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憨山大师:观楞伽阿跋多罗宝经记(第10-12卷)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憨山大师:观楞伽阿跋多罗宝经记(第10-12卷)

 

  狱者。故唐译释云。唯除如来,诸大菩萨,及大声闻,见其有造无间业者,为欲劝发令其改过。以神通力示其同事。寻即悔除,证于解脱。此皆化现,非是实造。未有一向实造无间事,而不入无间狱者。盖言因果报应,无一毫可爽者。)

  除觉自心现量,离身财妄想,离我我所摄受。或时遇善知识,解脱余趣相续妄想。

  (记曰。此言能观罪性本空,亦能解脱五无间也。谓但凡造五无间业,未有不入地狱者。唯除了悟自心现量,达身心本空,离我我所分别执著者。或于多生曾种般若缘熟,今时愚善知识开导,顿悟自心,离诸妄想,永断诸趣生死根本者。此则不堕。非此,无不堕者。)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贪爱名为母   无明则为父

  觉境识为佛   诸使为罗汉

  阴集名为僧   无间次第断

  (记曰。此颂以无间智,次第断彼无明贪爱等,故为无间行也。)

  谓是五无间   不入无择狱

  (记曰。长行正意,明五无间行,证真实法。乃因释疑,故说外五无间耳。故此不颂。◎此上二章举果验因示一乘真因相竟。◎已前大科第二返妄归真初辩邪正顿示一乘理行因果相中辩明因地心已竟文从初卷五法章来止此计一万七千余言◎下辩果地觉分三◎初明三身以显法身常德又三◎初总示佛之知觉)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佛之知觉。世尊。何等是佛之知觉。

  (记曰。上辩因地心已竟。此明果地觉也。佛之知觉,果地觉也。由前云我说一乘道觉名为大乘。意谓一乘乃佛之知觉也。不知何等是佛之知觉。故此辩之。)

  佛告大慧。觉人法无我,了知二障,离二种死,断二烦恼,是名佛之知觉。声闻缘觉得此法者,亦名为佛。以是因缘,故我说一乘。

  (记曰。此总示佛之知觉相也。二障,即烦恼所知。二死,即分段变易。二烦恼,即根本支末。旧注为四住并无明,亦不出此。谓但能断如上诸过,即名佛之知觉。所谓五住究尽,二死永亡,人法双空,诸障永寂,方称佛之知觉耳。)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善知二无我   二障烦恼断

  永离二种死   是名佛知觉

  (记曰。此总明果觉之相也。然果佛有二。谓一缘生报佛。二法身真佛。然缘生报佛,乃历劫修生,此法报冥一,三身不二。若法身真佛,则有佛无佛,性相常住也。◎次显报化二身)

  尔时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何故世尊于大众中唱如是言。我是过去一切佛。及种种受生。我尔时作曼陀转轮圣王。(二译皆作顶生王。)六牙大象。及鹦鹉鸟。释提桓因。善眼仙人。如是等百千生经说。(魏译云。如是等百千经,皆说本生。唐译云。说百千本生之事。)

  (记曰。此下将明缘生报化二身,以显佛佛道同,果德不二,故致此问也。因上佛说觉无我等名之为佛。大慧意谓世尊既因觉法为佛,乃现在修成,盖非已成之佛来应世者。如何世尊乃云我是过去佛耶。既云是过去佛。何以又言如来过去受种种身。又说为顶生王。又说为禽兽。若象若鹦鹉等。又说为天帝。又说为仙人。如是等说百千本生之事者何也。如此,则自语相违也。此盖常情所疑,故兴此问。)

  佛告大慧。以四等故。(唐译云。依四平等秘密意故。)如来应供等正觉,于大众中唱如是言。我尔时作拘留孙,拘那含牟尼,迦叶佛。云何四等。谓字等,语等,法等,身等。是名四等。以四种等故,如来应供等正觉,于大众中唱如是言。云何字等。若字称我为佛。彼字亦称一切诸佛。(唐译云。谓我名佛。一切如来亦名为佛。)彼字自性无有差别。是名字等。

