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索达吉堪布:定解宝灯论讲记 四、观察修或安置修 |
 
索达吉堪布:定解宝灯论讲记 四、观察修或安置修
《定解宝灯论》第四品中主要讲观察修与安置修,这也是有关修行方面的问题,与第三个问题——入定有无执著相大致相同,所不同之处,前一问题主要从修行有无执著的角度判断、分析,此问题则从修行过程中需要观察或不需观察这一角度进行辨别;或者说,前一问题主要讲修行所得之境界,于此境界中是否具有执著,而此处则讲此种境界究竟依靠何种方式可以获得。 那么,通过观察而安住与不观察直接笼统而安住,这两种方法究竟哪一种比较正确?有人说修行中始终应观察,有人说一直都不应观察,实际这两种说法都有偏堕一边的过失,不能圆满做出解释。按理来说,首先应该观察,获得定解之后再安住。不论显宗密宗,不观察是不合理的,依照道次第渐次修行非常关键。 于此需要主要说明的是,不论修学显宗还是密宗,首先应该通过闻思生起智慧,当真正的定解智慧生起之后,不用再再观察,应该自然安住修行。 丙四(观察修或安置修)分三:一、宣说他宗;二、建立自宗;三、总摄要义。 丁一(宣说他宗)分二:一、提出问题;二、彼者之答。 戊一、提出问题: 麦彭仁波切首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修行大乘见解时,观察安住何应理? 所谓的境界,通过中观或大圆满之理门抉择分析后获得,人们即称之为班智达的观察修法,也即班智达依靠广泛闻思博通各种经论教义,之后对万法及自心进行百般观察,从而获得前述之境界;或者,通过自己安住而精进修持,如大手印、禅宗等修法,以此方式获得上述境界。欲想获得上述所说之境界,依靠上师窍诀和自己安住两种方式皆可获得。 前文已对有关大乘的见解作了详细抉择,那么,对显宗、密宗之无上大乘,如大圆满、大中观等如此殊胜之见解进行如理抉择修持时,究竟是通过中观、因明等班智达方式的各种观察方法如理修持,还是依照历代祖师大德传下来的禅宗方法自然安住,修行时究竟遵循哪种方法比较应理? 戊二、彼者之答: 对于这一问题,他宗出现了两种说法,一种观点认为不必观察,应该直接安置;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修行者从始至终皆应观察。 首先是第一种观点。 有说不察安住修,观察遮障本性义, 是故不经何观察,笼统直接而安住。 “有说”指大手印安住派——噶举派的部分修行人,以及宁玛巴个别认为修大圆满时必须安住不能观察者,还有汉地禅宗认为直接安住不用观察的一派。其他宗派虽然也有此种现象,但此处所指主要即是这几个宗派。 上述宗派中的个别大德或修行人说:修行时最好不要作任何观察,直接自然安住即可,因观察毕竟属于寻伺分别,以此决定会遮障本来实性,就像池中之水原本明清透彻、平稳无波,此时若以棍棒不断搅拌,反而会使池水混浊不堪,使月影无法清晰显现;同样,修行过程中若不断增加分别念,再三观察,则本来清净之实相义,反而会被此无义之举所障蔽。 因此,他们以为观察一定会遮障本性义,故而抉择究竟本义而真正修持时,无需经过任何观察,只要依照上师窍诀或佛经教义直接笼统地自然安住便可水到渠成,所谓的再次观察完全是多此一举,以此必定会扰乱自己的禅定,直接自然安住即是最殊胜的要点与窍诀。 很多修行人也经常说:“好好安住,不要观察,观察是增加分别念的,千万不要观察……”实际对此问题必须认真分析,最初时观察是十分有必要的,最后自心已经清净或已抉择为无我空性后,则再不用观察。麦彭仁波切的究竟观点即是如此,初学者最好的入门方法就是首先详详细细地观察,如若最初即何者也不观察、不分析,自然安住,则如前文所讲,最初舍弃无我法门的说法实际是魔王所散布之密语,对自身修行决定有百害而无一利,故对修行过程中的逐层次第必须善加分析。 对方所说观点,从某一角度来讲确实具有一定依据,诸多佛经皆云:分别心对本来实相有遮障。有关这方面的道理,在《等持王经》等诸多经典中都有明说,密宗有关静修法要的论典也作了如是宣说。从最究竟观点而言,此种说法非常合理,但暂时针对初入道者,刚刚迈入佛门就直接笼统安住就十分不合理了,对此,麦彭仁波切将于下文进行着重破斥。 有说唯一需观察,远离观察之修行, 如同入眠无利故,任何时皆需观察。 此处是第二观点。“有说”一般指后派,即以格鲁派为主的个别高僧大德和修行人多数抱持此种观点。此类修行人善喜辩论,经常依靠中观、因明等种种推理多方观察,他们认为:任何时处皆应依靠教证、理证观察分析,对于观察绝对不能舍弃,远离观察的修行就如入于睡眠一般,对自相续增上功德、断除障碍均无丝毫利益,故于任何时处皆需观察。 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论》中说:对无我的观察绝对不可以离开,观察得到一定境界后,于其中自然安住,若出现分别念则需再次观察,如是反复修持,方可令分别念真正压制进而断根。此说法对中观自续派根基的修行人而言,确实非常符合他们的修行次第,但针对究竟本义或最后修行阶段来讲,则无法合理成立。 丁二(建立自宗)分二:一、总说;二、分说。 戊一、总说: 修行不应偏执著,观察安住之一边。 对于修行时究竟应该观察修或是安置修,他宗出现了两种说法:有说任何时皆以观察为主,有说任何时皆以安住为主。此二说法将观察、安住执为互相矛盾的对立体,根本无法圆融。 对此,麦彭仁波切抉择说:上述两种说法皆为偏倚之见,实际对观察、安住二者不应片面妄执,一概断定,若一切时分均需观察,始终增加分别念,则无法获得一种清净境界,而始终安住完全舍弃观察,则极易步入修行歧途。 可以肯定地说,修行应根据自己的根基、境界以及自相续的贪嗔分别念等种种不同情况详细抉择,针对不同时间阶段,为对治不同障碍,从而做出相应的抉择与判断,不应一概断定为需观察或者不需观察。 对于初入门者,首先最好依靠各种各样的方法观察,断除对于万法的一切实有执著,对法无我、人无我无有丝毫怀疑,真正了知为空性、获得了现空无二之境界后,即于此境界中自然安住,此时再没必要一直观察,比如牦牛丢失后,最初应于各处反反复复地寻找,真正寻获之后则不必再次寻觅,只需细心守护。凡夫众生相续中从无始以来一直被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的各种烦恼所覆盖,根本无有任何境界,若想获得真实善妙之境界就必须依靠详细观察,依靠观察获得真正的定解或境界后,于此境界中自然安住,这一点非常重要。 因此,对观察与不观察二者切莫偏执一方、片面抉择,应针对不同情况、阶段认真细致地分析,之后再下定论。 戊二(分说)分三:一、以大中观方式而说;二、以大圆满方式而说;三、真实宣说修行次第。 己一(以大中观方式而说)分二:一、未观察之过;二、叙彼理由。 庚一、未观察之过: 以下通过大中观和大圆满两种方法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大中观的分析方法主要讲到未作观察之过失,也就是说,最初未进行观察直接安住的修行存在相当大的危险性,于对治烦恼障碍方面起不到显著作用。 不察安住而修行,虽有成就寂止者, 然修未生定解故,舍弃解脱之正道, 唯一明目之定解,无法遣除诸障碍。 有一部分人说对于何者皆不需观察,应该直接安住。当然,并不是说任何人均需经过观察,根据众生根基的不同,个别利根者直接安住也未尝不可,修持大圆满时,在莲花生大士的窍诀中也讲到依见了知本性和依修了知本性两种情况。不可否认,少部分利根者最初即通过安住获得真正修行境界的情况的确存在,但通常而言,大多数众生无始以来相续中熏染的贪嗔痴以及执著分别念相当严重,因此必须依靠反反复复的观察获得定解,如此逐步修行才是十分稳妥的方法。 一般来讲,未通过观察直接自然安住的修行,若修行境界稍好一点,十分有可能成就世间禅定的寂止。寂止的作用仅仅是压制烦恼,根本不能起到断定性作用,因为自然而然安住下来时,心较为平静,感觉似乎无有任何贪执等分别念,但此时并非断除烦恼,只是没有起现粗大明显之分别念,已经将其压制了。真正的烦恼分别念,必须依靠胜观智慧分析抉择之后方能断除,比如以理观察了知烦恼等根本不存在、所谓的我不存在,此时通过道理、依靠胜观智慧进行抉择所得出的定解十分稳固,断除各种烦恼也将轻而易举。而对于“我”等任何法都不执著,唯一静下来,这仅仅是暂时的寂止,相续中真正的我执并未断根,对于减轻我执也无有丝毫作用,故于最初即舍弃观察十分不合理。 修行人应依理观察,了知所谓的“我”仅是一种迷乱现象,从教理上了知此迷乱现象也并不存在,将其抉择为空性,于此基础上继续修持,必定会减少我执,增长智慧。如若不然,个别人认为只要心能安住下来,就是一种非常好的修行境界,其实这时只是将所有烦恼分别念压制在阿赖耶当中,在这种情况下,如小乘所讲之外缘具足,则心与心所中的随眠烦恼决定会以所缘与相应的方式得以增长。因此,不观察而修虽然有可能获得欲界一心,在此基础上继续修持可以得到四无色界等禅定之心,但这仅仅是一种寂止,并未解脱三有轮回。 修持大圆满、大中观,最殊胜稳妥的途径即依靠显宗密宗所宣说之教理深入细致地观察,对人我、法我以理了知为除现空双运以外根本不是像凡夫人所想象那样真实存在,外境山河大地以及内心贪嗔痴等所有分别念皆不存在,获得此种定解并于其中自然安住,才能够真正对治并彻底断除自相续的烦恼,故说定解十分重要,否则,舍弃解脱的真实正道——如明目般之定解,也就根本无法遣除相续中的一切烦恼障碍,如此又何谈解脱轮回、成就佛果! 有些人到学院以后,通过中观、大圆满等法门反反复复详详细细地观察,最后真正了知所谓的“我执”并不存在,并非依靠他人言语产生的相似信仰,而是依靠自己的理智如理抉择之后获得的真实定解,此时对于自相续的烦恼不仅可以压制,而且能够从根本上断除。而有些修行人无有善知识引导,直接安住,但即使如无色界般长劫安住,又能起到什么作用呢?许多在山中闭关五六年、七八年的修行人,除吃饭外不起任何分别念,但再次回到城市遇到自己喜爱或者嗔恨的对境时,烦恼十分有可能会如未除根之杂草般再次生起,因其所安住之禅定只能将烦恼控制在某一范围之内,并未断除其种子,如此一来,遇到外境时,烦恼必然会随缘而起。反之,若能够于静处真实修持,真正依靠智慧、运用各种方法观察——外境并不存在、自心并不存在,彻底了认外境以及耽著外境之心识仅为颠倒分别,最后依靠世俗观察力安住于胜义之境界,运用世俗与胜义或现空双运之妙力,彻底断除相续中耽执对境之种子,这样即使在寂静处仅仅修持了短暂的一段时间,但返回城市遇到贪嗔之境时,也不会生起任何烦恼,就如《佛子行》中所说:“逢遇悦意对境时,视如夏季之彩虹,虽显美妙然无实。”了知一切万法皆如幻如梦,不会对其生起任何贪嗔之分别念。 观察修确实非常重要,若未作观察,远离定解之明目,则自相续中的烦恼障碍绝对无法断除。这里也并非反对坐禅,真正具足胜观和寂止的禅定是非常令人随喜的,诸多经论中都讲到于刹那间坐禅也具有广大无边之功德,但不具定解仅仅无念安住的禅定,根本无法遣除相续中的颠倒障碍,如此一来,不要说声闻罗汉的解脱,普通修行人的境界也很难获得。因此希望诸位还是通过中观等各种理论以及大圆满的多种观察方法如理抉择,这一点非常重要。 若未了知法自性,又能修行何法也? 庸俗妄念修何用?如同盲人入道中。 从密法角度来讲,自心本来是离一切戏论之空性,对此若未真实通达,仅仅如如不动地安住,无有任何执著,那么请问:“你所修的究竟是什么?”没有通达万法本体皆无实质,仅是傻傻地坐在那里发呆有什么意义?如此修行与外道修法有何差别?外道对所承许之宗派义根本未能产生定解,他们并未依靠种种理证观察做出真实抉择,唯一能够做的即是百般强调:“我们的前辈祖师如是宣说的,所以应该这样承认。”这属于遍计无明,是依靠他人分别念妄言假立的,完全不符合实际道理。真正的禅定千万不要类同于外道,否则,相续中丝毫定解也不具足,那你安住的究竟是怎样一种境界?若说是现空双运的境界,那空是如何空的?明明认为柱子、瓶子等一切万法存在,却强制性地观其为空性,这无异于以鱼驱蝇、以骨去蚁,依靠如此相违之举,对于你等所希求之目标又怎能获得成功?实在是痴心妄想。 因此说,对庸俗妄念即便勤加修习也根本一无是处,对万法本性为空或现空双运这一点,自己没有产生任何定解,反而将诸法观为“明”、“空”,如此观法,真正来讲,若运用分别念则仅是第六意识而已,未用分别念也只是阿赖耶之识,完全未能超出阿赖耶之范畴。如是修行百无一用,如同双目失明的盲人入于险道一般,既无正确目标也不具足明亮双目,即使努力前行,终究也只会使自身陷于绝境、难以逆转,同样,如若舍弃如珍宝般了知一切万法为现空双运的定解,其修行亦如炊沙煮饭般,根本无法成功。 麦彭仁波切在所有教藏中均将定解比喻如双目一般,异常珍贵,如若失去定解,即如盲人入道,其修行必定会败于旋踵之间。所以定解在修行过程中千万不要舍弃,一旦失去定解,即使精进地坐禅,也仅仅是修持妄念,如此无有丝毫用处!以修持人身难得为例,首先对八无暇 应产生定解,经过百般观察思维之后,得出“没转生到旁生中,是多么幸运啊”的一种坚定定解,之后安住其中如理修持;如果此种定解根本不具足,然后说:“既然上师说应该修行,那就闭着眼睛安住吧……”这就是盲人入道,此种不具定解的盲目修行是绝对行不通的。 定解的范围相当广,从胜义角度,现空无二无可言说的境界可以称为定解;世俗而言,对人身难得、寿命无常有一种坚定不移的见解,也属于一种定解。不论何种定解,对修行来讲都非常重要,仅仅依靠自己的分别念修持根本不可靠,因此首先对高僧大德所讲金刚语之本义了达无碍,真正生起定解后继续串习修持,如此修行才能够事半功倍。 无始迷乱之习气,颠倒执著自性者, 未百般以方便理,精勤观察难证悟。 众生相续中无始以来所积累的烦恼习气、颠倒执著相当严重,如若没有依靠成千上万的理证,如中观的各种观察方法、密宗积累资粮忏除罪障等方便方法,不具足此种智慧理门、方便力量的话,即使精进努力修持,对本来清净的实相意义仍然难以证悟。 对极其利根者来说,稍稍安住即可获得证悟,上师仅对其宣讲少许修法就立刻了悟心之实相,这种情况确实存在,可类似现象实在是少之又少。众生无始以来的烦恼分别念非常深厚,“常、乐、我、净”四种颠倒的力量也异常旺盛,对于无明烦恼进行对治的力量必须长期坚持不懈,否则稍一松懈即会功败垂成。先不说无始以来,即使即生中的习气也是难以改掉的,如藏地人喜欢吃糌粑,马上让他换另一种口味极其困难;或者汉地,甘肃人喜欢吃面块,一天没吃都会觉得少了些什么,那边卖米的特别少,让他们立刻改吃糌粑恐怕也难乎其难。即使几十年串习的饮食习惯尚且如此难以改变,那众生在无边无际的轮回大海中,对自己的四种颠倒执著经过无始时的串习,除非特别有缘、极其利根者以外,想要立刻改变绝对不会轻易成功的。 