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灵悟法师:虚云长老传奇 第四章:寻找安心处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灵悟法师:虚云长老传奇  第四章:寻找安心处

  话说朱光华见古岩坚持要去见朱庚华,只好答应道:“那好,你跟我来。”

  古岩跟在朱光华身后,走了一段路,就感觉到不对了,他说:“大哥,你要带我去哪里?”

  “你不是要见庚华吗?”

  “我是要去见庚华,你为何把我往山里带?”

  朱光华头也不回地说:“到时你自会知道。”

  古岩立即明白了什么,不安地:“他……是不是已经……”

  朱光华没有说话,到了一荒凉之地,指着一个土堆说:“到了,庚华就在这里。”

  这是一个新土堆,上面还压了几块大石头。朱光华苦笑着对古岩说:“叔叔家买不起棺材,是用草席卷的……这里野狗多,我怕他被野狗扒出偷吃才压了几块石头……”

  看到这凄凉的景象,古岩哽咽道:“这是什么时候的事?”

  “我帮他还钱给你之后不久……”

  “他自寻短见?”

  朱光华点头:“这念头他在离开学馆那天就有了……他到外面做了一段时间短工,攒够了还你的钱就走的……”

  古岩泣不成声道:“好好的,他……他为何非要走这条路?”

  “唉——”朱光华长叹一声,“好什么啊,如果过得好谁想死啊?也许对他来说是一种解脱。”

  “大哥,庚华他到底遇上了什么事你一定要告诉我。”

  朱光华于是向古岩讲起了朱庚华的事。

  原来朱庚华家里并不富有,正因为穷,世世代代都受村里富人的欺侮,为山界和田边的事不知打了多少官司,但总是输。因此,整个家族都希望能出一个做官的。他母亲怀上他时,梦到有长庚星入怀,生他时正是子夜。当他父亲去请接生婆,看到天上长庚星格外明亮,便认定这孩子将来必有出息,还特意给他起名“朱庚华”。庚华幼时天资聪颖,记忆力超常,全家人省吃俭用供他读书。朱庚华也很争气,一启蒙就被先生誉为“神童”。朱庚华十四岁时,原来的先生深感教这样的学生有压力,就荐他去邹轩斋手下读书。为父母者都希望孩子有一个好的前程,为了他,一家人勒紧腰带过日子。朱庚华是个懂事的孩子,他很体谅大人,为了给家里省钱,他有意少报三分之一的伙食费,余下的自已想办法解决,这才有了一个人偷偷去破庙旁煮野菜吃的事发生。

  朱庚华本来是个很阳光的孩子,但到了邹轩斋的学馆性格就变了。在这里就读的多是富家子弟,好些人还带了书童或佣人。这让爱面子的朱庚华很自卑,他的性格也慢慢发生变化,变得不爱与人  交往。此时的朱庚华在心里卯足了劲,发誓要读好书,用金榜题名来洗涮这种屈辱。一段时间过去,他发现他的长项在这里没有优势——先生并不看重学生读书的优劣。朱庚华觉得奇怪,一个学馆竟然不看重读书,更让他奇怪的是,这样的学馆居然名声在外,每年都有人高中……他是个内向的人,不愿意向同学打听,他只是隐隐约约听说这个学馆出人才自有他的“杀手锏”。

  那段日子,一家人几乎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朱庚华身上。某一天,朱庚华很偶尔地听到有人说这家学馆所谓的“杀手锏”就是先生在京城有关系,只要出钱就能高中……朱庚华几乎不敢相信自已的耳朵,他问肖古岩,古岩要他直接问先生。

  当疑问在先生那里得到证实后,朱庚华的心里最后一根精神支柱彻底坍塌了……他心里明白地意识到——不能在这里耗下去了,那会对不起全家人。他感到为难的是如何说服父亲……朱庚华考虑再三后,就回到家中向父亲道出真相。朱父不相信,以为儿子在为不想读书找借口,并向邹轩斋了解情况……邹轩斋以为朱父是来为儿子买“功名”便直截了当报出买“举人”多少钱,买“进士”又是什么价……一个本份农民真的万万没有料到,这些居然是事实,更没有想到的是,先生这样做竟是为了报他“累举不第”之仇……