  (记曰。此明佛佛名等,谓化等也。然名者实之宾也。以实等故名亦等。其他三乘皆不得此名者,以未臻其实故。)

  云何语等。谓我六十四种梵音言语相生。彼诸如来应供等正觉,亦如是六十四种梵音言语相生。无增无减,无有差别。迦陵频伽,梵音声性。

  (记曰。此明佛佛音声相等,谓报等也。六十四种梵音者。旧注引密迹力士经,说佛声有八转。谓体,业,具,为,从,属,于,呼。是八转声,各具八德。所谓调和声,柔软声,谛了声,易解声,无错谬声,无雌小声,广大声,深远声。八八即成六十四声。非唯释迦一佛。一切诸佛音声亦皆如是。迦陵频伽,此云妙声鸟。正法念经云。迦陵频伽,出妙音声。若天若人,紧那罗等,无能及者。唯除如来音声。故诸经称佛音声,必引为喻。楞严云,伽陵仙音,遍十方界。)

  云何身等。谓我与诸佛法身,及色身相好,无有差别。除为调伏彼彼诸趣差别众生故,示现种种差别色身。是名身等。云何法等。谓我及彼佛得三十七菩提分法。

  (记曰。此明佛佛身等法等,以法等故身等也。华严云。一身一智慧。力无畏亦然。盖此明三身皆等也。三身者,法报化也。然法身唯一。报身有二。谓自受用,及他受用。化身有三。谓大化,千丈卢舍那,及无边相好等。小化,丈六释迦。随类化,即所云种种受生,顶生,天帝,大象,鹦鹉,乃至猿鹿异类,无处不入。此中色身,即自他受用报身,及大小化身。种种身,即随类化也。宗镜问云,诸佛唯一法身,云何说三身差别。答,约用分三,其体常一。识论云。如是法身,有三相别。一自性身。谓如来真净法界,受用变化,平等所依。离相寂然,绝诸戏论。具无边际真常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实性。即此自性,亦名法身。大功德法所依止故。二受用身。此有二种。一自受用。谓诸如来修集无量福慧资粮,所起无边真实功德,及圆净常遍色身。相续湛然,尽未来际。恒自受用广大法乐。二他受用。谓诸如来由平等智,示现微妙净功德身,居纯净土。为住十地诸菩萨众,现大神通,转正*轮,决众疑网,令彼受用大乘法乐。三变化身。谓诸如来由成事智,变现无量随类化身,居净秽土。为未登地诸菩萨众,二乘众生,称彼机宜,现通说法,令各获得诸利乐事。是以转灭三心得三身。一根本心,即第八识转得法身。二依本心,即第七识转得报身。三起事心,即前六识转得化身。又名三德。一断德,谓断一切烦恼,即法身。二智德,谓总四智,为报身。三恩德,谓恩怜悲育一切有情,为化身。且三身四智,皆依一心转八识而成故。佛佛咸证此心,故身等也。然此身智,皆修行者究竟所归,乃正所显,故不可不知。至若三十七品,乃念处,正勤,神足,根,力,觉,道,随处有说,恐烦不引。盖能断烦恼者三十七品,所显者法身耳。以称真而修,故身等法等。依真而证,故法等身等也。故此道品亦名法身。乃法身因故。)

  略说佛法无障碍智。是名四等。是故如来应供等正觉,于大众中唱如是言。

  (记曰。此结四等之所以也。谓佛佛所以四等者,盖依一真法界无障碍智故。然而此智为法界总统,佛佛所宗。由宗无障碍智,法法皆等。不独此四而已。故云略说。)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迦叶拘留孙   拘那含是我

  以此四种等   我为佛子说

  (◎上明缘生报化二身已竟◎下明本有常住法身)

