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净界法师:摄大乘论 讲记 第三十四卷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净界法师:摄大乘论 讲记 第三十四卷

 

  我刚出家的时候,经常听老和尚开示说:「佛法的修学是心地法门。」我起初一直不明白这个道理,佛法不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吗?其实「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佛法的基础,它不是整个佛教重要的核心价值,因为外道也能够「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佛法不共的法门,其实来自于解脱道,而不是这个善业力,这个解脱道,就是老和尚常说的「心地法门」。这个「心地法门」怎么说呢?我简单的说明一下。如果你在打禅七、或者佛七,你一定会有一个所缘境去专注。比如说佛号,「心于佛号专一安住,心于佛号相续安住」,这个佛号的专注,就会把浮在表层的妄想,全部慢慢慢慢的消灭掉。妄想有二种:一种是表层的妄想;取而代之的是你内心深心处坚固微细的妄想,《楞严经》说坚固妄想。这个时候,当你的心寂静到一定的时候,它开始浮现。这个表层的妄想它是流动的,它不是很坚固,你一破坏它就消失;但这个坚固妄想它不是,你可能在前生有某一种习气的熏习特别重,它就会不断的出现。你把它调伏了,它会再出现,调伏了再出现,这叫坚固妄想。很多人刚开始用功的时候,看到这个妄想现出一个杂染影相的时候,非常害怕。其实我告诉大家:那个不须要害怕。就是说,妄想它从内心生起,这个是依他起,问题是你内心面对这个所缘境的时候,你不能产生一个错误的联想,就是你不要对它产生遍计执。就是说当一个杂染影相出现的时候,你可以诃责它。诃责以后,你说:诶,这个是苦恼相,会给我带来痛苦的,这个是杂染相、是不净相、是无常相。透过你正面的联想,它这个影相就慢慢慢慢消失掉。所以我们经常说:「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很多人在用功的时候,错认消息,他一直要把这个影相去掉,可是他不知道改变自己的观念,这个是本末倒置。你对这个影相充满了爱着,但是你不对治爱着的心,你要把这个影相去掉,怎么可能呢?其实影相不要急着去掉,它是你修行的所观境,你用诃责的心面对它,它自然会改变,所以讲「遍计本空,依他如幻」。当你把遍计执去掉的时候,它的因缘法就会改变,所以你知道什么叫「心地法门」?就是你心跟境接触的时候,重点不在这个外境。有时候我们说:唉呀,糟糕了!我刚刚听到一个不应该听到的声音、看到不应该看的的颜色!其实这个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影像进来的时候,你要如何面对!你是用爱着的心面对?或者是用诃责的心面对?这才是重点。就是你产生一个什么样的心灵联想,这才是重点;重点不是它进来、或者没有进来,这不是重点。我这样子讲,大家知道什么叫「心地法门」了吗?可能有些人知道。重点就是你要知道:你自己是用什么心态来面对所缘境,这才是重点,而不是这个所缘境是杂染相、清净相。这一段观念懂了,你就知道前面的意思,也知道什么叫做「遍计本空,依他如幻」,就这个道理。你所对治的是你自己错误的思想,而不是去改变外境,简单说就是这个意思。这个外境是你的所缘境,你越多的外境,你可以产生越多的诃责,对你有更强的功力,这何乐而不为呢?你今天对外境产生执取,这个外境伤了你,也不应该说它伤了你,而是你自己伤了你自己,它只是个助缘。前面的二段论文都是在讲这个观念,讲到有情众生为什么会产生生命、如何相续,其实深深的受到遍计执的影响。

  辛三、说语义(分二:壬一释标二处;壬二随标别解) 壬一、释标二处

  前面是讲有情的有漏因果,以下讲圣人无漏的清净因果。这以下有二段:「一、释标二处;二、随标别解。」先看第一段的「释标二处」:

  说语义者,谓先说初句,后以余句分别显示。 或由德处,或由义处。

  我们在表达诸佛菩萨的功德,这当中有二段:第一个先说明它的表达方式,我们的表达方式都是「先说初句」,先作一个总标;然「后」别释,各别的加以说明,再「以余句」详细的分别说明:佛教都是用总标跟别明来表达。前面这一段是讲表达方式,这以下讲表达的内涵。「或由德处,或由义处。」所表达的有「德处」,这个「德处」是讲到佛陀的果地功德;「或由义处」,这个「义处」是讲到菩萨因地的修行方法。在本论当中,功德有二十一个,菩萨的方法有三十二种,这以下会详细的说明,这一段等于是一个总标。