  朱父几乎崩溃了,但一想到多年的付出就要白白浪费,想到仇敌正在暗中虎视眈眈……他一咬牙做出了决定……他回到家中劝儿子回学馆安心读书,其他的都不用管。只是朱父万万没想到他太低估了儿子。朱庚华已经意认到父亲想干什么,他嘴里应承了父亲,却在暗中窥见……他终于了解到,父亲为了给他买“功名”打算向仇人下手……朱庚华怔了,他趁着父亲还在筹划,偷偷给人打工,等到攒够钱还了债就在家门囗的那棵古树上吊死了……

  听完朱光华的故事,古岩早已泪流满面,随后他又趴在坟头上号啕大哭……

  小古岩虽然是个才十几岁的孩子,但他读了一肚子的书,思想上远胜于同龄孩儿。在他的思维里,如果不是有人加害,这世上没有过不去的坎,谁都不愿意早早结束自已生命的……深夜,当被泪水浸湿的枕头把古岩凉醒,于是他冷静地想到:如果我是朱庚华,我也只能自杀……

  都说“少年不识愁慈味”。小孩子为什么不知愁?老人说,小孩不知愁是因为他还没有灵魂。“灵魂”这个词是先圣们的一大发明。什么叫“灵魂”?一个“灵”字就活现了一切——会变化,可流动,来无影去无踪,或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通俗的说,当一个人与外界接触能最大程度地有了喜怒哀乐时,这个人就有了灵魂。

  古岩回想自已的历程,心想自己是在奶奶死了以后才有灵魂的——说得更准确一点,是庶母给了他灵魂。灵魂是个很脆弱的东西,它怕风怕雨怕一切的风吹草动……因此,它一诞生就必须有一个家园。这个家园叫“精神支柱”,也可称之为人生目标或追求或希望。每个人的追求是阶段性的,古岩自有了“灵魂”,他的第一个希望就是离开庶母。随后他到了学馆,一旦他的愿望实现他的灵魂就没有家了。

  前面说过,灵魂是不能没有家的,因此,在这段日子里,“金榜题名”就成了肖古岩临时的“精神家园”……

  都说家是美好的是温馨的,不美好不温馨你还愿意回去么?

  然而现实对肖古岩却是如此残酷,朱庚华的死让他提前看清他的“精神家园”不是美好,而是腌脏和丑恶——具体一点说,这不是他所需要的“精神家园”,而是地狱是万丈深渊!

  朱庚华死后,古岩有很长一段时间变得魂不守舍,甚至他坐在教室里,眼前仍然晃动着朱庚华的身影……

  邹轩斋从融镜老和尚那里听说过古岩是个很聪明的孩子,因此也特别的关注。有时甚或把他叫到书斋问一些读书方面的问题。有一次古岩突问到:“先生,读书是为了什么啊?”

  邹轩斋吃了一惊,他没料到学生会向他提出这样的问题,于是很不屑地:“读书当然是为了高中,这么简单的问题还用问?”

  “那高中了又是为什么?”

  邹轩斋生气了:“你自已说是为了什么?”

  古岩认真地:“是为了升官发财——升官发财——升了官才能发财!”

  “你知道了还问我干什么!”

  “可是我不明白升官发财又为了什么……”

  邹轩斋这下明白古岩不是和他闹着玩了,说:“升官发财是为了过得好,难道你不这样认为?”

  “先生,只要是升了官发了财就能过得好吗?”

  邹轩斋爱怜地抚摸古岩的头:“孩子,真是为难你小小年纪就想这么复杂的问题……告诉先生,你遇到什么事了?”

  古岩未言先泪下:“朱庚华死了,这事您知道吗?”

  邹轩斋听完古岩的讲述,亦是吃惊不已,内心难过地说:“这孩子我有印象,很聪明的一个人……太出人意料了,说起来我是个罪人,是我害了他……”

  “先生不必自责,你设馆之前就有言在先,只收富家子弟,不收穷人。他的死与先生没有关系。”

  “我是有言在前,实乃只想将真相告知别人,才好让一些穷人以为只要来此读书就能高中,不料竟有了朱庚华之事的发生。”

  “学生年幼无知,不知如何劝说先生,今日我只想问问先生,这样的书读下去有多大意义?”