  大慧复白佛言。如世尊所说。我从某夜得最正觉,乃至某夜入般涅槃。于其中间,乃至不说一字。亦不已说当说。不说是佛说。世尊。如来应供等正觉,何因说言,不说是佛说。

  (记曰。此将显本有法身常住真佛,故致此问也。由上佛言我以六十四种梵音声为众生说法。大慧故举昔所闻而致疑曰。世尊常言始终不说一字。且云不说是佛说。意谓我见世尊未尝不说。敢问世尊何因自言不说是佛说耶。向下佛答以二义,谓一者缘自得法,乃离言之道,本无有说,是则我说其不说耳。二者本住法,有佛无佛,此法常住,如趣城道,即诸佛出世,特由之而已。盖本有法身,非分外有所作也。既无所作,更复何说。然而所说者,乃说其不可说处,故云不说是佛说。)

  佛告大慧。我因二法故作如是说。云何二法。谓缘自得法。及本住法。是名二法。因此二法,故我如是说。

  (记曰。此示不说说之所以也。不从他得,曰自得。本来寂灭,湛然不动,曰本住。唐译云,谓自证法。)

  云何缘自得法。若彼如来所得,我亦得之,无增无减。缘自得法究竟境界。离言说妄想。离字二趣。

  (记曰。此言自证法,乃离言之道,故无法可说也。谓诸佛所证自得之法,我亦得之,无一毫增减。然此法究竟离言说妄想。离文字二种趣。然我所说,乃离言说文字境界,无说处说,故说其不说也。)

  云何本住法。谓古先圣道,如金银等性,法界常住。若如来出世,若不出世,法界常住。如趣彼成道。譬如士夫行旷野中,见向古城平坦正道,即随入城,受如意乐。(唐译云。云何本住法。谓法本性,如金在矿。若佛出世,若不出世,法是法位,法界法性,皆悉常住。譬如有人行旷野中,见向古城平坦旧道,既便随入,止息游戏。)大慧。于意云何。彼作是道,及城中种种乐耶。(魏译云。彼人始作是道,随入城耶。始作种种诸庄严耶。)答言。不也。佛告大慧。我及过去一切诸佛,法界常住,亦复如是。(唐译云。我及诸佛,所证真如常住法性,亦复如是。)是故说言,我从某夜得最正觉,乃至某夜入般涅槃。于其中间,不说一字。亦不已说当说。

  (记曰。此言佛佛所证本住法,我但由之而已,故亦无可说也。本住者,言法性本自常住。所谓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如趣王城坦路,众生共由。佛佛出世,但由之而已,非是始作。以无作,故无可说。是则如来所说者,乃佛佛所经途路边事耳。至若大道,乃自受用处,唯在自行自知,默契而已,岂得而说之耶。以自得者乃本住法,皆不可说,是故始终中间不说一字。)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某夜成道   至某夜涅槃

  于此二中间   我都无所说

  缘自得法住   故我作是说

  彼佛及与我   悉无有差别

  (记曰。此颂言佛佛道同,意显非但我不说一字,即一切诸佛亦皆无法可说也。蹑迹至此,究竟已极。向下明究竟一心,离有无相,以破二见,以显涅槃离过。)

  尔时大慧菩萨复请世尊。惟愿为说一切法有无有相。令我及余菩萨摩诃萨,离有无有相,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

  (记曰。此因上佛说有佛无佛法界常住,故此特问有无相,以明究竟本际,有无二俱离,以显涅槃离过也。净名云。本际不可得。以生死涅槃本来平等。有无二俱离故。盖此二见,乃依佛法而起者。由众生不达三界唯心,妄执诸法以为实有。故佛说缘生以破彼计。而闻法者又执缘生之法以为实有。二乘妄计实有生死可断,实有涅槃可证。故佛说究竟常住生死涅槃本来平等,以破彼计。而闻者不得佛意,又以为绝无。由此有无二见,但随语生解,故于本住法不能自得耳。大慧因上佛说究竟至此。意将密防斯计。故特兴此问。)