  壬二、随标别解(分二:癸一长行;癸二颂) 癸一、长行(分二:子一由德处;子二由义处)

  子一、由德处(分二:丑一引经;丑二释义) 丑一、引经

  这当中有二段:「一、长行;二、颂。」「长行」讲到「德处」跟「义处」,「德处」当中先「引经」,然后再解「释」经的要「义」。先看「引经」:

  由德处者,谓说佛功德: 最清净觉,不二现行,趣无相法,住于佛住,逮得一切佛平等性,到无障处,不可转法,所行无碍,其所安立不可思议,游于三世平等法性,其身流布一切世界,于一切法智无疑滞,于一切行成就大觉,于诸法智无有疑惑,凡所现身不可分别,一切菩萨等所求智,得佛无二住胜彼岸,不相间杂如来解脱妙智究竟,证无中边佛地平等,极于法界,尽虚空性,穷未来际。

  ┌不二现行────────────于所知一向无障转功德┐ │ │

  ├趣无相法──────于有无无二相真如最胜清净能入功德┤ │ │

  ├住于佛住───────────无功用佛事不休息住功德┤ │ │

  ├逮得一切佛平等性───于法身中所依意乐作业无差别功德┤ │ │

  ├到无障处──────────────修一切障对治功德┤ │ │

  ├不可转法──────────────降伏一切外道功德┤ │ │

  ├所行无碍──────────生在世间不为世法所碍功德┤ │ │

  ├其所安立不可思议────────────安立正法功德┤世 │ │

  ├游于三世平等法性──────────────授记功德┤尊 │ │

  最├其身流布一切世界────于一切世界示现受用变化身功德┤二 │ │

  清├于一切法智无疑滞──────────────断疑功德┤十 ┤ ├

  净├于一切行成就大觉───────────令入种种行功德┤一 │ │

  觉├于诸法智无有疑惑──────────当来法生妙智功德┤种 │ │

  ├凡所现身不可分别──────────如其胜解示现功德┤功 │ │

  ├一切菩萨等所求智────────无量所依调伏有情功德┤德 │ │

  ├得佛无二住胜彼岸──────平等法身波罗蜜多成满功德┤ │ │

  ├不相间杂如来解脱妙智究竟──随其胜解示现差别佛土功德┤ │ │

  ├证无中边佛地平等───────三种佛身方处无分限功德┤ │ │

  ├极于法界────────死际常现利益安乐一切有情功德┤ │ │

  ├尽虚空性──────────────────无尽功德┤ │ │

  └穷未来际────────────────(究竟功德)┘ (印顺法师)

  这以下是讲到佛的「功德」,「功德」当中有二段:第一个是「最清净觉」,这是一个总标,佛功德的代表就是「最清净觉」。从「不二现行」以下,有二十一种的功德是别说的。这个地方是引经,根据《华严经》把佛功德的总相跟别相先标出来;这以下第二段,再加以解释:

  丑二、释义(分二:寅一释说意趣;寅二释德种类) 寅一、释说意趣

  这以下是无著菩萨解释《华严经》的道理,这当中分二段,先说明它的「意趣」,再说明它的「种类」。

  最清净觉者,应知此句,由所余句分别显示, 如是乃成善说法性。

  这个「意趣」,就是说它的表达方式,我们都是先讲总标。佛的功德有很多,一言以蔽之,就是「最清净觉」,就是佛陀的功德是以智慧的觉悟做代表。因为他的觉悟是阿罗汉、菩萨所不能比的,所以加一个「最」,就是最圆满的「清净」智慧,这是我们对佛陀所有功德一个代表性的赞叹。其他的二十一句,事实上是从这一句功德而开展出来的个别差异,所以叫做「说意趣」,把佛的功德分成二类来说明。

  寅二、释德种类(分二:卯一略标;卯二别显) 卯一、略标

  开始解释功德的总相跟别相,先看「略标」:

  最清净觉者,谓佛世尊最清净觉,应知是佛二十一种功德所摄。

  「最清净觉」是整个「佛」陀「二十一种」差别「功德」的一个总持。佛教的功德,跟我们一般说的福报是有差异的。就是你今天创造一个布施、持戒、忍辱的善业力,它在你心中出现的时候,它对你心中的遍计执并没有对治的力量。就是说你今天虽然产生一个善业力,但是过去很多很多错误的思想依旧存在,你过去有多少错误的思想,现在就有多少错误的思想;只是在这么多的垃圾的错误思想当中,多了几个珍宝,如此而已。这个善业力是共世间法的,其实一贯道、基督教也可以做到。而佛教不同的地方,乃至于它的功德:就是说佛陀在布施、持戒、忍辱的时候,多了一个心地法门、多了一分智慧的观照。他每一个布施、持戒、忍辱的时候,都在观照「遍计本空,依他如幻」,假藉这个善法的修学,来产生自我的调伏,这个是非常珍贵的,就是他每一个善法的修学,都生起光明的观照。这个地方就是说,佛陀的功德虽然有这么多,但是最根本的就是他心中有光明,这种光明能够灭恶生善,调伏邪恶的思想,建立善良的思想,这个是总标──「最清净觉」。这一段是总标,以下看「别」释,我们先把它念一遍:

  卯二、别显

  谓于所知一向无障转功德,于有、无、无二相真如最胜清净能入功德,无功用佛事不休息住功德,于法身中所依意乐作业无差别功德,修一切障对治功德,降伏一切外道功德,生在世间不为世法所碍功德,安立正法功德,授记功德,于一切世界示现受用变化身功德,断疑功德,令入种种行功德,当来法生妙智功德,如其胜解示现功德,无量所依调伏有情加行功德,平等法身波罗蜜多成满功德,随其胜解示现差别佛土功德,三种佛身方处无分限功德,穷生死际常现利益安乐一切有情功德,无尽功德等。