佛经中说:“空性寂灭无生法,不知众生漂三有,大悲佛陀以方便,百般理智而摄受。”空性寂灭是无生之法,但不了知这一道理的无边众生始终漂泊于轮回三有之中,大慈大悲的佛陀以悲眼观视,不忍彼等于此中不断流转感觉痛苦,故而依靠各种各样的方便方法、成千上万依理抉择的智慧摄受此等众生。凡夫众生相续中的颠倒分别念非常猖狂,有些人说:“我都坐两天禅了,但昨晚还是梦到我的妈妈……”他以为修行就像吃饭一样容易,但这种想法是非常不合理的,对于烦恼,必须长时间依靠各种各样的观察方法抉择对治,比如背诵、辩论,在闻思方面应该下工夫、花时间,不要产生厌烦心。有些人觉得“背也背不下来、看也看不懂,还是不背了、不看了……”,实际上,虽然不懂,但只要尽心尽力地思维,所花的时间、所下的功夫就决定不会白费,对于自己难得的人身也会问心无愧,否则将时间浪费在无意义的琐事上的确非常可惜,没有任何意义。 因此,即生中只要在闻思修行上精进努力,不管修行成功与否,都不是在浪费时间,对自相续决定会产生非常巨大的利益。如同特别饥饿时只吃一口两口不会马上起作用一样,无始以来的烦恼习气非常严重,短时间内起到显著效果也十分困难。五十万加行的数量为什么如此之多?因为需要百般的方便力进行对治。必须长年累月闻思修行的目的是什么?因为唯一通过精进的观察、修持方能获得证悟,否则离一切戏论的本义不会轻易现前。究其根本,如若未通过各种方法将执著遣除,智慧就无法显现,因智慧光明与执著的黑暗绝对不会并存的缘故。 庚二、叙彼理由: 因为耽著迷乱相,与见真义相违故, 串习世间黑暗中,难获真如之光明。 相续中贪嗔痴的迷乱相与见到万法本性的真如智慧,这二者是直接相违的。因明中相违可以分两种,即外境中水与火般的相违,以及自相续中烦恼与智慧的相违。自相续中,智慧与烦恼不会同时存在,一者存在时另一者必须遣除。 在无始以来四种颠倒长期串习的无明黑暗之中,很难获得真正了达一切诸法的智慧光明,因光明与痴暗绝对不会同时并存,一旦相续中产生无我智慧之时,我执的黑暗自然而然也会无余遣除。如同三十日无法显现月光一样,相续中烦恼等各种实执如是猖獗之此时,证悟决定不会存在,故此大家一定要想方设法使无我的日光照射在自相续的广阔虚空当中,这时所谓的我执和贪嗔痴的烦恼黑暗必定会自然驱散。 很多修行人经常问:“我是不是已经证悟了?”其实不用问其他人,只要看一看自相续的烦恼就一清二楚了,如果烦恼与以前相比无有丝毫改变,甚至更加旺盛,那即使天天与普贤王如来面对面讲话,可能也不是真正智慧的境界,不然相续中的烦恼不会如此变本加厉、日渐严重的。 于凡夫相续中,无我的相似智慧也可以存在,很多修行人虽然没有得地,但其相续中真正可以生起不执著我的一种力量。不论世间还是出世间,依靠我执的力量会于相续中产生诸多烦恼与痛苦,因此想要获得快乐、修行想要获得提高,首要条件就是必须减少甚至根除我执,否则任何时处皆以“我”为中心,所作所为肯定都是颠倒的,由此可见,断除有我的执著相非常重要。 己二(以大圆满方式而说)分二:一、以内外因缘有别说为不定;二、显密之异同。 庚一、以内外因缘有别说为不定: 以下从密宗角度再次对此问题进行论述。有些学修大手印、大圆满的人,他们认为不用观察,只需灌个顶、求个传承,马上直接安住,没必要闻思修行。这种说法其实并不合理,密宗虽然有些弟子遇到具缘上师时,有可能很快证悟成就,但针对大多数众生根基来讲则不一定。 虽有往昔之宿缘,成熟上师加持力, 观心生住与来去,通达实空意义者, 然而如此极罕见,人人不能如是证。 在显宗个别禅宗祖师的公案中,上师稍作表示,弟子就已经豁然大悟;密宗历史上,弟子往昔的殊胜因缘已经成熟,并且遇到相续中具有传承上师大加持力的真正具相善知识,这时上师简单作一些开示,或让你观察心的来源、住处、去处,上师不可思议的加持力以及自己的殊胜善缘成熟等各种因缘和合,马上就可以通达实空的究竟奥义——自心本来即是清净、无有丝毫实质的,以禅宗说法就是恍然大悟,若从密宗角度,已经对真正赤裸裸的通彻觉性无碍通达,这种现象的确存在。 比如净土宗有具足信心的个别人确实可以往生极乐世界,但也并不是所有念佛的人都决定能够往生的。宁玛巴的传承上师,如华智仁波切、麦彭仁波切等显现上也是依靠上师的方便力很快时间内开悟的,但这种现象十分罕见,可以说是百分之一、千分之一,除因缘成熟的个别弟子外,不需修持依靠上师指点于短时间内开悟的并不多。 因此,显密所说道次第应根据大多数修行人的根基而言,不能因为个别几个人依靠特殊因缘马上证悟,就说修密法的人全部可以依靠这种方式证悟,不能这样说,密宗传承和道次第也不能依靠这种根基意乐进行建立。比如国王恩札布德在灌顶的同时已经获得了解脱,虽然依靠往昔因缘及相续成熟上师的加持力,观察心之生住去处后马上通达实空意义的人确实存在,但这种现象在佛教历史上可以说绝无仅有,非常罕见。 翻阅一下以前高僧大德的历史即可了知,除具足非常因缘的个别人以外,在成千上万人中,不需通过闻思修行马上证悟的现象实在是非常稀少。现在也是这样,并不是看过密宗法本或入了密宗就能马上证悟的,对于这一点应该分析,现在有部分人不喜欢闻思,然后对空性等殊胜法要不重视,对对治烦恼的窍诀也视而不见,大家都说密宗修起来非常简单,于是自以为是地认为只要进入密宗修行马上就可以得到成就。说起来确实如此,但并非人人都能够在很短时间内成就,不需要积累资粮,不需要经过闻思修行,得到上师加持和开许灌顶马上就获得成就,这在密宗道当中也是没有的。 德巴堪布在《定解宝灯论讲义》中引用无垢光尊者的教言说:上师是非常了不起的大成就者,弟子的信心也超越普通常人,依靠如此殊胜的因缘,通过上师直指可以马上得到成就,但对普通凡夫众生来讲并非如此,因浊世时期众生的分别念异常旺盛,根基也比较低劣,此时修持密法的人一定要注重闻思。无垢光尊者还再再强调:众生心地现在正处于胜解地的阶段,也就是依靠胜解获得成就,故而我所宣说的心地法门也处于胜解地的一个层面上,再者,因心地法门是诸乘之最上乘,故唯有闻思究竟者才能圆满通达。 确实如此,很多人认为修无上大圆满没必要闻思修行,但无垢光尊者他老人家说:此心地法门现已位于信解地的时刻,且其属于诸乘之顶的原因,必须精进闻思至究竟后方能圆满通达。所以,产生“修密法不用闻思”这种想法的人,一味地盲目修行,将闻思弃之一旁、置之不理,当然真正具足信心的话,虽然没有闻思修行,通过非常虔诚的信心祈祷也可以证悟,这一点不能否认,但大多数人最好先依靠闻思断除增益、怀疑,对因果、佛法等生起真实定解,之后再如理如实修持,这样的道次第不会错乱。 所以无垢光尊者说:密宗虽有成就法门,但并非人人都能很快时间内迅速成就。 庚二(显密之异同)分二:一、宣说同分;二、密宗尤为超胜之理。 辛一、宣说同分: 探求本来清净义,必须究竟应成见, 仅从离戏分而言,二者无有差别也。 虽然说具缘利根者修行无上密法可以很快证悟,但不一定人人皆是如此。宁玛派最高的法要即是本来清净之实义,对此欲想深入探究、通达,真正了悟万法本来清净实义的话,就必须通达中观应成派的究竟见解。 大圆满若分则有本来清净、任运自成两种,其究竟实相在本来清净的真正正行中宣讲得非常清楚,而欲对此进行抉择,就必须通达中观应成派的见解。 很多人认为,修学密法就不用学习中观法门,如果每天对有因生、无因生等反复观察,唯是增加分别念而已,没有很大意义,修密宗大圆满,只要在它最高的见解——本来清净当中直接安住就可以了。 藏传佛教各高僧大德的传统也有所不同,自古就有很多大德非常反对学习因明,而是直接学习中观,根本不赞成弟子多方辩论。对个别众生的根基来说,唯一静修非常好,但末法时代,就一般众生而言,按次第闻思中观,既符合麦彭仁波切的观点又相合龙钦巴的究竟密意,对宁玛巴自宗来说,在全知龙钦巴和麦彭仁波切的观点以外建立宗派的话,本质上来说是非常困难的。也许这些高僧大德具有一定密意,不然从表面来看,反对学习中观、因明确实不太应理。 这里说,真正要通达大圆满本来清净的意义,就必须精通中观应成派的究竟见解。中观应成派当中,尤其“中观三论 ”在藏传佛教当中十分重视,对这些善妙论典精进闻思,真正通达中观意趣之后,修行密法不会出现歧途和困难。因为在学习中观的过程中,相续中的许多增益、怀疑和分别念都已遣除,这时修学密法非常保险、非常稳固。 因此,麦彭仁波切说首先精通中观应成派的见解,之后再修学大圆满非常殊胜,这时歧途少、障碍小,不容易出现差错。《上师心滴》当中有很多教证说,如果具足中观基础,那对佛经的究竟密意进行解释也可以不费吹灰之力,但从来没有听过中观、一点显宗基础也没有的话,即使根基非常好,直接听受《上师心滴》确实相当困难。之所以说欲探求大圆满本来清净之究竟奥义的最好途径,即是首先通达显宗中观应成派的见解,原因即在于此。 大中观与大圆满,从离戏分而言,二者的见解相差无几。见解可分有法见、自证见、法性见。《大幻化网》中讲到许多见解的分类,一般从离戏角度也即法界见解来讲,大圆满和大中观的见解无有差别。无垢光尊者在《胜乘宝藏论》中说:从衡量离戏的角度,中观大部分的见解相同于大圆满见,但中观所抉择的空与大圆满抉择的光明不灭却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因此说,仅从万法皆为空性这一点上,显宗与密宗见解完全一致。 这里牵涉到很多问题,如果说密宗见解已经超越显宗的话,现在汉地有些人无法接受。这种现象在藏传历史上以前也有现在也是有,一方面来讲确实情有可原,他们认为佛教的密意都是相同的,因此从见解上也应该相同,如果通达般若空性可称之为显宗最高的见解,而密宗从空性衡量时也是最高的,但实际万法除空性离戏外是不是其他何者也不存在呢?并非如此。万法的本体,从名言来讲既有空性离戏的部分,也存在光明不灭的一分,当然这并不是从胜义角度所作的区分。显宗如《般若经》等经典中对空性离戏这一侧面十分圆融地作了宣讲,因此麦彭仁波切说,从空性离戏衡量时,显密见解没有差别。 比如红色的柱子,它是有为法、是无常的,无常和有为法从本体来讲完全一致,而从名言作用角度则是分开的。或者说火有燃烧和热两种特性,从本体来讲二者一味一体,从反体而言,若仅抉择其中一者而对另一者置之不理的话,可以说并不完整。同样,万法从空性和光明的本体来讲,显宗所抉择的见解不是十分圆满,因显宗见解尤其在般若空性中未对光明这一分进行宣说,从离戏空性来讲,显宗抉择得非常圆满而且究竟,再没有比它更高的见解了,这一点密宗也如此承许。无垢光尊者在《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中抉择他空时引用了很多《宝性论》的教证,原因是此论已经涉及了第三转*轮的光明,也就是说,显宗对如来藏的本体进行了抉择,但对于光明部分实际并未清晰透彻地如理分析,也不如密宗宣讲得殊胜。 密宗对于光明这一分不但作了非常细致的分析,十分殊胜,而且在修法上,如修明点等于显宗根本无有。当然,这一点对于密法和大圆满不了解的人来说,不见得很清楚,而实际对柱子等法进行抉择时,显宗对红色柱子为空性这一分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对其无常分却仅以隐藏方式进行了抉择,并未作明显透彻的分析,而密宗既讲了空分也详细抉择了无常分,对二者宣讲得均十分圆满。 如果说:显宗已经对空分圆满抉择了,还有什么必要再次分析呢? 万法的本质不仅仅是离戏空性的,还有光明不灭的一分。我们可以看一下《般若经》,对光明不灭这一分它是如何宣讲的?虽然口口声声一直说“现空无二”,对空确实已经非常圆满地抉择了,但所谓“现空双运”当中的“现”,显宗在抉择见解时又做出了何种判断?因此,从空性角度显密确实无别,而从显现的自性光明方面,显宗却只是简要涉及,并未详细抉择。很多人认为《宝性论》是显密结合的一部殊胜论典,如同显宗与密宗的桥梁。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它对如来藏光明通过隐藏、比喻等方式进行了宣说,而密宗则通过上师窍诀,使凡夫如同现见色法般清晰了认到如来藏的自性光明,因此十分殊胜。 当然,从某一角度说显宗见解最高也未尝不可。对这个问题,我在《藏密问答录》中稍有提及,但不具足窍诀恐怕很难了达其中的真正含义,个别人在网络上说:密宗见解超越显宗这一点不能承认。如果不承认应该说出自己的理由,仅仅依靠不承认来建立宗派恐怕不太合理。 如果有时间,非常想针对这一问题跟他们好好讨论一下。这不是个人问题,有很多人都不知道密法的殊胜之处,作为宁玛巴的传承弟子,如果只是说“密法殊胜”也不行,应该结合佛陀三转*轮详详细细地分析,明朗罗扎瓦说:无垢光尊者在《七宝藏》当中抉择了空性见解,而在《心性休息》中对他空——三转*轮进行了解释,无垢光尊者为什么将自空、他空都承认为了义呢?原因就是佛陀的第二转*轮和第三转*轮并不相违。以此说明,空性与光明应结合起来修持,否则仅仅修持空性,那光明这一分已经远离了。 对于光明这一部分,有人认为是明清的或者眼睛所见到的,其实这都是分别念的境界,真正如来藏的本体并非如此。如来藏本体并非仅是空性一分,还有不可思议的光明,世俗中,麦彭仁波切所说的色身之因、慈悲之因,都是从如来藏明分进行抉择的。因此,从法性见来讲可以说相同,但在自证见和有法见方面有很多不同特点,还是存在许多相异之处。 不过这些道理,对于连离戏大空性都不知如何抉择的人来说,即使给他们宣说也是非常费力的,像果仁巴、宗喀巴大师,他们对中观等佛理都已精通无碍,这样辩论起来也很有价值,不然,跟一些所谓的“大法师”们辩论之前,先要对离戏论作一番解说,那还辩论什么呀?白费唇舌而已。 从离戏分而言,显密无有差别,对此应深信不疑,那是不是显宗和密宗一模一样,完全相同呢?也并不是这样的。 辛二(密宗尤为超胜之理)分二:一、以何者超胜;二、通达彼义之途径。 壬一、以何者超胜: 为遣空性之耽著,密宗宣说大乐智, 离境有境亲体验,空乐无二之法界。 显宗通过推理将万法的空性进行了详细抉择,对离一切戏论的空性存在相当大的执著,认为万法就是空性的。即使显宗自己不承认,抉择时,口头说起来也是离一切戏论,但凡夫心里“不存在”的执著分别仍然相当严重。 密宗从抉择离一切戏论方面确实没有什么差别,但为了遣除显宗对空性的执著,密宗宣说了大乐智慧,也即现与空无二无别、远离一切迁变的智慧。对此大乐智慧,并不仅仅是在论典中泛泛叙述,而是通过上师窍诀,以远离境、有境的方式亲身体验。对大圆满稍有认知的人,知道心不仅是空性,而且是与大乐无二无别的,对此空乐无别之法界,通过远离境和有境的方式可以亲自体认,这就是密法真正的特点。显宗虽已抉择了离一切戏论的空性,但是否可以通过远离境与有境的方式亲自体验这种大乐智慧呢?绝对无法做到。 