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索达吉堪布:冲破迷暗的曙光 二、佛教的真理观(1)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索达吉堪布:冲破迷暗的曙光 二、佛教的真理观(1)——华中科技大学演讲

  『2011年11月20日晚上』

 

雷瑞鹏老师致辞:

  首先,非常荣幸能邀请到五明佛学院的国际著名佛学理论家——索达吉堪布老师,亲临华科大哲学系,为我们作这样一次高深而精彩的佛学讲座。

  今天,有这么多同学光临这个讲座,也说明了大家对佛学的热情,以及对索达吉堪布老师的仰慕。

  在此我就不再赘述了,也不占用更多的时间,下面把时间交给堪布,让我们一起聆听大师的精彩演讲,亲身感受大师的智慧。好,热烈欢迎——

  今天很高兴来到华科大,跟老师、同学们一起交流。当然,我讲的可能既不高深,也不精彩,但很愿意跟知识分子探讨、沟通,通过这种方式,和你们一起共同寻找真理。

  在座的各位,都非常年轻,而且,对知识的欢喜心、对真理的希求心,也非常强烈。每个人都有远大的目光,也有自己美好的理想,但与此同时,在佛教所讲的这个“娑婆世界”中,自己肯定会遭遇种种苦难,经历无数挫折,这些经常让我们感到迷茫。

  因此,今天就一起来探讨: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到底需要希求什么样的真理?这种真理,从什么样的哲学思想中能挖掘出来?我想,这也是很多老师和同学都愿意关注的。

  一、我们要怎样观察真理

  在希求真理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认识到,现在这个社会,尤其是年轻人,非常需要心灵的开启、佛法的教育。如果你懂得了一些佛教的知识和理论,将会对自己有莫大的帮助——不仅有力量去面对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山大”,还能渐渐找到生命的归宿。

  当然,佛法是非常甚深的,想在短短的一堂课中,就把它讲得特别清楚,这也不太现实。不过,即使大家只明白了一点点,也会对今后的生活和人生,有非常明显的指导作用。

  今天我们讲的是,佛教所揭示的宇宙人生的真相。它之所以被称为世间唯一的真理,可以从两方面来成立:一方面从佛学本身证实,另一方面,也可以从现代科学的层面证明。但不管从哪个角度,都必须站在公正的立场上。

  印度著名学者德雪达波曾说:“我既不偏执佛陀,也不嗔恨淡黄仙人等,谁具有符合事实的真理,我就认定谁为导师。”[5]我们今天在此希求真理,也应该有这样的态度:既不贪执自方,也不诋毁他方,而是以客观的事实,判断什么才最值得追求。

  大家都知道,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神秘的知识,而要了解这些,现有的科学不一定够用,往往还需要靠另一种学说,比如用佛法来进行论证。当然,在论证之前,首先需要观察佛法的可靠性。这一点,印度伟大的佛学家圣天论师,就给我们留下了很好的教言。他在《中观四百论》中讲过:“若于佛所说,深事以生疑,可依无相空,而生决定信。”如果对佛陀所说的最甚深隐蔽之理生起疑惑,那可以先依佛陀所说的一切法无相空性,从而产生决定的信解。这一句话非常重要!

  也就是说,你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遇到佛陀所讲的很多眼睛看不到、手摸不到的现象,比如前世后世、六道轮回、业因果等,如果觉得无法理解,或无法直接证明,这个时候,建议大家先研究一下佛教的般若思想,比如看看唐玄奘翻译的《大般若经》。若是通达了般若空性,你就会明白,如此甚深的道理,不是一般世间人能抉择的,应该是具有无比智慧的智者,才能揭示得清清楚楚。以此,对佛陀会生起真实的信心,从而对佛陀所讲的其他神秘道理,才会愿意慢慢接受。

  按照公认的说法,今年(2011年)是佛历2555年。在2500多年前,佛陀就把哲学、天文学、物理学、心理学、医学等各个领域的知识,描述得清清楚楚了。而在那个时候,西方的哲学思想还没有成熟,因为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西方圣哲,是公元前400年左右才出现的。