  邹轩斋还沉浸在难过里,说:“这个问题我可以回答你,但不一定能让你满意。如果你想有满意的答复,可问问融镜老法师。”

  “老法师远居泉州,远水救不了近火,今日只有请先生解答。”

  邹轩斋想了想道:“以我个人的看法,这样的书读下去百害而无一益。”

  “照先生这样说,学生每天在这里岂不是……”

  邹轩斋愣了片刻,突然瞪眼道:“你不在这里读书难道去落草为寇不成?小小年纪不干正事,却要胡思乱想!”

  古岩见先生不理解他的意思,也就不再多问了。古岩的想法是不想读书了,但又担心家人这一关过不了,如果先生同意,那情况就不一样了。不想,和先生说了也是白说。及后,他又想到,以先生的精明不会不明白他的意思,他只是回避罢了。

  自此后,古岩已经无心读书,在教室里听课,竟不知道先生讲了些什么。在课外,他常能盯着地上的几只蚂蚁看上大半天。

  肖玉堂仍是很忙,平时较少回家,加之漳州到福宁也有一段路程,自然就更少关心儿子了。古岩与家里的联系只是每月在固定的时间里,仆人会准时送来银粮及衣物。

  古岩浑浑噩噩地度过了很长一段时日,肖玉堂在漳州任期届满,其时,漳州地方已是万像复苏,百姓安居乐业,这都是他的功劳。按政绩,该当升迁,但肖玉堂生性耿直,不屑于屈意奉承走上层路线,升迁之事自然无望,最后落得仍回泉州做知州。

  其时,古岩虚年十五岁。这些年庶母王玉凤一直未能生肓,求神拜佛亦无用。如今人过中年,她不得不死心,也不再指望了,对古岩的态度也不阴一套阳一套,自然也有了转变。

  肖玉堂在泉州府安顿下来后,头一桩事便是拜会融镜老法师。二人见面,相叙甚欢。老法师还特别提到古岩,多年不见,希望见上一面。肖玉堂自然是满囗应承。

  其时,古岩赋闲在家,父亲正在为他物色新的先生。一日,父亲说要带他去观音庙便一口答应了——原来他也想见见老法师。

  见面之处在法师居住的禅房。多年不见,老法师见古岩已出落成一个翩翩少年,心里甚是喜欢。经短暂接触,融镜发现古岩虽比过去爱说话,同时古岩游离的目光及空洞无物的眼神也未能逃过他的法眼。

  肖玉堂是个明白人,知道有他在场儿子会受约束,遂与老法师闲喧几句就借故离开了。

  禅房里只剩下两个人,融镜率先打破沉默:“古岩,你长大了。”  “托老法师的福,托菩萨的福。”古岩说。

  老和尚道:“我们都托菩萨的福。最近你学业可曾精进?”

  “无进步。”古岩答道。

  老和尚故作惊讶状:“你不是在读书么?”

  古岩摇头:“不想读了。”

  “何故不想读?”

  “连我们先生都承认读书没有用,我为何还读它?”

  “此言差矣,古人云‘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了书一旦高中就有荣华富贵,你怎能说读书没用呢?”

  古岩道“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你是出家人,更懂得其中的道理,这样的富贵要他何用?”

  “你是说如今考试都要送礼之事吧?”

  古岩吃惊地:“你如何晓得?”

  “你的事邹先生和我说了,实不相瞒,我今日和你作促膝之谈,正是受他所托。”

  “你都知道,那就更不用说了,”古岩哽咽道,“只要一想到庚华我就要难受,多聪明的一个人,且出身低微,这样的人让他做官,必懂得民间疾苦,乃是国家之福,百姓之福,可是,天妒英才,这个世界竟没有他的容身之地!”

  老和尚道:“这事今日不说也罢,我只说你。”

  “如何说我?”

  “读书有无益处且不说他,我只问你,为人子,可晓得孝道?” “晓得。”

  “既然晓得那就好说,你家乃书香门第,你父亲亦是个传统读书人,他希望你子承父业,将来金榜题名,光宗耀祖——如果你能做到,就是尽了孝道。”

  “道理我懂,我也不是不愿意读书,都说哀莫大于心死,实在是我读不进书,只要一坐到教室里,就无法静心下来……”

  老和尚点头:“我知道,你这是遭遇迷途,找不到归宿。人生都难免遇到这种情。”

  “那你说我该怎么办?请老法师开示!”

