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玛欣德尊者:阿毗达摩讲要(中) 第十四讲 出世间心 五、阿拉汉道果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玛欣德尊者:阿毗达摩讲要(中) 第十四讲 出世间心 五、阿拉汉道果

 

  已断除一切烦恼者称为“阿拉汉”。阿拉汉是巴利语arahant 的音译,araha 是值得的、有资格的意思,再加上ant(拥有),称为 arahant。北传佛教依梵语 arhant 翻译为“阿罗汉”,与巴利语稍有不同 。

  阿拉汉有五种含义:

  1.以已远离(àrakattà)一切烦恼故为 arahaü。

  其中,àrakattà 是已经远离的意思,即远离一切烦恼(sabba kilesa),对一切烦恼已经站得很远。以“远离”故为阿拉汉。

  2.以已杀死烦恼敌故(arãnaü hatattà)为 arahaü。

  arãnaü 是敌人,特指烦恼敌;hatattà 是已经杀死。已经杀死烦恼敌人。以“杀敌”故为阿拉汉。

  3.以已破轮回之辐故(arànaü hatattà)为 arahaü。

  如果车轮的辐全部被折断,车轮就不能转动。同样地,轮回之辐被破除了,就不会再生死流转。以“破辐”故为阿拉汉。

  4.以有资格(arahattà)受资具等供养故为 arahaü。arahattà 是有资格的、值得的,意即值得接受衣服、饮食、住所、药品等供养,值得恭敬、尊重、礼敬、奉侍。以“有资格”故为阿拉汉。

  5.以对恶行已无隐秘故(pàpakaraõe rahàbhàvato)为arahaü。

  Pàpakaraõe 是种种恶行;rahà 是隐藏或秘密;bhàvato是状态。因为阿拉汉圣者不会再造作身恶行、语恶行及意恶行,自然也无需隐藏各种恶行。以“无隐秘”故称为阿拉汉。

  这是《清净之道》和《律藏》义注对“阿拉汉”的解释。有些义注如《中部注》则特别强调第一项“远离烦恼”为阿拉汉的定义。

  “阿拉汉”是对佛陀的尊称,也可以指一切漏尽者(khãõàsava,断尽烦恼者),包括诸佛、独觉佛及阿拉汉弟子,所以“阿拉汉”是指最高的果位。

  对于相信北传大乘的人,也许不能接受“佛陀是阿罗汉”的说法,他们认为阿罗汉是“小乘果位”、是“自了汉”、是“焦芽败种”。但是在巴利三藏中,确实经常尊称佛陀为阿拉汉,例如我们礼敬佛陀:ßNamo tassa bhagavato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û 即是尊称佛陀为断尽烦恼、值得供养的阿拉汉。并非只有弟子(sāvaka,也译作声闻)的最高果位才是阿拉汉,佛陀和独觉佛皆可称为“阿拉汉”。为什么呢?只要断尽一切烦恼,即是阿拉汉。

  阿拉汉又称“无学”(asekha)。学,是三学,还要学戒、学定、学慧。对于入流圣者、一来圣者和不来圣者,由于戒定慧还没有圆满,所以还必须学,因此称为“有学”(sekha)。阿拉汉圣者已圆满戒定慧三学,无需再学、不用再修了,称为“无学”。为什么呢?已断尽一切烦恼故。khãõa 是已经断尽;àsava 是漏、烦恼。因已断尽烦恼,故称漏尽者(khãõàsava)。

  阿拉汉圣者除了断除色贪、无色贪、掉举、慢和无明这五上分结以外,还断除其他一切烦恼,例如昏沉、睡眠。

  阿拉汉圣者完全没有任何烦恼,但是还可能剩余一些由过去轮回中累积的习气。这里的“习气”是指性格。佛陀是最圆满的人,是证得一切知智者,他在阿拉汉道心生起的同时,也断除了一切习气。而诸弟子虽然断除了一切烦恼,但是还会呈现出各种各样的性格。例如,有些弟子走路、做事比较慢,有些则比较快,我们不能因为他们走路比较快就认为他们还有烦恼,这只是他们的性格而已。

  有些阿拉汉喜欢独处而不喜欢说法,有些则喜欢说法;有些喜欢禅修,有些喜欢持戒,还有些喜欢背诵,每个人都有其性格倾向,这些性格是因为他们在过去轮回中不断重复、不断熏习养成的,所以称为习气。

  然而,只要断除一切烦恼,都可以称为阿拉汉,有资格接受一切世间人和天的礼敬、恭敬、供养。因为一切阿拉汉圣者的戒、定、慧都已经圆满了,解脱和解脱知见也具足了,这才是真正的修完。

  因此,佛世时有很多比库断尽烦恼之后,都能如此了知,或向佛陀作这样的报告:

  ßKhãõà jàti, vusitaü brahmacariyaü, kataü karaõãyaü,nàparaü itthattàyà'ti.û

  “生已尽,梵行已立,应作已作,再无后有。”

  “生已尽” 导致再生的烦恼已经断尽;:“梵行已立”:

  清净的梵行、圣洁的生活已经建立起来;“所作已作”,应当做的已经做了,戒定慧已经圆满;“再无后有”:因为阿拉汉圣者已经断尽一切烦恼,以前所造之业得不到烦恼的支助,就像一棵大树的根部被砍断,即使看上去枝叶还茂盛,但是也不可能再生长了。同样地,过去所造的善或不善业,由于得不到烦恼的支助,在阿拉汉的五蕴离散之后,就再也没有重组的力量,那些业不能再产生效用。因此,五蕴离散之后称为般涅槃(parinibbàna),即完全地寂灭。

  不过,佛陀拒绝回答般涅槃是怎么样的,因为涅槃超越一切语言的表达,唯有亲证才能了知。关于涅槃,我们既不能说没有,也不能说存在。如果说存在,会让人联想到生命;如果说没有,又会落入断灭见或虚无。

  阿拉汉也分为两个阶段:圣道与圣果。能断除一切剩余烦恼的心称为“阿拉汉道心”。阿拉汉道心一旦生起,所有的烦恼立刻断尽无余。随后,若阿拉汉圣者再取涅槃为目标进入果定,其时生起的心称为“阿拉汉果心”。

----------------------------------------------------------------------------------------------------------------

更多玛欣德尊者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玛欣德尊者:阿毗达摩讲要(中) 第十四讲 出世间心 六

玛欣德尊者:阿毗达摩讲要(中) 第十四讲 出世间心 七

玛欣德尊者:阿毗达摩讲要(中) 第十五讲 五门心路 一

玛欣德尊者:阿毗达摩讲要(中) 第十五讲 五门心路 二

玛欣德尊者:阿毗达摩讲要(中) 第十五讲 五门心路 三

 

后五篇文章

玛欣德尊者:阿毗达摩讲要(中) 第十四讲 出世间心 四

南怀瑾:金刚经说什么 二十七品 无断无灭分

玛欣德尊者:阿毗达摩讲要(中) 第十四讲 出世间心 三

玛欣德尊者:阿毗达摩讲要(中) 第十四讲 出世间心 二

玛欣德尊者:阿毗达摩讲要(中) 第十四讲 出世间心 一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