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净界法师:念佛法要 讲记 第二卷 |
 
净界法师:念佛法要 讲记 第二卷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五面。甲二、正示念佛方法。前面我们是从理论上,来就着净土宗的止观,做出一个总相的说明。这以下,我们就从一种净土宗的修学来探讨它的方法。 初、总标。二、别示。我们看第一个,总标。我们这以下的方法,根据天亲菩萨在《往生论》讲到的礼拜门、赞叹门、作愿门、观察门跟回向门。 那么,净土宗的修行重点就是:一心皈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那么,我们怎么做到一心皈命呢?那么这个天亲菩萨提出五个方法,来引导我们的心跟弥陀的心能够真实地皈依,真实地感应。第一个是礼拜,身业的礼拜。第二个是赞叹,这个是口业。当我们在称念阿弥陀佛圣号的时候就是在赞叹弥陀了。因为这个阿弥陀佛的圣号是无量光、无量寿。因为无量寿,所以赞叹弥陀的正报庄严,无量光是赞叹阿弥陀佛的依报的庄严。所以我们称念阿弥陀佛的时候,事实上就是在赞叹弥陀的依正庄严。所以这个“赞叹”就是称名的意思。第三个是作愿。我们在身礼拜、口称念的时候,我们的内心当中有一种愿生净土的意乐,有一种发愿要往生的意乐,这个属于意业的皈依。当我们对弥陀的功德能够身礼拜、口称名,意业的发愿,那么这样子产生一种禅定的功德。禅定的意思当然就是专注啦,心于所缘专一安住、心于所缘相续安住。透过对礼拜、赞叹、作愿,我们把妄想慢慢地调服,对佛号的专注慢慢地集中、慢慢地集中。这是我们第一个要成就的,第一个功德,禅定的功德。 第二个是观察门,前面的礼拜、赞叹、作愿是一个修止,这个止是无分别住的。当我们在寂静的心中,这个时候我们也可以起观。我们前面说过,你修圣道的观,如果你修天台观或者唯识观,它偏重在空观。但净土宗的观,它偏重在假观。因为这个假观是善知取舍。你观空的话,是不取不舍。所以,它这个观察,它主要的假观呢,它不是观十法界那么广大了,它主要把娑婆世界和极乐世界拿出来观。观察娑婆世界的过失相,观察极乐世界的功德相。以这样的对比,让我们产生强烈的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观察门就是观察娑婆世界跟极乐世界的真实相。这个观是有分别住的。 前面的禅定和智慧是一种自利的功德,你自己受用的功德,不能跟别人分享的。这个回向就是修大悲。我们把前面的礼拜、赞叹、作愿、观察这四种禅定智慧的功德,把它回向法界众生、回向往生净土。这个就是修大悲了。能够跟众生共同来受用,跟众生共同来分享。天亲菩萨从这样的一个五门当中,依止对佛号的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来成就我们往生的净业。 这五个法门,我们在台湾的佛七,也经常用这个法门来进行操作。我们明天晚上,乃至后天开始的佛二,我们就试着在新加坡推广这个五念法门。我们实际透过对佛号的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我们会有一些不同的感受。我们这次的佛二啊,我们就根据这个方法。当然,所有佛法的修学,一定是先有理论基础,才能够实修的。佛法是重传承的,不是你修行的时候在摸索。你所有的法门都必须经过佛菩萨的印证,“欲知上山路,须问过来人。”你才确定这是一个离苦得乐之道。 所以,我们在实际操作之前,我们把内涵先做说明。到了明天的时候,你打佛二,你就很快上路了。我们先看第一个。在这三种的功德,我们在对佛号的止观当中,我们有三种功夫要成就。第一个是禅定。什么叫成就禅定的功德呢?我们先把印光大师的文钞念一遍。大家就知道什么叫禅定了。请合掌! 楞严经大势至菩萨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念佛时,心中要念得清清楚楚,口中要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要听得清清楚楚。