此处需要提醒的是,有人认为快快乐乐的境界即是大乐智慧,或者自相续产生极大的快乐,这就是大乐智慧。前段时间,有一位居士说自己现在修得非常好,经常处于乐空无别的境界中,我问他:“所谓乐空无别是怎样的?”他说:“这是密宗最高的境界,最快乐的就是乐。”现在很多学密宗的人,都认为大乐智慧就是心中特别快乐,另有些对贪爱无法对治的人,将男女之间的贪爱称为一种乐受,这些说法都已经完全颠倒了。密法中所谓的“大乐”以凡夫分别念根本无法诠解,分别念中的“乐”在密宗当中不是乐而将其称为苦,为什么呢?暂且不说密宗,《四百论》云:“无常定有损,有损则非乐,故说凡无常,一切皆是苦。”所有的感受均为无常,属于三苦当中的行苦。《宝性论》及果仁巴《入中论》的讲义中都说:大乘认为,一切无常法皆是苦性。不仅大乘,乃至小乘也认为一切乐受都是苦的本性,讲四法印时也说到“诸受皆苦”,只要存在一种感受,其实就是痛苦的自性,不能称为乐,唯有感受无有任何迁变的智慧境界,方可称为大乐智慧。 对大乐智慧千万不要误解,有些修行人说要找空行母,享受大乐智慧。那你是在故意毁坏密乘戒,密宗所谓的大乐智慧并非凡夫所想象的乐受,分别念当中的乐受全部是无常的,不离行苦,何时无常、痛苦的本性真正转变为一种智慧,才能将之称为乐,这样的大乐智慧在《时轮金刚》、《大幻化网》中都有讲述。学习密法时对某些特定名词一定要掌握,在佛教历史上,依此毁坏密乘戒而堕入金刚地狱、千百万劫中受苦的公案非常多,究竟而言,密宗的真正含义必须依靠善知识才能得到。 意思就是说,密宗为遣除对于空性的执著,已经宣说了无有迁变的大乐智慧,如此殊胜的大乐智慧,依靠上师的窍诀、通过远离境与有境的方式自己可以亲身体验。莲花生大士说:“远离迁变本体空,空性自体即光明,光明大悲即不灭。”意即空性、无常均是一种苦受,不属于大乐智慧。个别人以凡夫分别念认为大乐智慧就是很快乐的,就像在山里得不到蔬菜,突然找到一点时的快乐一样,但将这一点称为大乐智慧的话,那牦牛也已经具足大乐智慧了,修学显宗也不是得不到这种智慧。真正来讲,通过上师窍诀将境、有境甚或自己的一切分别念无余灭尽,在远离诸分别的过程中,获得无有一切思所的境界,这就是所谓的“空乐无二之法界”。 此处“乐”是远离一切迁变的光明本性,“空”即离一切戏论的本性,此二者无二无别的境界即为“乐空无二”。不然像有些人认为那样——“我非常非常快乐,这就是乐空无二”,倘若如此,乐的时候不空、空的时候不乐,又怎能称为乐空无二呢?真正的大乐是无有迁变的,如来藏的本来面目在显宗无法直接享受,密宗却并非如此,它可以直接享受到如来藏的本体空性与自性光明。 无垢光尊者在《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中引用诸多教证,以及释迦牟尼佛《大鼓经》对第三转*轮着重赞叹的原因,就是其中所宣讲的光明相当接近密宗。因此希望有智慧的人对密宗所说的“乐”能够善加理解,也就是说,无有痛苦之故远离无常,远离无常的如来藏本体光明可以暂时理解为乐。《大幻化网》将“空”称为本来清净,“乐”称为等性,也即抉择正见时常说的“等净无二”。 这种境界一般显宗很难接受,麦彭仁波切说:凡夫人依靠加行喻智慧可以认知自心本体,可称之为现量见到,它属于一种喻智慧。一般真正见到心性本体需要到一地,但现在以比喻方式可以通达自心本性、万法本性,因此称为喻智慧。虽然称其为现量见到,也只是名言说词,真正现量见到唯到一地之后才可以。 现明觉性此三者,即是大乐之异名。 对此,很多上师都有迥然不同的讲法。上师如意宝对此解释为:玛哈约嘎是现空无二、阿努约嘎是明空无二、阿底约嘎是觉空无二,实际就是大乐智慧的异名。 正如前文所讲,如来藏光明无有迁变解释为大乐智慧的异名也可以。或者说,显宗将如来藏本性叫做现空无二,外续及阿努约嘎以下称为明空无二,阿底约嘎称为觉空无二,实际就是密宗所说“大乐智慧”的异名。但这样的智慧在显宗仅以“现”来代替,明与觉并未体现,中观经常说“现空无二”,《般若经》中只讲到现,可现是怎样现的呢?现的比喻及现的道理并未进行清晰抉择,越来越上到玛哈约嘎、阿努约嘎时,现空无二已经抉择为明空无二,至大圆满时通过上师的窍诀已经真正觉悟了。有时名词上的“现”、“明”、“觉”有一层层增上的不同窍诀,如若说大圆满与显宗窍诀完全相同肯定不行的,从显的角度的确有天壤之别。 以此现分之色身,乃至世间依利乐, 救护一切诸有情,究竟大悲之自性。 密法抉择光明现分的见解极其重要,其实它就是色身,也即如来藏的光明,比如离戏空性属于法身,而现分是色身,只不过众生未能认识,若对其有所了认,现分实际就是化身与报身,但这一点显宗抉择的不是很圆满。《现观庄严论》的讲义中,有些上师说“佛陀的尽所有智与如所有智,显现为人的形象来度化众生,这就是化身”,一般《现观庄严论》中智慧与身解释为一味一体,并未分开,虽说是能依所依的关系,究实而言其实是一体的。因此,化身就是现分,依靠此现分,乃至世间界中一直存在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也就是究竟的大悲自性,从因地来讲,大悲与空性也是无二无别的。 《札嘎山法》中说:现空无二中,现就是大悲心的意思,所谓的现空无二也可称为空性大悲藏。现也即大悲,大悲之本性就是色身,色身之本性就是如来藏光明这一分。但显宗对此并未很好地抉择,密宗依靠上师窍诀以及各种修法可以抉择出来,因此对这一点千万不能轻视。如果这一点不具足,那大悲之现分能否抉择也十分困难,对法身空性部分,依靠显宗密宗怎样抉择都可以,但成佛以后,不论自己还是其他众生,利益众生的大悲现分这一点,现在因地时依靠何种方法进行抉择?这一点在显宗《般若经》中也只是说:心无有心,心之自性即光明。仅仅以隐藏方式而未明显宣说,后学者如果不具足上师窍诀确实很难通达。 是故依照自本性,不住有寂大智慧, 于本基中如是住,修持空乐智慧道, 甚至仅于即生中,亦能现前双运果。 每一个众生或一切法,按大圆满说法——本体空性、自性光明、大悲周遍,或不住轮回也不住涅槃的智慧,在每个众生相续中圆满具足。十分可惜的是,人们对此并未察觉,虽依靠显宗空性法门进行抉择,但只是对其中的一部分也即法身这一分可以抉择,对现分的色身没能涉及,需要通过无数劫的积累资粮才可以显现。而密宗通过自身安住、上师窍诀等方便道,顷刻就可以挖掘出深埋地下的如意宝藏。 “空乐智慧 ”可从两方面解释,依显宗观点,《般若经》的空性法门与如来藏的本体光明自性不灭无离无合,就像柱子的无常与有为法一样,此乐空无二之道,通过显宗第二转*轮与第三转*轮的修道方式进行抉择,通过三个阿僧祇劫能够成佛。而密宗,依靠玛哈约嘎和阿讷约嘎,空是智慧圆满次第,乐是方便生起次第,一般从外续部来讲,通过圆满次第与生起次第的修持可以成就。按大圆满说法,自己本来具足的智慧通过修持本来清净之道,即万法抉择为自性本空,而观明点、修托噶等也即任运自成称为乐,如此抉择之后,如来藏的本体空性自性光明,通过传承上师的窍诀教言,修持空乐无二或智慧方便无二或任运自成本来清净之道 ,即生就可以获得金刚持如来的果位。这就是密宗见解上的特点——对空性、光明都具有一种强有力的见解,具足这种见解之后,修行随之行持,最后也可以获得如是之果。 这里已经讲了显密在见解上迥然各异之差别,某个角度来讲,二者虽然有相同之处,显宗的见解确实非常殊胜,与密宗没有差别,以前萨迦班智达说“宁玛巴的见解在离戏论以外还有一个法,那这样已经成为有戏论了”,后来麦彭仁波切及诸多高僧大德对此作了答复:从空性方面是离戏论的,宁玛巴也再没有更高的见解,但从光明来讲却远远超胜显宗。显宗认为《般若经》的见解至高无上,但很多人认为第三转*轮仍然未能详细抉择光明分,因此,从光明角度密宗已经完全超越显宗。 有人非常疑惑:显宗所讲道理与密宗实际是一模一样的,比如一转*轮、三转*轮都对显现光明作了抉择,那密宗也不会再高了吧? 并非如此。从离戏论来讲,二转*轮以上再没有更高的,但在光明方面,显宗并未细致入微地进行抉择。这一点通过阅读显宗经典即可一目了然,显宗任何一部经论中也未讲到将光明道用的修法,比如大圆满中生圆次第的观本尊、观清净等修法根本不具足,显宗仅以隐藏方式稍微涉及,因此在光明方面密宗绝对是超越显宗的。 对于光明这一分,有些宗派根本未曾提及,只是说般若见解最高;有些虽然提及,却完全是根据显宗教义进行宣说的。但显宗经典对这方面讲述得根本不明显,《涅槃经》说:十地菩萨尚且无法清晰见到如来藏本性。因此,不论是黄教外续部的解释方法,还是宁玛派玛哈约嘎、阿努约嘎的解释方法,都已经远远胜过显宗见解。 壬二、通达彼义之途径: 着重宣说本义中,基道果三不可分, 金刚乘果四灌道,觉空自然智慧者, 即是光明金刚乘,此乃诸乘之归宿。 前文说观察时在自相续中必须要生起一种定解,此定解可以通过显宗、密宗两种方式获得。现在是密宗方面的定解,修学密宗者应该闻思修行,之后了知无上大圆满的真正殊胜性,了知其为一切佛法之根本、一切佛法之来源,一切佛法从无上大圆满的续部中全部可以显现,对这一点应清晰了知。 此处主要讲本义中基道果不可分割。密宗金刚乘与显宗有所不同,显宗如《大圆满心性休息》所讲一样,一般密宗以能遣所遣的方式安立因果,显宗以能生所生的方式建立因果。因此,显宗与密宗所安立的基道果在本质上迥然有别,本义中一切万法本来显现之基和密宗现空双运之基,以及法身所摄之果,按密宗来讲是不可分割的,如此殊胜的道理唯有密宗金刚乘能够如实宣说。 密宗宣说的方式或使人们通达的最好方式是什么呢?即第四灌顶。一般密宗玛哈约嘎以上都有四种灌顶——宝瓶灌顶、秘密灌顶、智慧灌顶、句义灌顶,而密宗最殊胜的意义唯有依靠第四灌顶才能真正开启并了达其究竟本义。 有些人问:“可不可以修大圆满?”要修大圆满必须经过第四灌顶,而外续部进行的五佛冠或者水的灌顶不属于密宗无上大圆满的灌顶。 现在有人说想看《上师心滴》,自己已经灌了文殊大圆满顶。但文殊灌顶也有些不同,上师如意宝曾经在五台山造有一个文殊大圆满灌顶,这是妙用觉性灌顶,可以包括在第四灌顶中;而法王如意宝在成都造的文殊智慧勇士灌顶仅是一般的密乘灌顶。如果只获得一个文殊智慧勇士的灌顶,那可能想看大圆满法本还有点困难。 密宗真正不可分割的基道果的道理,唯有通过第四灌顶才可了知其真正含义。因第四灌顶中主要依靠水晶球认识自心本性,心的本性于基时如何存在,这一点通过灌顶之道现前,最后安住于此境界可以现前它的果位。因此修行时主要依靠光明之心进行抉择,像外续部是依靠他法希求佛果的,而内续部则通过自心寻求佛果,通过种种方法使自心显现,并不是在其他刹土或其他地方寻找一个佛果。以何原因称为金刚乘呢?其他乘根本无法穿破,如同金刚一样,故将其称为金刚乘,这样的果乘,通过第四灌顶道用后,可以现前觉空自然本智。 得到第四灌顶后,通过大圆满本来清净的方式抉择空光明,以任运自成抉择明光明——显现光明。有些续部分空光明、显现光明两种,任运自成所抉择的是自然显现光明,如此抉择时,觉空自然本智可以现前,如是之道即为光明金刚乘。也就是首先在具相上师面前获得第四灌顶,之后可以修持无上大圆满真正正行方面的窍诀,经过如理如法的修持之后,才可以获得如前所讲的双运果位,或对自心本来面目能够真正通达了认,此即称为光明金刚乘。 “约嘎”有瑜伽之义,很多注疏中将阿底约嘎称为明点瑜伽,因本来觉性的唯一智慧明点能够现前,所以称之为明点瑜伽或阿底约嘎。阿底约嘎无上大圆满实际唯是一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事续、行续、瑜伽续以及玛哈约嘎、阿努约嘎,如同百川汇入大海一般,所有诸乘均会融入于阿底约嘎之一乘。前译派的《大海续》中说:无上大圆满是诸乘之来源,所有乘最后均需抵达此一乘,因此称其为诸乘之总集。应了知无上金刚乘——大圆满是最殊胜的,不论从修行的窍诀、力量等哪一方面进行衡量,都是最为殊胜的,对此诸位应生起稳固定解。否则只是口头上说大圆满最殊胜,却根本不知道到底殊胜在何处,只是说第四灌顶中这样讲的,那第四灌顶所抉择的意义是什么?自己行持过程中,对其中所讲窍诀的殊胜性根本一无所知,只在口头上说“无上大圆满最殊胜”也仅是自吹自擂而已,没有任何实在意义。 己三(真实宣说修行次第)分三:一、最初观察极为重要;二、中间观察、安住轮番而修;三、最终自然安住。 庚一(最初观察极为重要)分四:一、观察引生定解之理;二、以次第观察之必要性;三、所引定解之相;四、摄义。 辛一、观察引生定解之理: 乃至未生定解前,方便观察引定解, 已生定解于彼中,不离定解而修行。 前面通过显宗方式引生定解的道理已经宣讲完毕。修密宗者同样需要定解,如果不具足定解,就不会生起信心,即使生起信心也不稳固,这方面的道理也已做过宣讲。下面说,这样的定解对显宗、密宗都非常重要,乃至对现空无二的究竟本义没有生起真实定解之前,应依靠各种各样的方便方法使自相续生起定解。 生起定解的方便方法非常多,比如依靠中观理念观察生起定解,像外国的一些科学家与心理学家,他们花了很多时间,利用大量的人力、财力专门研究学术,佛教徒如果能够长时间研究有关显密方面的教理,那一定会生起定解的。一般佛法方面的道理不像世间学问,世间学问越学越乏味,既得不出正确结论也不会产生很大意义,但有关佛教方面尤其中观、因明,若能花时间修学的话,一定会生起定解,这是通过观察的方法使自相续生起定解和智慧。 或者,通过忏悔罪障、积累资粮、祈祷根本上师的方式于自相续中生起定解,比如一边广泛阅读相关书籍,一边祈祷上师——愿我相续中早日对显宗密宗空乐无二的境界生起稳固不变的定解,这样在诸佛菩萨面前经常祈祷,自然而然会在相续中生起定解。不管怎样,相续中还没有生起坚固不退的定解之前,一定要想尽一切办法,或者通过安住祈祷的方式,或者依靠观察研究的方式,使真正的定解在相续中生起来,生起定解之后就没有必要再次去观察,自相续真正生起殊胜善妙的定解之后,于此定解中经常安住,不离定解而修持。 已经对现空无二产生定解后,应通过坐禅、修持使自相续的定解一直不舍弃,比如有些道友对密宗已经不间断修持五、六年了,这说明他相续中对密法有了一定的定解。定解的范围非常广,不管哪一种境界,有一个坚定不移的理念实际就是一种定解,这种定解时时刻刻都不应离开。 如果依靠像上师如意宝这样的具相善知识,在学院中如如不动地安住,无论如何都不会轻易离开殊胜定解的,一旦离开学院到了其他环境或大城市当中,相续中的定解可能很快就会消失无遗。定解不离开的首要条件,就像《札嘎山法》所讲那样:依止上师应如同孩童抓住母亲的衣襟一样,始终也不放开。现在我们刚刚起步,不管出家人、在家人,定解虽然会具足少许,但离开上师以后,可能很快就会被外面喧嚣城市中的烦恼之火焚毁无余,因此大家不要给自己找出许许多多的理由离开上师。 