  “开示谈不上。我且问你,如果你现在就站立大河边,你的身后已经没有退路了,你该怎么办?”

  “我想过河,我希望有一条船来渡我。”

  老和尚道:“现成的船是没有的,你要自已去找。我这里有一本书,有空不妨翻一翻——只是千万记住了,不要耽误了学业。”老和尚说到此处即起身从书架上取了一本线装书交给古岩。

  古岩不明白这本书与老和尚开示他有何关连,他打开看时,原来是一本《香山传》。

  古岩把书带回家本打算好好看一看,不想这时他要出一遭远门。原来他未婚妻谭氏的家仍在福宁,下月谭家嫁大女,按风俗他这个做妹夫的应该到场。

  肖玉堂当即备下一份贺礼,叫一名男仆陪着古岩去福宁。

  古岩的未婚妻有四姊妹,他不知道出嫁的是哪一位。

  在古岩的潜意识里,他一直觉得,这辈子不成家则罢,如果要成家,就非得娶谭丹凤这样的女子为妻。因此他很担心这次出嫁的是她。

  一路上他有一种不好的预感,但当他来到福宁得知出嫁的正是谭丹凤时,他的心里还是像打翻了五味瓶一样难受……这样的感受持续了很久,但他不得不面对现实,只是在心里祝福:希望善良美丽的谭丹凤找到她称心如意的郎君……

  数日后,夫家把双方的所有亲戚都安置在城里最好的客店,并包下多家酒店,准备大操大办。古岩心里稍稍松了囗气,知道谭丹凤的夫家很有家势,她嫁过去后至少不会受穷。

  来到福宁多日,古岩一直没能见到丹凤,心里虽然有点七上八下,但转念一想——这样也许是最好的,不见面免得都伤感。就是“上轿”那天,古岩也是躲得远远的不敢近前。

  新娘走后,各路亲戚各自回家。古岩在佣人的陪同下向岳母辞行,在这过程里,他看到谭丹凤最小的妹妹丹桂一直向他挤眉使眼色。古岩会意,离开谭家后他没有远去,而是在一背人处等候,并有意支走了佣人。稍后,丹桂果然来了。见了面她递给古岩一张纸转身就走了。

  信是谭丹凤写给古岩的,信上说她这些年一直惦念着他,她已经记不得做了多少同样的梦,梦里,王玉凤要对他下毒手,还和她的母亲商量……醒来时总是泪水浸湿了枕头……并希望他今后无论到了哪里能给她一点信息……她在信里也说到自已,说她的命很苦,万万没有想到父亲为了自已竟然把她嫁给年近花甲的上司。她本想一死了之,但放心不下母亲和妹妹,更放心不下一直让她担心的古岩……

  信尾附诗一首,为古人之作,内容却与她的心境吻合——

  别肠多郁纡,岂能肥肌肤。

  始知相结密,不及相结疏。

  疏别恨应少,密离恨难祛。

  门前南流水,中有北飞鱼。

  鱼飞向北海,可以寄远书。

  不惜寄远书,故人今在无。

  况此数尺身,阻彼万里途。

  自非日月光,难以知子躯。

  古岩是噙着酸泪读完信的,他想不通,好人为何这般命苦——一个如花似玉的十五、六岁的女孩子要和一个行将就木的老头子同床共枕,这样的命运真是生不如死啊,可是,为了别人,她连死的权力都没有……这时他才明白,朱庚华比谭丹凤幸运,他可以一死百了,不用在人世忍受漫长的煎熬……

  如果说朱庚华的死让肖古岩失去了人生方向,而谭丹凤的遭遇,却让肖古岩犹如在迷途遇到一场暴风骤雨,不住的暴雨酿成滚滚洪流,肖古岩无处可躲藏,最后被洪流夹裹在泥沙中一泻千里地奔向苦难黑暗的深渊……

