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惟贤法师:唯识札记 唯识学的业报论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惟贤法师:唯识札记 唯识学的业报论

 

  生命的长河,前后相续不断,无始无终。众生在三界五趣中轮转不息,舍此报,趣彼报,全凭业力决定,故“业报论”(亦称业感缘起)为佛教的中心思想。

  一、苦集灭道

  佛在菩提树下静坐成道后,首先于鹿野苑中,对五比丘演说四谛法。四谛中苦、集为世间因果,灭道为出世因果。

  佛说的“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这是一切法的缘起法则,据此法则,才有一切因果现象。众生的生死轮转,是因果相续,既非无因论,也非断灭论。

  苦:三苦、八苦,乃至一百零八苦。

  集:(1)烦恼(亦称惑)贪、瞋、痴等根本烦恼和随烦恼。(2)业:即行为,有善业、恶业、不动业。

  灭:灭除烦恼痛苦证得的涅槃。

  道:戒定慧三学或八正道。

  此中集为苦之因,道为灭之因,苦为集之果,灭为道之果。

  由四谛开衍出十二因缘流转门和还灭门。

  流转门:建立三世两重因果:即过去二因;无明、行。现在五果:识、名色、六入、触、受。现在三因:爱、取、有。未来二果:生、老死。

  还灭门:若以出离心修道,则无明灭行灭……乃至生灭则老死灭,证得解脱。

  闻佛四谛教而开悟证道的曰声闻,观十二因缘而开悟证道的曰缘觉或独觉。

  二、大乘唯识论生死流转的道理

  《唯识三十颂》云:

  由诸业习气,

  二取习气俱,

  前异熟既尽,

  复生余异熟。

  前二句是明有情生死相续的原因,后二句是明相续的形相。

  诸业习气:即有漏的善业不善业的种子。二取习气:即见分相分所熏诸法的种子(见为能取,相为所取),又称名言种子。名言种为亲因,亦称质料因;业种为增上缘,亦称组合因。由此诸业习气的缘,和二取习气的因,“俱”谓同时而有,互相扶助,故生起异熟的果报。

  又约两世一重因果的十二有支来讲:

  (一)无明:与第六意识相应,于诸谛理,迷闇为性,分二:1. 迷于因果,曰异熟愚;2. 迷于解脱,曰真实义愚。迷于因果发非福业;迷于解脱,生福业和不动业。

  (二)行:以第六意识思心所为体,发福(善),非福(不善),不动(世间禅定)的有漏三业。

  (三)识:是未来三界的总报果体,为生真异熟的第八识种子。

  (四)名色:属异熟无记的五蕴种子(除未来第八识、六根、触、受)。

  (五)六处:为能生未来异熟无记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处种子。

  (六)触:为生未来异熟无记(赖耶体)的触心所之种子。

  (七)受:为生未来异熟无记的受心所种子。

  以上识等五支,是能生异熟果的“名言种子”,行支即是业种子。

  (八)爱:是与第六识相应俱生的下品贪爱。

  (九)取:是与第六识相应俱生的上品贪爱,及一切烦恼。

  以上爱取两支,名“润生惑”,行支及识等五支种子,必须在临终时受此两支数:滋润,才能生起现果。

  (十)有:行等六支种子,经过润缘后,具有招感当果的力量,当来果报即生,名有支。

  (十一)生:从母胎初生,其报体的五蕴还未衰老之前的阶段。

  (十二)老:从衰老到死。

  十二支中,无明,行为能引支;识、名色、六入、触、受、为所引支。爱、取、有三为能生支;生、老死为所生支。前十支是因,后二支是果。

  约过现门说,前十因是过去世,后二果是现在世。若约现未门说,则十因是现在世,二果是未来世。

  十二有支,不出惑、业、苦三类,行有二支属业;无明、爱、取属惑;识等五支及生、老死二支属苦。业种,属业习气;惑与苦,属二取习气;惑为能取,苦为所取(取者、执着、贪爱、追求)。

  前世的业力感今世的果;今世异熟果虽尽,又由新熏的名言种和业种,能招感未来的果报,故有情相续轮转无穷。

  三、业力不灭,是佛教的根本定律

  在自然科学中,物质不灭和能量不灭两大定律是自然科学的两大支柱。业力不灭,业感缘起,则是佛教生命学说的两大支柱。

  业是指生命的精神的活动和行为。如果这个业是虚幻不实的,没延续性的,那么过去就不会延伸到今天,人类文明也谈不上积累。没有这个原则,人们就不可能感知,记忆和回忆,更谈不上发明和创造;受、想、行、识这四大功能,就建立在这个基础上。

  这个业力,与物质和能量一样,可以从一种形态转变为另一种形态,或寄寓于其它形态之中。并因业感缘起故,运转为十二缘起,构成过去、现在、未来这样一条生命的环链。大乘唯识学的业报论,阐扬了这种奥义的精华。

  2004年元月讲于重庆慈云寺

-----------------------------------------------------------------------------------------------------------------

更多惟贤法师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惟贤法师:唯识札记 唯识要义

惟贤法师:唯识札记 唯识答疑在读书会

惟贤法师:唯识札记 玄奘法师与唯识学

惟贤法师:唯识札记 玄奘精神与西部文化研讨会总结提纲

惟贤法师:唯识札记 玄奘精神与人间佛教

 

后五篇文章

惟贤法师:唯识札记 瑜伽真实品讲义

惟贤法师:唯识札记 唯识三十颂概说

惟贤法师:唯识札记 唯识二十论提要

惟贤法师:唯识札记 因明十四相似过类略释

惟贤法师:唯识札记 阿赖耶识浅说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