前段时间讲了《札嘎山法》以后,现在很多金刚道友请假时根本不说要回家看父母,他们知道这样说上师肯定不会同意,现在普遍的理由都是说“我生病了,需要回去看一下”,这样的话,上师、管家也不能说不让他看病。但其实有些看病的人可能到成都的时候病就已经好了,根本不用去医院。实际你在上师面前怎样说都无所谓,关键看你自己,有些人根本没有生起定解,有些人虽然生起了些许定解,但由于不具备正法的真实基础,这样的定解非常不稳固,如果到了城市里,定解很容易就会离你远去的。 所以在未生起定解之前,要想方设法生起定解,生起定解之后要尽心尽力地守护,使定解不要离开。定解有很多含义,各位应从广义角度进行理解,比如对生死轮回的定解,对因果不虚、人身难得的定解,以及无上大圆满觉空无二的定解,定解的种类非常多,作为佛教徒,不能仅仅以信修学,不离定解还是十分重要的。 定解犹如明亮灯,能灭颠倒分别念, 于此应当恒勤修,若离复依观察引。 在四周充斥弥漫着外道邪教猫头鹰之狂叫声的五浊黑暗之时,对佛法生起的殊胜定解就如照亮一切色法的明灯一般,能够将暗世众生相续中的无明邪见一一遣除,比如对佛法的空性真正有所认识,则于外境或人产生的实执轻而易举即可斩断,因此,依靠定解光明可以无遗遣除无明愚痴之黑暗。 定解对修行人来说非常非常重要,真正的定解生起时,哪怕成千上万的邪道、邪师来到面前,自己也不会步入歧途;否则不要说外道,普通世间人对你说因果不存在、空乐无二的境界是虚假的,自己的见解行为也可能马上随之转变。 依靠定解可以遣除一切执著分别念,故应努力精进地生起如此殊胜的定解,如果离开了定解,就应再三观察、分析,想尽一切办法使定解生起来。在座有些人,以前定解确实非常不错,但后来以业力现前、恶友影响等各种各样的原因已经退失了。这些人还是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使定解之根复活,不然如此殊胜的定解还未开花结果就已经奄奄一息,马上成为枯木朽枝,那实在太可惜了! 辛二、以次第观察之必要性: 故修大乘见解时,最初观察极重要, 若未以妙观察引,岂能生起妙定解? 有些人认为修持大乘见解时不需观察而是直接笼统安住,这种说法明显不合理。最初时观察非常重要,不论修学宁玛巴或其他教派都是如此,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论》中再三说:“初学者首先需要有空的执著,否则无法得到双运离戏的境界。”麦彭仁波切在因明论典及《观住轮番净心法》中都讲到了观察的重要性。 依靠麦彭仁波切和上师如意宝的加持力,在学院的修行人修行过程中不一定会出现违缘和歧途,因为很多人首先已经对修行中的种种歧途、障碍有所认知,不然没有善知识引导,最初就开始安住修行,这样危险性确实非常大。因此,不论修习大圆满还是大中观,最初观察极为重要。 若未生起妙定解,岂能灭尽劣增益? 不论现空无二还是因果不虚,首先应以观察作为前提,以此引生定解,否则定解不会在相续中无缘无故生起来。 以世俗中“因果不虚”这一道理来讲,除具足前世极其殊胜的因缘、上师摄受的个别利根者外,在如此黑暗笼罩、邪见充满的社会环境中,未能进行如理闻思观察的人,对因果很难真正生起信心,信心没有生起来的话,定解如何产生呢?非常困难的。相似的定解或许有一点,但对于真正为什么因果不虚的道理却很难通达。 或者,“现空双运”的定解若未生起,怎么会灭尽现空双运违品之增益?认为“不是现”、“不是空”等邪见分别念如何能够灭掉?不会灭尽的。相续中的定解未生起来的话,违品增益不可能灭尽。 若未灭尽劣增益,岂能灭除恶业风? 恶劣分别念的增益如果未能灭尽,相续中必定会蔓延无边无际的邪见,这样一来,世间轮回之恶业风又如何能够停息? “业风”是密宗术语,显宗称为业和烦恼,也即轮回之根本。此处“风”并非四大中所指的风,由于业力有动摇的本性,随着众生流转不停而再再转变,故将其动摇的一分称之为风。并不是外器世间的狂风,中阴身也有业风吹袭,但此处主要从动摇角度安立为“风”,比如《句义宝藏论》中有“心骑着业风的野马”这一说法,也即由于心动摇不定,故将其比喻为骑着业风的野马。 若未灭除恶业风,岂能断除恶轮回? 恶劣分别念之业风若未断除,则依此业力必定显现轮回三有。 陈那论师说:除恶分别念外无有其他轮回。从因果侧面来讲,轮回之因当然是业和烦恼,但从本性来讲,除分别念外再没有其他的轮回。所以说没有断除恶业风,又怎能断除恶轮回? 很多人想要从轮回中获得解脱,真正欲求解脱必须通过观察在自相续中生起一个善妙定解,定解如果没有生起而一直放任自流下去,那在轮回中是没有办法获得解脱的。 若未断除恶轮回,岂能灭尽恶痛苦? 如果没有断除三界轮回,怎能灭尽相续中形色各异的痛苦? 众生只要在轮回中流转不息,必定会不断感受各种各样的痛苦,这一点在《四百论》中讲得非常清楚,即使感受少许安乐,也会马上变成痛苦之因。因此,乐受也是苦之本性,一切法都不离行苦,对此没有生起定解就无法从轮回中解脱,依此则会不断在三有中流转,从而感受无量无边的痛苦。 有些修行不好的人在生起痛苦的时候,认为“我这个人真是命苦”,其实并不是你一个人感觉很苦,三界轮回中有无量无边的众生,他们一直都在感受难忍的痛苦。当然,因业力深浅不同以及修行好坏的差别,每个人对待痛苦的方式也各不相同,有些心比较堪能的人,不论遇到身体还是心里的痛苦,都敢于面对并且会精进对治,念经修法也非常容易安住下来;有些人却很难将各种违缘痛苦转为道用,遇到小小的感冒或者稍微有点不顺心就垂头丧气,痛苦得不得了。总而言之,三界轮回中的每个众生都非常痛苦,只是有些人可以将它转为道用,所以真正想要脱离轮回苦海获得解脱的话,一定要详详细细观察,以此引生善妙的定解,否则所谓的“离苦得乐”也会如同空中鲜花般虚无缥缈。 这部《定解宝灯论》非常殊胜,其中既讲到观察辩论的方式,也讲了实修的窍诀和次第,通过闻思本论,很多人相续中真正已经生起了定解。现在汉地有些佛学院也在招生,看了他们的课程安排之后,觉得能在这里闻思修行真的很有福报。虽然不能说学习地理、历史、音乐等世间学问绝对无有利益,但仅以《定解宝灯论》这一部论典来说,不论对人生道理地阐述还是有关修行次第的教言,所谓的世间知识确实很难与之一较短长,这一点有智慧的人必定会对之洞如观火,了了分明。 上师的摄受力确实不可思议,大家对此应生起欢喜心。虽然在如此恶劣的轮回中非常痛苦,外面天气也如是的寒冷,但内心真正对法生起定解之后,这些小小违缘很容易就会如同雨后日光驱散乌云般渐渐销声匿迹,不会有什么困难的。 辛三、所引定解之相: 轮回以及涅槃法,其实无有贤与劣, 证悟等性无贤劣,即是善妙之定解。 真正的定解有许多层次,阅读佛经论典时需根据不同场合来理解其不同内涵,若不分场合而作一概解释,如盲人摸象般妄下断言,则必定会因片面理解而导致修行惨败的下场。 痛苦自性的三界轮回与清净善妙的涅槃之法实际无有贤劣之别,密宗对此宣说得非常清楚,即使显宗也是如此宣说的,龙树菩萨在《中论》中说:“如来之本性,即众生本性,如来无有性,众生亦无性。 ”又云:“众生与佛陀,无有少差别。 ”万法的真正本体远离一切戏论,而离戏论之本体即万法本性,如此类推时,众生心之本性即是如来,如来于众生前也是以大悲周遍的方式显现。为《现观庄严论》做注疏的个别论师说:如来实际是显现在不净众生前的一种相。众生所见的佛陀仅是一种化身,释迦牟尼佛除成所作智以外无有他者,智慧的本体实际就是我们的心,因此轮回、涅槃根本无有好坏之分,此二者是一味等性的。这种等性无二的境界,在密宗讲述得非常明了,比如于地狱正感受痛苦的众生与清净刹土中享受安乐者无有差别、造五无间罪者与行持佛法者无有差别。而显宗实际在究竟见解中也抉择了等性无二,对此可以参阅《中论》、《入中论》等论典。 善妙定解并非是,舍弃轮回成涅槃, 表面词句虽相违,义不相违道关键。 真正善妙的定解并非舍弃恶劣轮回而获得清净涅槃,就像沦为乞丐的王子终究会成为国王一样,心之本性于迷乱时即为真正善妙的自性。如同眼翳者并非去除了海螺的黄色而使之变为白色,其实黄色海螺的本体即为白色,只是具眼翳者没有认识而已。 那前面不是说依靠生起殊胜定解脱离痛苦的轮回,此处又说并非舍弃轮回获得清净涅槃,这两种说法难道不相违吗? 不相违。表面看来,佛教中有很多名词互为矛盾,如现不是空、空不是现,或者某些场合中说舍弃轮回现前涅槃,某些场合则说轮涅同体,无需取舍。实际完全不相违,首先通过观察分析生起一种定解,认识轮回的恶劣本性,而真正达到此种殊胜境界时,就会了知轮回、涅槃二者完全不相违,这就是佛教的特点,也是修行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辛四、摄义: 见行窍诀此密要,当以观察品其味。 归纳而言,密宗轮涅无别、一味一体的等性见解非常殊胜,由见解善妙之故,无取无舍之行为也十分殊胜。如此殊胜善妙的见行之要,若能真正品尝无垢光尊者、麦彭仁波切的教言美味并亲身体会的话,对滋长我们的智慧法身绝对会有极大帮助。 现在有些人认为:会供品中如果没有肉类就不圆满。这是非常大的一种邪见,实际会供时观想肉类也是可以的,如果非要将一块血淋淋的肉放在桌子上,虽然认为它很不清净,但以“诸佛菩萨非常喜欢吃肉”的分别念进行供养,这样不但没有功德反而会产生极大过患。有些续部中虽然说会供时需要肉食,但其中所蕴含的意义并非凡夫分别念中所想象那样,当见解达到最高时,行为可以随顺行持,这时以五肉作会供确实有功德,不然本来没有得到无上境界,却做一些无上的行为,恐怕很难获得真正的悉地。 诸如现空双运、等性无二等善妙见解,以及无取无舍等行为之密要,通过观察之后可以了知,何时应以现空无二进行抉择,何时自己的行为应无取无舍,对于行为随同见解如理抉择的窍诀,在其他论典中少之又少,而我们现在已经遇到了如此殊胜的论典,应该运用自己的智慧细致入微地抉择分析,静心品味其中所蕴藏的甘露美味,这样所生的见解坚固不会退转,自己的一生也会具有很大意义。 庚二(中间观察、安住轮番而修)分二:一、如何修持;二、彼之必要。 对于本论讲到的前几个问题,麦彭仁波切均以直接方式当下做了回答,而这里则是在建立自宗的同时对这一问题间接做的回答。也就是说,最初不需观察的说法首先已经破斥,讲到了不观察之过失;中间需要轮番修持;最后再不需要观察,以此破斥了始终都需要观察的观点。因此,麦彭仁波切自宗认为最初应该观察、中间轮番、最后不应观察而依靠所生之定解自然安住,以此方式间接驳斥了对方所承许的两种观点。 对修行人来说,最初如何观察、中间如何安住、最后如何修行,有三种过程,同样,产生定解也有三个层次,不论现空双运离一切戏论的空性定解,还是世俗中信心、悲心、出离心等定解,最初必须观察,广闻博学,从而生起坚固不变的定解十分重要;中间根据自己的境界如理如实地衡量,需观察时详详细细地观察,不需观察时自然安住。 辛一、如何修持: 中间察住当交替,观察则会生定解, 未察执著平庸时,屡屡观察引定解, 最初以观察为主,中间则是观察、安住轮番交替进行,先观察之后安住,无法安住时再次观察,九种住心 当中也有依靠此种方法进行观察的。中间阶段,首先如理如实观察使自相续生起定解后,于此定解之中安住,因此安住与观察二者不能分开耽著,一味取舍。 依靠观察对等净无二、大悲心等境界会真实生起定解,如果未作观察,就很容易执著于庸俗分别念之中,以修持大悲心而言,首先为什么一切众生皆做过自己的父母?佛教的根本即是大悲心,为什么这一点不具足则不能称之为佛教徒?在这方面依靠上师教言进行细致观察,之后于自相续中生起一种定解——大悲心必须要生起来。未观察时,平庸的执著分别念又会轻易生起,对众生的悲悯之心渐趋减弱,此时应再次屡屡地观察,如阿底峡尊者所讲到的知母、报恩等,这样逐一观察后,大悲心会再度生起。 同样,等净无二的道理也如上所述,以中观等理详详细细地观察,对万法离一切戏论生起定解后,于其中自然安住;当定解慢慢消失而产生平庸分别念时,又再再观察引生定解。 生起定解于彼中,不散一缘而修持。 所谓的定解可以从两方面解释,入定时寂止胜观双运或等净双运的境界可称之为定解,平时所说的大悲心、菩提心以及对上师三宝的信心等均属于定解。不论哪一种,当定解真正生起时应该精勤护持,比如对众生生起大悲心后,不离此悲心时刻一缘安住其中;或者等净无二的定解生起之后,于此定解中心不外散而一缘安住修持。这就是所谓的“道次第论”。 对于宁玛巴的道次第大家应该清楚。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论》中已经详细抉择了格鲁派所承许的道次第,而此处所论述的道理可以说即是宁玛巴的修行次第,也即首先观察,中间观察、安住轮番交替,最后不需观察直接于所生定解中安住。已经生起定解后没必要再再观察,如同农民在春天需要精勤耕作,之后只要耐心等待收获果实就可以了。但定解开始退转甚至消失的话,就应立刻想尽一切办法使定解再度生起,之后仍于此定解中不散安住,否则生起定解仍然继续观察,没有任何意义。 辛二、彼之必要: 定解以及增益心,二者相互矛盾故, 需依观察除增益,定解愈来愈增上。 定解产生后,与其相违背的增益自然而然会消失得无影无踪,因为一相续中两种相违的分别念不会同时存在,比如对上师三宝生起信心,此时与之相反的邪见不会存在,因此,所谓的定解与增益 不会共存。殊胜的出离心、菩提心及等净无二的定解与增益分别念二者,就如同光明与黑暗、火与水一样完全相违,绝对不会于同一相续共存。 凡夫相续中的邪执分别念有时会自然生起,比如“我”本来不存在反而妄执为“我”,这是一种颠倒分别念,对此必须通过认真细致的观察分析来遣除,否则对于“我”的实执无法断除。 通过观察断除邪执分别以后,定解会越来越增上,如同乌云被驱散后,太阳的光明会愈加明显,凡夫相续中的信心、菩提心等世俗定解,以及胜义方面的定解,已经完全被无明等烦恼所遮障,当一切障碍遣除之时,自然而然会显现如明灯般的定解。 庚三(最终自然安住)分四:一、安住之理;二、以喻说明;三、此时观察则不应理;四、遣除邪念建立胜道。 辛一、安住之理: 由上所述,观察自己的相续是否经常生起庸俗分别念,如果确实容易生起,就还需要观察;定解已经生起则不必再观察,于此境界中自然安住即可。 最终未以观察引,定解自然生起时, 安住于彼境界中,观察已成何须立? 对此第四个问题的回答可以分三个层次,即最初观察、中间轮番、最终不需观察直接安住。经过前两个阶段,到最后相续中自然而然生起大悲或无我的境界时,不必屡屡思维“某某众生曾经做过我的父母”、“做我父母时对我如何如何疼爱”,如此再再观察没有任何必要,只要见到众生、想起众生时,相续中就会不由自主地生起大悲心。 此处已经间接驳斥了格鲁派所说“始终需要观察,否则如同睡眠”的观点。到最后阶段时,始终安住于定解当中,再次观察没有任何意义,因为自己的定解通过观察已经获得,再次观察则成多此一举,如同清净的水池中已经显现了明月,若再次搅拌即会导致月影逐渐消逝不见踪影。