  佛告大慧。此世间依,有二种,谓依有及无。(唐译云。世间众生多堕二见。谓有见无见。)堕性非性。欲见不离离相。

  (记曰。此示二见过也。依有者,谓依佛说缘生,以不达无生,故妄计以为实有能生所生者是也。依无者,谓依佛说妄想无性生死涅槃本来平等,以不了唯心,故妄计绝无,而起拨无之见者是也。计有则惰性,同于外道无因。计无则堕非性,堕一阐提,拨无因果。故魏译云。以见有诸法见无诸法,故非究竟法生究竟想。故云欲见不离离相。然皆不达自心现量,故于佛法中不能离言得义,但依言说妄想分别,起二见耳。古德云。不用求真,唯须息见。然有佛无佛,法界常住。是则众生日用现证,何假外求。但一念不生,前后际断,能所双忘,妄见斯绝,自与本法相应耳。然此二见,正谓执佛教门而生烦恼,不得入理,所云学佛法成外道见者也。大论云。若不得般若方便。入阿毗昙,即堕有中。入空,即堕无中。倒执正法,还成邪人,正此辈也。)

  大慧。云何世间依有。谓有世间因缘生,非不有。从有生,非无有生。(唐译云。谓有因缘而生诸法,非不实有。实有诸法从因缘生,非无法生。)大慧。彼如是说者,是说世间无因。

  (记曰。此明依佛教门,闻因缘生法,执为实有能生之因缘,所生之诸法,为堕有见也。谓诸众生妄执世间定有因缘能生诸法,此计因缘实有也。故云非不实有。且既有能生之因缘,必有所生之诸法,此计诸法实有也。故云非无法生。然彼若谓实有因缘能生诸法,作如是说者,则堕外道无因。故云是说世间无因。以外道妄计实有生因。谓胜性,四大,时,和合,微尘,自在等,以为生法之本。然本不能生,而妄以为生因,是无因也。以非因计因,故云无因。然此无因,从计有而出。以不达诸法本自无生故。◎上破堕有见◎下破堕无见)

  大慧。云何世间依无。谓受贪恚痴性已,然后妄想计著贪恚痴性非性。大慧。若不取有性者,性相寂静故。

  (记曰。此明依佛教门,闻说生死涅槃本来平等,遂拨无因果,为堕无见也。由佛一往所说惑乱是常,烦恼性空,妄想无性等句。即有增上慢人,遂执此语为实,乃云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淫怒痴为梵行。乃率意狂为,步步行有,口口谈空。谓饮酒食肉不碍普提,行盗行淫无妨般若。且云但不取有罪福之性,则自然心境寂静矣。行之何碍。故云受贪恚痴性已,然后妄想计著贪恚痴性非性。唐译云。知受贪恚痴性已,而妄计言无。谓明知故为,妄言性空无罪也。故佛指彼所见而责问之曰。若不取有性者,性相寂静故。意谓彼若果然不取贪恚痴为有性者,性相寂静故也。性,心。相,境。直欲令彼自揣其心,若心境果然寂静否。心境若果寂静,则蹈汤赴火,如处虚空,啖粪饮醇,无分净秽。如此,则可然。今既不然,定非真知见也。乃妄想横计,拨无因果之见耳。魏译云。无有诸法,以不见诸物相故。唐译云。及彼分别诸法,而不受诸法有。以二译证之,故知此寂静句,乃佛出彼执者妄计之辞。所谓将佛了义迥为己见者是也。观者当善于义。)

  谓诸如来声闻缘觉,不取贪恚痴性为有为无。

  (记曰。此言拨无者,妄拟三乘圣人亦同己见也。谓彼妄说三乘圣人,亦是先有贪嗔痴,但不取性者耳。以彼圣人知贪嗔痴本来寂静,故不取为有。亦不断贪嗔痴,故不取为无。唐译云。复有知诸如来声闻缘觉无贪嗔痴性,而妄计为非有。谓妄计如己之不取为非有也。此实恶见增上慢人,未得谓得,未证谓证。诚大阐提,断佛种性,拨无因果者。所谓学佛法之外道也。如来悬见末法多此等辈,故此特出其过,令知所警,不堕邪见耳。)

  大慧。此中何等为坏者。

  (记曰。此佛问大慧,此二人,谁为坏善根,堕空见,断佛种者。坏,堕义,断灭义。)

  大慧白佛言。世尊。若彼取贪恚痴性。后不复取。

  (记曰。大慧言堕空见为坏者。)

