行人,应像《二规教言论》中所讲的一样,一定要稳重,这特别重要!不但世间法需要这样,出世间的佛法也需如此,因为对出世间的菩萨来讲,境界不稳固、人不稳重、身口意无所依凭的现象根本不会有。

  第二十九个不退转相是为法舍命。即为了获得解脱妙法,不退转菩萨纵然舍弃自己最宝贵的生命也心甘情愿,那其他世间亲人、财产、地位、名声等身外之物,就更不用说了。

  所以大家一定要了知,得地菩萨为了佛法愿意舍弃一切。但我们有些人在生活上稍微遇到一点点寒冷、饥饿,或别人的诽谤,就不能忍受,其实这很难真正得到正法。《释迦牟尼佛广传》中讲:佛陀在因地时,为了求得一个偈颂,愿意舍弃自己最珍贵的生命。我们也看得到,有些高僧大德应该是不退转的圣者,但他们在显现上,为了求得佛法也历经千辛万苦、抛弃自己的一切。就像《普贤行愿品》里面讲的一样:“剥皮为纸,析骨为笔,刺血为墨,书写经典,积如须弥。为重法故,不惜身命……”很多菩萨在因地时都是这样,为了获得经典或佛法,自己最珍贵的身体、血肉都愿意舍弃。而我们只要对法的重视、希求越来越强烈,自相续的烦恼就很容易摧灭。有些人稍微冷一点也没事,稍微累一点也没事,为了佛法愿意舍弃一切,心的力量特别强,那诸佛菩萨的加持自然而然会入于他的心,在生活当中再也不会有大的困难。但有些人并不是这样,稍微遇到一点违缘就接受不了、忍不住,他们会说:那我怎么能原谅、宽恕他呢?这就不太好。

  我看过一本国外人写、汉族人译的书,叫《宽恕就是爱》,里面写得很好,有很多世间教言。因外面成千上万人特别喜欢,后来我也看了一下,不过我觉得跟佛法,尤其是《入菩萨行论》中尖锐的理证比较起来,还是差得很远。虽然有一些差距,但其语言或教言也讲,为了真理可以舍弃、付出很多。而我们要解脱生死轮回,那就应该有舍弃生命的精神,虽然不敢说完全舍弃,但一定要有这样的精神。

  第三十个不退转相是精勤瑜伽。也就是说,为了获得解脱,自己要精进思维、受持、修持般若波罗蜜多的法义。思维等功德下面讲得比较多。一般来讲,不退转菩萨不可能把般若空性法门搁置一旁、不理不睬,每天都求世间法,做一些无意义的世间琐事。虽然真正的圣者或对佛法有定解的人,暂时为了随顺众生,也会相应世间示现一些行为,但实际上他最终的目标就是佛法,违背佛法的事情绝对不会做。这一点,相信大家从自古以来很多高僧大德的行为中也看得出来。《萨迦格言》里面也说[36]:智者遇到再大的困难,也不会做一些低劣的事,就像火把虽然向下,但火焰始终会向上燃烧一样。所以对智者或圣者来讲,即使他们遇到最低劣、最下贱的对境,也不会像世间人一样一直随着贪嗔痴转。由此我们也可看出,精勤闻思修行这些甚深法义是他们终生的爱好,乃至生生世世的追求。

  所以我特别希望,通过学习佛法,很多道友能对空性法门为主的广大法门生起意乐心或欢喜心。若能生起,这就是大家的成功。否则,若像极个别业力深重的人一样,刚开始的时候很不错,然后越学越往下滑,那就不合理。我那天问一个人:“你的境界怎么样?”他说:“情况不妙。”不应该这样,应该情况越来越好。所以大家在修行过程中,应该智慧和方便双运,还应经常串习,这样就能逐渐获得不退转果位。

  有些人虽然不是真正的加行道者,但基本上已经获得胜解行地,那即使遇到再大的违缘或再可怕的对境,他的见解和行为也不会退转。以前我遇到很多佛友,他们都说:通过这么多年来的闻思修行,现在我对释迦牟尼佛的教法深信不疑,信心非常坚定,宁舍弃生命也不会从佛教的见解中退出。可以说,这就是一种不退转的相。