意舌耳三根,一一摄于佛号,则眼也不会东张西望,鼻也不会嗅别种气味,身也不会懒惰懈怠,名为都摄六根。都摄六根而念,虽不能全无妄念,较彼不摄者,则心中清净多矣,故名净念。净念若能常常相继,无有间断,自可心归一处,浅之则得一心,深之则得三昧。 好,我们加以说明。在我们对弥陀功德的皈依当中,我们第一个要成就的就是禅定的奢摩它的止的功德。当然,我们前面说过了,禅定,你一定要先设定一个所缘境。我们今天是以阿弥陀佛的声音为所缘境。我们以一句声音来都摄六根,以一句声音来净念相继,这样子能够成就三摩地。在我们净土宗的传承,特别是到了末流,明末清朝以后的念佛方法,都是根据《楞严经》的《念佛圆通章》了,所谓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来达到禅定。 什么叫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呢?我们看第七面。基本上在成就禅定啊,我们必须要具足两种力量。第一个是专注力,第二个是相续力。对你的所缘境,对阿弥陀佛的声号,要有专注力,专注力是一个点状的功德。当我们把这个点状的功德再扩大,就变成一个片状的功德,叫相续力。它的方法我们解释一下。都摄六根是佛陀说的,在经典上说的,什么叫都摄六根呢?印光大师从净土宗的角度做了解释,他说:一句弥陀念、诵、听。我们希望佛号来收摄我们的六根,可是我们的六根经常向外攀缘,怎么办呢?他讲出三个次第。第一个,念,念从心起。当我们念佛时,你要先知道你念佛的起处。有些人念佛时,嘴巴念佛,心里打妄想,这个佛号就不是念从心起,就是从嘴巴生起。这就不对!没有构成专注力。你的佛号必须从你皈依的心真实地生起,你假借你心中的皈依,假借你的做意去创造佛号。所以你的佛号的最初的源头,必须从内心深处生起,这才能构成所谓的专注。第二个,诵,声从口出。我们在心念的时候是没有声音的,没有声音,你就没有所缘境了。所以你必须假借嘴巴的震动,多少创出一点声音。打佛七的时候最忌讳你完全没有声音。完全没有声音,你根本不能听你的声音。这是第二个,你要创造一点声音。第三个,你把你自己的声音再听回去。这个佛号透过你的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这样你跟佛号构成了一个点状的相应,叫做专注力。 不过在修专注力的时候,有两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我们在听佛号声音的时候,第一个,从空间上来说,你只能够听你自己的声音。这个地方很多人忽略了。比如说,我们今天一百个人打佛七,每一个人都创造一个声音,这个虚空当中有一百个声音,哪一个是你的所缘境呢?我们不要管别人念大声念小声,我也不管自己的声音是小声、大声,你只能够听你自己的声音。为什么呢?你听别人的声音,你是向外攀缘,你越听越散乱。你自己听你自己的声音,它是回光返照,你越听越专注。所以,你不管你的声音是大声小声,你只能够听你的声音。这一点,念佛人要注意。否则你佛号越念越散乱。这是从空间上来说,你只能够听你的声音。第二个,从时间上来说,你只能听你当下的声音。这个声音有过去、现在、未来。不管你前一句佛号念得好、坏,过去就让它过去。你打妄想,知道以后,注意当下的佛号。你也不要去预测,你什么时候会一心不乱。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所以我们听声音的时候,只能听当下的声音。当下,当下,当下。听完就放掉,听完就放掉,听完就放掉。这就是我们修专注力的重点。听你自己的声音,听当下的声音。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相续力。我们希望佛号在心中启动的时候,它能破除昏沉掉举的障碍。在心中是一种强有力的相续。这个时候怎么办呢?印光大师告诉我们,十句成片三三四。我们可以以十句佛号来当做一个循环。这当中分成三段来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最后飒板的时候四声,我们做适当的停顿,做两次的停顿,三、三、四,三、三、四。