  佛告大慧。善哉善哉。汝如是解。(唐译云。汝解我问。)大慧。非但贪恚痴性非性为坏者。于声闻缘觉及佛亦是坏者。所以者何。谓内外不可得故。烦恼性异不异故。

  (记曰。此出拨无者之谬见也。谓彼拨无之人,不但自以贪嗔痴无性为断坏善根者。彼且亦将声闻缘觉及佛所证,妄同己见,又是断灭佛种者。是则彼人不止自坏,而又坏灭佛法也。何故说彼自坏又坏佛法。以彼谬解佛语,妄谓内外不可得故,烦恼性异不异故。然内外,心境也。又内,业因。外,苦果也。烦恼,即贪恚痴。异,谓多种。不异,谓一真。所谓烦恼即菩提也。以彼拨无之人,妄谓内外心境因果,皆不可得。故无因无果。而云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故略无忌惮,纵放身心以为解脱。将谓声闻缘觉及佛所证,亦如此而已。此真断灭佛种者也。)

  大慧。贪恚痴若内若外不可得。贪恚痴性,无身故,无取故。非佛声闻缘觉是坏者。佛声闻缘觉自性解脱故。缚与缚因非性故。

  (记曰。此正示三乘圣人之实证也。然三乘圣人所证,于贪恚痴若内若外不可得者,以观慧之力,明见贪恚痴性本无体故,无可取故。岂可同彼拨无之人,现行贪恚痴境,造种种业,而妄自谓内外不可得耶。即今身心苦恼,处处缠缚,岂可妄谓烦恼性异不异耶。是故我说,乃彼拨无之人,自起恶见,断灭善根耳。非佛声闻缘觉是坏者也。以佛声闻缘觉自性解脱故。缚与缚因非性故。解脱,涅槃也。缚,生死也。缚因,五住烦恼也。佛证无余,二乘证有余,通名涅槃,故皆云自性解脱。四住烦恼,为分段因。无明住地,为变易因。二乘度分段死。佛度变易死。故皆云缚与缚因非性。且三乘圣人实证如此。岂彼拨无者同日而语耶。)

  大慧。若有缚者,应有缚是缚因故。大慧。如是说坏者,是名无所有相。

  (记曰。此出拨无者之过也。然彼拨无者自谓同于三乘圣人。且彼圣人皆得自性解脱者,至于生死之缚,烦恼缚因,皆已尽净。而彼自揣果有生死苦缚耶,无苦缚耶。若果无苦缚,可尔。若尚有生死苦缚者,是应必有烦恼与苦为因故。今既业因未尽,苦果难逃,生死迅轮,正当电转。何得妄谓无因无果。然业火方炽,岂可妄拟三乘圣人,引为济苦之翣资,而为自欺之媒筏耶。愚之甚也。如是,故我说之名为坏者。是为堕无见者其相如此。悲哉末法,当痛识之。)

  大慧。因是故,我说宁取人见如须弥山。不起无所有增上慢空见。

  (记曰。此甚言空见之过,意在痛勉远离也。人见,有见也。唐译云。我依此义密意而说,宁起我见如须弥山。不起空见坏增上慢。然依密意说宁起我见如须弥山,非是许起我见,盖甚言空见之不可起也。然我见虽固难化,而外道中有利根者,尚可一言而转。至若空见最不可治。然权教菩萨,尚不识真空,名空乱意。况怀增上慢,起拨无者乎。永嘉云,豁达空,拨因果,莽莽荡荡招殃祸,谓是故也。)

  大慧。无所有增上慢者,是名为坏。堕自共相见希望。不知自心现量。(唐译云。若起此见名为坏者。堕自共见乐欲之中。不了诸法唯心所现。)见外性无常,刹那展转坏。阴界入相续流注变灭。离文字相妄想。是名为坏者。