因此,最初观察、中间轮番、最后根本不需要观察,在最终修行时只需在自己的定解当中自然安住,根本没必要观察,若仍需观察则如因明中所说那样,已经成立的法若再次去建立会出现重复的过失。 辛二、以喻说明: 若知绳子无有蛇,以此定解断蛇执, 仍说无蛇复观察,难道不是愚笨耶? 比如黄昏时将花绳误认为毒蛇,心中非常恐惧,后来通过灯等外缘了知,实际只是一根花绳,其上根本不存在毒蛇,这种定解生起后,原来因执著毒蛇所产生的恐惧之心完全可以断除。已经清楚了知无有毒蛇后,仍然反反复复地通过各种方法观察“这里没有蛇、只是花绳……”,这难道不是极其愚笨的做法嘛!唯是徒劳而已。同样,空乐无二的智慧于自相续生起之后,经常于此境界中再再安住,不需要依靠上师窍诀、中观的种种推理反复观察,这样观察没有必要。 修习大圆满的修行人也是同样,对于相似法界或心之本性已经通达时,再没必要一一观察,经常安住于明空无念的境界之中,产生分别念时通过各种方法再次安住。所以首先观察自己对于心的本性是否已经产生定解,相续中若仍然存有怀疑,再次观察十分有必要,定解已经产生则于其中安住即可,不必再枉费力气地去观察。 辛三、此时观察则不应理: 现前圣道证悟时,不以观察而修行, 现量证悟何须要,加上因之伺察意? 圣者离一切戏论的空性境界,如一地菩萨以上的境界现前时,再无需通过中观的离一多因等理论渐次观察,已经现量证悟的缘故,再次以比量成立没有任何意义,比如火已经现量见到,就没必要再次通过“前面存在火,有烟之故”的推理进行论证。 一般以现量无法抉择时,通过比量可以推知,而现量已经了知时就无需依靠比量进行推理。同样,生起定解相当于现量见到,而观察毕竟属于伺察意,如对万法不是自生、不是他生等进行观察其实属于一种推断,对这些道理已经产生定解时,再依靠上述推理就成为多此一举之事了。 辛四(遣除邪念建立胜道)分五:一、宣说真正大乘之道;二、阿底约嘎为诸乘之顶;三、大圆满超胜他法之理;四、各宗教义之异同;五、凡夫亦可相似修持。 壬一(宣说真正大乘之道)分三:一、始终观察则有过失;二、最后仍需观察不符佛经教义;三、以妙慧、智慧如理抉择。 癸一、始终观察则有过失: 倘若依照汝观点,离开观察分析时, 见义证悟若不成,则诸圣者佛智慧, 世间无害识所取,悉皆应成颠倒识, 彼等已经现见故,正当之时无观察。 某些不了义派别在宣讲胜观部分时说:对无我的执著不应舍弃,否则无法遣除障碍。 这种说法是不合理的。倘若按照你宗观点,观察在初中后三个阶段都不可或缺,否则现见真实义、证悟胜义实相等根本无法成功。如此一来,则一地菩萨的圣者智慧、佛陀的一切智智以及世间无损害根识所取之外境全部应该成为颠倒识。 为什么呢?比如无损眼识所见的红色柱子,对此不必进行观察,红色柱子即是无害眼识现量所见,此时不必依靠伺察意分别观察。对此,稍有推理概念或因明基础的人都会清晰了知,圣者智慧根本无有伺察意等分别念,佛陀的智慧更加不会存在能取所取等分别意识,而凡夫无损害根识现量所取的对境也绝对无有执著分别,因为全部都是现量见到的缘故,正在见到之此时,根本不存在任何分别观察。但你们认为上述这些境界中,初中后一定不能离开观察,观察不存在则所谓的证悟与现见无法成立。既如此,圣者的一切智慧皆已成为颠倒分别,但观音菩萨、文殊菩萨的入定全部成为颠倒分别的话,佛教中哪里还会有比这更大的诽谤!或者,如果说佛陀的智慧全部是颠倒分别,无有观察之故,那谁的智慧还能称得上真正的智慧!若世间无损害根识所见均称之为颠倒,世间上谁还能够现见万法,如此一来,世间名言也已经混然一片、无法安立了。 归根结底,依照你宗所说观点承许则会出现非常严重的过失,但承许最初观察、中间轮番、最后安住则不会出现任何过失,否则任何时处均需观察的话,修行人根本没有机会入定,对诸佛菩萨的智慧来说已经成为最大的一种诽谤,对世间凡夫的无害根识而言也将成为一大笑谈,因此千万不要如此承许。 这部《定解宝灯论》是文殊菩萨智慧当中流露出来的,你们每个人若能够在相续中熟练串习或背诵,乃至生生世世都不会转生为牦牛那样愚笨的众生。大家在闻思过程中毫无疑问会遇到很多困难,但与世间人比起来要轻松许多,世间上很多人的苦恼与困难是无法想象的,作为修行人已经非常幸运地遇到了佛法,除了闻思和修行以外没有其他琐事,因此,为了开启今生来世的善妙智慧,希望对如此殊胜的论典还是应该背诵。 有些人也许前世因缘不具足,从记忆力等各方面来说稍微有些欠缺,但每天如果精进努力的话也没有任何问题,可是有些人天天都处于一种散乱状态当中,这是非常可惜的。大家应该在闻思修行上下工夫,不要白白浪费时间,否则在这种蔬菜都难得一见的冰天雪地当中苦行也没有任何意义了,莫不如在大城市中舒舒服服地享受生活还好一点。 癸二、最后仍需观察不符佛经教义: 远离四边之戏论,殊胜定解之面前, 思维此法与彼法,所缘观察不可得。 最后修行时不应执著观察,否则佛陀与菩萨的智慧以及世间无害根识均已成为颠倒识,无有观察之故。真正远离一切四边戏论的殊胜境界面前根本不会存在此法、彼法的执著,从显宗角度来说,不说一地菩萨,即使加行道入定时也具足与一地菩萨相同的无分别念智慧,在这种境界前,“这是瓶子”、“这是柱子”、“某法有颜色、形状”等等分别念根本得不到。 有些人欲要抉择大圆满的本来意义,他首先通过上师的窍诀与教言反反复复修炼,最后真正已经认识自心本面,在这种状态或境界前根本没有此法、彼法的分别,不但没有而且去寻找也无论如何都得不到。这一点,历代高僧大德以及瑜伽士通过自己的实修实证都有亲身体验,不用依靠他人说明,因为已经真正获得了此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面前有没有一种执著相呢?绝对没有,不论显宗密宗,在无分别的境界面前根本得不到此法、彼法等任何所缘。 现在很多人都喜欢修持无上大圆满,喜欢修行显宗的最高禅定,当你真正获得最高境界时,任何所缘相都不会得到,对此,依靠自己的智慧可以无碍了知。 尔时观察之相执,如蚕作茧自缚般, 以分别念所束缚,不能如实见真义。 通过观察抉择获得清净禅定时,观察一切相就如同春蚕以自所吐之丝捆缚自己一般,最后境界时若仍然存在执著,依靠此类分别念必定将自身紧紧束缚,一切现象皆是虚妄,究竟入定时任何执著相都不存在,一切执著分别念决定要断除。 当然,于此境界中显现实际是不灭的,帝洛巴说:那若巴,显现非为束缚,执著乃为束缚,故应断除执著。无垢光尊者《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中也说:显现不是束缚,执著才是众生之束缚。抉择究竟正见时,如果存在执著就根本不能现见万法的本来实相,因此,不论修习大圆满还是大中观,对真实正见已经抉择之后,应于此本体中自然安住并认识它的胜观智慧,否则妄加分别“这是不是空的”、“这是不是实有的”等等,一定会遮障实修禅定,如此则永远也无法见到心之本体,无法获得禅定的真正本体,从轮回中获得解脱也相当困难。 诸位对修行层次一定要了然于心,很多修行人对这一点应该清楚,没有闻思基础的盲目修行还是存在很大危险性,因此首先应该观察,中间观察与安住轮番修持,最后则没有必要再去观察。 癸三(以妙慧、智慧如理抉择)分二:一、二者体相;二、此二成为因果之理。 下面对智慧与心所作一辨别。真正入定见到本性的智慧与世俗中心心所分出来的智慧有天壤之别,比如大圆满窍诀书中经常讲到阿赖耶与法身的差别、染污意识与智慧之间的差别,对诸如此类的差别应该详细辨别。无垢光尊者的《句义宝藏论》、《上师心滴》中对这方面作了很多分析,法王如意宝在《直指心性注疏》中也讲了觉性与心识之间的差别:觉性是智慧的,它能够无碍通达万法的究竟本性,是对治分;而心识是烦恼分,是染污意识的本性。对于觉性与心识二者应善加区分,一般通过智慧才可以断除相续中的无明烦恼,这一点在修行过程中至关重要。 子一、二者体相: 依此殊胜之定解,遣除遮障实相暗, 依靠各种中观的分析方法进行抉择之后,按显宗说法是获得了离一切戏论的究竟境界,以密宗角度则是对于自心的本来面目完全认识,这样的定解能够遣除遮蔽实相的一切无明黑暗。 心性本来是光明的,由于烦恼障与所知障之无明客尘的浓厚乌云障蔽之故,使自性光明无法显现,一旦通过明灯般的殊胜定解将无明遮障遣除,认识自心觉性的胜妙智慧可以生起,自相续中无明客尘的烦恼乌云马上就会消散无余。 此时无误而现见,本来义之光明性, 各别自证之智慧,岂是心所之妙慧? 此时无有任何歧途、无误现见本来光明的实相之义,也即如来藏本来面目的一分可以无碍现见,真正的义光明当然只有在一地菩萨时可以见到,但加行道与资粮道时可以见到与其相似的喻光明。比如一个业障深重的凡夫,他通过上师的窍诀和教言,如来藏相似的一分,也就是喻智慧,于现在同样可以相似见到。 上述相似的境界也可称之为各别自证的智慧,从密宗角度来讲即是真正的觉性。上师在对你宣说大圆满的修法,使你认识心之本性时,上师也说“你已经开悟了”,实际资粮道时对于自心有所认识,上师一方面为安慰弟子,一方面为了说明这是开始解脱轮回的一种象征,于是可以称之为最初的开悟,就如同太阳升起之前所透露出的第一线曙光一样。 这种认识心之本性的无我智慧与世间能辨别的心所智慧有很大差别。对此,很多讲义中依靠显宗方法进行解释,但麦彭仁波切《宝解宝灯论》所宣说的密意若以密宗方法解释才是最为殊胜的。 实际各别自证的殊胜智慧与心所之妙慧完全不同。此处智慧与妙慧有一定差别,智慧是诸佛菩萨相续所摄,而妙慧由凡夫相续所摄,属于心所智慧。 妙慧对境谓此法,辨别并且执著彼。 妙慧与智慧有相当大的差别。智慧是指已经完全认识了万法本性的一种殊胜境界,在此境界面前根本不会存在此是彼非的执著。妙慧则与之不同,它的对境是此法、彼法,此是了义、彼是不了义,具有一定的执著和辨别,按照《俱舍论》等其他论典的观点,妙慧是能够取舍辨别的一种善心所。 因为对境与有境,显现空性每一方, 悉皆不缘平等智,非心心所之体相。 二者究竟有怎样的差别呢?对于对境、有境、显现、空性等任何一方皆不缘取,即是平等智慧,所谓的智慧根本不存在此为对境、彼乃有境、这是显现、那是空性等如是种种辨别和分类。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第八品对此作了详细宣讲,《辨法法性论》也说:认识一法的总相称为心,别相称为心所。俱舍和戒律对心心所的法相、事相、名相也作了很多不同的解释。 而最后安住的境界绝非心和心所所摄持,若以心心所摄持,就像陈那论师所说:一切心与心所即是三界之本性,是以增益方式增上的。心心所若未离开,则于三界轮回中不能获得解脱,因此,所谓的智慧根本不是心和心所。 子二、此二成为因果之理: 故依观察所引生,殊胜定解中入定, 无垢妙慧之此因,获得双运智慧果。 定解可以分为暂时、究竟等很多种类,暂时来讲,在离一切戏论的相似定解中安住,通过详细分析抉择了知万法为空性后,是否于单空中安住呢?实际单空也是不存在的。除单空以外的一个体相是否存在呢?并不存在。那除单空与非单空以外的他法有没有呢?所谓的第四法也并不存在。 通过各种方法获得殊胜定解后,应该按照上师窍诀入定,依靠无垢妙慧作为因,可以得到无二双运的智慧果位。这样一种入定境界,对初学者来讲可能存在一定的矛盾,但逐渐如是修持时,就会了知一切万法的究竟实相,通达万法的真实本性。如此殊胜的定解实际就是无垢妙慧,于此妙慧中安住,就会成为生起菩萨根本慧定的真正智慧之因,也就是说,对境与有境、显现与空性何者也不缘的殊胜智慧从上述因缘当中可以产生,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 从显宗角度,离一切戏论无二双运的大空性境界中如果无法安住,那先安住于何者也无有的空性之中,由此可以生起离戏论的大空性境界,获得无二双运的究竟果位。或者以密宗方式解释,依靠上师窍诀对自心的来龙去脉详加观察,之后得出心无所得的境界,在如此殊胜的境界中安住,这样安住即是无垢智慧之因,依此渐渐可以获得双运普贤如来的殊胜果位。 抉择正确之见解,建立决定之宗派, 以此辨别之妙慧,即是无垢之正量。 大乘需要依靠智慧抉择真正的见解,而抉择正确见解或建立宗派所必需的,即是能够辨别之妙慧,真正殊胜无垢的智慧虽不存在观察,但依靠妙慧可以辨别何者为正见、何者非为正见。如此观察抉择辨别的妙慧,名言中可以称之为无垢正量,依此正量在自相续中能够获得殊胜的智慧。 这里讲了智慧与妙慧的区别。辨别宗派、见解以及因果之间的差别实际都是妙慧在起作用,依靠妙慧能够生起真正的智慧,之后于抉择空性的殊胜智慧中安住,这就是真正的定解,它们之间存在一种因果关系。 妙慧引发之定解,诣至实相入定智, 乃大乘道之正行,若具此者即生中, 能赐双运果位故,既堪为乘亦为大。 依靠辨别见解、宗派的正量妙慧,自己的相续中生起殊胜定解,最后可以趋入真正实相义而入定。具足如此入定的智慧即是真实大乘道之正行,比如中观所修持的正行或者大圆满正行,均是首先通过妙慧了认心之本性,之后于此中安住,这就是真实的正行。若能依照上述道次第如理如实地修持,即生中也可以获得双运普贤如来的金刚持果位,这一点通过密宗方法解释则会轻易了知。 此种殊胜定解,即堪称为乘也可称之为大。“乘”有乘骑之义,即依靠大乘、小乘分别可以到达行者所欲趋达之目的地,乘分为能乘与所乘,藏文中,所到达的目的地也用乘来表示,所去的道路也是乘。依靠乘骑可以抵达目的地,同样依靠殊胜定解可以趋达所欲之果地。为什么称为“大乘”呢?依靠如此殊胜的妙法甘露,即生便可以获得普贤如来的果位,故而堪称为大乘。为什么是“大”呢?由于其他任何一法或力量都无法与之相提并论,比如依小乘法在三世或七世中可以获得阿罗汉果位,乘骑的力量十分渺小之故不能称之为大。 以前萨迦班智达说:大圆满是智慧,但不是乘。后来宁玛巴的诸多高僧大德对此反驳说:乘可分为能乘、所乘、因乘、果乘等诸多分类,依靠大圆满之乘骑可以获得殊胜果位,而且大圆满是抉择果法的一种法 ,故而称之为果乘。 因此,依靠妙慧获得定解,之后于其中继续安住,这就是真正的大乘之道,也是大圆满最殊胜的行持方法。依靠这种殊胜方法,即生中就可以获得成就,既然如此,那它不能称为大乘又有什么能称为大乘呢? 修行时依靠大乘道尤其着重修持大圆满相当关键。诸位修行人由于根基不同所导致,有些人对密宗非常诚信,有些人觉得显宗非常殊胜,不管怎样,可以说密宗是最至高无上的法门,哪怕对它生起一刹那的信心,仅仅修行一天两天,自相续的烦恼也很容易摧毁。因此,密法可以说是非常珍贵的,希望大家千万不要将之轻易舍弃。 若仅从理论上理解密法观点当然很好,但关键是要对密法逐步实修,否则人生非常短暂,转瞬即逝,如此宝贵的时间若枉加浪费十分可惜。