这样的好处就是,我们以前在念佛的时候,我们要不根据印光大师的方法,你就追顶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没头没尾,没有节奏感,你很难摄心。很难摄心,妄想就插进来。诸位试试看,我们能够做适当的停顿,把佛号分成三段来念,然后形成一个强大的循环,妄想不容易插进来,你这个佛号在心中有一种相续的力量。所以,以这个声音来产生专注力,以这个韵调,你声音产生三三四的韵调,产生相续力。这就是我们在修持“止”的时候,两个修行的重点方法。 这当中,如果我们在静坐的时候,我们也提供一个方法给大家参考,有五点计数法。一、二、三、四、五,每一个点你就念十句,这一个片刚好是五十句佛号。打坐当中要念的时候,有四个地方要注意。 第一,这五个点你要安置地上,令心下沉。你在坐的话就在前面的地方观想前面五个点,不是说真的有五个点,你自己观想,有一个相对位子。这个地方,就是注意——令心下沉。我们在修止的时候,你的所缘境要在腰部以下。有些人念佛的时候注意耳朵,你一定会头痛。印光大师叫你听声音,不是叫你注意耳朵。声音是遍满法界的。你要把你的心安置在地上,你的气血才往下降。所以我们的身体是地、水、火、风所成啊,这个火大很重要。你这个火要往下降,不要让它往上走。所以我们不管是拜佛、念佛,你的所缘境尽量往下降。有些人念佛的时候注意这个地方,那你迟早要高血压的。心之所在气之所在,气之所在血之所在。你注意这个地方,气往上冲,血也往上冲,你身体出状况,你就不能念佛。拜佛也是这样。我们过几天拜佛,也是教大家,你要脚掌用力,上半身放松,就像打太极拳一样,下实上虚,上半身全身放松,脚掌微微用力。真正拜佛的高手,他拜佛不流汗,上半身不流汗。有的初学者,拜两百拜,满身大汗,这个是初学者。真正的高手拜佛的时候,他下半身用力,上半身放松,他只有腰部以下流汗,上半身完全是干净的。他的心完全是往下沉。这样子才是调身之道。我们念佛人不要忽略了调身,你是借假修真。你身体健康状况不好,你就很难专注。有些人念佛的时候上火,就吃退火的东西,吃什么青草茶了。我们身体非常需要火,这个火是温度。你经常吃退火的东西,就脾胃寒冷 ,消化不良。所以我们这个火要还本归源,要把它导到下面的丹田。导下之道,就是你一定要让你的所缘境往下沉,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所缘形象清楚分明。你所念的佛号一定要清楚地现前,那么你才能够专注地忆念。你如果念佛的时候,你都不出声音,那我问你,心于佛号专一安住,你怎么专一安住呢?你跟谁专一安住呢?你不创造声音,就是法尘,第六意识的法尘。法尘很难意念的。诸位要知道,我们持名法门的所缘境是一个声音,不是法尘,不是第六意识的法尘,是个声音。既然是声音,是你自己的声音,你自己不创造声音,你就不能安住,你不能在佛号上安住。你安住别人的声音,你向外攀缘。所以,你一定要把你的佛号的声音现前。不一定要念很大声。所以黄念祖老居士,他鼓励我们金刚持。他说,你出太大声音伤气,完全不出声音你没办法去安住。所以他嘴巴震动,微微出声,叫金刚持。 第三,宁可少念,不可草率。这个地方非常重要。我总觉得,我们修行人,很务实地面对自己的生命。你要知道,你的生命不是博取别人的赞叹,你是要离苦得乐。你有多少时间,你就念多少佛号。不一定说我一天念一万声、两万声。这些虚妄的相貌,没有必要。你把佛号,每一句佛号念得很清楚、分明、有力量。诸位应该知道业力的因缘,业力不再造得多,造得强,心强业强。这个公案很多,我们现在没有时间解释。你看佛在世的时候,很多贫穷人,他只是布施少许的东西,他的功德超过大富长者,因为他的布施心强。布施的业如此,念佛亦复如是。你只是幽幽泛泛把佛号念得乱七八糟,你一辈子念下来,你比不上人家念一个小时的专注,因为你的力量都是薄弱的。所以我们宁可要求自己这种品质的管制,我好好地专注念,每一片佛号念得清楚分明。 第四个,先求计数,再入圆融。你给自己一个目标,我一天当中,我就是心不离佛。你心不离佛,你一天念没几声的,大部分都打妄想。所以你自己要求,我自己要求先念五片、六片,再念二十片。二十片就有点功夫了,四十分钟。你坐下来,二十片,法喜充满,四十分钟,一坐四十分钟。当然刚开始不要那么高,你要求自己慢慢地进步,step by step ,进步。 