  因此,佛教的确值得在座很多人去研究。通过研究,你们会感叹佛教的博大精深,和佛陀智慧的无与伦比。

  国内曾有一位学者说:“儒家是中国人的粮店,道家是药店,佛家是个百货店。”意思是什么呢?我们不能没有儒家文化,否则,就没有精神食粮了;假如自己生了病,就要从道教中寻找解决方法;佛家则像个大百货公司,里面什么都有,而且是人生必需的东西,也是每个人不可缺少的。

  当然,在佛教的百货公司中,肯定也包括了药店和粮店。为什么呢?因为佛教的知识包罗万象,没有一个领域是不涉及的。这一点,并不是我们佛教徒自吹自擂,而是历史上的很多智者,以及东西方的一些科学家,都异口同声承认并证实的。

  你们大多数的老师、同学是研究哲学的,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更需要去仔细思考。在此过程中,有些人千万不能认为:“我是哲学系的大学生,对一切无所不知。”有了这样的傲慢心,就会遮蔽自己的智慧。对每个人而言,不管你有什么样的学问,都应以谦虚的态度继续探索真理。

  实际上,如果佛教确实是真理,就根本不怕被观察。伽利略说过:“真理就是具备这样的力量:你越想攻击它,你的攻击就愈加充实和证明了它。”

  佛陀也曾说:“你们不管是出家人、在家人,都不要因为我是佛陀,就以恭敬心接受我的佛法,而应像十六次提炼黄金一样,用你最深细的智慧,对我的教言进行观察。如果它讲得合理,你可以接受;如果不合理,就可以放弃。”

  可见,佛教对真理的态度非常明白:不管是佛陀宣说的哪个真理,般若空性也好,业因果也好,都应该用智慧去观察它,用逻辑去推敲它。当然,这些也肯定经得起任何观察与推敲。

  二、迷失了“我”的现代人

  这个时候,或许有人会想:“佛法经得起观察倒是好事,但这跟我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

  现在很多人,只关心自己的生活。我去过很多学校,发现好多老师和同学,既不想听佛教的甚深道理,也不想听科学方面的知识。他们特别关心、天天忙碌的,只是自己的工作、感情、生活等;他们特别喜欢听的,也是能当下解决这些问题的教言。

  但实际上,如果我们对人生真理,拥有非常正确的见解,那么工作、生活等基本问题,肯定可以迎刃而解;反之,假如一开始就把人生的目光定在钱财上、地位上,真正的“我”都丢失了,那又何谈“我”的幸福?

  每当我到大城市里,面对一些颠倒的社会现象,经常有种触目惊心的感觉;看到迷茫的人群,也自然会产生悲悯之心和悲恸之情。为什么呢?因为现在的大多数人,天天都在奔波忙碌,费力地做着各种事情,可他们所做的一切,只是为了今生的生活,为了眼前的养家糊口和短短几十年的享受,而不关心周围的社会和生存环境,也从不考虑自己来世会怎么样。在忙碌的过程中,他们常常会迷失自己,追求了一大堆没用的东西,却不知道“我”丢到哪儿去了。

  以前汉地有一个故事:一位公差押解一名犯人去京城。犯人是一名犯了戒规的和尚。路途很远,负责任的公差每天早晨醒来后,都要清点身边的几样东西:第一样是包袱,他们的盘缠、衣服都在里面,当然不能丢;第二样是公文,只有将这份公文交到京师,才算完成任务;第三样是押解的和尚;第四样是自己。公差天天都清点一遍:“包袱还在,公文还在,和尚还在,我自己也还在。”这才开始上路出发。

  日复一日,偏僻的小路上经常只有他们两个在行走,很是寂寞,免不了闲聊几句。久而久之,彼此互相照应,关系越来越像朋友了。

  有一天,风雨交加,他们饥寒交迫,赶了一天的路,就投宿到一个破庙里。和尚对公差说:“不远处有个集市,我给你打点儿酒,今天好好放松一下。”公差心思松懈,就给和尚打开枷锁,放他去了。

