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净界法师:楞严经修学法要(五)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净界法师:楞严经修学法要(五)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五面

  丙三  神咒护摄

  古德有一句话说:福德是安乐之本,智慧是解脱之门。

  在我们整个一生当中,其实我们整个修学的重点,就是包括福德跟智慧二种资粮。从一般的修学次第来说:我们刚开始修学佛法,主要的重点在於修学福德资粮。所谓的:忏悔业障、积集资粮。

  我们刚开始在修学佛法刚的时候,我们从因果的思惟,看到我们过去生有无量无边的罪业,我们虔诚在佛前忏悔,我们发觉有很多的善法我们没有具足,我们开始广大的积集善业的资粮,所以在刚开始修学佛法,我们心中所缘的目标就是积集善业,就做这件事情。(2:14)

  但这个地方有个问题,就是我们在修善业的时候,我们的心是依止一个攀缘的心。什么叫攀缘心呢?本经说的“心有所住”。当我们明了的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我们的心住在外境,并没有把它带回家,住在外境这当中就产生两个过失:

  第一个“我们今生的心很容易产生忧恼,忧愁苦恼。因为这外境是变化的,而且它怎么变化,你又作不了主。所以弄得我们经常啊:心有很多的挂碍,很多的怖畏,就是心不安稳,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更严重的问题,就是当我们的心住在外境的时候,会引生一种生死的业力。

  我们为什么今生死了以后,还会有来生的果报?为什么文殊菩萨死掉以后他来生就进入无生了?就没有得一个果报呢?

  因为我们的心有所住,就牵动了十二因缘的力量,无明缘行,行缘识。。。乃至於生老死。所以在我们刚开始修学佛法,虽然我们很努力忏悔业障、积集资粮,但是我们总是觉得弟子心不安啊。第一个忧愁苦恼。第二个无量无边的生死的业力紧紧的绑住我们。

  随着我们年龄慢慢的增长啊,我们开始去思惟这个生死的问题。古人说的:生死事大,无常迅速,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我们想到我们今天好不容易得到了人身,遇到了佛法,我不能够只是积集善业,不可以这样子。我应该要把这个生死轮回的问题,从今生彻底的解决。当我们严肃的面临生死的时候,这个时候就开始要修学智慧。在我们的无明的心中,就点亮了一道的光明出现。智慧就是一种光明,看清生命的真相。当然生命的真相很广,你也看不完,那最重要本经当中,你最重要的是,你要看清生命的真相,重点在看清你内心的真相。

  其实本经当中所对治的就是攀缘心。你开始面对这个攀缘心。应该怎么消灭它?因为第一个它带给我们忧愁苦恼;第二个它引生生死的业力,两大过患。

  这个本经在对治“攀缘心”,它的方法非常巧妙。它就是问一个,就是一个方向,就是:回光返照,正念真如。

  诸位要知道,前面这四个字是一个重点:回光返照。“攀缘心”啊,它在我们心中,是天不怕地不怕。但它就怕你一件事情,你问它:你从什么地方来?它就完了。因为“攀缘心”,它必须要有一个影像的支柱,它才能够活动,它是有所住。可能是住於外境,也可能住於你心中的妄想。

  总而言之,“攀缘心”它是一个: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当有外境的刺激它产生了,当这个影像消失了,攀缘心就消失。所以攀缘心是怎么样?没头没尾。它是一个中间的过程嘛。

  这个蕅益大师说是:犹如这个猕猴啊,一个猕猴在这个树上啊跳来跳去,抓一棵树又放了一棵树;抓一棵树又放了一棵树。所以猕猴为什么能跳来跳去呢?它必须有这棵树可以抓,它必须有所住。所以当我们回光返照的时候,觅心了不可得。我们真实看到这个妄想,是一个虚妄的影像而已,我们不一定要跟它走。

  所以在这个整个本经的解决你生命的痛苦,解决你无始生死的业力,其实就这四个字“回光返照”,这四个字。我们研究本经你要开始思考模式要改变。你看到事情,不要马上就…就出去了。那个心就跑出去,不要这样子。回光返照,等一等,你问你自己,你现在这个心是从什么地方来?

  第一个:安住真如:

  你的内心是“不迷、不取、不动”。非常正确。

  第二个:你的心已经跟外境结合在一起了,被外境所转了,这个时候你要小心了。你开始在累积你生命的痛苦,你又再累积你生死的业力。

  印光大师常说一句话说:一个人福报越大,生死业力越大。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你福报大,你接触的外境就比较广,你的攀缘心相对就比较重。所以同样念佛的人,你看福报越大的人,他往生越困难,因为他所缘境太广,所缘境太广。

  那么这个“回光返照”,在本经当中,其实它是分二个次第啦。我们讲到“正文”的时候,佛陀是分二个次第:

  第一个是:先远离外在的尘境。这是比较粗的。外在的尘境就是你今生所接触的这些五欲六尘,跟你今生有关系的尘境,这一部分你要先远离。

  第二个:你要远离你心中的妄想。这个就比较困难。你看我在这边打坐,我心中也没攀缘什么境界,但是我心中还是有很多的攀缘。那这个是怎么来的呢?从过去生的种子引生的。你过去生打了什么妄想,事情过了,你这个种子留下来了。你前生打什么妄想,你今生你还打什么妄想。这“等流性”。那么这一部分是比较困难。远离心中的妄想,这个是比较困难。当然方法都一样,都是“回光返照”。 所以我们到了经文的时候,看佛陀在引导阿难尊者怎么去找到真实的心性,他就是问:“你的心是从什么地方来?”那么他一步一步的从“远离外境”,第二个“远离内心的妄想”,最后把心带回家。这就是整个我们本经,其实一部《楞严经》,它整个修学的目标,就是:把一个在外面到处跑的心赶快带回家。那么这样子我们在修学当中,就可以从一个安乐道而提升到解脱道,这个是本经的修学大意。

-----------------------------------------------------------------------------------------------------------------

更多净界法师佛学内容推荐

-----------------------------------------------------------------------------------------------------------------

 
 
 
前五篇文章

净界法师:楞严经修学法要(六)

阿姜李尊者:解脱的技能 第八章、僧侣生活

净界法师:楞严经修学法要(七)

阿姜李尊者:解脱的技能 第九章、教与学

净界法师:楞严经修学法要(八)

 

后五篇文章

阿姜李尊者:解脱的技能 第七章、觉醒之翼

净界法师:楞严经修学法要(四)

净界法师:楞严经修学法要(三)

净界法师:楞严经修学法要(二)

阿姜李尊者:解脱的技能 第六章、禅那技巧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