  这以下讲到二十一种功德,跟前面是对比的。我们先看第一个,「谓于所知一向无障转功德」,这是解释前面的「不二现行」。这个「所知」就是对于我们所应了知的杂染因果跟清净因果的差别种类,佛陀对于这个世间、出世间的因果,是无障碍的,这个地方是赞叹佛陀的后得智。佛陀很清楚的知道,你今天去佛堂拜了一部《八十八佛》会有什么结果,他很清楚的可以告诉你。每一个法都有它的因果,佛陀都可以告诉你,就是对于「所知」是「无障」碍「转」。这个是讲到后得智。第二个,「于有、无、无二相真如最胜清净能入功德」,前面是讲后得智,这个地方是讲根本智。佛陀对于「有相」的生灭法跟「无相」的寂灭法,都能够达到一种无住的境界,远离有相、远离无相的一个平等法界。凡夫都是在生灭相的有相里面产生执着,所以流转生死;二乘人对于不生不灭的涅槃产生执着,结果障碍他的大悲;佛陀能够远离「有相」跟「无相」的执取,而进入到「无二相」真如的平等法界,所以他能够入不思议的不二法门,他远离「有」跟「无」这样二法门的对立。这个地方是讲到根本智。其实后得智跟根本智,这个功德都是在解释前面的「最清净觉」。「最清净觉」其实就是一种智慧,这个智慧就是一个根本无所住的智慧、跟后得智的身心智慧这二种智慧。这二段是解释智慧的一个总说,以下再看第二段。第二段是讲到自受用的功德,依止根本智跟后得智,佛陀会产生一种自受用的功德。从三到七是讲到自受用,八到二十是讲他受用,第二十一是作总结。我们先看佛的自受用,三到七。看第三个,「无功用佛事不休息住功德」,这是赞叹佛陀的精进。佛陀在度化众生的事业当中,他能够不休息,能够安住在「不休息住」,他没有所谓的白天晚上这种必须要休息的分别。我们一般的菩萨发了菩提心以后,从事利他的事业,因为我们心中是一种有所得心,有所得它是一种对立的二分法思考,有成功、失败的想法,有好跟坏的想法;这个有所得的心,就耗损我们太多的精神体力,所以我们必须要休息,不休息不可以。佛陀的心是一路平等的,所以他没有所谓的休息,因为他的法界是一种平等的一真法界,他没有对立的思考,他是永远精进的,这个地方是赞叹佛陀的精进功德。看第四个,「于法身中所依意乐作业无差别功德」。佛陀在这个清净的「法身」当中,他的「所依」(这个「所依」是佛陀的智慧,我空、法空的智慧。),还有他的「意乐」(这个「意乐」是大悲,不忍众生苦,不愿圣教衰的大悲。),佛陀在清净「法身」当中,他的智慧跟大悲所产生的六波罗蜜「作业」的行动,是「无差别」的。我们凡夫菩萨,这个悲智是有差别的,虽然我们在因地的时候「缘境发心」,缘着十法界发了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而成就菩萨的戒体。我们在缘境的时候应该是平等的,这个是正确,就是缘境发心所成就的第一个种子是平等的;但是当依止这个种子产生现行──就是启动菩萨道的时候,是绝对不平等的,没有一个人是悲智双运、没有一个人。有些人他在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时候,会把大部分的时间放在上求佛道,这就是为什么他大部分的时间都在佛堂,很少跟众生接触;有些人他大部分的时间都是跟众生在一起,你在佛堂很少看到他存在,这个是大悲心,悲增上的菩萨:这是一个不可避免的事实,我们不要要求因地的菩萨就圆满,因为每一个众生都有他的想法、思想,我们都是带着遍计执修行的。虽然我们的理想是「无遍计执」的平等法界,但是在因地的时候,都是对悲智有所偏差。但是,没关系!因地有偏差,当结果到来的时候,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你总有一天会把悲智调成平等、总有一天,那就是成佛的时候。就是所谓「于」清净「法身中」清净大悲的「作业」,是安住在平等「无差别」的,这个是赞叹佛陀的智慧跟大悲。看第五个,「修一切障对治功德」。佛陀内心当中对于所有的障碍都可以破除:佛陀能够用空观,来对治内心的烦恼障;能够用假观,广学一切世出世间的善法,来对治所知障。所以佛陀对烦恼、所知二障,他是能够善加对治的,这个就是无障碍的「对治功德」。第六个,「降伏一切外道功德」。前面是讲「对治」,这个「对治」是内心的对治,这个「降伏」是对外在因缘的降伏。佛陀对于「外道」所安立的言说,都能够一一加以破除。「对治」是保护自己,但是佛陀身为三界的教主,他有责任保护众生的善根,不受外道的染污。所以佛陀对于外道所安立的法,都可以用四谛、十二因缘、六度的法门一一的破除,他有降伏外道的功德。第七个,「生在世间不为世法所碍功德」,佛陀的大悲心来到「世间」,陪着众生流转;但是在流转当中,他「不为世法所碍」。「世法」简单的说就是八风:称、讥、毁、誉、利、衰、苦、乐。这个八风简单的说就是名跟利,名闻跟利养。我们一个菩萨,刚开始可能会重视这个利养──这些资具、财富,你可能会受这些利养所诱惑;慢慢慢慢年纪大了以后,这个六根暗钝、利养也稳定了,所以年纪大的人要注意这个名闻,你就会很重视别人是不是赞叹你、别人心中是不是有你的存在?就会注意这个问题。当你注意的话,就表示你的菩萨道受到障碍,这就是「世法」。我们要行菩萨道,不可避免的,一定要跟世间法接触;但是佛陀能够避免「为世法所碍」。《华严经》上说:「犹如莲华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这个地方,三到七是赞叹佛陀内心自受用的功德,包括佛陀的精进、智慧、大悲,佛陀的善巧对治,跟佛陀的不为八风所动这种安住的力量。这都是讲到佛陀的自受用。以下八到二十讲到他受用──利他的功德。