  和尚打酒回来,还买了不少下酒菜。公差喝得酩酊大醉,沉沉地睡了过去。

  和尚一看机会来了,就从怀里掏出一把刚买的剃刀,将公差的头剃得精光。然后,他将公差的衣服扒下,自己换上,又将自己的僧衣裹在公差身上,连夜逃走了。

  对于发生的这一切,公差浑然不觉,一觉睡到第二天日上三竿。他醒来之后,舒舒服服伸个懒腰,准备清点东西,继续赶路。一摸手边,包袱还在;再看公文,也在;找和尚,竟然不见了。公差抓挠着头皮想:“和尚哪儿去了呢?”突然发现自己头是光的,再低头一看,身上穿着僧衣,于是恍然大悟,原来和尚也在!

  前面三样都在,第四样就该找自己了。公差又在庙里庙外四处找,怎么也找不着,心里就纳闷儿了:“和尚还在,可我到哪儿去了?”

  现在世间上的很多人,也像这个公差一样,没日没夜地忙着各种琐事,不知不觉中,将自己变成了囚徒,结果“我”却找不到了。

  就像如今的有些学者,一辈子都在研究这个课题、那个课题——听说有的老师找不到课题,就给学生施压,让他们去搞研究、写体会,最后把学生的论文变成自己的研究成果。很多学生都被逼得没办法,但又不得不做。

  还有一些人为了名声、地位、金钱、感情,也是一辈子都在费心竭力。比如,为了感情,他们倒下去一次,又站起来;再倒下去,又站起来……如此一直不断地重复,这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事实。

  那么,人们追逐这一切,到底是为了什么呢?就是为了“我”。但实际上,他们这样做,不一定真的对“我”有利,反而可能适得其反。因为当自己死的时候,拥有再多的荣华富贵,也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而只有生前所造的善恶业,才会如影随形,和自己紧密相连、永不分离。

  这一点极为关键,然而遗憾的是,好多人却对此一无所知

  三、重新解读“无神论”

  究其原因,这也跟历史有很大关系。现在整个社会都主张无神论,对于无神论,当然我也不完全排斥。因为如果去分析无神论产生的背景和初衷,就会发现,马克思所提出的无神论,并不是完全错误的,也不会成为追寻真理的绊脚石。

  为什么这样说呢?大家都知道,马克思出生于1818年,1848年他和恩格斯在比利时,欧洲爆发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他们投身革命。革命失败后,他到英国伦敦写了200多万字的《资本论》。后来,他的思想得到前苏联与中国的推崇,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主流思想。我们从小接受的,就是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和无神论的教育。

  但马克思提出的无神论,和佛教是没有冲突的,也不是针对佛教的。虽然马克思精通多国语言,也研究过很多宗教,但在那个年代,佛教并没有在欧洲传播开来。当时最兴盛的是基督教和天主教,他们主张神或上帝是万物的创造者,这也是资产阶级政权的理论基础。马克思认为,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基础,资产阶级才能在社会上占据主导地位,如果要发动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产阶级政权,首先要建立与有神论相反的哲学思想,因此马克思就提出了无神论。

  其实,马克思提出的无神论,跟佛教的观点也有共同之处,因此并不能说:无神论完全违背了佛教教义。因为佛教也不承认万物都是神创造的,不承认佛是创造万物、主宰一切的神。

  那么佛是什么呢?佛教的本师释迦牟尼佛,诞生于2500多年前,是印度净饭王的王子,他出家并悟道后,创立了佛教,成为贤劫千佛中的第四佛。在印度,佛陀降生的地方、成道的地方、转法轮的地方、涅槃的地方,至今仍留存于世,这都是发生在公元前五六百年的事。因此,这是一段真实的历史,佛陀并不是人们虚拟的一个神。