就像有些道友在学院住了五、六年,对《三善三处引导文》的一个引导也未能认真修持,长此以往,不要说即生成就,即使断除轮回也是难乎其难,再加上末法时代的修行人,身体、心情等各方面的违缘层出不穷,所谓的解脱也唯成一种奢望而已。 但对于精进者来说,任何违缘都无法阻碍他修行的道路,哪怕死魔现前仍然会开开心心地精进修持。因此,诚心劝请各位一定要认真修持无上密宗大圆满。, 对《三善三处引导文》, 显宗部分的前面九十二个引导,不论任何人皆可修持,尤其对于人身难得、寿命无常等引导一定要精进修习,否则每天坐禅,但究竟真正的无我智慧是否具足?若没有通达而去相似坐禅,能否获得真实境界也非常难说,而对人身难得、寿命无常等逐次修持的话,无我的定解渐渐可以在相续中生起来,这样不仅即生修法很容易成功,而且哪怕一次的精进修持,其功德也是无量无边。有时也这样想:无垢光尊者如此殊胜的教言,肯定是针对末法时代专门喜欢坐禅的部分修行人宣讲的,所以希望大家一定要精进学修。 壬二(阿底约嘎为诸乘之顶)分三:一、遣除他宗疑惑;二、彼为究竟之理由;三、依何者通达。 癸一、遣除他宗疑惑: 若依四续部观点,无上句义灌顶道, 虽是究竟之智慧,然未单独安立乘。 按照四续部观点,无上瑜伽中的第四句义灌顶可以安立为最究竟的双运智慧,对此虽未单独安立为乘,而实际却并无多大差别。 一般萨迦派、格鲁派、噶举派的很多高僧大德对于将宁玛巴无上智慧称为果乘多有微词,他们认为在无上瑜伽之外存在阿底约嘎句义灌顶的无上智慧不合理。实际上,通过理证对此说法进行抉择时没有任何不应理之处,按照承许四续部 的观点来讲,无上瑜伽中句义灌顶的究竟智慧,汝宗也承许为最究竟了义,故对此既可以称为果乘也可承许为最究竟之道。你宗虽然未单独安立为乘,但究其实质而言,你们也已承许其为究竟殊胜之妙道。 譬如汝宗亦承许,着重宣说等智身, 具德时轮金刚续,即是诸续之究竟。 你们自宗也承许空性智慧双运、等净无二的智慧身,具德《时轮金刚》中承许此为最究竟的观点。麦彭仁波切在《大幻化网》中说:《时轮金刚》是开启如宝灯般密宗密意之无上究竟续部。你宗也是将《时轮金刚》作为最究竟了义的续部,并称其为无二续,对此续中所宣讲的等净无二智慧身称为最究竟圆满的境界。 癸二、彼为究竟之理由: 如是无上续部中,悉皆着重而宣说, 四灌顶之道智慧,一切续部终密意。 同样道理,宁玛巴密宗部分分玛哈约嘎、阿努约嘎、阿底约嘎,其中阿底约嘎又分为心部、界部、窍诀部,窍诀部也有外、内、密、极密四种,最密的心滴法门是极为殊胜的,它已经直接宣说了所有的窍诀。 正如你宗将《时轮金刚》安立为至高无上之道一般,宁玛巴尤其着重宣说了第四句义灌顶的智慧,它实际是外续、内续等一切续部究竟密意之总集,因外续部与内续部皆存在一定的勤作等执著,不说外续部,像玛哈约嘎与阿努约嘎,一者以生起次第为主,一者以圆满次第为主,此二者与大圆满的双运智慧相比较而言,仍存在相当大的执著。 无上大圆满并未强调生圆次第的修行,而是对心之本性直接认知,在这方面具有异常殊胜的教言与窍诀。第四灌顶即要认识心之本性,对此,不论哪一种密宗,无疑均会承许其为最究竟无上,而宁玛巴无上大圆满中的窍诀尤其具有独到之处,对此,凡真实修持过无上密法者必定有其切身体验,不必以过多言词妄加渲染。 犹如历经十六次,所炼之金极纯净, 以余乘宗而观察,愈来愈净终至此。 犹如经过十六次提炼的黄金纯净无有丝毫杂染一样,从显宗到密宗的外续、内续,其观点也渐趋究竟圆满,直到至高无上的阿底约嘎时,其智慧已经达至最为究竟圆满的境界。 从现空无二这一角度,事续以主仆方式、行续以兄弟朋友的方式获得悉地,瑜伽续于正行时则以自他无二之方式取得悉地,但诸如此类的修法均未能消尽实有执著,故仅从显的侧面来说,内续、外续具有很大差别,而无上大圆满具有无与伦比的窍诀,任何修法也无法与之相提并论,如同经过十六次提炼的黄金最为纯净般,无有任何杂质。宁玛巴九乘次第中无上阿底约嘎所宣说的无垢窍诀,就好像已经开启的无量珍宝之库藏,未混有任何斑驳杂物。 这一点,唯有通过对大圆满的广泛闻思方可了然于胸,并非宁玛巴自宗在这里自我吹嘘,诸位有智之士若能开启智慧的宝库,精进无有懈怠地对无垢光尊者、麦彭仁波切所留下的珍贵宝典长期闻思修行,最终必定可以无碍了达。显宗所阐述的一切道理,在密宗都具有一种特殊、不可思议的妙用力,而其他密宗宣讲的义理,到最究竟尤其密宗宁玛巴依靠诸传承上师如无垢光尊者《上师心滴》、《七宝藏》等窍诀了知后,自己也必然会豁然通达。不说其他,仅仅将《窍诀宝藏论》开显的教义与显宗或其他密宗所说相比较,没有必要再三强调,相信很多有智慧的人会有所体会,《窍诀宝藏论》中不仅详细抉择了世俗中如何将病痛、困苦等转为道用,而且对自心的观察与体认的方法,其他密宗与显宗也是无法与之相比拟的。 麦彭仁波切于此处着重强调了无上大圆满的殊胜性,它是大乘、小乘一切法要中最究竟、最圆满的,如同经过十六次提炼的纯金一般,无有任何垢染。诸位行人对这一点应清晰认知,尤其宁玛巴的后学弟子,对此要具足切身体会,否则唯在口头理论上说“大圆满如何如何殊胜”也未必使人生信。但其他人是否相信先暂且不提,最关键的是自己一定要了知这一殊胜法要的真正价值所在,现在个别人不但不知道它的殊胜价值,反而依靠自己的颠倒分别念染污如意宝般无上大圆满的真实法要,这是非常可惜的。 故而每位佛教徒有责任与义务遣除他人的邪见与无因诽谤,同时,自己已经从传承、灌顶等各个方面获得了如此珍贵的法要,所以要倍加珍惜并精进实修,在实修过程中,自己也会亲身体会到它的真正价值及其殊胜性。一般利根者通过教理和窍诀可以认识它的本性,尤其闻思过麦彭仁波切相关密法和无垢光尊者《七宝藏》之类典籍的人,一定会体会到其中所蕴藏的真实妙趣。 现在有关佛教方面的书籍层出不穷,可以说是成千论万,但像如此殊胜的教言窍诀哪里找得到?因此,诸位一方面对如此殊胜的善妙论典千万不要舍弃,一方面应该真正认识到,就如同百川汇入大海般,显密教典的一切精华教义全部积聚于无上大圆满之中,若能无碍通达大圆满的本来觉性,则对一切所知万法也会无余精通。 癸三、依何者通达: 故以无垢妙慧量,成立上述此义理, 以续与释密意论,法贤智慧而观察, 思维远离魔之境,成熟坚定不移慧。 对于大圆满的殊胜性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可以如实了认。 依靠精勤广泛的闻思之后,自相续已经生起甚深教证与理证的妙慧之正量,这时,通过比量或者体会可以清晰了认到无上大圆满的殊胜性。 若相续中尚未产生无垢妙慧,则应再再闻思相关续部及其注疏,比如宁玛巴的十七大续部,还有诠释此等续部密意的论典,如无垢光尊者的《大幻化网注疏》、《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七宝藏》,以及莲花生大士、布玛莫扎等诸多宁玛巴传承上师所著疏的论典。“法贤”指全知荣索秋吉桑波,如果依靠续部以及续部讲义,通过法贤论师、全知无垢光尊者的智慧进行观察思维,那么,相续中的邪知邪见、对密法不起信心且妄加诽谤等内外一切违缘均可无余灭尽,最终自相续中必定会成熟坚定不移的不可思议智慧。 由此可见,长期精进地闻思何等重要,尤其对自宗宁玛巴经续教典所阐述的奥妙深义应有所认识。比如格鲁派弟子必须学习宗喀巴大师所撰著的论典,不仅仅学习而且必须全面通达。作为宁玛派的传承弟子,对法贤论师及无垢光尊者的论典若未能通达的话,的确非常遗憾,实在太可惜了! 不过,有部分人对自宗书籍不太重视,当作一般图书馆中的普通书籍一样对待。造成这种心态的原因就是自己的信心及智慧不足够,有很多人因为小小违缘离开学院时,连一本法本都没有带,衣服用具却全都随身带着,这样的话,辛辛苦苦地翻译法本感觉也毫无用处,好像对你们起不到丝毫作用。 实际通过法贤论师他们的智慧进行详细抉择,一切魔众必定会纷纷远离。魔当然有各种各样的,有些人认为心情不好或身体生病是魔众入侵,但这不算什么,不能称为魔;世间所谓的附体也不是真正的魔,你如果让它安心住下来,那也是修行大悲菩提心很好的一个对境。真正的魔是什么呢?就是对宁玛巴的教法生不起信心,认为它不殊胜。由于他自己未能体验到其中所蕴藏的真正意义,就好像从来没有尝过糖,就根本不知道糖的甜味一样,如果通过自己的智慧真正抉择,或亲身体会到如此殊胜妙法的真正意义,就绝对不会轻易弃之不顾的。 由于自己的智慧不稳固而导致相续产生“宁玛巴教法不殊胜”等邪见的人,应该闻思无垢光尊者、荣索班智达的教典,若能对其中所阐述的教义细致入微地分析思维,相续中不如理的想法决定可以遣除。因此,真正的魔,就是闻思不精进、对上师和佛法经常生邪见,而身体生病、心情不好或者生活上的种种违缘根本不是魔,世间一切法都是有为的,有为法遇到外缘时必定会出现迁变以致毁灭,对此没有必要执著。对宁玛巴教法生起邪见甚至毁谤,这就是真正的魔,但通过闻思经典续部以及荣索班智达的各大讲义,不但魔众会全部远离,而且能够成熟自相续坚定不移的智慧,这是非常重要的。 荣索班智达在《黑蛇比喻》中也说无上大圆满最为殊胜,比如一条黑色的毒蛇,其形象现于水中,有些人将水中毒蛇的影像执著为真正的毒蛇,心中产生极大恐惧,希望能够远离;有些人认为影像虽然不是毒蛇,但仍会危害自身;另有人则认为,影像确实不会伤害自己,但也不敢接触,因为看上去非常可怕,与毒蛇没有差别;有一种人认为,这只是毒蛇影像,没有必要害怕,于是壮着胆子与之接触;还有部分人对此无取无舍,既没必要与之接触,也不用对其惴惴不安。 论中讲到五种人,其中第一种对毒蛇影像产生极大恐惧心理者比喻小乘见解,小乘行人认为烦恼必定应该舍弃,否则会障碍自身解脱;第二种虽了知为影像但认为会伤害到自己,以此比喻中观对于烦恼的认识,他们认为烦恼实际是不存在的,但名言中仍然存在危害;第三种虽了知为影像却不敢接触比喻外续部,他们知道烦恼无自性,却也不敢直接享用,通过种种方法将其转为道用;第四种稍有胆怯之心却敢于接触比喻无上瑜伽,他们认为烦恼没有什么可畏惧的,于是鼓起勇气将其转为道用;而大圆满则将烦恼了知为无取无舍,自然安住时烦恼也会无碍清净,这就是指第五种人。 荣索班智达通过上述五种比喻,已经说明了声闻乘、中观乘、外续部、无上瑜伽以及大圆满对于烦恼是如何认知的。实际黑蛇的影像无利无害,任其安住于本处根本不会伤害我们,同样,按照大圆满的修法自然安住或直观烦恼的本性,烦恼也会自然清净进而消失。《入大乘论》中,以两个顽童将红色物品抛于牛奶中作为比喻,也对有关这方面的道理作了宣讲。 《黑蛇比喻》以及《入大乘论》确实特别殊胜,1978年法王如意宝给众弟子传过一次,其中所讲对治烦恼的方法,与小乘或中观的对治方法完全不相同,确实唯有大圆满才能真正转烦恼为智慧。 现在汉文方面,麦彭仁波切和无垢光尊者的教言相对比较齐全,而荣索班智达的论典确实稍有欠缺。实际上,荣索班智达对宁玛巴教法来说恩德非常大,而且很多传承也是通过他传下来的,但他的很多作品由于某些历史原因已经失散了。 “法贤”实际是弥勒菩萨亲自授记的,在《经庄严论》中也已直接提出,虽然宁玛巴如此承许,但格鲁派等其他宗派对此承认与否却很难断定,因为类似情况非常多,比如“善慧”,格鲁派弟子认为是对宗喀巴大师的一种授记,但其他宗派论师认为:善慧非常多,不一定就是指宗喀巴大师。因此,其他宗派不一定承认,而且“法贤”以藏文也有很多方法可以解释。堪布根华在讲义中确实说是弥勒菩萨亲自授记的,法王如意宝在印度传讲《宝解宝灯论》时也作了如是宣说。 壬三(大圆满超胜他法之理)分二:一、若属心心所则相违;二、彼之正行尤为殊胜。 癸一、若属心心所则相违: 然而见解之正行,片面偏执现空等, 如是此义宣说为,心与心所之行境, 不可言说作所说,故与智者密意违。 无上大圆满是一切智慧之行境,也是圣者各别自证之行境,一般凡夫人的心和心所无法衡量,它是大圆满的真正正行。 而片面耽著心较强的人将大圆满本来觉性的智慧看作仅仅是显的部分,或唯是单空,如此宣说已经将大圆满的实相与智慧划分于心与心所的范畴,若果真如此,凡夫也可以轻而易举获得定解。但这是不合理的,倘若将如佛陀智慧波罗蜜多一样本无言说的境界安立为有言说,则与诸高僧大德及历代大成就者的真实密意直接相违。 显宗所说的智慧波罗蜜多实际是不可思议智慧之行境,并非心和心所的行境,但个别人将其推向于心与心所,比如格鲁派瓦蒙格西认为大圆满只是细微心所的一种境界。麦彭仁波切在《三本性论》中对这种观点着重作了破斥,说他们完全未能理解大圆满本来智慧的究竟密意,如果将大圆满的智慧归于心与心所则不合理,显宗智慧波罗蜜多的境界亦是不可思议的智慧行境,若将其执为心与心所而安立为有言说,则不仅相违于诸多教证、理证,而且已经与诸佛菩萨的密意完全背道而驰了。 对于宁玛巴的续部以及窍诀方面的教言一定要多加闻思,对大圆满的见解、境界真正有所认识,否则对宁玛巴的教义并未了解,却一味地说“除显宗外不可能有再高的见解”,这样以“不可能”无法解决决断性的问题。尤其依靠教证理证阐述时,首先应该了解对方宗派的观点,对方的密意尚未做出细致分析而妄加评说的话,那如同向空中射箭般,有何意义呢?这种辩论或立宗的方式,在智者面前根本无有立足之地。不论是金刚道友之间互相探讨,还是宗派与宗派的辩论,对方的观点如果还没有分析清楚就根本不具足对对方发出太过的资格。 所以将大圆满片面耽著为有言说或者安立为心与心所的行境,既不相合经论教义,也与诸高僧大德所证之真实境界相违,千万不要如此承认。 在修行的最后阶段需要不观察直接安住,但在这一层次上也有许多不同的安住境界,比如中观离一切戏论的安住、密, 宗不可思, 议的境界。下面就是密宗不可思议阿底约嘎的超胜境界,若能获得此种境界则不必再再观察增加分别念。 因为阿底约嘎即,现空不可思议智, 是故绝对已超离,不清净之分别心。 有人将大圆满自然本智的无上境界宣称为极其细微的分别意识,这种说法实际并不合理,由此会导致将非言说的境界推向言说之境的过失。 真正大圆满阿底约嘎的见解是怎样的呢?它不唯是显现也不仅是空性,而是现空双运、以凡夫分别念无法思维言说的不可思议的智慧,依靠语言、行为等根本无法揣度。 现在没有得到密宗大圆满殊胜境界的个别人,认为这样的智慧不合理,但对密法一无所知而唯依虚妄分别心妄言加以评论是绝对无有立足之地的,实际阿底约嘎的真正境界并非分别心所能衡量,它是现空不可思议的智慧,是殊胜的觉空本智,已经完全超离不净杂染分别心的范畴。凡夫分别心毕竟是心与心所,毕竟是具足能取、所取的分别念,真正无以言说的大圆满殊胜境界则已彻底远离一切心与心所等分别心,若仅以分别心即将大圆满的境界妄自安立为“不合理”,此人必定会以其愚蒙无知而贻笑于大方! 所以说,未了知其真实本体而妄生邪见是绝对不合理的。显宗经典也多以“不可思议智行境”、“无可言思波罗蜜”等语表达诸佛菩萨所证悟的超胜境界,阿底约嘎的真正见解是不可思议的智慧境界,对此不必产生任何疑惑之心。 