  肖古岩是在最绝望的时候开始读《香山传》的。这本书说的是观世音菩萨的故事。

  观世音原是春秋战国时期妙庄王(即楚庄王)的第三个女儿,名字叫妙善。妙善聪慧美丽,从小笃信佛教。年岁稍大,父王为其配嫁。妙善执意不从,要削发为尼。妙庄王发现女儿抗旨出家。怒火冲天,率兵马将妙善捉拿。当即在京城斩首示众,并使她的灵魂堕入地狱中。玉皇大帝闻讯后,命阎王把妙善的灵魂救起。阎王施展法术把妙善复活于香山紫竹林中。从此,妙善普渡众生,行善天下,化现成为了观照人世间疾苦的菩萨。后来妙庄王得了重病,久治不愈。医师告知:须要亲生骨肉的手眼方可治愈。在此情况下,妙庄王的大女儿妙圆,二女儿妙英都不愿献出手和眼。妙善得知此事后,不念父王旧恶,挖下自己的双眼,砍下自己的双手,制成药丸,救活了父王。妙庄王得知一切,疚愧万分。为了纪念自己的爱女,请工匠塑一尊“全手全眼”观世音像。岂料,工匠错将“全手全眼”误听为“千手千眼”。于是塑出一尊千手千眼观世音(妙善)的像……

  肖古岩在黑暗的深渊不知何去何从之际,当他打开《香山传》时,他看到了遥远的天际有一线光亮……随着将这本书读下去,这一线光慢慢变大,然后它看到了天际有一朵明亮的莲花,莲花光芒万丈,照亮迷途人的前程……在莲花之上站立的是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她的身后有一团祥光……那里就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的极乐世界……

  在无量劫前观音菩萨已成佛称正法明如来

  (那个时候“我”在哪儿现在怎么也想不起来)

  那个时候正法明如来听鬼哭狼嚎

  那个时候正法明如来看弱肉强食

  无尽的悲心哟涌上来像水浇

  热烈的胸襟呀敝开着似火烧

  魔王波旬发誓要造一个魔鬼王国

  阿弥陀佛发愿要建西方极乐世界

  可叹一切众生皆有魔性皆可成佛

  于是正法明如来现菩萨身九天闪烁

  她手有千只— —指向八万四千— —量

  红莲华色— —色放八万四千— —种光

  她眼含七色流出八万四千种毫光

  百千万佛— —化佛— —吉祥

  举手间,杨枝净水,遍洒三千

  投足时,金刚摩尼,布施九万

  ……

  ……

  肖古岩经于明白,原来这个世界有苦难有不平有弱肉强食……而且所有的众生皆有魔性,但只要他有心向善,哪怕是恶魔都可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自此后肖古岩笃信佛教,他经常找老和尚借阅佛典,并虚心讨教。

  渐渐地,老和尚也感觉到不对了,一次,肖古岩前来讨教佛法。老和尚说:“学佛好比渡河,当你达到目的后就没必要把你过河的船放在心上。”

  古岩明白老和尚的意思是要他把精力放在学业上,于是他回答老和尚道:“俗话说送佛送到西,救人救到底,学生才在船上莫非老法师就要赶我下水?”

  老和尚一皱眉头,说:“江河有宽窄,道路有远近,孩子啊你学佛之前萎靡不振,全然不是今天的样子,我看你是到了目的地了。”

  古岩见老和尚把话说到这个份上,觉得这是个好机会,不妨就把话挑明了,因此道:“谢谢老法师开示,只是学生认为,这世上的河叉太多,我今天过了这条沟,谁又敢保证我明天不会遇上大河呢?”

  老和尚一愣:“那你想怎样?”

  “我想就留在这条船上,请老法师一定要收下我这个徒弟,学生若有造化或许将来还渡他人。”

  “你父亲他会同意吗?”

  “这是我的事,我主意已定,我会说服家父。”

  “你父亲只有一个儿子,他希望你求取功名,光宗耀祖。”

  “我出了家仍旧是他的儿子,至于花钱买来的功名,必遭乡人讥笑,是不是‘光宗耀祖’父亲大人他比谁都清楚!”

  老和尚一时无法说服古岩,但仍很明确回拒道:“别人尚可考虑,你要出家万万不可!我和你父亲是多年的相知,你不要为难老衲。”

  古岩道:“我早知道你不会轻意就收我,你等着看,我会用诚心感化你!”