  第八个,「安立正法功德」,佛陀要利益众生当然是「安立正法」。佛陀为人天种姓的众生(他的思想当中,只有因果的思想,你要叫他建立出离的思想是不可能的。那谁代表所以佛陀为他)讲五戒十善;佛陀为只有出离心、没有大悲心的众生讲二乘法;为悲智双运的众生讲菩萨法:所以佛陀能够善巧的,因应众生的差别而「安立正法」,也可以说是安立五乘的正法,这是佛陀的善巧。第九个,「授记功德」,「授记功德」是赞叹佛陀的三明:佛陀有宿命明,通达过去的事情,佛陀知道你过去生中,做过什么样的恶事、善事;佛陀有漏尽明,知道你现在干什么;佛陀有天眼明,也知道你以后会怎么样。所以佛陀能够为不退转的菩萨作「授记」,就是他能够通达三世的因缘。他为什么通达呢?因为有三明。这个是讲授记的功德。第十个,「于一切世界示现受用变化身功德」。佛陀的正报色身,能够普门「示现」,为圣人示现受用身(受用身又叫报身、功德报身),佛陀为凡夫示现变化身。这个普门示现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你修本尊相应法。修本尊相应法,你一定要跟本尊的功德接触。你说:我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当然佛的身相、佛的功德、佛的名号,都代表阿弥陀佛。所以当你创造一个声音──阿弥陀佛,其实这个佛就存在了。就是说,佛陀他如果不能够普门示现,那我们要归依佛陀会有困难──佛你在哪里呢?我想归依你,但是你到底存在什么地方?所以佛陀必须要能够普门示现,用最简单的方式来跟我们感应,那这个对我们是非常重要,他能够其身流布在一切的凡夫跟圣人当中,一定会让你有办法跟他接触的。第十一个,「断疑功德」。众生在修行的过程当中有任何的疑惑,佛陀都能够善巧的破除。第十二个,「令入种种行功德」,这个「行」是众生的心行。佛陀会知道:你过去生当中,有打过什么妄想、累积什么样的烦恼跟错误的思想;以及你在三宝当中,栽培什么善根。所以经典上说:众生的心行,就像大雨的雨滴这么的多;但是佛陀的大圆镜智,如来悉知,如来悉见。就是说你打过什么妄想,佛陀都知道。他知道,他才有办法度化你,所以他能够「令入种种」众生的心「行」。第十三个,「当来法生妙智功德」。这个「当来法生」是说,我们可能某一种善根还没有生起,但是已经具足这个善根生起的可能性,这个时候佛陀他会启发你的。在注解上说:阿罗汉只能够启动你已经成就的善根。一个阿罗汉,他看到你过去没有善根,他就把你放弃了,他不会创造善根给你,不可能。就是说你有善根,他度化你;你没有善根,那对不起,他就放弃你。但是佛陀不同,他看到你的心中没有这个善根,但是有可能会成就这个善根,佛陀不会放弃任何努力,未种善根者能令种善根,佛陀会把经典留下来,讲出一个偈颂让你来唱诵。所以佛陀灭度以后,还是为众生留下很多很多可以启发善根的力量。比如说经典的流通、炉香赞等等,祖师大德,都是有这种「当来法生妙智功德」,佛陀是不放弃任何努力的。第十四个,「如其胜解示现功德」。「如」者随顺,佛陀能够随顺众生的「胜解」、理解,来「示现」种种的身口意。比如说《阿弥陀经》有这个天人、阿修罗、鬼王、大蟒蛇:每一个众生见到佛的身口意,都是他自己喜欢见到的身口意,佛陀能够随顺众生的理解,来作种种他欢喜的示现。第十五个,「无量所依调伏有情加行功德」。佛陀能够作为「无量」众生的「依」止,来「调伏有情」在「加行」当中所产生的障碍。我们在修行当中,有很多很多的烦恼跟业障,佛陀会告诉你:在这个时候你应该怎么去观想,去作突破。第十六个,「平等法身波罗蜜多成满功德」。佛陀这一念清净的「平等法身」当中,他的六「波罗蜜多」是圆「满」成就的。我们菩萨的六波罗蜜多是不圆满成就的。就是说有些人他布施的善根强,一个人的布施善根强,他的思想当中,他对于布施产生很多正面的联想,他一直认为布施会让他产生安乐,他可能对持戒没什么感觉;有些人他持戒的善根强,但是他对布施没有兴趣:所以众生有很多的联想,所以他的六波罗蜜多是各有各的偏重,只有佛陀才是六度圆满成就的。第十七个,「随其胜解示现差别佛土功德」,这个地方是佛陀的依报。佛陀在示现「佛土」的时候,是随顺众生心中的希望、或者说是心中的理「解」,「示现」种种的国土,虽然同在一处,但是不加混乱,每一个人都看到自己相应的国土。第十八个,「三种佛身方处无分限功德」。佛陀的「三身」──应化身、报身、法身,是同时存在的,三身是一体的。你是凡夫,你见到佛的应化身;你是圣人,看到佛的报身:都是在同一个地方看到,这三身是一体的,他没有所谓的前后左右的差别。第十九个,「穷生死际常现利益安乐一切有情功德」,这个地方是讲到佛陀利益众生的时空,这个对我们很重要。就是说佛的功德不得了,他能够帮助我们──栽培善根、破除烦恼。我们又能够很快的去忆念他,马上跟他感应道交。但是我们现在很在乎的是:佛陀他到底存在多久?什么时候会消失掉?这个地方回答说:「穷生死际常现利益安乐一切有情功德」,佛陀是不入涅槃的,这个地方很重要。在经典上说:「佛观诸众生,犹如罗 罗,云何舍大悲,永入于涅槃?」佛陀是不入涅槃的,换句话说,你随时需要佛陀,他永远跟你同在。「穷生死际」,只要你的生死还没了,他永远会陪伴着你。第二十个,「无尽功德」。前面是讲时间,这个地方是讲空间。不管你在什么地方,佛陀都能遍一切处的跟你相应,佛陀在空间上是没有障碍的,所以说时空无尽。那这个「等」就是最后一个,「穷未来际究竟功德」,把前面的功德作一个总结:他是尽未来际的时空无尽,相续的存在法界当中,来陪伴所有的菩萨成长,叫做「等」。这以上是讲到佛菩萨的二十一种功德。