当然这个地方,我必须说明一点,我们今天在念佛的时候,你要知道你的专注力跟相续力,这是重点,你不要养成一个含糊笼统的习惯。印光大师说,念佛的时候,心中要念得楚楚,口中要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要听得清清楚楚。你看这个“清清楚楚”什么意思?就是专注、相续。在春秋战国时代,大家都听过一个公案,叫曹刿用兵。春秋五霸第一霸,当然齐桓公了。齐桓公相管仲,九会诸侯一匡天下。他是五霸当中的初霸,第一个。但是齐桓公刚开始出道的时候,他也有挫折的时候。因为齐国是个大国,它跟鲁国发生了纠纷,鲁国是个小国。他就要带着军队去攻打鲁国。当初管仲是不同意,说:大王,你这次出兵,对你不利。但齐桓公那个时候已经意气用事,没办法了,就派鲍叔牙将军,带了几十万军队去攻打鲁国。鲁国没办法了,小国对大国当以智,用智慧,不能跟它硬干。这个时候,鲁国就征召曹刿。他是一个有智慧的谋者。曹刿带着将近一比十的兵力,来面对齐国的大军。这个时候曹刿怎么用兵呢?齐国他们打仗时,古时候要先鸣鼓。齐国鸣第一通鼓时就攻击了,鲁国就退。鲍叔牙就说,你怎么不跟我打呢?再击鼓,再攻击,鲁国又再退。齐国在击第三通鼓时,鲁国先退以后,曹刿就开始击鼓,这个时候一下就把齐国给打败了。以少抵众。这个时候,鲁国国君很高兴,哎呀,你怎么这么厉害?他说这不是什么厉害,这当中有个道理。曹刿说:“夫战,勇气也。”战争打的不是多寡,打的是气势。这个气势是怎么回事呢?“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气势最旺的时候是第一次,他第一次正是气势旺的时候,我们不要跟他碰触,一鼓作气。第二次的时候已经衰了,第三次已经枯竭了。那么,“彼竭我盈,故克之。”他最弱的时候,我是最强的时候。我是趁这个机会投机去赢他的。 其实,世间上的道理很多是相通的。战争打的是气势,念佛也是气势。我们今天,如果你不注重专注,你含糊笼统念一辈子佛号,你也比不上初学者念一天的佛号。你那个佛号太散漫!你都不要求么。你平常养成了这种习惯,你临终的时候,这个等流性,你的佛号也是散漫的佛号。你怎么抵抗你临终时的妄念?没办法!你打不过你的妄念的。你平常的时候就很认真地去栽培专注的佛号,你临终出现的佛号就是专注的佛号。因为,你栽培的功能种子就是这种种子。所以,诸位要知道,我们临终的时候,跟弥陀感应道交就是那一念,那一念而已。所以,你真正念佛号,当然,你如果有时间,越多越好,但是,如果你没有太多时间的话,你宁可要求专注,这个地方是一个成败关键。 这就是我们在念佛的时候,我们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先成就禅定的奢摩它止。这个禅定方法就是专注力、相续力。听你自己的声音,听当下的声音。这个就是把佛号听得清楚分明。 好,我们再看第二段。前面的一段是成就禅定的功德,这一科是成就智慧的功德。这个智慧就是观照的意思。这个观照有两个观照。第一个是真如观,第二个是因缘观。 我们先看第一个,心空如太空,豁然无所住。一真法界中,寂照常安住。这个是天台的禅师,他开悟以后,他讲出四句话来表达他的心情。他的内心当中修我空观、法空观,从假入空以后,他的心就像太虚空——豁然无所住。他内心当中是不住在任何一个法界,以无住为住。在无住当中,一真法界中,寂照常安住,虽然观一切法空,但是不落入断灭见。他内心当中,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现前一念明了的清静心,了了地分明。当然,这是从假入空观。 这个地方,我解释一下。理论上来说,净土宗不是那么偏重空观。但是修空观的话,对净土宗有帮助的作用。所以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中讲到,念佛有事持跟理持的差别。就是说,如果你不修空观有什么样的不圆满呢?就是你只是事相上的念。事持就是说,我是业障凡夫,弥陀是万德庄严,这两个是一个个体。我跟你不同,你是佛,我是凡夫。但没关系,我跟你不同,我对你皈依,我祈求你的救拔,也不错。你老人家是大威德,我是业障凡夫,我来皈依你。这个当然也是不错,叫事持。