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索达吉堪布:前行广释 第一百二十三节课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索达吉堪布:前行广释 第一百二十三节课

 

  继续讲积累资粮的供曼茶罗。前面介绍了前世的福德很重要,下面接着讲:

  ◎ 值遇殊胜福田,以清净心作微小供养可积大福德

  当今时代,在一些穷乡僻壤的地方,人们看到稍有受用、地位之人,便大呼小叫、大惊小怪地喊道:“上师知!这个人多么多么了不起啊!”

  在富有的大都市中,很多人对国际上特别有钱财的人,如比尔·盖茨、巴菲特、李嘉诚等,也非常惊讶、赞叹。

  实际上,这些人拥有的财富,并不是特别惊人。如果遇到殊胜的福田,加上自己怀有一颗清净的心,要达到这种程度,并不需要积累很大的福德资粮。

  ● 以顶生王的公案说明

  举个例子来说,在历史上,我乳转轮王(释迦佛因地)曾以七颗豌豆的布施果报,后来统治了三十三天以下。

  据《贤愚经·顶生王品》记载:弗沙佛出世转法轮后,一次游化世间,有一正在办喜事的婆罗门子,在路上看到弗沙如来,便把自己手中的豌豆作了供养。按当时的传统,这些豌豆要抛撒给新娘,可能就像现在汉地撒鲜花“开光”、放鞭炮“驱魔”等结婚仪式一样。本来他准备在看见新娘后抛撒豌豆,但在路上看见相好庄严的如来,就生起了极大的信心和欢喜心,于是马上作了供养。

  当时四颗豌豆落到佛陀钵中,一颗豌豆落在佛陀头上。因为对境特别殊胜,以此功德,他后来成为历史上第一转轮王[101]——我乳转轮王(又名顶生王)。其中以四颗豌豆落在钵中,感得统治四大部洲。以一颗豌豆落在头顶,感得享乐二天——四天王天和三十三天。

  在《佛说顶生王因缘经》中,也记载了这则公案,不过稍微有点不同。当时由胜军王(即波斯匿王)请求[102],佛陀宣讲了顶生王感得极大果报的前世因缘:毗婆尸佛出世后,有一商主值遇如来,心生欢喜,便以绿豆供养佛陀。因为是以抛撒的方式供养,只有四颗落入钵中,一颗击中钵盂后掉在地上。

  当时他发愿:“以此布施广大因,得佛世间自然智,愿我速越生死流,先佛未度者皆度。[103]”其意是说,以此布施广大之因,让我得到佛陀世间自然智,愿我在很快的时间当中超越生死轮回,以前很多如来没有度脱的众生,以我的威德和智慧力全部度化。后来他转生为顶生王,感受统治四大部洲、能至三十三天的果报。

  佛陀还说:如果击中钵盂的绿豆没有掉在地上,就能获得帝释天王的果位。但因当时绿豆掉在地上,只能统治人间而不能成为天王。

  因此,从历史上看,现在世间特别有福报、人们特别羡慕的老板,也不一定前世造了特别大的福业。如果遇到特别殊胜的福田,以小小福德也会感召巨大的果报。

  所以,我们不能认为小小功德无所谓。《杂宝藏经》中云:“若种少善,于良福田,后必获报。”可见,如果一个小小的善根遇到了特别好的福田,一定会获得特别大的果报。又云:“应当勤心,作诸功德,莫于小善,生下劣想。”意思是,应当以精勤心作诸功德,不要以下劣心对待小小的善法。

  ● 以波斯匿王的公案说明

  又如波斯匿王的福禄,也是以前布施温热无盐食团的果报。

  当然,公案出处不同,说法也有差异。据《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记载:当时阿难尊者来到波斯匿王宫中,波斯匿王非常高兴,顺便请教尊者一个问题:“虽然大家都知道我是一位很有福德的国王,但很多人并不了知我从出生以来的奇妙业感——每到吃饭的时候,就会从空中降下一银娑罗香粳米饭、两头熟雉(野鸡)、一枚甘蔗,其中一头熟雉落在地上,其余都掉在银盘中。不知这是什么原因?”当时阿难尊者没有回答,只说“很稀有”。

  回到僧团后,阿难尊者便把这个事情讲给别人听。后来诸比丘往问世尊,世尊说:以前在此城中,有一长者曾以新粳米饭、二头炙雉(烤野鸡)、一枚甘蔗供养一位前来化缘的独觉,但有一雉掉在地上。以此功德,这位长者于无量百千世享受天福,后于人间转为波斯匿王,并感得这样的胜事。但他供养时有一雉掉在地上,现在也感受这样的果报。