  前面已经讲了三十种不退转相。作为后学者,大家应该依靠佛菩萨的加持和传承上师的教言,尽量与自己的相续结合起来修行,这样自相续就会逐渐与法相应,弘扬佛法的事业也会越来越广大。还有,麦彭仁波切讲:就像依靠烟来推断火存在一样,如果以上所讲到的这些不退转相某某菩萨具足,那就可以了知这位菩萨是不退转者。所以,无论是出家人还是居士,只要他在见解、行为等方面很多相自然而然具足,就可以依此推知他内在的境界。

  癸二(不退转之行为特点)分三:一、胜义之有境甚深行为;二、世俗之有境广大行为;三、善巧方便双运之行为。

  子一(胜义之有境甚深行为)分二:一、认清所行甚深义;二、如何行持深义之理。

  丑一(认清所行甚深义)分二:一、宣说甚深性;二、行持彼而集福德。

  寅一、宣说甚深性:

  色受想行识甚深,自性无相极寂灭,

  如以箭测大海深,以慧观察不得蕴。

  这里讲,我们经常所谓的色受想行识五蕴非常甚深。为什么呢?因为它们的自性无有相状、极为寂灭。或者说,不管是色也好、受也好、想也好、行也好、识也好,如果我们用智慧来观察它们的本体,就能了知它们的本体了不可得,完全远离一切戏论,也即就像虚空一样(虽然世俗中可以用虚空来比喻,但实际上虚空也无法完全表示它们的本体),是空性的意义。所以,无论是我们看见的色法、听到的声音,以及产生的种种分别念等,一切一切的本体都是空性。而且它们的因也是无相的,也就是说从自生、他生等方面来观察时,它们的因无有相状。从它们的果来进行观察也是无愿的,即无有所求,耽著它们的希冀完全寂灭。既然它们是因无相、体空性、果无愿的三解脱门,或者说它们的自性不存在,那就心无所缘了。

  但我们千万不要光依信心来说,而应用《中观根本慧论》和《入中论》等中观论典所阐述的理证智慧来进行观察:首先应观察色法是空性的,其次还应对其他四蕴进行观察,这样就能了知五蕴皆空。正如《父子相会经》(即《父子合集经》)中所说:“色自性空,受想行识亦复皆空。”《文殊师利所说不思议佛境界经》中也说:“五蕴诸法,其性本空。”其实,这就像以箭测不出大海的深度一样,以智慧观察也得不到蕴。

  当然后两句也可这样理解:空性极为甚深,无法以分别念来进行揣测。《大集经》亦云:“一切诸法及如来法,甚深难测不可思议。”意思是说,包括如来法在内的一切诸法,都是甚深难测不可思议的。本经则用比喻进行宣说:若用箭来测大海的深度,根本量不到大海的底。大家知道,大海非常深,唯用天文地理方面的仪器才能测量。如果用箭来测,可能只能量一尺左右深的水池或小小的河流,想测量大海根本不可能。就像这样,凡夫的智慧想对真正空性的意义或五蕴的真相下定论,也有一定的困难。不要说胜义空性法门,现在我们对世俗法还是云里雾里。所以大家一定要知道,在世间人中,唯有智慧最高尚、最上等的人才可以接受空性法门。

  有些人讲:“我听了一下,净土法听得懂,般若法咋个听都听不懂。”“是,你咋个听也不一定那么快听得懂。”为什么呢?因为空性法是上等根机的境界。《中观四百论》云:“为下根说施,为中根说戒,为上说寂灭,常应修上者。”可见,对下根者应该宣说布施。现在有些施主慧根并不是特别高,但他们有一定的钱财,那就应给他们讲:你们应到寺院里面去布施、供养,这有很大的功德。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根本不愿意守戒,也不愿意研究空性,唯愿拿出一点钱来布施、供养。当然,这也是佛陀专门为下根者宣说布施功德的原因。对中根者,则应劝他们守持相应出家、在家身份的别解脱戒或菩萨戒等戒律。对上根者则应宣讲空性寂灭法,但上根者在很多人中也不一定能找得到一个。所以,若根机跟得上,还是应该选择修习空性,这非常重要!