  (记曰。此结责空见大过之所以也。所以我说增上慢人名为坏者,以彼堕自共相见乐欲之中,不了诸法唯心所现故也。自共相,谓五蕴根尘等。希望乐欲者,谓内受根身,外染六尘,起贪嗔痴,坚著五欲。其实不了自心现量。外逐世界无常,刹那展转迁谢。内依蕴界处相,念念不停,流注生死。如灯焰焰,似水涓涓,未尝一念之停息者。尔乃自谓已证不生不灭。妄言生死平等,烦恼性空。复妄分别诸佛如来所证涅槃离文字相,以为己解。此实未得谓得,未证谓证,增上慢人。故我说为破坏佛法,断善根者。余经中说,宁起有见如须弥山,不起无见如芥子许。以堕大险坑,诸佛所不化故。)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有无是二边   乃至心境界(唐译云。心所行。)

  净除彼境界   平等心寂灭

  无取境界性   灭非无所有

  有事悉如如   如贤圣境界

  (记曰。此颂拨无之见非真寂灭,亦非圣贤境界也。谓有无二边,皆是妄想所行之境界。然平等寂灭非心行处,必须净除彼妄想境界,方默契耳。且彼增上慢人,妄谓不取贪嗔痴性以为灭者,此乃拨无断灭之灭,非真无所有也。故云灭非无所有。若果日用现前有为事上,头头物物一念不动,心境如如,如此方同圣贤境界。况彼日用现行无明,业识茫茫,随情造业。岂可妄拟同圣贤耶。此一颂,总颂坏者之过。)

  无种而有生   生已而复灭

  因缘有非有   不住我教法

  非外道非佛   非我亦非余(唐译云。非余众。)

  因缘所集起   云何而得无

  谁集因缘有   而复说言无

  (记曰。此颂借外道以斥拨无者之大过也。初偈皆指外道邪论。谓彼外道以不达诸法本自无生,而妄计无种而有生。种,因也。或计生已而复灭。或计四大微尘等和合因缘能生诸法。或计诸法亦有亦无。此等虽云邪见。然而尚未绝灭诸法。我已痛斥之云,此皆邪论,不住我教法矣。彼拨无者,妄谓不取贪嗔痴性便为寂灭,因果皆无。而此恶见,又非外道之论,又非佛法,又非我所说,又非我其余弟子所论。况彼现在烦恼因缘,集起生死业果之中,起心动念,无非是业,无非是罪。云何而得无因无果耶。且烦恼集积因缘,而有三界生死业果,善恶报应,如影随形。谁敢于此现前集起因缘有中,而复说言为绝无耶。故云,谁集因缘有,而复说言无。痛之甚也。责之深也。观者可不惧乎。)

  邪见论生法   妄想计有无

  若知无所生   亦复无所灭

  观此悉空寂   有无二俱离

  (记曰。此颂总结指归观心也。谓佛法外外道,乃邪见论生法。学佛法之外道,则妄想计有无。是皆不知诸法本自无生,今亦无灭耳。彼苟知本无所生,则今亦复无灭。能观诸法不生不灭,则当体空寂,心境双忘。其有无二见自俱离矣。二见既离,则于自得本住法,当一念顿证,不期而得矣。◎上显涅槃离过已竟◎下示二通以明果海离言)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唯愿为我及诸菩萨说宗通相。若善分别宗通相者,我及诸菩萨通达是相。通达是相已,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随觉想及众魔外道。(唐译云。善达此义,不随一切众邪妄解。)

  (记曰。此下明忘言契证,将显果海离言,故致此问也。因上学佛法者不得佛意,遂起拨无之见。以彼不得自性宗通,故谬解佛言,以致误堕如此。盖以名言习气未离,不能忘言默契。故大慧承前便问宗通相也。佛意谓彼人不但不善宗通,而亦不善说通,所以错会佛意。故问一答二。)

  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世尊。唯然受教。佛告大慧。一切声闻缘觉菩萨,有二种通相。谓宗通,及说通。