  所以,大家以后在供养时,不能让供品掉在地上。一般来讲,在藏传佛教中,在供养僧众时,掉在地上的东西都不会供养。汉地也有这样的习惯,在供养上师、出家人时,如果菜掉在餐桌上,师父准备吃的时候,大家都不让吃,这也符合佛教的基本思想。

  当然,若对僧众以信心供养,今生来世都会获得福报,这样的公案相当多。即使自己今生特别贫穷,若能把自己拥有的点滴财富供养殊胜福田,功德也非常大。

  ● 以须达施主的公案说明

  记得在《杂譬喻经》里面,有一位叫须达的施主,一生中七次散尽家财,统统布施给孤独的人,故被冠以“给孤独”的美名。他第七次布施时最彻底,分文不剩,以至于他和妻子就像乞丐一样。

  后来,他在粪壤中找到一块檀香木,卖了以后,买得四斗米。回家后,丈夫对妻子说:“我去买一点菜,你用一斗米做饭。”

  此时佛陀用智慧观察,得知度化他们的因缘成熟,就派舍利子去化缘,见到庄严的舍利子后,妻子就把刚做好的饭全部供养了;第二斗米煮好的时候,佛陀又安排目犍连去化缘,妻子看见以后又生起信心,又全部供养;第三斗米做好时,佛陀派迦叶尊者前往,她又全部供养;第四斗米做好时,佛陀亲自前往,她一看到无比庄严的佛陀,就生起极大的信心,然后又全部供养。

  过一会儿丈夫回来了,妻子特别害怕,试探着说:“佛陀、舍利子、目犍连、迦叶尊者前来化缘,我们应不应该供养?”须达特别虔诚,他说:“如果他们来,我们应该好好供养。”这个时候妻子说:“刚才他们都来了,我将四斗米的饭全部供养了。”丈夫听后非常欢喜。

  以此因缘,一会儿他们家就出现宝藏,很多资财都具足。后来他们又把所有财富全部供养三宝,佛陀给他们说法后,就获得了圣果。

  在其他经论中,也经常出现这样的公案。如果自己心很虔诚,遇到特别好的福田而作供养,功德就特别大。现在很多人都想供养,但供养前一定要观察,如果没有观察,光听别人说“他如何如何了不起”,就把自己最珍贵、最宝贵的东西供养了,甚至自己家里财产并不多,也全部供养了,过一段时间知道这个人的过失后心生后悔,就不太好。

  以前,佛陀的弟子不会做一些让人生邪见的事,现在的人却很难说。当然,现在并非没有圣者,但像果期的目犍连、舍利子那样,真正得果的人也不多。一个人是否是善知识,至少需要观察一段时间,佛教有关经论里面都是这样讲的。否则,先不观察,后来心里不舒服,或对佛教进行诽谤,就没有必要。

  当然,供养有很大的功德,尤其遇到特别殊胜的对境,通过供养的因缘,自己就能获得财富等。不管是古人还是现代人,这样的情况都不少,有些自己也明显感觉得到。但作供养需要智慧,这是需要强调的。

  ● 以阿底峡尊者的金刚语说明

  从西藏历史来看,昔日阿底峡尊者初来西藏时,当时整个藏地要比现在[104]繁荣昌盛得多。可是尊者却说:“西藏真正成了饿鬼世界,在西藏居然没有一个人能享受曾经对清净福田布施一斗青稞的果报。”

  为什么在阿底峡尊者眼里,西藏是饿鬼世界呢?最早智慧光国王[105]派遣精进狮子带着黄金前往印度,迎请阿底峡尊者入藏弘法时曾说:“我们藏地经济条件特别差,就像饿鬼世界一样,这次能带这么多黄金,特别不容易。虽然您不贪著金子,但为了体现佛法的珍贵,还请您接受我们的供养,也希望您能到藏地弘法。”或许刚开始接触的语言印象比较深,所以尊者来到藏地后,一直说藏地是饿鬼世界。不过从历史来看,那个时候[106]印度的经济状况也不是特别好。(众笑)