阿底约嘎中的“约嘎”有瑜伽之义,很多上师将“阿底”释为明点,也即明点瑜伽,因最后抉择唯一究竟的法身,法身唯一生一明点,以此说明阿底约嘎以分别念根本无法衡量。 癸二、彼之正行尤为殊胜: 抉择本净空性分,即是直断之见解, 抉择任运而自成,身及智慧之自性, 内明童子瓶佛身,起信光明之顿超, 二者亦非为各体,本净自成双运智。 麦彭仁波切于此对真正大圆满的正行通过简单明了的语言作了直指。 大圆满见解,也即阿底约嘎的不可思议智慧,大致来分,有直断和顿超两种。以前去五台山时遇到一和尚,他以前可能在上师面前听过藏传佛教的一些名词,然后他遇到我们时一直说藏传佛教中最高的法就是“嘎达”和“托噶”,一开始都不明白他到底在说什么,后来才知道原来他说的是藏语,因为直断与顿超在藏文中分别称为“嘎达”和“托噶”。 为什么称为直断呢?上师法王如意宝和麦彭仁波切均著有许多有关直断方面的教言,即一切不清净分别念,依靠上师窍诀于短时间当中直接断除,获得真正的自然本智,有关这方面的窍诀称为直断,也叫“嘎达”。 从顿超而言,若以显宗或其他密宗修法,必须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才能获得究竟果位,但以阿底约嘎所说的顿超修法,依靠其不共的看式或坐式,以自身具足如来藏或自然本智之本体,不需经过地道之次第,通过顿超方式很快就可以照见自心本来面目,这种修法即是顿超,也叫“托噶”。 此处对直断与顿超的具体修法并没有讲。未得过大圆满灌顶或者即使得过灌顶却没能修完五十万加行的人,一般来讲不能听受这种甚深修法。本论对于具体的修法,如以何种坐式、何种看式或者直断如何观修等都没有详细阐述,但从理论角度对上述殊胜修法的大概框架已经作了清晰介绍。 心是本来清净、与智慧的本体无二无别的,若从本来清净这一层面进行抉择,即将其称为直断之见解,也即对于自心的究竟本来面目,通过上师窍诀直接了认其空性离一切戏论的清净分,故而称为直断见解。 真正来讲,五身、五智等一切功德以童子瓶佛身 的形象,于每个众生相续中以任运自成的方式自然圆满具足,此时,通过坚定不移的信心可以无碍照见光明,这就是光明顿超的修法。光明顿超的修法有看式、坐式的不同,比如以明点的方式认识,之后自己精进修持,这是即生成就的非常殊胜的究竟法要。 直断见解与光明顿超二者实际并非单独分开安立,从本体来讲,以显宗术语可称为远离一切戏论,是本来清净的;从光明部分而言,是具足五身、五智的童子瓶佛身。无垢光尊者说:“心灭分直断,任运智顿超,双运自然智,心滴之密道。”意思是说,大圆满心滴派最秘密之道,即对分别念自然灭尽与内明智慧二者无碍通达。因此按无垢光尊者所言,直断、顿超并不是分开的,很多上师也是要求弟子先了达本来清净的见解,于此基础上观修明点等顿超方面的窍诀,这样一来,短暂时间内即可照见心之本性,如金刚链、明点空灯等。 对于这方面的窍诀,以前听过《上师心滴》的人都很清楚。然而在听法者的行列中也有很多不同,个别具足信心的修行人,听过之后依照其中所宣讲的窍诀不断精进地修持;而没有信心的人一直依靠上师,希望上师可以带着修,上师可不可以讲一讲……但在修行的旅途中,仅仅仰仗他人的力量恐怕是不行的,应该依靠自己,凭借自己的力量努力修持,坚持不懈地沿着前辈高僧大德指引的道路不断走下去,终有一天决定会抵达目的地。以前听受过《上师心滴》的话,依靠自己诚挚的信心再三串习、不断修持,这样对其中所阐述的道理决定会究竟通达,但很多人听过之后就把所说教义又还给上师了,而法本也放在角落里不闻不问,这样获得窍诀却不加重视甚至弃之不理实在太可惜了! 《上师心滴》中有关直断和顿超方面的窍诀,无垢光尊者讲述得十分细致,对于这些窍诀应该实地修持、细心体会。已经得过灌顶并且修完五十万加行的人还是认真仔细地阅读,如果既没得过灌顶也未修过五十万加行,私自翻阅可能不见得起作用。众人依据各自根基,对于大圆满如此殊胜的即生成就法门生起信心,依靠前世善缘,即生已经遇到具足一切德相的善知识和善妙无比的佛法,这时若随顺自身业力与习气,对其置之不理、弃之一旁确实很令人惋惜!身为密宗修行者、大圆满的传承弟子,一年之中至少看一遍《上师心滴》,每天修一点,否则所谓“密宗修行者”也仅是一种虚名而已,完全名不符实,没有任何实在意义。 本来清净与任运自成是非常殊胜的,人身非常短暂,且于此短暂一生之中,内外密的一切违缘也数不胜数,内心稍得自在的此刻如果对这些善妙法本未加重视、没有努力精进修持的话,以后能否再次获得如此殊胜的机缘十分难说,因此,劝请大家一定要倍加重视。 本论对本来清净、任运自成只是稍微提及,并未详细广说。一般无垢光尊者所宣说的教言,欲要广泛了解则应参阅《四心滴》、《七宝藏》等论典,但以窍诀方式归纳宣讲的,就是《上师心滴》,这其中不论教理还是窍诀,没有一个不包括的,比如明点的修法、各个修法的歧途等等,都有详尽细致的阐述,可以说,这就是“见解脱”、“闻解脱”、“系解脱”,所以不管到任何一处,都应将其随身携带。 其他续部中所称,不坏智慧之明点, 与此仅名不同已,于此明显而宣说。 大圆满中所说的童子瓶佛身、本来清净等道理,在藏传佛教其他教派有没有这种说法呢?有人认为宁玛巴“童子瓶佛身”的说法不太合理,比如瓦蒙格西、智贡华沃、帕翁卡巴等格鲁派的个别格西,有些人也许是前世业力所感——摧毁莲花生大士像、诽谤密宗大圆满法,在藏传佛教历史上发生过类似不愉快的事情。 他们认为所谓的“童子瓶佛身”不合理,因为众生相续中有如佛陀般的一个法存在是不可能的。瓦蒙格西当时造了一部论典,名叫《摧毁童子瓶佛身的铁锤》,麦彭仁波切在《三本性论》中针对他的这部论典驳斥说:若宁玛派的童子瓶佛身不合理,则格鲁派所说的不坏明点也不应理,因《密集金刚》中所讲的不坏明点——心之本性是真实存在的,因此你的铁锤在挥向童子瓶佛身的同时,也应将不坏明点一并摧毁。帕翁卡巴的传承弟子现在仍然非常痛恨宁玛巴的教法,他后来也是以大地裂开直接堕入地狱的,此公案在《密宗断惑论》 中讲诽谤密宗过失时也略有提及。 所谓的不坏明点其实在《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的密宗部分也讲到了,麦彭仁波切的《八大法行论》中也提过,也就是说,人的心间有如莲花般的八大脉瓣,中间有胜义明点,此胜义明点即是所谓的实性,这一点于心前可以承认。当然从究竟胜义角度来讲,“童子瓶佛身”、“不坏明点”等不可能存在任何相状,对此宁玛巴自宗也不作承许,比如一切风心入于中脉能通达万法之本性,但麦彭仁波切在其他论典中说:并不是中脉如同一根管子而风入到管子里面般观想,不是如此理解,风心实际是指一切分别念,风心与不坏明点融为一体,也即中脉是指不坏明点的一种本性,是从智慧相而言的。其实这仍属生起次第有相的观想方法,真正大圆满的修法中不能如是承认,有关这方面的道理,在《句义宝藏论》中有所明示。 因此,在其他续部中有“不坏智慧明点”、“遍空虚空金刚”等很多不同的名称,其实际含义完全一致,此中宣述的道理,在显宗称为如来藏,密宗则有“光明本体”、“胜义明点”等各式各样的说法,不论何种称呼,也仅是名称不同,真正实质并无差别。 倘若如此,宁玛巴所谓的“童子瓶佛身”与《密集金刚》的说法是否完全一致呢? 所诠释的道理确实无有二致,从能诠释的窍诀来讲则有很大差别,比如显宗所说的如来藏,虽未明显宣说,但所阐述的意义无有不同,而密宗从能诠释的语句以及窍诀方面迥然有异。 这里已经明显宣说了有关这方面的道理,尤其在《句义宝藏论》中通过十一个问题详详细细地说明了众生相续中如何存在童子瓶佛身的义理,比如义童子瓶佛身、句童子瓶佛身、果童子瓶佛身、道童子瓶佛身等,通过这种方式十分清楚地作了阐述。在《密集金刚》中对相关义理虽有提及,但宁玛巴大圆满中则从坐式、看式如何修持,最终如何见其真实本性等方面讲述了非常多的殊胜窍诀,这就是宁玛巴不共修法的特点。 壬四(各宗教义之异同)分三:一、究竟密意无有差别;二、遣除不合理之说;三、大圆满乃诸法之源泉。 大家闻思过程中一定要对本论所讲甚深义理了然掌握。此处一方面讲到各宗派所说意义实际是一致一味,另一方面也应了知,宁玛巴在不共窍诀上具有非常殊胜的特点。比如所有上师都是诸佛菩萨的化身,但法王如意宝在摄受弟子、弘扬佛法等各方面尤为超胜,对此应详加说明,否则既说一切上师皆为诸佛化身又说其功德超出其他上师,表面看似非常矛盾,但若通过道理阐明就会发现根本不相违。同样的道理,从本义来讲,各宗各派的说法可以说是殊途同归,但从另一角度而言,宁玛巴确实有其不共的殊胜特点,因此不论分析任何问题,既要了知其共同点也应清楚各自不共之处。此处麦彭仁波切不仅清晰指出了宁玛巴与其他各宗派的相同之处,而且对其不共之殊胜性也作了十分详细的描述。 癸一、究竟密意无有差别: 于大圆满之心部,智者各修一窍诀, 分别称为大手印,道果息法与双运, 大中观等不同名,实则同为离心智。 智者异口同音说,佛成就者同密意。 既然如此,黄教的喜金刚、密集金刚以及萨迦派的道果法是否全部与大圆满一模一样呢? 一方面可以说与大圆满具有相同点,另一方面,其他各宗根本无法与宁玛派的不共殊胜性相提并论。下面即对它们之间的异同进行详细分析。 一般光明大圆满可分为心部、界部 、窍诀部,其中窍诀部又分为内、外、密、极密四类。以前上师如意宝曾经说自己二三十岁时所证悟的境界是大圆满心部方面的境界,当时所做的道歌等全部属于心部,到四五十岁时才真正通达窍诀部的密意。因此,次第证悟者通常先证悟心部,之后是法界部,最后才证悟到窍诀部。 那是不是藏传佛教中所有教法均与大圆满雷同呢?这里说,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相同之处,萨迦派等其他派别的教法已经趋达大圆满心部,各宗派的高僧大德们对此中内容依靠各自窍诀修持,从而分成种种不同之殊胜法门,比如噶举派,从印度帝洛巴、那若巴一脉相承,至藏地马尔巴罗扎、米拉日巴,他们的最高法门即大手印;然后印度布朗巴 修持喜金刚获得成就之后传到藏地,即萨迦五大祖师 所创立之法门,他们将其称为道果法;印度帕单巴创立了息灭法,黄教称之为般若法门,也即宁玛巴所说的古萨里——断法,此息灭法在觉囊派和宁玛派都非常兴盛;还有印度龙猛菩萨创立、藏地宗喀巴大师极为强调重视的中观双运道,是格鲁派之法门。萨迦、格鲁等藏地四大教派之教义均属大圆满心部,只是对其安立了不同名称而已,其所修持的均是远离一切分别心的智慧。 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释》总义中也引用了萨迦、格鲁等各宗派大德的教言,以此说明各宗各派互不相违这一道理 。因此不论藏传、汉传,一切教派其实都是不相违的,因为大圆满心部的窍诀——心抉择为离一切戏论,而不论大手印还是道果法,都未讲到大圆满中托噶的修法,或无上密法中有关本来清净的觉性妙用灌顶,他们甚至对上述修法的名称也未曾提及。 故而宁玛巴的不共之处即是界部与窍诀部宣讲的教言,从心部窍诀来讲没有任何不同,麦彭仁波切在第七个问题中说:“远离戏论大中观,自性光明大圆满,义同名称不相同。”但所说的“相同”也是从心部所抉择的心性离一切戏论来讲的,而大圆满窍诀部可以说是宁玛巴的无上心滴法门,其中所说的窍诀,不论是道果法还是大手印,在任何其他法门中都难得一见。 因此颂词中说,印藏诸位智者异口同声所宣说的密意是相同的,其中也仅说“密意”相同,而未说一切窍诀均相同。大圆满的密意,与显宗或其他大成就者所抉择的密意可以说相同,也即在认识心之本性上无有差别,但在抉择过程中,也有了义不了义、殊胜不殊胜、究竟不究竟、快道与慢道等很多方面的不同,这一点大家应该详细分析。 癸二、遣除不合理之说: 有说自宗大圆满,超胜大手印等法, 未证无有道名言;倘若真实已证悟, 则于同一之密意,无有合理之分类。 有些人说:宁玛巴自宗的光明大圆满法非常非常殊胜,它已经远远超胜大手印、大中观等一切法要,如此究竟的大圆满法在其他宗派根本无有。 大圆满确实非常殊胜,但最关键的问题是,作为修行大圆满的你是否已经究竟证悟?如果真正大圆满的究竟境界已经证悟,那与证悟大手印、大中观等无有区别,也不存在合理、不合理之分,因为它们在所说意义上无有差别,仅在能说窍诀上出现了各自的不同。但若未能证悟,则诸如大圆满非常殊胜、大手印非常殊胜之类的名言和说法根本不能成立,没有证悟之故;从真正已经证悟这一角度来讲,大圆满、大手印、大中观等都是一模一样的,因所成就的真实大圆满实际就是大手印的境界,也是大中观的境界,而真正证悟大手印、大中观的话,也与大圆满的境界无有二致。 所以,从本质而言,大中观、大手印、大圆满都是一样的,从所证法界来讲没有任何区别,如果说“大手印的成就者不是大圆满的成就,因此一概不予以承认”是完全不合理的,比如米拉日巴最初修持大圆满未能获得成就,后来却依靠大手印获得了真实果位,这一点难道你也不承认吗?而宁玛巴自宗的华智仁波切等很多高僧大德,都一致公认米拉日巴是即生获得普贤王如来果位的大成就者。 众生的根基不同,只要相合自己的根基,不论哪一个派别都有获得解脱之道。对于这些问题真正分析非常重要,现在很多人都忙于一些世间琐事,根本不关心这些道的分类、差别,有些虽然对此十分注重,但无有智慧的缘故,使自己处于一种十分迷惑的状态,因此精进闻思从而对上述问题细致分析以获得真实见地尤为重要。 大圆满虽说十分殊胜,但是不是大圆满与其他所有宗派完全相离,远远超胜他宗呢?也不能如此宣说。依靠他宗若已真正证悟,则大圆满也已证悟;若获得大圆满的究竟境界,其他宗派实际也已证悟了,如果其他宗派一点一滴也未证悟,那所谓大圆满的证悟也是妄谈。 因此,对于显宗、密宗以及其他宗派与大圆满之间的异同,大家应善加分析了知。现在显宗与密宗、汉传与藏传经常出现分歧的原因也是如此,很多人认为藏传佛教的修法在汉传根本无有,因此汉传佛教没有藏传佛教殊胜。这种说法很不应理,汉传佛教有汉传佛教的特点与成就,可以说藏传佛教具足汉传佛教的功德,二者的成就实际没有差别,密宗的成就与汉传佛教的最高境界也无有丝毫分歧。虽然藏传佛教确实在仪轨、窍诀等各方面有一些不共特点,但不能依此为据就说汉传不如藏传。 一般去过汉地的人可以明显感受到,修习密宗者对显宗非常排斥,而学显宗的人也对密宗相当抵触,由于互相未能善加交流、广泛沟通,导致出现了佛教内部互相排斥、明争暗斗等状况。因此,对其他人也不敢说,但法王如意宝传承下的密宗弟子,希望以后不要将汉传佛教或者显宗视为异己,因为仇视他宗的密宗成就法无论如何也是找不到的。 其他人或许会有排斥密宗的现象,认为密宗具有吃肉、不精勤念诵等诸多过失,并将个别密宗不如法修行者的行为全部强加于整个密宗之上,进而妄加毁谤、肆意攻击,这种现象难免会出现。可是作为密宗行者,见到汉地的大和尚、大弟子,他们即使未修习密法,但只要是一位清净的佛教弟子、如法的修行人,我们就应恭敬谦和、倍加礼待,如此只会对自身修行产生利益而不会出现任何危害。 