  (记曰。由问宗通相,而并示之以说通相,故教之以离言观心也。宗镜云。内住自心第一义理,住自觉地入圣智门,以此相应,名宗通相。此是行时,非是解时。因解成行,行成解绝。则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故魏译云。为我及诸菩萨建立修行正法之相。佛答云。有二种法。一者建立正法相。二者说建立正法相。唐译云。宗趣法相。言说法相。是知此二通,乃佛示三乘行人入理之要门也。谓诸修行者,第一要了悟自心,通达唯心现量。次要善达如来所说一切教法,皆是随顺众生乐欲而说,如止啼黄叶,本无实法与人。凡观佛教,不可依语作解,随妄想转。如此了达自心,又能善知佛法离言之旨,自然不堕外道邪见。亦不执了义大乘回为己见,误堕阐提,破坏佛法也。以偈观之,则圣旨的然因上而发也。)

  大慧。宗通者。谓缘自得胜进相。远离言说文字妄想。趣无漏界自觉地自相。远离一切虚妄觉想。降伏一切外道众魔。缘自觉趣。光明辉发。是名宗通相。

  (记曰。此示宗通相也。魏译云。能取无漏正戒。证诸地修行相法。离诸外道虚妄觉观诸魔境界。降服一切外道诸魔。显示自身内证之法。唐译云。超过一切不正思觉。伏魔外道。生智慧光。由是观之。修行之士,初心入禅,五蕴未破,则所见境界皆非实证。故楞严详辩五十重魔境。是则前三阴未破,而所现境界,即此经所云虚妄觉相。后二阴未破,所起诸见,即此经一切外道众魔。今欲离之伏之,方名缘自觉趣正行。而自性本有智慧光明,自然辉发也。然欲离之伏之,非金刚心,秉自性金刚无漏实戒,断断不能。故魏译云。能取无漏正戒,证诸地相也。故楞严云。识阴若尽,则汝现前诸根互用。从互用中,能入菩萨金刚干慧,圆明精心于中发化。如是乃超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乃至十地等觉,入于如来妙庄严海。此所谓取无漏正戒,证诸地修行相,方名缘自得胜进相也。彼拨无者,既不能了达自心。即有志修行,又不能善达如来所说真修行门。故不能远离妄想觉观。堕诸魔境界。而自以为得者。以未秉无漏正戒,而为恶习所使故。无怪乎所作所为,以魔业为正行也。)

  云何说通相。谓说九部种种教法。离异不异有无等相。以巧方便,随顺众生,如应说法,令得度脱。是名说通相。

  (记曰。此示说通相也。佛说十二部经。此云九部者,以大小通该故。然说通者,非是但能通晓九部大小教法,而善讲说已也。盖要了达本来无说无示,离异不异有无等相。乃依如来所证自得离妄想无言说处,而以善巧方便随顺众生希望之心,各随所应,称机而说,令彼得度。如渡河之筏,既已得度,即便舍之,非实法也。观者若能了达无说之说,则自当离言观义,不取法相,亦不取非法相矣。彼拨无者,不了自心,故不善于义。但执言说以为实法。将如来了义大乘,回为己见,恣其贪嗔。所谓醍醐返成毒药耳。佛云,我所说法,如标月指。故凡学者,闻教自合观心,离指方能识月。所谓了法不在言,善入无言际,而能示言说,如响遍世间。如此方名说通相也。)

  大慧。汝及余菩萨应当修学。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宗及说通相   缘自与教法

  善见善分别   不随诸觉想

  (记曰。此总颂二通义也。善见,谓得宗通。善分别,谓得说通。此二皆善,则自不随妄相转矣。)

  非有真实性   如愚夫妄想

  云何起妄想   非性为解脱

  (记曰。此颂责愚夫不善二通,故起颠倒见也。华严云。法性本空寂,无取亦无见。性空即是佛,不可得思量。如此,岂有实法如愚夫之所分别者耶。既无可分别。如何愚夫于无分别法中,而妄取贪嗔非性为解脱耶。故云非有真实等。)

  观察诸有为   生灭等相续

  增长于二见   颠倒无所知

  (记曰。此颂前章结责之文,以明倒见之所以也。谓彼愚夫所以倒见如此者,以不善二通,故不知法性空寂。但随妄想分别,观察内外根尘识界诸有为法以为实有。故妄生取著,念念攀缘,心心不住,生灭相续,日夜无隙。唯直增长二见,颠倒恣情,造诸恶业。于佛所说修行正法离言说相,盲无所知。是故我说此辈名为坏者。)