  其实,尊者这样说的目的,是说享受极大的世间福报,并不需要做非常大的善事,因为当时藏地连享受给清净福田供养一斗粮食福报的人都没有。

  我原来讲过,阿底峡尊者是印度国宝级的大师,国王是不开许他来藏地的,后来只好以朝圣的方式,从尼泊尔进入西藏。当时藏地四分五裂,没有统一的国王,到达阿里时,国王菩提光将尊者迎请到寺院里面大转法轮。后来通过菩提光祈请,尊者造了《菩提道灯论[107]》。

  在尼泊尔的时候,尊者最好的译师精进狮子就圆寂了。当时尊者说:“我的舌头已经断了,我去藏地也没有用了,不能利益众生。”虽然他的智慧很高,但显现上不懂藏语,所以必须依靠翻译。幸好当时八十多岁的宝贤译师还在,他帮助尊者翻译了不少经论。

  本来阿底峡尊者预计在藏地呆三年,后来,居士身份的仲敦巴尊者从拉萨到阿里依止阿底峡尊者,并给尊者讲了很多有关桑耶、拉萨等的功德,还请尊者到各地弘扬佛法。依靠他的辩才和智慧,后来阿底峡尊者放弃回国的打算,又在拉萨一带住了十年(所以藏人对仲敦巴尊者特别感恩)。也就是说,为了利益藏地的众生,尊者在藏地住了十三年。1054年,尊者于聂塘示现圆寂。

  时至今日,聂塘还有很多阿底峡尊者的舍利和加持物,前往聂塘朝拜,能生起菩提心。前几天,有个道友给我供养了一串热振寺的念珠。热振寺是仲敦巴的道场,在《开启修心门扉》里面,讲了一些仲敦巴尊者在热振寺的情景,想起来我就想去。下一次去拉萨时,我一定会去这两个地方。

  阿底峡尊者说藏地是饿鬼世界,其实现在也有不少人经常问:“为什么藏地这么贫穷?不是人人都信佛吗?”

  要知道,有财富并不一定代表有福报,关键看能否行持真正的善法。因为对修行人来讲,财产多了,反而心容易散乱。

  如今不丹国家就不愿意开放,到那里去住一天,要收一百美金。为什么他们要这样呢?就是为了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不受外来垃圾思想的冲击。虽然有人认为他们很保守,因为现在世界各国都在开放,但人的价值观不同,有人认为有福报一定要有很多钱,有人认为有钱并不一定有福报,关键看内心是否拥有智慧,因为金钱与快乐并不能划等号。不过从真理来讲,拥有内在的精神财富,才是最快乐的,也是最重要的。

  再者,所谓果报,有异熟果、等流果、士用果、增上果四种。藏地物质生活贫乏,这是以前没有造相应福德的原因,但藏地的自然环境在当今世界首屈一指,如新鲜的空气、清澈的甘泉、蓝天、白云等,这也是往昔积累了相应福德的果报。所以,价值观不同,理解方式就有差异。

  ◎ 分析羡慕世间圆满的深层原因

  有些人之所以对于眼前微薄的财富、地位感到稀奇罕见,原因有三:

  一、自己孤陋寡闻、见识短浅。因为没有见到现实生活中真正富有的人,也不知道古今中外历史上真正有财富的人。

  二、对于现世过于贪著。前几天我也讲了,在20世纪70年代,我家乡有一辆自行车,一次耍坝子的时候,全乡的人都去和它合影,好像自己已经有了自行车一样。当时我们公社还有一辆东风拖拉机,很多人都去和它拍照,感觉就像自己已经开过它。其实,今天的执著就是明天的梦,对现世没有必要特别执著。

  三、并没有一五一十地懂得前面所说无忧树之果的因果规律,或者只是懂了,却没有真正相信。如果对因果深信不疑,即使看到全世界非常有名的领导、明星等富贵之人站在台上,台下有几百万人、几千万人欢呼,也不会产生羡慕之心。因为自己知道,这是暂时的因缘,只不过这个人依靠方便方法能吸引人注目而已,他死的时候跟普通人一模一样,要么火葬、要么水葬、要么土葬、要么天葬,灵魂离开骨肉的身体后,如果没有善法陪伴,唯有恶业随身,前途将一片迷茫。这一点,看看很多明星和领导离开世间时的悲惨情景,就会非常清楚。

  所以,我们一定要领会华智仁波切这些特别生动的金刚语的意义。

  ◎ 修行人首先应生起无伪的出离心

  由于明白了这些道理,很多人常对我说:“您给我加持加持,让我生起无伪的出离心。”确实,如果我们真正生起了无伪的出离心,对出世间特别向往,极端厌恶世间,那么即使见到现世中那些财富多如龙王、地位高如虚空、威势厉如霹雳、容貌艳如彩虹而让人们特别羡慕的人,也一定会认识到这些没有芝麻皮许恒常性、稳固性的实质,进而必然像胆病患者见到油腻食物一样,感到恶心、厌烦。

