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向智长老:佛陀的圣弟子传 四 佛法司库 阿难达 01阿难达的个人道路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向智长老:佛陀的圣弟子传 四 佛法司库 阿难达 01阿难达的个人道路

 

  在所有随侍佛陀的大比库中,阿难达(ananda)尊者在许多方面都占有一席独特的地位。

  出家与学法

  阿难达(ananda,古译:阿难)的独特地位早在出生前就已开始。根据传统说法,他和佛陀都是从都西答天(Tusita,古译:兜率天)降世,并在同一天出生在同一个释迦贵族的武士(即刹帝利)阶级。他的父亲甘露饭王(Amitodana),是佛陀父亲净饭王(Suddhodana)的兄弟,因此两人是堂兄弟,他们一起在释迦国的首都咖毕喇瓦土城(Kapilavatthu)长大。甘露饭王也是另一位大弟子阿奴卢塔(Anuruddha,古译:阿那律)的父亲,但可能是和不同的妻子所生。

  当阿难达三十七岁时,便和阿奴卢塔(Anuruddha)、迭瓦达答(Devadatta,古译:提婆达多)与其它许多释迦贵族子弟,一起加入佛陀的比库僧团。阿拉汉毗罗吒师子(Belatthaslsa)是他的老师。教导他比库戒。阿难达证明他自己是个积极与精进的学生,他在第一次雨安居期间,就到达入流果(Vin,2:183)。

  后来他告诉同修比库们,(说法第一富楼那弥多罗尼子(Punna Mantaniputta)尊者,在修行期间对他帮助很大。富楼那教导新进比库佛法,对于五蕴与(我)的关系有深入的解说(SN 22:83)。但阿难达在聆听富楼那说法时,他愈来愈深入洞见五蕴无常、苦与无我的本质。一旦观慧成熟,他便突破至入流的道与果。

  阿难达一直都满足于比库生活。他已进入解脱道,了解出家之福,那是和志同道合伙伴同行的一种喜悦 。在年轻生活的第一年里,阿难达完全沉浸在自净其意的喜悦中。他轻易地就融入僧团,并逐渐培养出愈来愈强的弹性与心智力量。

  作为侍者的八项要求

  当佛陀与阿难达都五十五岁时,佛陀召集一次比库会议,并说 :「在我领导僧团二十年中,曾有过许多侍者,但没有一个完全适任,他们一再显露出一些任性来。现在我五十五岁了,需要有个值得信赖与可靠的侍者。」所有圣弟子们立刻表态,但佛陀都没有接受他们。于是大比库们都看着谦虚退让的阿难达,请他承当。

  由于阿难达身为比库的表现无懈可击,阿难达似乎注定要担任这个角色。当被问到为什么只有他未表态时,他回答佛陀最清楚谁最适合担任他的侍者。佛陀对他很有信心,所以他才未表达意愿,虽然他也很想成为大师的侍者。

  于是佛陀宣布,对他来说最合适的人选就是阿难达。阿难达对于能雀屏中选并未感到骄傲,反而要求八件事。

  前四件在性质上是否定的:

  大师绝对不可赠予他衣服;

  大师绝对不可将得到的食物分给他;

  大师绝对不可将得到的住处赐予他;

  大师绝对不可将他纳入任何私人之邀请之列(例如说法的场合,或要应供时。)

  另外四件是肯定的:

  如果他受邀应供,他要求能将邀请转给佛陀;

  如果有人自远方来,他要求有权引导他们去见佛陀;

  如果对于佛法有任何疑惑或问题,他要求有在任何时候釐清它们;

  如果佛陀在他缺席的情况下开示,他要求有权私下为他重说一次。

  阿难达解释,如果他未提出前四种情况,人们可能会说他接受侍者职位,是为了亲近大师以贪图物质享受。而如果为表达后四种情况,人们会说他在履行职务之时,并未注意到精进道业。

  佛陀对于这些合理的请求全都答应,因为它们都是如法的。从那时起,阿难达就一直担任侍者随侍在侧,佐理世尊达二十五年。

  历二十五年,不断增上修行

  在这段期间,他还是和先前十八年是默默无名时的弟子一样,不停努力追求解脱。他说他自己:

  经历二十五年整,

  我不断增上修行,

  世间欲念未曾生:

  洞见最胜之佛法。

  经历二十五年整,

  我不断增上修行,

  世间嗔念未曾生:

  洞见最胜之佛法。(Thag.1039-1040)

  偈中提到的二十五年,就是他担任佛陀侍者那段时期,而非整个比库生涯。在这段时期,虽然他还是「有学」㈠——一个不断增上的修行者,心中无有贪念与嗔念;这暗示着,他和佛陀的密切关系,以及对佛陀的虔诚奉献,都和自己的解脱无关。只有这样的人,才能胜任者职位,做为随侍佛陀的侍者。