那么理持就是说,我们在皈依之前思维一下。我是业障深重,但是我这个业障是如梦如幻的,因缘所生。把它拨开来,我看到我业障深重的表层的深处,是一个清净光明的心,是“如”。阿弥陀佛依止过去的菩提心、六波罗蜜因缘,他现出种种的庄严,这个庄严也是因缘所生法,也是如梦如幻的。我也把它拨开来,看到佛的内心深处的本来面目,它也是“如”。那么一如无二如。这个时候你会突然间有一个感觉,你感觉你和阿弥陀佛的距离好像比较近,有这种感觉。你不修空观的时候,你哎呀,十万亿国土,你会被这个空间产生畏惧跟障碍。但是你经常修空观,你会觉得这个距离不是障碍,一念之间就可以到,的确可以到。所以在藏传的本尊相应法,它到最后一定是修不二法门,我入本尊的功德,本尊也入我的心中,我入本尊的心中。所以,你今天修净土,当然主要是事持,但是如果你能够善巧,从假入空,把心带回家的时候,你会把你跟阿弥陀佛之间很多很多不必要的距离障碍都把它消灭掉。你会很清楚地知道,你的心跟弥陀感应道交,是可以做到的,因为你们来自于同一个体性。才有这种加持力。这样子,叫做理持。当然这个理持就产生了所谓的自他不二:我跟佛陀的心本性是平等不二的,只是因缘的差别。 再看第二个,因缘观。这个当然是净土宗的重点。净土宗的厌离娑婆、欣求极乐,是从假观安立的。那么我们如何在我们现实当中培养一个强烈的厌离心呢?就是我们在三界打滚,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多生多劫了。这当中古德提出了两个方法。第一个,思维死殁无常对治今生的爱取;思维生死的过患对治来生的爱取。 先看第一个。我们对三界的爱取有两种情况:第一个对今生。特别是前生善业力特别强的人。有些人前生就开始学佛,他前生就持戒修佛,所以,你看他今生的果报体不可思议,身体也健康,人又庄严,财富广大,眷属恩爱,他前生就开始聚集资粮。当然这件事情也会有问题,福报大当然也有问题,就是容易产生爱取,你临终的时候,你就不容易放下。那这怎么办呢?思维死殁无常。你应该告诉你自己,你今生绝定要死亡。只要你有受生的开始就注定死亡会到来。这件事情不管你用多大的财富,不管你吃什么药,死亡是不能避免的,你要有这个认知,迟跟早。第二个,死亡是随时到来。死亡你不能去规划的,不是说你老才死的。棺材里面装死人不是装老人,年轻人死的因缘很多。所以死亡是随时会到来。第三个,当死亡到来的时候,是万般带不去,只有业随身。这个地方就是说,我们今天如果不修无常观啊,尤其是中国人的个性避免谈死亡,这不是好事情。你不想去谈死亡,你逃避死亡的现象,它还是会出现。所以我们一般人都到了加护病房的时候才突然间醒悟,原来我也会死。那么这个时候你心里完全没有准备,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得了癌症后很惊讶,其实原来我也会死。你应该要在死亡到来之前,就做好准备,就是这一天既然迟早要到来,那么你就应该知道,你透过念死无常,你就做好死亡的准备。这件衣服破旧了,迟早要脱掉。所以临终的正念不能等到临终才来思考,你平常就做好死亡的准备,这是第一点。 第二个,思维生死的过患对治来生的爱取。这种人大部分都是今生的障碍比较多了,他今生没有希望,他今生完全放弃了,但是他对来生充满了期待:没关系,我今生比较差,我前生没有修善,我现在开始修,来生你就知道了。他今生广泛地做义工,别人不做的事他都去做。但问题是他对来生有期待,来生想做大国王、大富长者。那么这件事情,你要想想看。来生会有一些甜美的果实,但是来生也充满了一些不确定性,就是这个三恶道的问题。 佛在世的时候,有两个兄弟同时出家。他哥哥出家以后,努力地修行戒、定、慧,一心行道,成就阿罗汉果。他弟弟就喜欢修善业、修福报,希望来生做大富长者。当然他哥哥也三番两次地劝他,他就听不下去。当他哥哥证得阿罗汉果以后,他弟弟因为生病死掉了。他哥哥就入定观察,死掉到哪里去了呢?喔,由于过去的善业,投生在一个大富长者的家庭。那个大富长者的财富是超过国王的,富可抵国。他一出生的时候,有六个保姆照顾他。吃饭有一个人照顾,睡觉有一个人照顾,玩耍是一个,喂奶是一个,六个照顾。但是我们要知道,我们内心深处有很多善业,可也有很多罪业,这个定时炸弹随时会爆发。