  古岩是个执着的人,以后果然天天去庙里。一开始融镜法师还苦口婆心劝导,后见劝说没有半点作用,就干脆避而不见了。

  这事很快就让肖玉堂知道了,他从百忙中挤时间回来规劝儿子,甚至同意不强求他读书,只要不出家可以为所欲为干他想干的一切事情。但古岩主意已定,除了出家,他不愿意干任何事。

  庶母王玉凤也假惺惺地流着泪对他说:“古岩你不要出家,过去是我不好……你知道,我和你爹现在就你一个儿子……”

  古岩道:“娘,我出家跟你没有半点关系,乃是我的人生追求……我真的很感激你,这些年来家里都多亏了你,父亲有你照顾我也放心,我出了家仍然还是你们的儿子。”

  肖玉堂见儿子执意出家,心中甚为苦恼,整日唉声叹气,其时,朝中要安排人出使台湾,因肖玉堂办事可靠,遂点了他的将。所谓君命不可违,肖玉堂又放心不下儿子,担心他不在家儿子来个先斩后奏受戒出家。他和王氏商量,王氏内心巴不得古岩出家,毕竟她比肖玉堂小十几岁,如果古岩出了家,一旦肖玉堂伸腿,肖家的一切就都是她的了。但表面上她还要装一装的,肖玉堂问她,她说女人家不拿主意,都听男人的。肖玉堂考虑再三,最后决定把古岩带在身边。

  一切就备后,肖玉堂一行于咸丰元年农历二月从福建厦门乘船出发。

  其时正是清明时节,到处是和风细雨,气候宜人,他们所乘船只设施豪华。

  船出港口,为解旅途枯燥,有人提议吟诗。每个人都吟诵了一首,肖玉堂也随意和了一首。在船上,肖玉堂官职最高,众人推他作评。肖玉堂也不推辞,他先是对各位的诗作一番褒奖,随之话锋一转道:“要说诗品之优劣,不是我有意贬损诸位,我个人以为今人都无法与古人相比。”

  众人应和道:“那是当然。”

  肖玉堂道:“既如此,何不各人都吟诵一首最喜欢的?”

  众人道:“肖大人言之有理。”

  肖玉堂见他的提议得到响应,又道:“时下正是清明,依我看内容也不要脱了题。请哪位高足先开个头。”

  众人推让了半天,最后一老先生因年纪最大,这个头就由他来开。他略作沉思,然后摇头晃脑地吟道——

  柳暗花香愁不眠,独凭危槛思凄然。

  野云将雨渡微月,沙鸟带声飞远天。

  久向饥寒抛弟妹,每因时节忆团圆。

  饧餐冷酒明年在,未定萍蓬何处边。

  老先生吟毕,就睁开眼睛看着肖玉堂。肖玉堂过来道:“好一个‘饧餐冷酒明年在,未定萍蓬何处边’,想必老先生此次出远门是身不由已呀。”然后率先鼓掌。

  掌声落,一年纪次之的老学究自觉地站起来:“轮到老朽献丑了——

  冷食方多病,开襟一忻然。

  终令思故郡,烟火满晴川。

  杏粥犹堪食,榆羹已稍煎。

  唯恨乖亲燕,坐度此芳年。

  剩下的人当中只有肖玉堂年纪最大了,等到这位老先生坐下,他即起身道:“二位大人喜欢的风格相近,多是离愁别恨,我来点不一样的——

  …………

  马穿杨柳嘶,

  人倚秋千笑,

  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

  船上有六位朝庭官员,一阵功夫,他们都吟了自已喜欢的诗。在暂时停顿之际,有人看着小古岩对肖玉堂说:“肖大人,令郎也是读书人,何不也让他参予进来?”

  众人都想讨好肖玉堂,于是一阵附和。肖玉堂道:“我们大人在一起尽兴,他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子懂得什么。”

  年纪最大的老先生道:“肖大人此言差矣,君不闻自古英雄出少年,‘老不欺少’——我们这些老朽可不能小看他们了。”

  众人从肖玉堂的语气中看出他也巴不得儿子露一手,都齐声推举。肖玉堂于是说:“让他参予也行,但也得有个规则。”

  众人诧异:“什么规则?”