  原注:

  ㈠有学(sekha):直译为「有学」或「学人」,是指已达到入流、一来与不来等前三圣果的弟子。

  ◎作者

  何幕斯.海克(Hellmuth Hecker)

  何幕斯.海克是德国重要的佛教作家与巴利藏经译者。他的著作包含《相应部》(Samuutta Nikaya 第四与第五部分)的德文翻译,以德文写作的两册佛教史,以及一本德国首位佛教比库(bhikkhu)——三界智大长老的传记。

  ◎英文版编者

  菩提比库(Bhikkhu Bodhi)

  菩提比库是来自纽约市的美国佛教僧侣,于一九七二年在斯里兰卡出家。他目前是斯里兰卡佛教出版协会(Buddhist Publication Society)的会长与编辑。

  他的著作包括《包含一切见网经》(The Discourse on the All Embracing Net of Views)、《阿毗达摩概要精解》(A Comprebensive Manual of Abbidbamma)与《中部》(The Middle Lengrh Discurses of rhe Buddba,为共同译者)。

  ◎译者简介

  赖隆彦

  海洋大学造船系毕业,中华佛学研究所研究。

  曾任中华佛学研究所藏文讲师、智光工商德育老师、 佛光出版社资深编辑、普门杂志社资深编辑,

  译作:《森林中的法语》、《阿姜查的禅修世界--戒》、《阿姜查的禅修世界--定》、《阿姜查的禅修世界--慧》等。

  编注:

  比库:巴利语bhikkhu的音译,指称巴利语传承的佛世比库僧众及南传上座部比库僧众;

  比丘:梵语bhiksu的音译,汉传佛教译为为“比丘”、“苾刍”等,指称源自梵语系统的汉传僧众。

  阿拉汉:巴利语arahant的音译,是对佛陀的尊称,也可指一切的漏尽者(khinàsava,断尽烦恼者),

  包括诸佛、独觉佛及阿拉汉弟子。

  汉传佛教依梵语arhant音译为“阿罗汉”,谓为小乘极果。其音、用法皆与上座部佛教有所不同。

  全文采用巴利语新音译,参见《部分巴利专有名词采用新音译的方案》、《巴利语汇解》。

  【巴利佛典略语表】

  本书所出现的巴利佛典经文,都将采用巴利佛典的略语来标示其出处,因此,以下列出这些惯常使用的巴利佛典略语,供读者对照参考。

  AN=Anguttara Nikaya《增支部》(标示节号与经号)

  Ap.=Apadana《譬喻经》(i=长老譬喻,ii=长老尼譬喻;标示章号与段落;缅甸文版)

  BL.=Buddhist Legends《佛教传奇》(法句经注释)

  BPS=Buddhist Publication Society 佛教出版协会(康堤,斯里兰卡)

  Comy.=Commentary注释

  Dhp.=Dhammapada《法句经》(标示偈号)

  DN=Digha Nikaya《长部》(标示经号)

  Jat.=Jataka《本生经》(标示号码)

  Mil.=Milindapanha《弥林达王问经》 (弥兰王问经)

  MN=Majjhima Nikaya《中部》(标示经号)

  PTS=Pali Text Society 巴利佛典协会(牛津,英国)

  Pv.=Petavatthu《饿鬼事经》

  SN=Samutta Nikaya《相应部》(标示章号与经号)

  Snp.=Suttanipata《经集》(标示偈号或经号)

  Thag.=Theragatha《长老偈》(标示偈号)

  Thig.=Therigatha《长老尼偈》(标示偈号)

  Ud.=Udana《自说经》(标示章号与经号)

  Vin.=Vinaya《律部》(标示卷号与页数)

  Vism.=Visuddhimagga《清净道论》(The Path of Purification 的章号与段落)

  Vv.=Vimanavatthu《天宫事经》(标示偈号)

  除非特别指出,否则本书所有参考资料皆依巴利佛典协会的版本为准。

--------------------------------------------------------------------------------------------------------

更多向智长老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索达吉堪布:前行广释 第七十八课

索达吉堪布:前行广释 第七十九课

向智长老:佛陀的圣弟子传 四 佛法司库 阿难达 02阿

索达吉堪布:前行广释 第八十课

索达吉堪布:前行广释 第八十一课

 

后五篇文章

索达吉堪布:前行广释 第七十七课

证严法师:慈济心灯 夏之卷之医生之死

索达吉堪布:前行广释 第七十六课

证严法师:慈济心灯 夏之卷之钱财的奴役

索达吉堪布:前行广释 第七十五课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