  我们看到这些功德,我们会有信心;但是从修行的角度,我们会比较偏重因地。就是这个功德是怎么产生的?这是我们比较在乎的。这个功德的产生,从论文上简单的说,就是「最清净觉」,就是你要经常保持一个根本智后得智的观照,就是无住而生心、生心而无住,这在佛法是比较高的标准。我们初学的标准,有人会说:啊,你刚出家,多拜佛、多修习褔报。其实这对一个善根还没有真实上路,烦恼粗重、善根薄弱的菩萨来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法门。「你不要讲那么多,到厨房去!」六祖大师看到五祖的时候,(五祖)诃责他:「舂米去!」再看看:诶!这个人烦恼淡薄、善根深厚,才传给他修行的心地法门,传给他一个密法(哈──)。其实这个密法就是一种观照。这个观照,你说你在观照,没有人知道。你看老和尚,整天就是打板出来吃饭,唱炉香赞的时候出来拈个香(哈──),你看不出他在修行。但是他修行会让你看得到吗?这个内心的观照,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烦恼起来的时候,他是怎么去调伏?怎么去扭转?只有他自己知道,所以叫做密。所以六祖大师说:「密在汝边。」密,你不能跟我求,密是你自己去体会,你自己产生光明的东西,我只能告诉你成就密的方法。不过我们不要把佛法太神秘化,佛法重视因缘观的,就是你有这个因缘,就有这个功德。佛法的密有二种:一种是无住,一种是生心,二种。就是以空观来对治你的遍计执,以假观来带动你的大悲,大方向是这二种。当然这二种,每一个人在修行的时候,都会有所偏重。但是在修行当中,我必须要提醒大家注意,就是:佛法的中心思想,是中道思想。如果你空观太强,你要以假观来辅佐之,因为你空观太强,你的心太沉闷,一个人的心太沉闷,会让一个人「不乐众善,忘失大悲」,你对善法的修学没有好乐。比如说我们刚才讲到二十一种功德,有些人看了以后非常感动,有些人看了以后没有感觉。如果你看到佛陀的功德没有感觉,其实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警讯出现,就是你有可能会堕入声闻种姓,你的空观已经造得太强了。所以一个修行人就是很务实的面对自己,不断的修正自己。因为你那个方向,已经是往某一个方向偏差了,你这个车子已经往这个方向开了,你如果不调整,一切法因缘生,这个水流就这样下去了。所以空观太强的时候,用假观对治,修习假观,思惟众生的苦、思惟佛菩萨的功德,你应该要带动你的心去好乐、追求;有些人假观实在修得太强,假观太强就容易有攀缘心,这个时候就以空观来对治。你假观太强的时候,你就要以空观来调伏你有所得的攀缘心。