否则,显宗弟子认为密宗行者具有一切过患,绝对不能接触;而个别密宗行者也妄自尊大,以为谁也没有自己的修行好,从而目空一切、傲世轻物,实际他们中很多人连基本的佛理都不懂,却抱持着自以为高深莫测、分别心计执出来的修法洋洋自得,睥睨一切,实在是可笑至极! 在佛教教义及各种仪轨上有所不同是十分正常的现象,比如格鲁派的某些仪式与宁玛巴有相当大的差别,但不能依此说一者殊胜另一者不殊胜,不能如此取一舍一。 佛教与佛教之间互相交流沟通非常关键,若不然,各宗派与各宗派之间格格不入,互相看不惯,那想将宁玛巴的教法广泛弘扬于世也十分困难,各自生存的空间也会越来越狭小,这样唯是障碍自己弘法利生的事业而已,其他无有丝毫利益。因此不论自己修持还是做弘法利生的事业,对显宗、对念阿弥陀佛一定要竭尽全力进行赞叹,因为众生的根基千差万别、无法思量,法门也不可思议,佛陀的每一个法门都具有其不共的密意,有些人依靠密宗无法调伏,唯有依靠念阿弥陀佛、修学禅宗才能获得成就。因此对于诸位行人来说,没有任何理由与依据对他宗、他法进行排斥诋毁。 法王如意宝对这方面经常着重强调,一般来讲,其教下传承弟子都会对他宗、他派观清净心,但个别刚刚接触未能深入听受法王教法的这些人,很可能会出现“我是学密的,其他宗派都不好”等念头,对于这类人应该尽力劝说,希望他们不要被这些执著分别念左右。 对于汉传、藏传佛教之间互相抵触的关键性问题,如果有能力,应该造作著疏彰显其中道理,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说明藏传佛教并不是排斥汉传佛教的一种宗派,有关这方面的问题仅仅依赖一两个人肯定不行的,在座很多都是有能力、有智慧的人,应该将各教派不相违背、圆融一味的思想述诸于文字,接触其他人的过程中,也应以团结和合作为主要宗旨而尽心尽力地维护佛教,共同行持佛教事业。 癸三、大圆满乃诸法之源泉: 如是一切无上续,第四灌顶诸智慧, 大圆满中无分类, 前面有人说大圆满是最为殊胜的,实际若已证悟则如此宣说也未尝不可,而未证悟的话,也就不存在何者殊胜何者不殊胜的概念了。 为什么这样说呢?其他续部中的四灌顶,像《密集金刚》、《喜金刚》、《多哈道歌》等外续部和无上瑜伽,其他宗派里凡是讲到无上密续中的第四灌顶之智慧,实际于大圆满中均无任何分类,比如萨迦派、格鲁派都有四灌顶,其中第四句义灌顶的智慧其实就是大圆满中阿底约嘎的智慧。如果说“其他宗派根本没有大圆满,宁玛巴的大圆满最殊胜”的话,那其他宗派的四灌顶是不是宁玛派的四灌顶呢?真正意义上说,二者是完全相同的。如果存在差别,那对于他宗所谓的四灌顶也就无法解释,所以不能说“其他宗派对大圆满中的基道果一切法根本未作宣说”,这唯是尚未了知密宗修法的一种说法。 各教派中所说第四灌顶的智慧其实是大圆满的支分,像觉囊派的“时轮金刚”最后有三大殊胜灌顶,其中句义灌顶的含义与宁玛巴几乎无有差别,它也是专门宣讲了赤裸的觉性,这一点麦彭仁波切在《时轮金刚大疏》中论述得非常清楚。 然而彼等一切法,源泉大圆满续部, 分为心界窍诀部,深广殊胜之要点, 零散窍诀实修法,他宗未说有许多, 堪为特法何须言? 倘若如此,是不是丝毫差别也不存在呢?并非如此,正如前面所举例子一样,虽说一切上师均为诸佛菩萨化身,从这一点来说绝对相同,但从摄受弟子、弘法利生等各方面而言,法王如意宝已经完全超越了其他上师,这是众人有目共睹的,在现在末法浊世的黑暗时期,具足如此大能力的上师确实少之又少。同样,大圆满与其他教法有相同点,比如从第四灌顶的意义而言根本无有差别,但大圆满也有其不共同的特点,对于这种不共殊胜性更加值得重视。 从实际意义来讲,大圆满是一切续部之源泉,并不是其他续部的文字词句以大圆满作为源泉,好像大圆满如母、其他续部如子一般,不能这样说,但其他续部在意义上完全可以归属大圆满,以此将大圆满称为一切续部之源泉。无垢光尊者在《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及其他论著中都引用过《普作续》的一个教证:“证悟本义自性王,犹如百川入大海,于此无上正法义,离思诸乘集于此。”《三戒论》开篇也讲到:“大圆满智之总相。”这是文殊教言中的一句话,意即大圆满是一切智慧的总相。通过上述教证能够了知,大圆满是一切续部之源,从意义上可以归属于它,故而称为源泉。 大圆满可分为心部、界部、窍诀部。对此有几种不同说法,其中心部是将万法抉择为心,心抉择为空性,空性再抉择为双运;界部则将一切万法抉择为自解脱,也即有无是非、成住坏空等一切万法自性成立为解脱;无二续部也即窍诀部,烦恼自性即解脱。布玛莫扎、嘉纳思扎、莲花生大士,分别是心部、界部、窍诀部的传承上师。 心部有“心部子母十八续”,以前益扎酿波、贝若扎那、布玛莫扎等人翻译出来的,有藏文的如《金刚萨埵意镜续》、《自现续》,这些都是大圆满心部方面的法要;界部可分为黑、白、花三界,其中白界与心部相同、花界与窍诀部相同。有关这方面的道理,在无垢光尊者的《胜乘宝藏论》、《宗派宝藏论》中都有叙述。 总而言之,大圆满是一切续部的源泉,它可以分为心部、界部、窍诀部,窍诀部分内、外、密三种,其中密部又分为《空行心滴》、《布玛心滴》,此二者亦称为旧心滴和新心滴。无论如何,从第四灌顶来说于大圆满中无有任何分类,但从另一角度,大圆满是一切续部密意之来源,如《上师心滴》中甚深广大的窍诀,零散窍诀也非常多,宁玛巴的每一个伏藏品中都有不同的修法,如上师如意宝在《文殊大圆满》和《直断要诀释》 当中均已归纳性讲到了他的一些零散窍诀,麦彭仁波切《直指心性》、华智仁波切“三种云聚”中也讲了他们各自零散的窍诀,还有嘎绕多吉、嘉纳思扎等每一位上师都有其各自不同的零散窍诀,所有这些零散窍诀与大圆满总的来讲实际一味一体。 对于上述殊胜的窍诀,比如托噶,它是无上心滴的一种特殊法门,其他宗派不要说真正的实修法,甚至连名称也未提及。当然从某种理论上来解释,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等与宁玛巴没有不同,但零散的窍诀尤其观修明点、自性阿(A)字等修法,在其他噶举派、格鲁派中绝对是没有的,这就是大圆满不共的特法,这一点,只要对宁玛巴教法稍微了知者均会一清二楚。 从这一角度来说,宁玛巴确实从修行窍诀以及成就境界等各方面具有一种不共特点,从成就者的人数来说,《密宗虹身成就略记》 中也记录过许多大成就者真实成就之相。成就相还是很重要的,比如净土宗在临往生时念阿弥陀佛名号、身体降下舍利等等,他们认为出现这些相就已经往生了,而密宗大圆满当中虹身成就的非常多,即使非常普通的修行人在临终时也是出现十分稀有的成就之相,尤其宁玛巴最后虹身成就的确实相当多,而其他宗派到底有没有?也许是自己孤陋寡闻,但通过修持宁玛巴教法中的零散窍诀而成就的大成就者,众人对他们不得不一致认同,这种现象屡见不鲜。 如同檀香木虽属树木之类,但它也有其不共的特点,藏族有句俗语说:吃糌粑每个人都一样,但做事情上有所不同;牦牛长得似乎没有差别,但头上的角却各有不同。同样,大圆满与其他教法具有相同之处的同时,也有其他宗派未提及的殊胜不共之法,麦彭仁波切说:“堪为特法何须言?”对于这些不共特法,没必要过多地言说,不过,末法时代众生的根基较为低劣,不说恐怕不会通达。 有些人太过分了,“大圆满与其他法没什么差别,以前修大圆满的人不也是舍弃大圆满,另觅他宗了嘛……”,麦彭仁波切于本论后文说:“具有各种宝法藏,舍彼求假宝真迷!”舍弃真正的如意宝,反而到处寻找假如意宝的话十分可惜!这里的“如意宝”可用两方面解释,前面说“法贤”是对荣索班智达的授记,我想这一句应该是对法王如意宝的授记,你们如果遇到上师如意宝的话,没必要再去到处寻找仁波切,现在假仁波切多得数不胜数。 对于这一偈颂,我一直认为是对法王如意宝的授记,但麦彭仁波切字面意思是说:大圆满法非常殊胜,就像真正的如意宝一样十分珍贵,有幸遇到时,千万不要将其弃之一旁,然后到别处寻找假的如意宝。也并不是说其他宗派全部是假如意宝,绝对无有此义,但针对宁玛巴的传承加持而言,从他宗教法中确实很难获得实义,这样与假宝没有差别。 堪布根华在讲义中对这一问题并未广泛宣说,但实际他所阐述的内容非常甚深。德巴堪布在其《定解宝灯论讲义》中说:堪布根华《定解宝灯论浅释》所宣讲的意义非常深奥,已经直接开启了麦彭仁波切的究竟密意。对此论未加以细细领悟的人,可能认为其文字意义十分浅显,觉得谁都可以写得出来,不要这样想,否则既无法从中获取真实智慧,也得不到尊者的殊胜加持。真正来讲,如果稍稍用心品味就会发现,这部《浅释》所阐义理十分耐人寻味,确实非常殊胜! 壬五、凡夫亦可相似修持: 于彼究竟大圆满,深寂光明无为法, 虽是如来之智慧,于此暂时正道中, 相似喻义双运智,画月水月天月喻。 萨迦班智达曾对大圆满作评述说:大圆满是智慧但并非乘。针对这一说法,对其辩答说:大圆满既是智慧也是乘,如此宣说无有任何过患。 大圆满所抉择的智慧,实际是佛陀最高、最究竟的智慧,“深寂离戏光明无为法,吾已获得甘露之妙法,纵于谁说他亦不了知,故当默然安住于林间”,佛于菩提树下获证菩提圣果时如是宣说,实际大圆满的殊胜智慧就是“深寂离戏光明无为法 ”,也即如来究竟圆满之智慧。 有人认为:如来的智慧甚深微妙、无与伦比,作为凡夫如何能修持呢? 不应产生此种念头。凡夫地时,于暂时之正道中可以相似修持,之后获得与真实智慧极其相似的喻智慧、义智慧、双运智慧,若以比喻说明,此三者可分别喻为画月、水月、天月。诸传承上师对此解释说:资粮道、加行道之凡夫地 所见到的智慧属于喻智慧,将此喻为画月;获得一地时所得为义智慧,此喻为水月;无学地时所见为双运智慧,就如同天月一般。 从凡夫角度而言,有些人直接证得一地,获得义智慧;个别极利根者,如国王恩札布德,无碍获得双运智慧的也有;有些则通过自己的精勤修持、虔诚祈祷上师,能见到心之本性,此时所见与真正远离一切戏论之本来面目还相距甚远,但可将其称为喻智慧。 这样的喻智慧就如同画月,为何如同画月呢?凡夫众生对于画月、水月、天月都未见过,但通过上师的窍诀,最初见到的境界就如同极其高明的画家所画之月亮,与天月虽存在本质上的差别,但其他如颜色、形状等各方面一模一样;到一地时,就好像见到了现于水中的月亮,对于万法本性更加清晰明了;如此渐次修持,直到无学地获得佛果,比喻为真正见到了天空中高悬之圆月。 很多人认为最初修持即已见到大圆满的智慧、获得了一定境界,那是不是已然成就殊胜菩提果了?也不是这样,因为如“天月”般的双运智慧仍未现见。有些不用说“天月”,连“水月”都尚未见到,仅仅见到“画月”而已,这时切莫与“水月”、“天月”混为一谈。 那处于此种阶段时与何者亦未见之凡夫是否相同呢?完全不同。虽同属凡夫之类,其中仍存有许多差别,有些凡夫根本没有见到心之本性,而对于已然见到如画月之喻智慧的凡夫而言,若继续精进修持,必定可以断根,比如获得加行道忍位时,虽未断除恶趣之种子,但已经获得压制烦恼的能力,从此以后再不会堕入恶趣。同样,已经见到如画月般的喻智慧之后,自此也再不会堕入恶趣,因他已经证悟大圆满、见到了心之本性,从某一角度可将其称为证悟者。 依次前者引后者,此乃自然无漏智, 依照自之智慧力,亦可实地而修持。 譬如为得圣道智,如是修持相似智。 首先以加行道的喻智慧引生一地的义智慧,以此义智慧再引出无学地的双运智,即以前前之因产生后后之果,最后得到自然无漏之智慧。 虽说大圆满果属于佛之智慧,但于凡夫地时依靠自己各自不同的智慧力量,完全能够如理如实地修持。以显宗来讲,一地菩萨的智慧是离一切戏论的、光明的、无为法的一种境界,这种境界在凡夫地时其实也可以修持,这一点在《般若经》、《现观庄严论》中都有明显宣说,萨迦派等其他宗派也共同承许。 也就是说,一地菩萨远离一切戏论的智慧,普通凡夫很难修持,但凡夫于资粮道、加行道时,与其相似的离一切戏论的智慧同样可以修持,依此如理修持完全能够获得真正的证悟,显宗也如是承认。既然显宗也如此承许,那密宗大圆满的智慧于薄地凡夫时为什么不能相似修持?应该可以。如果可以承许的话,那某些人还是应该仔细斟酌,还需不需要继续固执己见地抱持自己特有的观点。 若显宗一地菩萨的境界在加行道时能够相似修持这一点不成立,则密宗大圆满的智慧于凡夫地时相似修持也可以说为不成立,对此任何人也是不敢否认,如果否认则需要推翻所有般若经典所阐述的观点,但谁也无有这个能力。故而凡夫地时可以具足相似的大圆满智慧,当然与一地菩萨以及佛的智慧相比,确实相差十分悬殊,而与其他一点一滴也未见到的凡夫相比,这种相似境界已经高如虚空,对此毫无疑问可以成立! 法性双运大智慧,倘若现量而抉择, 诸伺察意执著见,必定灭尽见离戏。 若抉择或修持远离一切戏论的法性双运大智慧的话,首先必须要灭尽空、现等一切伺察执著,之后方可逐渐见到离一切戏论的真实境界。 以此颂可以充分说明,在最后的究竟境界中已经远离了一切执著之相,否则无法见到真正的实相之义。 丁三、总摄要义: 是故未加辨别时,偏说有无执著相, 均有错误正确分,犹如月形之盈亏, 此依了义之教证,凭据理证而成立。 因此,对于所谓的有无执著必须加以辨别观察,若未加辨别,只是说修行时需要观察执著,或者不需观察执著,不论何种说法,都存在正确与错误的一分。比如天空中的月亮有盈有亏,这是必然的规律,若一味说月亮始终圆满,则对每月下旬越来越欠缺的月亮根本说不过去;若绝对说其不圆满,那在每月十五日却是很圆满的,如果偏袒执著始终圆满或始终不圆满,则很难获得一个真实正确的判断。同理,对修行而言,若认为“从始至终一直都需要观察”,则对中间轮番、最后安住这两个阶段来讲无法相符;而执著“绝对不能观察,直接安住就可以”的话,对初、中两个阶段也行不通。 以前去五台山的时候,也许刚刚接触汉传佛教的缘故,有些感觉特别强烈,我们到一个寺院,听到师父对弟子说:“不要执著,不要执著,安住下来,安住下来,执著什么?……”当然我们也不知道他究竟达到哪一种境界,如果已经证得最后的究竟境界确实可以,若非如此,对于初入道者就“不要执著,安住、安住”恐怕是不行的。 因此,以偏概全地偏袒执著绝对不合理,应如上所讲,最初需要详详细细地观察,中间观察与安住轮番修持,最后直接安住。直接安住时,依靠经典续部的教证以及麦彭仁波切所说的四种理证,对大圆满的境界进行如理如实的抉择,诸修行者尽可按上述所说安心修持,不会出现任何错误偏差。
---------------------------------------------------------------------------------------------------------------- 更多索达吉堪布佛学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