  如《正法念处经》云:“色种姓财富,及以诸乐具,一切皆无常,智者不应信。”容貌端严、种姓高贵、财富圆满、身心快乐等世间一切圆满,都具备不稳固、不可靠等无常特性,所以智者不应该信赖。

  前面华智仁波切也引用过他的至尊上师如来芽尊者所说过的话:“我无论看见世间如何高贵、如何权威、如何富裕、如何俊美之人,也不会生起羡慕之心。”因为在他的境界中,就像《百业经》里面所讲的一样——黄金跟牛粪等同,所以,对世间圆满没有一点贪著。

  《正法念处经》亦云:“观金土平等,离愁忧正行,烦恼蛇不啮,彼得无量乐。”真正的智者视金钱和粪土一样,对世间不会有忧愁,一切都以正知正念而行,世间贪嗔痴等烦恼毒蛇根本不会咬伤他,始终处于特别快乐的状态中。如果真正生起无伪的出离心,就能做到这样。尽管我们现在很难做到,但也没有必要过于贪执世间任何一法,否则特别可怜。

  有了出离心的同时,还要不断积累如梦如幻的资粮。当然,为了今世的受用圆满,精勤积累资粮,对世间人而言,倒也勉强说得过去,但是沾不上出世间正法的边。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如果是一位希求解脱果位的真正修行人,就必须像前面三番五次所强调的那样,做到如丢唾液般抛弃现世的一切贪执,背井离乡,奔赴异地,唯依静处,罹患疾病、乐观对待,遭遇违缘、冷静处理,死亡临头、坦然面对,就像米拉日巴一样精进修法,因为世间法和出世间法不可能一举两得。

  此外,若想获得出世间成就,还需要长期依止善知识,不能呆一两天,什么东西都没学到,生起烦恼就离开了。一定要得到善知识的摄受和引导,只有这样,才能对佛法产生定解,从而活到老修到老。

  我们学院有很多高等学校毕业的知识分子,有些还留过学,工作也特别让人们羡慕,但他们都放下了世间所谓的成功而出家修行。虽然很多人对此不理解,但我认为:如果一个人真正懂得生老病死,以及整个轮回的过患和痛苦,他就会尽早选择修行的道路,这是千真万确、一点都不可惜的。当然,特别贪著世间法,不信因果、前世后世的人不认同,我们也非常理解他们。

  ◎ 修行人应励力将法融入心,不用担心衣食资具

  一位弟子曾问无等塔波仁波切:“在如今的末法时代,对于一个修持正法的行人来说,很难得到衣食资具。如果没有钱财,太穷的话,生活就很困难,那我们是修财神法,还是修学摄生术[108],或者干脆挨饿走向必然的死亡?到底怎样做才好呢?”

  以前有《父子问答录》、《弟子问答录》等很多问答录。现在世间人也有很多疑惑,所以在与知识界、政界等人士交往时,我都主动让他们提出问题,虽然我不一定回答得好,但也有互动的机会。在座的道友,以后无论是在弘扬佛法的时候,还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要尽量与人交往。对我们来讲特别简单的一句话,或特别简单的一个道理,也许可以解开别人长时困扰内心的疑团。

  仁波切告诉他说:“即使修财神法,但如果没有往昔的布施果报,也很难达到目的,而且内心想如理如法修行的人,为了今生利益去修财神法也是矛盾的(现在很多修行人都特别喜欢财神法。听说有人传财神法的目的,就是为了吸引更多的人,多收一点供养。既然能传财神法,肯定有修法的验相,那为什么还要依靠这种方式来获得钱财呢?有时候我会这样给他们开玩笑);摄生术也是同样,在繁荣兴旺的古代,土石水木等营养充足的当时倒是容易修成,而在营养已经殆尽的现代,修摄生术也不可能获利;走向必然的死亡也不合情理,像如今这样的暇满人身将来难以复得,可是如果内心深处真正生起一种‘死与不死都无所谓,我决定修行’的观念,那么永远也不会缺衣少食,因为从来没有出现过修行者被饿死的先例。世尊也曾说,纵然发生一藏升珍珠兑换一藏升面粉的饥荒,佛陀的追随者也不会缺衣乏食。”