  “最起码他肚子里也得有几首诗吧?如果连这个起码条件都不具备,让他进来岂不扫兴?”肖玉堂不等众人开囗就对古岩说,“看在众大人的份上给你一次机会,如果你能说出刚才那几首诗的作者来就准你进来。”

  古岩也想参与大人们的活动,遂道:“第一位老先生所吟之诗为唐代诗人李群玉之作;第二位前辈所吟乃韦应物之作,韦也是唐代的著名诗人。家父吟的是明代王磐之作。”

  古岩一囗气把几首诗的作者说了出来,众人齐称赞,肖玉堂内心欢喜,嘴里却说:“不过是瞎猫碰上死老鼠罢了,诸位大人还是看我颜面不要让他当众出丑。”

  此时大家都已明白了肖玉堂的意思,当然不依。

  随后,古岩果然表现出色,虽然大人们所出题目都有点难度,但都没有难住他。

  却说漫长旅途虽然枯燥,但有这样的活动大家都觉得日子过得很快。最后大家都出了题,又有人提出来要古岩也出一道。出题要有创意,肖玉堂不相信儿子真能胜任,就极力阻挠,众人也不相强。不想古岩却不依,他说:“目下是清明节,如在平时,各位都回乡扫墓去了,可眼下为了生计都身不由己做不孝之人,因此我提议接下来所吟诗词都要与扫墓有关,且要含有‘冢’或‘坟’之字眼。不过可以先从简单短四句起,然后由易而难,直到把这一内容的古诗搜罗一净,就算是我们以此祭奠先人。”

  众人听了,都暗自惊愕,虽说唐诗宋词浩如海洋,但毕竟这一特定内的作品数量有限,题目难度之大可想而知,最难的是出题者本人,他年纪最小,要在最后吟诵,如果腹中没有那么多的货色是不敢轻易夸口的。但开弓没有回头箭,年纪最大者当即吟道——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第二位随后接着吟——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第三位是肖玉堂,他担心儿子不济,吟了大家最熟悉的黄庭坚的诗作——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第四第五位都还顺利,到第六位时不知是何原因,搔了半天才勉为其难地吟诵了一首——

  三月里来是清明,桃红柳绿百草青;

  别家坟上飘白纸,我家坟上冷清清。

  最后到了古岩,众人为他捏了一把汗,肖玉堂却是紧张得心提到了嗓子眼,不料古岩不假思索随囗而吟——

  春雨杏花满清明,

  追思犹怨水烟轻。

  合化子规啼血尽,

  不悼家川悼君茔。

  第一轮就这样过去了,大家舒了囗气,都觉得有点过瘾。第二轮开始,那年纪最大者起身向众位打了拱手,然后吟道——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满衣血泪与尘埃,死后还乡亦可哀。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老者落坐,第二位也占了先机,吟的仍是黄庭坚之诗——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到肖玉堂了,他本想找一首简单的,可是想了半天都不符合题意,最后便吟了白居易的一首诗。

  …………都是七律,内容是清明扫墓,这还好说,最难的是文字要有“坟”,“冢”等类似字眼。一连两轮,都马马虎虎过去,到第三轮时,第六个人想了半天想不出来,就对众人拱拱手:“各位大人,该有的都叫你们捡去了,请大家通融通融,容我吟一首众所周知的清明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这位官员所吟诵的不仅仅是首清明诗,同时也道明了清明节的真正源头,古岩知道,这里头有一个很感人的故事——

  相传在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欲设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胞弟重耳,为免遭杀身之祸而流亡他乡。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一开始跟他一道出逃的臣子,后来都陆陆续续地各奔东西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一块肉,用火烤熟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也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记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都不来。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绵山去了。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但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可放火烧山,从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晋文公乃下令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还是不见介子推出来。晋文公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他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也就是最后那位老先生所吟之诗……

  接下来众人把目光集中在古岩身上,因为连他们自已都想不起古人还有那一首七律符合要求。没想到古岩想了片刻便吟出一首——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第六个人一听一拍大腿自找台阶道:“啊呀,怎么就叫世侄记起来了呢!这首宋人高翥之作我应该是熟悉的,唉——人一上了年纪,瞧这记性……”

  于是众人少不得对古岩大加夸赞,年纪最大的老先生对肖玉堂说:“要说博闻强记,在我们这班人当中肖大人无人能及,可是令郎却是出于蓝而胜于蓝,小小年纪就有如此渊博的学识,将来必定高中前途无量啊!”