当其中一个保姆在喂奶的时候,不小心从上面摔下去,撞到楼梯尖尖的地方,小孩头部破裂,就死掉了。他死掉的时候,那个时候起嗔心。我好不容易,前生积集善业,今生做一个大富长者,你这么不小心把我摔死。结果他起嗔心的时候,触动到他过去的罪业,堕到地狱去了。没办法了。 当然,三界的果报,也有一些利他的意义,但是你要成就圣道这件事很重要。就是说,你自己在生命当中能做得了主,这件事很重要。当然要说,哎,菩提属于众生么,我们在众生的环境里面积功累德,这个功能绝对是正确的。但是,你先到净土去成就不退转,再来做这件事会更好。因为你有自在力。否则你在三界当中,随业力的飘荡,你没有自在力。所以我们最好是不要对来生有所期待,你所有的善法回向净土。这就是我们对娑婆的厌离。 第二个,欣求极乐。那么极乐世界有什么样的条件值得我们欣求呢?这当中有两个。第一个,思维“依正庄严”成就内心安乐。“依正庄严”,《阿弥陀经》很多。正报的庄严,极乐世界正报的身心,没有病痛,没有老,没有死亡,具足五种神通;它的外在的环境,七宝池,八功德水,微妙庄严。这样子,对我们凡夫来说,我们喜欢安乐,厌恶痛苦,这是一个安乐的环境。第二个,当然是重点了,思维“诸善聚会”成就内心清净。佛法不但是安乐的,希望能够成就圣道的安乐、清净。当然这当中就是说,净土当中有佛法僧三宝的住持。极乐世界跟诸天的最大差别,天界也是依正庄严,你到天界去,你不能见佛闻法,这是一个问题。极乐世界能够见佛闻法。你在安乐的环境当中,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使得你圣道增长!这个地方就不同。 当你这样思维以后,你内心当中,就做出你的抉择。我来生没有第二种情况,厌离娑婆、欣求极乐。我们一般人有些人会忽略修观的重要,就是专心地念佛。没有修观,就没有所谓的抉择了。没有抉择就表示你这个佛号完全没有方向性。没有方向性,就不一定能够成就往生的净业。这个方向性的意思说,在《智度论》里面,龙树菩萨讲出一个实际的公案。佛世的时候,有一个大富长者的马夫,他是为大富长者驾马的马夫。这个驾马的马夫他是修习念佛法门,希望往生净土的。这个马夫有一天就问佛陀说:我是驾马的,我经常为我的主人,从这个地方驾到那个地方,再从那个地方驾回到家里面。万一我在驾马的时候发生车祸死掉了,那我忘记念佛怎么办呢?佛陀说:你看到远处有一棵树,这棵树是往哪一个方向倾倒呢?他说:这棵树都是往西方倾倒。佛陀说:如果你突然间把这棵树砍断了,你突然无意把它砍断了。你认为这棵树往东边倒,往西边倒?马夫说:它往西边倾倒,自然是往西边倒下了。佛陀就告诉他说:当你一心一意发愿求生净土的时候,你的心念是坚定的时候,即使你突然间死亡,你也是往生净土。就像那棵树,你已经做好生命规划了。 净土宗最怕就是说,你的心模棱两可——极乐世界也不错,娑婆世界也不错——你还没拿定主意。这个时候就靠不住了。所以我们讲,临终的正念不是等到临终,临终正念它是你平常点点滴滴的累积。那么你如何累积正念呢?就是观察娑婆世界的过失、极乐世界的功德,你经常给你自己做好心理建设。我绝对不相信一个人的愿力,没有经过观察就能下定决心。我们讲一个例子。你今天有两个地方可以进行选择,往东边走,往西边走。你完全没有看地图,没有去研究这两个差别,只是别人告诉你往东边走,你就死心塌地往东边走,这种人非常少。所以你一定是通过对经论的学习,对娑婆世界的观照,对极乐世界的观照,内心产生深刻的体验,从内心的深处发起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决心,这样子叫做信愿决定。你依止这个信愿决定来带动这个佛号,这个佛号就有明确的方向。所以我们在修止以后,修观,特别修这个假观,就非常重要,确定你的生命的目标。 看第三段:丙三、成就大悲的功德。前面,是成就禅定的止和智慧的观,是成就自利的功德,这个地方讲利他。 我们在修大悲之前,要修大悲心。知母、念恩,产生慈心,给众生快乐,产生悲心的拔苦。当然这当中最主要是知母了。你要跟众生产生善意,你必须跟众生建立一个密切的关系,就是母子的关系。这地方我们说明一下。古时候是农业社会,农业社会是人力密集的社会,所以人跟人之间的互动,彼此之间的互相需要很容易产生大悲心。因为我需要你,你也需要我。