  佛陀在2500多年前留下来的思想,不论你是大学生,还是政府官员,都值得去学习。倘若没有深入学习,就不可能了解其甚深含义;而只有深入研究了,从佛教这一东方神秘思想中,每个人才会得到不同的收获。毕竟,现代科学家的很多发现,也是从佛教等宗教思想中延伸出来的。

  四、佛教的真理能不能被否认

  现在很多人,从小到大被束缚在教科书的知识体系内,从来没有去认真观察和思考:这个世界到底发生了什么?人类探索真理的步伐,进行到了什么程度?而东西方的很多科学家,以公正的态度研究佛教后,惊讶地发现,佛教中竟然蕴含这么多的真理,而且这些真理,早在2500多年前就宣讲了。

  拿心理学来说,学过佛教唯识宗的人都明白,唯识宗把人的情绪说得清清楚楚,让现代心理学望尘莫及。比如烦恼方面,分为根本烦恼和随眠烦恼,其中根本烦恼包括贪心、嗔心、痴心等六种,而随眠烦恼则有十九种。其中的嗔心,也可以分为嗔、怒、恨等;善心方面,则有信心、悲心等很多分类。可以说,佛教对现代心理学所谓的情绪,分析得特别细致和清晰。

  公元前五六百年的这些思想,已经超过了人类21世纪的研究成果,这让很多学者觉得特别稀有。因此,现在不少科学家开始运用佛教的道理,探索心理学、生命学,以及整个宇宙的宏观世界和量子力学的微观世界等方方面面。因此,对于佛教的正确性,如果你还坚持不承认,那我也无话可说。

  可能有人认为:“佛教不一定是真理吧,因为现在这么多人不承认佛教所说的前后世等。”其实,大多数人不承认,并不能以此就否定真理,因为真理本来就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

  不仅是佛教真理,世间的科学也是如此。以前藏地有一位了不起的智者叫萨迦班智达,他曾说过:“珍宝的价值,牧民根本不能了知,同样,世间的真理,一般人也无法通晓。”

  所以,你们不要认为:“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在人来人往的学校里,无数人都不信佛教,不承认前世后世存在。既然如此,佛教应该不是真理,我也不承认。”其实不应该这样。你翻开历史就可以看到,历史上有许多国家,为了稳固政权、发展经济等需要,对一些宗教和真理做过负面的宣传。因此,大多数人不承认的,并不一定就不是真理。

  面对佛教真理,有些人常常说:“反正我就是不信!”他不信成了最颠扑不破的理由。其实你不信,根本证明不了什么。对真理的不信,只会显露出自己的愚痴,对真理却无有任何损害。

  有些人经常说“我不信佛教”,认为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自己因此而变得伟大;他的不信,似乎成了这个世界的真理。其实,任何人如果不信真理,那在东西方的哲学思想中,只会被认为是一种个人的愚痴,除此之外,不能说明任何问题。

  当然,如果你有充分的理由,能说明佛教不合理,那么不信也没问题。法律上也说,信仰是公民的自由,信也可以,不信也可以。但若有些事对自己明明特别重要,比如前世后世确实存在,这是谁也无法推翻的事实,可是这些却被故意抛之脑后,从来没有为此做过任何准备,这对你来说,难道不是非常可惜吗?

  或许有人会说:“假如人存在前后世,为什么我一点都想不起来?”其实,不要说你的前世,就算是今生中的很多事,比如孩提时代的经历,想不起来的也不胜枚举;不要说你的后世,就算是明天发生的事情,你现在也无法亲眼看见。所以,不能因为自己想不起来,或者自己看不见,就把前后世的存在统统抹杀。

  关于前后世,公元前400多年,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就描述过,但很长一段时间里,西方哲学家无法解释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后来,东方神秘主义思想传入了西方,尤其是1927年《西藏度亡经》被译成英文,在西方世界引起了轰动,从那时开始,西方的哲学家、心理学家通过催眠等方式,对人死后的中阴现象以及转世问题进行研究,得出的结论与中阴教法竟然不谋而合,所以,很多人感到特别震惊。

  而这些道理,在藏地却早已家喻户晓。人有前世后世,善恶到头终有报,故而要为了来世积累善根,这些都是天经地义的事,对他们来说已经司空见惯。

  可是在汉地的大城市,假如一个人信了佛教,身边的人就开始怀疑:“他是不是遇到什么挫折,想不通了?会不会出家啊?”子女学佛的话,父母也整天提心吊胆,觉得这种行为不正常,甚至大学的哲学系开设佛教课,他们也担心:“老师会不会把我孩子带到山里出家了?如果所有人都出家了,这个社会怎么办哪?”