  所以我们很难说哪一个法门对你是妙法,就是「契机就是妙法,治病就是良药」,就是这样子。佛陀灭度以后,把所有的法宝(这些药)都留在世间,你自己去为自己选择适合的药,就是这样子。但是你在抓药之前,你要知道一些基本观念。所以我们修学佛法,大家要知道,你不一定要懂很多的名相,也不一定要懂很多的道理;但是基本的观念,「吾道一以贯之」,就是你要融会贯通,你要知道整个佛法的大纲在讲什么,这个地方你要掌握得住,否则你一辈子要依止善知识。你把这个大纲掌握住了,有些基本的观念,你就可以修行。用你的生命,去体验你心中的法,不要急。所以《摄论》讲这么多,其实有二三句观念让你受用,你今生就够本了。你掌握它的中心思想:什么叫遍计本空?为什么它否定了以后,又加以肯定,又加以依他如幻?所以你学经典,一定要善知宗趣。不要说学大乘论,所有的经典都是这样,你一定要「吾道一以贯之」,融会贯通。你学戒律也是这样,戒律的基本精神在哪里?你要融会贯通,其他枝枝叶叶这些差别的思想,用根本思想来统筹,你就会清楚什么时候该开、遮、持、犯。所以我总觉得佛法不在多,但是你要抓住它的纲要,这个地方很重要。当然你也不要太过急迫,我们要求自己:只要不断的产生观照,反省自己,天天保持进步,这就非常吉祥了。佛法不在于暴饮暴食,突然间进步很多、突然间退步很多,这种修行是不稳定的。佛法是强调点点滴滴的,那种功力才真实。我今天比昨天进步一点点,我明天比今天进步一点点,这样子就非常值得赞叹。因为你的生命,后后超胜前前,充满了希望。当然你要进步,你就要抓住进步的因素在哪里。如果你抓到这个重点,不断的产生观照,那么以佛法的因缘观来说,你一定是进步的。好,我们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我们回答二个问题。

  问:根据这本书的说法,它说事一心只要达到未到地定。

  可是弟子听过,事一心就是证得阿罗汉果,这二种的说法有什么差别?

  答:这个事一心,我先不说这部论的判教。不过我必须先指正一件事情,事一心即是证阿罗汉果这个是错误的说法。阿罗汉果是小乘的,你的这念佛法门证到阿罗汉果,这算什么?念佛法门一开始是发菩提心的。事一心是断见思,断见思惑是菩萨的阶位;阿罗汉果是小乘的果位,只有发出离心的人才证阿修罗果。所以这个地方要注意。 不过事一心的说法,祖师的确有很多判教的不同。我个人的习惯,是用蕅益大师的判教。蕅益大师认为:事一心是一个很大的范围,它不是一个点,它是一个片状的东西。从些微的专注,到断见思惑,这一段都叫事一心。所以事一心不乱,它是一段很长很长的时间,从内住、等住、安住,到等持、未到地定,乃至于到断见惑、断思惑,只要未破无明之前,这一大段都叫做事一心。

  问:理一心时,佛号确实会自然脱落吗?它在圆教五十二阶位是哪一个阶位?