  我以前想:《般若摄颂》这么甚深的法,很多人根机跟不上没有听非常可惜,因为当时菩提学会当中报名闻思般若的人比较少。但后来我出去看了一下,很多地方都有人在修学般若法门(包括参加考试),应该说人数也不算少,还是比较多。当然,有些人可能听不太懂,但种下般若空性的善根也很重要,因为“解脱唯以慧”。另外,释迦牟尼佛第二转法轮所讲的《般若经》,藏文里有十二大函,它们全部归纳起来就是《般若摄颂》,所以极为殊胜、珍贵。而且在短暂的人生中,与般若空性结下甚深的缘分也很难得,因为没有福分的人根本不可能得到这样甚深的法。真谛法师翻译的《佛说解节经》里说[37]:“逆生死流道,微细深难见,欲染痴覆故,凡人不能得。”意思是说,背离或逆背生死流转的解脱道非常细微,也极其甚深难见,世间凡夫众生因被欲望所染或贪嗔痴所覆的缘故,很难得到、也很难现见。所以,我们即生中能得到《般若摄颂》的法本、听到它的音声,哪怕没有懂得它的甚深内容,也特别有福报。

  关于五蕴的本体不可思、不可得,有这样一个故事,以前我讲《入行论》时讲过,大致内容是这样的:以前苏东坡去看佛印禅师,禅师正在给大家讲经,苏东坡来了以后准备坐下来,禅师一边开玩笑一边逗禅机地说:“此间无坐处”,即这里没有坐的地方。苏轼说:如果没有坐处,那就以法师的四大、五蕴组成的身体为座。禅师说:我给你提一个问题,答得上你就可以坐在我的身体上;如果答不上,你身上的玉带就要留在寺院里。苏轼也答应了。禅师说:四大本空、五蕴非有,你怎么回答?苏东坡哑口无言。禅师的意思是说:我的四大是空的、五蕴是没有的,你坐在什么上面?但苏东坡没能答得上,自然他身上的玉带也就留给佛印禅师了。记得当时我也讲过:如果是我,就会说:虽然胜义中四大本空、五蕴非有,但世俗中你的身体依然存在。只可惜苏东坡当时没有学二谛。

  寅二(行持彼而集福德)分二:一、真实宣说;二、断除过失。

  卯一(真实宣说)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辰一、略说:

  菩萨于此甚深法,乘之胜义无贪执,

  证蕴界处无此法,何有较真成福胜?

  菩萨证悟法性而无有贪执地安住于极为甚深的胜义谛时,一切分别执著全都远离,也就是说,在这种证悟境界面前,五蕴、十八界、十二处所摄的一切万法皆了不可得。可见,只要菩萨真正通达一切万法为空性,在他的境界中,世俗里面蕴界处所摄的一切万法全部都没有,就像《入中论》中所描述的那样。当然,证悟如此境界的功德也非常广大。可以说,在这个世界上,再没有比它更大的功德了。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一切万法是空性也没有什么,但我们的心如果能入于这样的境界,功德就不可思议。因此,我们平时思维、修行空性的意义,其功德就非常大。对此问题,下面还会通过各种比喻来进行宣讲。

  有人会问:既然在胜义中一切都是大空性,那怎么还会有如是功德呢?可以这样回答:虽然在胜义中一切都是空性的,但在世俗中幻化的功德还是存在,其道理在《入行论·智慧品》中有宣讲。另外,汉地的蕅益大师也讲了一个比较好的偈颂,他说:“以如幻根、缘如幻佛,灭如幻罪、生如幻福。”意思是说,如果以如幻的眼根来看如幻的佛……就能灭除如幻的罪业、产生如幻的福德。

  另外,修持胜义法门能使我们相续中的罪业全部灭除。《中观四百论》云:“何经说胜义,彼即说还灭。”意思是说,任何一个经典宣说胜义,它就在宣说让我们相续中流转生死轮回的种子全部远离的方法。所以,闻思修行胜义空性的意义,自然就比世间的供养、布施、持戒等功德大。但慧根一定要跟得上,若跟不上,很容易产生邪见而误入邪道。如果到后来以无所修为借口,所有世俗善根或资粮全部否认,那就非常可怕。相信大家不会有这样的烦恼,每个人都能跟得上。

  

----------------------------------------------------------------------------------------------------------------

更多索达吉堪布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索达吉堪布:般若摄颂浅释 第三十一课

佛经寓言故事选集 73.斩草要除根

索达吉堪布:般若摄颂浅释 第三十二课

佛经寓言故事选集 74.越俎代庖

索达吉堪布:般若摄颂浅释 第三十三课

 

后五篇文章

索达吉堪布:般若摄颂浅释 第二十九课

索达吉堪布:般若摄颂浅释 第二十八课

佛经寓言故事选集 72.心盲的夫妻

索达吉堪布:般若摄颂浅释 第二十七课

佛经寓言故事选集 71.鹰的成长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