  前两天我在一个大学里演讲,有个学生就提了这样的问题,但因为时间关系,我当时没有细致地回答。她语重心长地说:“堪布,您想一想,如果所有人都像您一样出了家,那我们的社会谁来种地,谁来养活大家?”她对学佛显得特别担心,害怕学了佛之后,所有人都会出家。

  其实这完全是杞人忧天,根本不必有如此顾虑。因为出家是一种崇高的追求,并不是人人都有这种境界。当然,我也不是说所有出家人都了不起,现在也有一些假冒的出家人,故意用出家的形象来败坏佛教。但真正看破世间的出家人,在这个世间上,确实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就像当大学老师,是十分受人尊敬的职业,那会不会所有人都当大学老师了,而没有农民、工人了呢?根本不会,这种担忧没有必要。因为大学老师也不是什么人想当就当得了的,它同样需要很多的资格和条件。

  现在不少人对佛教有各种误解,这在很大程度上,也要归咎于媒体的片面宣传,以及一些不懂装懂之人的错误引导。倘若你们通过学习,对佛教有了正面了解,那么这些误解和怀疑,全部就会烟消云散。

  其实,在学生时代,每个人单纯得就像一张白纸,老师无论在上面画什么,都会影响学生的一生。一个好老师,在你心的白纸上画下善良、包容,那么,你的人生就会因此而灿烂;一个不好的老师,在你的心上画了很多丑恶,或许你从此会变得阴暗,人生渐渐背离光明。但不管老师怎么画,你自己也要有一种人生态度,否则,从来没有思考这个问题,一直都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那今后的生活也不会有正确的方向。

  五、对年轻人的一些肺腑之言

  1 、苦谛:认识痛苦

  现在这个社会,学生们背负着很多压力——从小学一直到高中毕业,天天都面临考学的压力;大学毕业以后,又面临着就业的压力。所以,在大学期间,算是人生最开心、最快乐、最无忧无虑的时光了。

  前不久我就遇到一个年轻人,他以前在你们武汉上大学,毕业后到了其他城市工作。六七年后回到武汉,他深深地感觉到,大学时代的生活是多么快乐、自在,对此非常非常怀念。

  可是现在很多大学生,在上学时却不懂珍惜,一直期盼着、憧憬着:“我什么时候能走出校门,摆脱老师的约束,在社会上大显身手,自由自在地干我喜欢的工作,做我想做的事情?”其实,等你真正步入了社会,就会发现许多意想不到的东西,在各种光鲜、微笑的背后,常会隐藏着丑恶的行为。此时,你如果没有信仰,没有心理准备,一旦这些落到了自己头上,你可能就会很难接受。

  大家也清楚,如今的自杀率越来越高,甚至在大学中也屡见不鲜。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因为人们的压力过大。比如,上学时有各种竞争,毕业后面临着就业困难,走上社会还要承担工作、感情、家庭等许多责任……在这种情况下,你若没有信仰的力量,面对起来就会力不从心。

  此时,如果你能认识到:轮回本来就是痛苦的,但这种痛苦,依靠佛陀宣说的方法可以解除,这样一来,你的人生就会有离苦得乐的希望,遇到一些不顺时,也会想到这可能是自己业力现前,今生再怎么样努力,恐怕也没办法弥补。如此学着调整心态,遇到一些挫折时,就不会钻牛角尖了。所以,依靠佛法,能解除我们的很多痛苦。

  佛陀曾告诉我们:“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人生在世,原本就是苦多乐少,这即是“苦谛”。这一点,你们过去可能没有发觉,但现在不妨算一算:从早到晚一天当中,你开心了多少次,痛苦了多少次?或者在这一辈子中,让你开心的事有多少,痛苦的事又有多少?