现在科技时代是讲技术密集的时代,所以人跟人之间的互动减少。特别现在有的是电脑,他的成长过程从小到大,都是跟一个没有明了性的电脑学习。这个时候,其实这个是对修大乘佛法是一个非常大的障碍,因为你不需要众生。你很难对众生释放善念。所以我们只好靠观想。我们先跳脱现前的因缘,我们观察我们无始劫的生命当中,每一个生命都需要一个母亲。这样子讲的话,我们有无量生命,所以每一个众生,天上的飞鸟,地上的蚂蚁都做过我的母亲。她做我母亲的时候,就跟我今生的母亲一样,对我种种的生育养育之恩。你应该要修大悲心之前,想办法跟众生建立一个密切的关系。如果你对众生永远漠不关心,你不可能修大乘佛法。不管你怎么用功,也不可能修大乘佛法。所以这个地方就是,先把大悲心生起来。 有大悲心,我们就可以回向了。把我们的功德回染向净,回向净土,愿生西方净土中,成就自利的功德。回小向大,回入娑婆度有情,成就利他的功德。这个地方我再说明一下。我们跟弥陀感应道交,你要注意一个关键,不要忽略大悲心的重要。阿弥陀佛的心是大悲心,你的心是自私的心,这两种心是心心不相印的。也就是说,大悲心的重点不在于你能够做什么事,可能你现在没有资粮,没有方便力,你对众生没有实际的帮助。但是重点是,你内心当中愿意对众生释放善意,那个大悲心。你看到众生,希望他能离苦得乐,这个心情你要生起。否则,你这个心跟心之间的本质不相同,你没办法相应的。所以,修大悲心,不是要你马上产生行动力,而是你先生起这样的心情跟感觉。这个地方要注意。 我们再看最后一段。前面是讲到念佛的方法,依止弥陀的功德,修禅定、智慧、大悲。现在我们做一个总结。总结当中,我们对净土法门的主要的修学,当然是以弥陀的功德为我们的皈依境。在弥陀的功德皈依当下,我们要修止修观。 先看怎么修观,把这个观做一个总结。我们先看这个古德的偈颂。委骸回视积如山,别泪翻成四海澜。世界到头终有坏,人生弹指有何欢?成男作女经千遍,戴角披毛历万端。不向此身生净土,投胎一错悔时难。我们一个人假设不修观,那你就一天一天的过去,你对三界就不知道怕。那怎么办呢?你对三界没有畏惧心,就是因为你不知道真相。所以我们先观察,我们先回过来观察我们过去的生命的相貌。委骸回视积如山,别泪翻成四海澜。我们因为生死别离,那么这样子的一个情况,所掉的眼泪像四海澜,我们这种死亡的尸体堆积起来像山。换句话说,我们过去因为我们不知道出离,在三界里面一次一次地得果报,我们已经受了很多的痛苦,过去如此。那么现在呢?世界到头终有坏,人生弹指有何欢?虽然我们现在由于过去的善业,拥有很多美好的资具,恩爱的眷属,但是这个叫做坏苦。因为它是无常败坏之苦,总有一天要失坏。所以现在也有很多无常败坏的引诱。那么未来是怎么样呢?成男作女经千遍,戴角披毛历万端。我们随时会因为我们内心深处的罪业的触动,而到三恶道去。当我们很务实地去观察过去、现在、未来的三界以后,我们内心当中许下誓愿:不向此身生净土,投胎一错悔时难。我们明确地规划出我们生命的真实的皈依处,为菩提道求生净土。那么这个就是修观,来确定你的生命的方向。 第二个看修止。一句弥陀法中王,无边妙意广含藏。十念往生成正觉,不在世间论短长。修止的所缘境是弥陀的圣号。因为以阿弥陀佛的声音来总持弥陀所有的功德,依此这样的佛号念念相续,临终就往生净土,就成就佛道了,我们不必去计较人世间这种短暂因缘的成败得失。 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我们修净土的人,成就临终的正念,这个当中包括止跟观。止就是专注力、相续力;观就是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这些必须要在我们平常就做好准备,因为我们不知道死亡什么时候到来,所以我们应该提前做好准备。 好。今天这个念佛法要,就跟大家共同学习到这个地方。阿弥陀佛!
----------------------------------------------------------------------------------------------------------------- 更多净界法师佛学内容推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