  肖玉堂道:“哪里哪里,老先生过奖了,要说前途,现在还很难讲,你也知道,这年头的考试……”

  “我知道,现在的考试确实存在着不公,但肖大人毕竟在京城有一定的关系,那班人再大胆也不置于黑到你的头上来了。”

  肖玉堂道:“可是这样又有什么意义呢?孔老先生说了‘不义而富贵,于我如浮云’,犬子脾气比我还倔强,他正为这个不愿意读书呢。”

  老先生转对古岩:“肖公子真是这样吗?那你就不对了,别人你可不去管他,可你凭真本事考上,这样的富贵你该当仁不让!”

  古岩这才明白,父亲原来是处心积虑想要感化他。

  随后,众官员们你一言我一语,说了读书做官的大堆好处。

  游船行使到了海洋深处,这时每个人都有了不适,特别是年纪最大的老先生开始大吐起来……随后多数人也吐了。古岩虽然年纪小,有较强的适应力,但肚子里还是翻江倒海,直至把胆汁吐干净才歇住……晕船的强烈反应尚未过去,天便下起雨来了,大家躲进船仓内,刚才吟诗的兴致一下荡然无存。还有人叫起祖人:“祖上啊,为后不孝,这时节本该在你们的坟头上焚香作揖,可是我却在异地他乡……我知道我会受到惩罚……祖上啊,我是身不由已啊!”

  古岩趁势道:“不是说做官有万般好么,怎么一下子就喊起天来了?”

  此时已经没有人愿意多说话了。

  雨越下越大,还伴着风,船只开始摇晃……突然船长一声尖叫,随后在船首的船工惊惶失措地跑了进来。肖玉堂问道:“如此慌张,发生什么事了?”

  一船工 道:“大人,大事不好了,我们遇……遇……”说着,手指前方。

  肖玉堂把头探出窗,顺着船工所指方向看去,也吃了一惊。原来有一条上百吨重的鲸鱼正向这边快速游来……其速度之快超乎想象,所到之处竟掀起了数十尺高的巨浪,如果它一直向这边游来,别说是撞船,就是它掀起的浪涛都足以把船掀翻……

  众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害怕鲸鱼过来。然而最让人担心的事还是无可避免地发生了,这条鲸鱼也许是雨天撒欢,也许是发情把这条船当成它的情侣,它快速靠近,一点也没有停下来的意思……距离越来越近,船也摇摆得越来越厉害,有人开始哭爹叫娘,有人在喊祖宗保佑……然而,鲸鱼全然不理会这些,速度也越来越快……船上哭声一片,最后连肖玉堂都稳不住了,紧紧地抱着儿子哭道:“古岩,爹死了不足惜,反正一大把年纪了,可是你才十几岁,还有很长的光景……这回是我害了你,早知如此还不如同意你去做和尚,呜——老天啦……”

  古岩虽是船上年纪最小者,却一点也不惊慌失措,他对父亲说:“爹,你说让孩儿出家此话当真?”

  肖玉堂流着泪道:“都什么时候了,你还想着出家,如今是救命要紧。”

  肖古岩道:“爹,不要慌,让孩儿想个办法,如果我们都能活着回去,你不要食言,得让我出家做和尚。”

  肖古岩到底有什么办法?这一船人性命如何?下回必有分解。

------------------------------------------------------------------------------------------------------------

更多灵悟法师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白话文:杂阿含经新译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七

灵悟法师:虚云长老传奇 第五章 艰难出家路

灵悟法师:虚云长老传奇 第六章:初入佛门

白话文:杂阿含经新译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八

灵悟法师:虚云长老传奇 第七章:修习苦行

 

后五篇文章

灵悟法师:虚云长老传奇 第三章:魂归何方兮

灵悟法师:虚云长老传奇 第二章:冰火两重天

灵悟法师:虚云长老传奇 第一章:观音送贵子

玛欣德尊者译:大护卫经 回向

玛欣德尊者译:大护卫经 词语汇解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