  有些人总以为,有财富、有名声、有地位就会快乐。实际上也不一定。伊丽莎白·泰勒说过:“在这一生中,我拥有美貌、名声、成功和财富,但却没有拥有幸福。”为什么呢?一个人若没有知足少欲的境界,没有“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理念,单单依靠外在的一切,根本无法抵挡轮回的痛苦。

  有些人现在不一定能明白这些,但等你以后进入了社会,就会懂得苦才是人生——在单位,要面临同事间的竞争;回到家,又要面对家人的抱怨;出门时,有一路堵车的苦闷;平时也是一会儿心情不好,一会儿身体不好,一会儿看别人不顺眼,一会儿心里无缘无故产生烦恼……

  我自己也经常想:佛法对我的帮助,确实是金钱、地位等无法带来的。如果没有学佛,我也会以凡夫的心来面对生活,一定会有许许多多的痛苦。比如,当我跟别人发生矛盾时,实在想不开,很可能想要杀了对方,或者记恨一辈子。但是学了佛以后,大多数的痛苦,都可以通过佛陀的教言进行对治,很多时候,身心马上可以得到调整。即使有时候对治的效果不一定立竿见影,但我也知道痛苦的来源,应该跟自己的业力有关。这样一来,心里就能欣然接受、坦然面对,而不至于沉溺其中难以自拔。

  2 、集谛:找到苦因

  其实,痛苦的根源,就是业和烦恼。若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在遇到痛苦时,把一切都归结于外境和他人,这是非常颠倒的。现在很多人碰到一点不顺心的事,就采取特别过激的手段,甚至把性命都丢了,这种行为极其愚痴,非常不值得。

  不过,我们从小到大,这方面的教育非常欠缺,虽然在老师面前上过无数的课,学过无数的知识,可是遇到痛苦时,仍然一筹莫展;走上工作岗位时,仍然不知如何与人相处;在家庭中,仍然不懂怎样孝顺父母、养育子女……

  当然,这也不能全怪老师,老师也是受教育体制所限,很多时候身不由己。从佛教的角度来说,这应该是众生的共业所致。现在的社会问题,一天比一天多,有学识、有远见的人,包括许多老师,也发现了这些弊端,但却无力扭转,只能无奈地接受现实。不过尽管如此,我们面对这些现象,也不能一直听之任之、麻木不仁,而要通过各种方式去尝试转变。当然,这个过程并不是很容易的,可能会面对种种磨难,但不管怎么样,我们都要勇敢地面对。

  所谓的勇敢,并不是遇到看不惯的,就举起拳头跟人打架。真正的勇敢,是敢于接受前后世、业因果、轮回痛苦的真理,并用这些去改变自己和他人。不论在世人看来,我们的见解和行为多么另类,自己也不要畏惧、退缩。如果没有这种勇气,且不说改变社会,就算在世间上生存,生活的能力也极其脆弱。

  现在社会上,很多单位都非常缺人,整天到处招人。与此同时,找不到工作的人却比比皆是,大学生就业都特别困难。我看了一些大学生就业的报道后,感到特别震惊,每年竟有那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对他们而言,毕业就等于失业。

  为什么人才供需双方无法对接呢?因为用人单位需要的是德才兼备的人,首先要有一定的修养,诚信、善良,擅于处理人际关系;其次,要会做事情,要实干,而不是有张文凭,或者口才好就可以。毕竟,文凭不等于效率,口才也不等于人才。古人提倡的仁义礼智信,现在很多大学生都不具备,所以用人单位需要的人才,经常都找不到。