  的确,古往今来的修行人,都不会缺衣少食。比如,一个有几千人的大道场,修行人并没有为了生活天天都挣钱,但依靠上师三宝的加持,不知不觉会生活资具样样齐全。即使表面看来生活过得很清苦,也乐在其中。《大智度论》云:“出家之人,今世虽苦,后世受福得道;在家之人,今世虽乐,后世受苦。”表面看来出家人今世很苦,但后世却会感受乐的果报;而在家人今生虽然应有尽有,但造善业比较少的原因,后世却会感受很多痛苦。

  当然,出家人在显现上虽会有一些苦行,但实际上绝对不会遇到特别大的痛苦,或者饿死。也就是说,只要修行造福德,就不会趣入特别糟糕的境地。

  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都愿意行持善法,不愿意为了生活造恶业。《陀罗尼集经》中云:“宁可贫贱修诸善法,不处富贵而行恶业。”宁可身处贫贱而行持善法,不愿身处富贵而造恶业,因为这对生生世世都有利益。

  有些人会想:“虽然造恶业,但只要赚到钱就可以。”其实我是不赞同的,作为修行人,哪怕短暂的今生过得差一点,也千万不能造恶业,这是基本的原则。

  ◎ 强调一切善法必须以菩提心摄持

  我们积资净障,都是为了饶益遍虚空界的一切众生。不要说成办自己现世的利益,即便是为了自利而希求圆满佛果,也根本不属于大乘之道。因此,作为大乘佛子,一定要有利益众生的心,这一点千万不能忘记。

  现在很多人自私自利的心特别重,一直想自己往生,根本不把利益众生当作一件重要的事。为什么我们在精进修行佛法的开头、中间、结尾,都要强调利益众生呢?就是因为这是大乘佛教的根本,如果这个根本的东西舍弃了,那大乘法的本质就失去了。

  虽然刚开始我们不一定有无伪的菩提心,但只要再三观修,慢慢就可生起来,因为这毕竟是有为法。或者说,虽然刚开始不一定很习惯,但只要再三训练,慢慢就会成为自然。很多道友刚来学院时,自私自利心都特别重,但后来不管是发心还是做什么,好多行为都能看出,这个人只要对众生有利,就愿意付出一切。其实,这就是大乘的发心。

  所以,无论是积累资粮还是净除罪障,都必须为一切众生的利益着想,绝不能掺杂自私自利之心,这一点至关重要。当然,凡夫人一点都不掺杂也不可能,但务必要尽量制止。倘若如此修行,那么自己的利益以及今生的幸福安乐等,不求也会自然而然获得,如同点火的时候炊烟自然产生,播种青稞禾秸自然长出一样。

  总之,我们务必要抛弃如毒药般追求现世自利、自己解脱的这种心,精勤利益众生,不断发心为众生做事情。这样,自己的修行自然而然就会成办,很多功德都会生起来。

  这几年我一直在尽己所能地弘扬佛法,学院里也有很多有水平的人,在技术等方面发心。虽然有人认为他们很可惜,但我并不这样认为,因为他们在发心过程中,凭自己的智慧直接或间接就能利益很多众生,所以并不耽误,我也没有害他们。

  在其他部门发心也是一样。但不管你在哪个部门,大家一定要记住,都要以三殊胜摄持。比如今天我在医院发心,刚开始要为众生发菩提心,中间要以正知正念摄持,下班时还要把今天所做的一切善根,回向给天边无尽的众生。如果没有这样的心态,即使天天闻思修行,天天发心做事,天天坐在法座上夸夸其谈地讲法,连小乘的善根也不一定有。《前行备忘录》里面也讲:“发心非要,生心乃关要。”如果有真正的大乘心,哪怕天天在一个没有佛法的地方扫厕所,实际上这也是真正菩萨的行为!

----------------------------------------------------------------------------------------------------------------

更多索达吉堪布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索达吉堪布:前行广释 第一百二十四节课

索达吉堪布:前行广释 第一百二十五节课

索达吉堪布:前行广释 思考题

索达吉堪布:前行广释 前行实修法

索达吉堪布:前行广释 注释

 

后五篇文章

索达吉堪布:前行广释 第一百二十二节课

向智长老:佛陀的圣弟子传 六 论议第一 马哈咖吒亚那

证严法师:慈济心灯 冬之卷之得宝的商人

索达吉堪布:前行广释 第一百二十一节课

证严法师:慈济心灯 秋之卷之智者盘珪禅师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