  答:这个理一心,他是入了理体,所以他至少是别教的初地、圆教初住的法身菩萨,破无明证法身。我们把这个内容说一下(这样的判教可能大家不是很清楚),简单的说事跟理的差别。事是对立的──善恶的对立、你我的对立。所以我们念佛,刚开始是归依,「我是业障凡夫,弥陀是万德庄严」,这是对立的。但是没关系,我归依你,「即众生心,投大觉海」,我承蒙你的加持。所以从你刚开始念佛,到你断见思的时候,你都是这样的思考,能归依的心、所归依的佛是对立的,这个叫事一心不乱。但是你内心当中已经达到一定的寂静力量,所以叫一心。这一心当中,「对立未亡」,所以叫事。什么叫理一心呢?就是你念到最后,「能念所念性空寂」,没有所谓的谁归依谁,即心即佛、即佛即心,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个时候你的心入了一种不二法门。你没有说「我在念佛」,这个时候你的心进入所谓的法界一声,你再也不产生能念的声音跟所念的佛,就是一种声音,入一真法界,这个时候入理一心。 不过这个地方,我必须纠正一个错误──理一心不乱的时候,佛号确实会脱落吗? 这个地方很多人会错误,诶,我念佛的时候,念到最后,我理一心了,把佛号丢掉。这个地方有二种情况,其实生命就是抉择。如果你不是修净土,你无志于求生净土,你把佛号当作调伏烦恼、成就断惑证真的一个所缘境,那你到理一心的时候,你可以把它舍掉,因为它只是扮演你修行的一个过程,它只是一个过程。禅宗很多人把佛号当过程,他把佛号带动起来的时候,他不是修归依,他是说「念佛是谁」?因为他没有佛号的时候,他不能带动心念。那佛号带动起来的时候,他的心念也带动起来,这个时候他对于这个所缘的佛号没有兴趣。他是回光返照,我为什么能够念佛?去照了那个能念的心,然后一直照进去,结果找到他的本来面目,他把佛号当过渡时期。我们也尊重这样的选择。但如果你站在净土的角度,你要知道讲一句话说:很多人总是觉得佛号障碍他的空性。说:障碍你空性的是你心中的执着,不是这个佛号,佛号它只是一个声音。一个观念:当你把佛号舍掉的时候,就表示你跟阿弥陀佛没办法感应道交了,你就是自力法门,不管你在什么时候,你是等觉菩萨也是这样。感应道交是双方面的,能感跟能应。在《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讲得很清楚,感应绝对不是单方面的,以佛陀的力量,都不能够以单方面的力量来创造感应。佛陀说:「十方诸佛悯念众生,如母忆子。」佛陀忆念众生,如母亲悯念儿子,这个儿子如果从来不忆念母亲,母子二个一辈子也不可能会相见的。我忆念你,你不忆念我,我们二个永远不可能相见。以佛陀的力量,都不能够以自己的力量去创造感应。一定是我忆念你、你也忆念我,我们的生命才会有交集。所以大家要知道,净土法门它的重点在于感应道交,它是一个他力的法门。那你把佛号舍掉,表示你放弃往生,就是这个道理,因为你没有感应的因缘。至于放弃往生好不好?这个我们不加以评论,那是你个人的抉择。但我敢肯定,当你把佛号忘掉的时候,你心中入空性的时候,你是不可能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的,因为你没有感应的因缘。没有因缘而出现果报,那这个就自然外道,无因缘而生嘛。所以理一心的时候,佛号是不是须要脱落?那就看你当初念佛的时候,你的动机是什么?如果你为了求往生而念佛,那你的佛号不能舍,任何时候都不能舍。蕅益大师蕅益大师蕅益大师说:「一一理性具足庄严,一一庄严全体理性」,一一庄严它本身就是空,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也不碍真空。如果你觉得这个佛号存在的时候,对你修空观有障碍,那表示你这个空观是有问题的。如果说庄严一定会影响空观,你看佛菩萨很多的功德都是跟庄严有关系,《华严经》的功德都是跟庄严有关系!所以理论上,你成就法身以后,你还是可以去忆念佛的功德,当然你的意境会更高,这就是所谓的真空妙有。至于这个时候你该不该舍佛号?那就是要看你当初念佛发的心是为了什么来决定。当你把佛号舍掉的时候,那表示你跟佛号的感应就从此结束了,你开始走自力法门。如果你有志于求生净土,你随时随地不能舍离佛号,因为这个佛号是你的本命元辰,不是过渡的一个工具而已,它是你的本命元辰,那是要通身靠倒的。所以这个地方,不同的因缘法,会有不同的结果,这个大家要弄清楚。好,我们今天讲到这个地方。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

更多净界法师佛学内容推荐

-----------------------------------------------------------------------------------------------------------------

 
 
 
前五篇文章

白话文:佛教经典 安般守意经译文

净界法师:摄大乘论 讲记 第三十五卷

白话文:佛教经典 佛说戒消灾经

白话文:佛教经典 十善业道经

净界法师:摄大乘论 讲记 第三十六卷

 

后五篇文章

白话文:佛教经典 佛说大安般守意经

净界法师:摄大乘论 讲记 第三十三卷

班迪达尊者:禅修心钥 四、维持心的平衡(2)

班迪达尊者:禅修心钥 四、维持心的平衡(1)

班迪达尊者:禅修心钥 三、战胜心中的黑暗(2)以正念剑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