  而很多大学生的话,又把目标定得过高,还没有开始工作,就想买房、买车、买这个那个,一直给单位提要求“每个月的工资不能低于多少,否则我不干”。自己的贪婪和欲望极其强烈,从不考虑自己能为单位带来什么。

  这样的现象,如今在藏地也存在。因为藏地老师比较少,很多学校都非常需要。但一些师范院校毕业的学生,当老师的首要目的,不是好好地教书,而是多多地赚钱。如此一来,他不会把心思放在学生身上,也不会好好地上课。这样的老师对学校来说,没有很大的意义,学校也不需要这种人,因此又互相脱节了。

  诸如此类的问题,等你们迈出校园后,可能都会遇到。其实,一切的痛苦,归根到底源于自己的业和烦恼,这就是佛教所说的“集谛”。

  3 、道谛:断除苦因

  痛苦的根源找到了,那么该怎样断除呢?刚才也讲了,要通过佛陀教给我们的方法,才能断除业和烦恼,这就是“道谛”。

  你们即使不能像出家人那样,把毕生精力都用于修学佛法,但如果通过学习,掌握佛教的一些简单窍诀,并去训练和实践,久而久之,痛苦和烦恼也会得以减轻。

  4 、灭谛:究竟安乐

  一旦完全断除了业和烦恼,从根本上解除了痛苦,就会现前永恒的快乐,这即是“灭谛”。

  以上所讲的认识痛苦、找到苦因、断除苦因、究竟安乐这四个步骤,弥勒菩萨在《宝性论》中用一个比喻,也进行了很好的说明:犹如一个人得了严重的疾病,特别痛苦(苦);医生通过诊断,找出了他的病根(集);医生开出药方,病人按医嘱服药(道);最后完全康复了(灭)。这四个过程,就是释迦牟尼佛初转法轮时,为我们宣说的四谛法门——苦集灭道。只有依此而修行,我们才有可能彻底根除痛苦。

  或许有人会问:“佛陀既然如此伟大,那为什么没有讲过现代的这些科技?”

  要知道,对一个人来说,最重要的并不是研究外境的形形色色,而要从生死轮回中获得解脱。关于这一点,《法王经》中有个很好的比喻[6]:一个人身中毒箭、剧痛无比时,若及时把箭拔出,疼痛会很快消失;但若不把箭拔出来,只是一味追究箭杆出自何山的竹子,箭尾出自什么鸟的羽毛,箭是谁射来的……这样一一观察下来,人早就活不成了。同样,我们在短暂的人生中,了脱生死最为重要,如果把这个弃之不顾,而去详细研究宏观世界、微观世界,那穷尽一生也不够用。

  我经常看到有些西方的旅行家,一辈子拿着照相机和摄像机,天天盯着一只动物看,研究它怎么猎食、怎么睡觉、怎么繁殖后代……研究了几十年,当他死的时候,所了知的动物特征和习性,对他一点帮助都没有,只能随业力而离开这个世间。

  在座的很多老师和同学,研究感兴趣的学问非常好,但最关键的是,从长远来看,务必要想方设法获得解脱。否则,将短暂的人生都耗在轮回的知识上,临死时对解脱没有做好准备,那其他知识懂得再多,也用不上,到头来只能迷失了自己。

----------------------------------------------------------------------------------------------------------------

相关链接

更多索达吉堪布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证严法师:证严法师说故事上篇 缘起

索达吉堪布:冲破迷暗的曙光 二、佛教的真理观(2)

证严法师:证严法师说故事上篇 佛陀和他的弟子们1.目犍

索达吉堪布:冲破迷暗的曙光 三、佛教的人生教育(1)

索达吉堪布:冲破迷暗的曙光 三、佛教的人生教育(2)

 

后五篇文章

索达吉堪布:冲破迷暗的曙光 一、佛教慈悲观与道德教育

索达吉堪布:心病还须心药医 附:华中师范大学问答

索达吉堪布:心病还须心药医 附:浙江大学问答

海涛法师说故事 第6册 22.帝须罗汉

海涛法师说故事 第6册 21.迦叶的故事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