  一是为真谛   无罪为涅槃(魏译云。涅槃离于识。唯此一法实。唐译云。涅槃离心识。唯此一法实。)

  观察世妄想   如幻梦芭蕉

  虽有贪恚痴   而实无有人

  从爱生诸阴   有皆如幻梦

  (记曰。此颂直指一心,教之以修行正法相也。真谛,真实也。涅槃,此云寂灭。谓真实处。为,是也。罪,旧注云妄想。佛意谓凡所分别,皆非真实。唯有一法是真实处。谓无妄想寂灭心体。以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乃最真实处。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若了此真实住如实处,则能观察一切世间身心境界妄想分别处,皆如幻梦芭蕉,都不实矣。幻梦,喻心识四蕴。芭蕉,喻色蕴。既能了此身心不实,则我执顿空。我执既空,纵有贪恚痴性,而无作者,亦无受者。故云而实无有人。既无作无受,则心境双亡。即此从爱所生五蕴妄身,虽有而处之皆如幻梦矣。所谓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摩登伽在梦,谁能留汝形。若能作如是观,岂复以不取贪嗔痴性为得耶。如此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则名邪观。此所谓建立修行正法相。即此可以转烦恼而作菩提,转生死而为涅槃。斯则即此五蕴烦恼身心,当下即得常住二转依果矣。智者请深观之。◎上从前初卷问五法自性章起至此通辩一乘理行因果行相已竟)

  观楞伽阿跋多罗宝经记卷第十二

  一切佛语心品第三之二

  (◎此下明依理行顿示断证因果相分二◎初显因行分二◎初自利次利他初中又四◎且初明妄想不实以破我执断烦恼障)

  尔时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不实妄想相。(问妄想相。)不实妄想云何而生。(问妄想云何而生。)说何等法名不实妄想。(问妄想体。唐译云。是何而生。因何而生。)于何等法中不实妄想。(问妄想处。唐译云。谁之所生。)

  (记曰。从前通辩一乘理行因果行相已竟。此下明依行造修断惑证真之次第也。由前果德章云。觉人法无我,了知二障,离二种死,断二烦恼,是名佛之知觉。将明依行造修,先破二执,断二障为要。此问妄想云云,乃先断烦恼障,破我执也。问妄想者,谓一切众生及外道阐提恶见,皆因妄想而有。又云妄想无性。又云无妄想即寂灭真实处。大慧意谓既云妄想不实,不知如何是妄想。且无妄想即真实处寂灭不生。不知此妄云何而生。是何所生。因何而生。从何处生。盖妄想乃烦恼之根本。故此科云破烦恼障。)

  佛告大慧。善哉善哉。能问如来如是之义。多所饶益。多所安乐。哀愍世间一切天人。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佛告大慧。种种义,种种不实妄想。计著妄想生。

  (记曰。此答妄想相,及妄相生也。种种,乃一切圣凡心境世出世间真妄诸法。义,乃名相也。谓于此诸法不了唯心,于中而起虚妄分别者,即名妄想。但法不了唯心,于中而起虚妄分别者,即名妄想。但一念计著,即妄相生。此总答问义。下文释其所以。)

  大慧。摄所摄计著。不知自心现量。及堕有无见。增长外道见。妄想习气,计著外种种义。心心数妄想计著我我所生。

  (记曰。此释成妄想之所以也。唐译云。一切众生,于种种境,不能了达自心所现。计能所取,虚妄执著。起诸分别,堕有无见。增长外道妄见习气。心心所法相应起时,执有外义种种可得。计著于我及以我所。是故名为虚妄分别。意谓无明是妄想因。以无明不觉自心现量。故见似外境,执以为实。能取所取虚妄计著,分别有无者,是名妄想。谓妄相之名相,依士释。其我我所,乃妄想生处。谓名相之妄想,依主释也。以心境互为缘起故。妄想习气,皆烦恼障。计我我所,皆为我执。心心数者。心乃八识心王。数乃五十一心所法。谓是心家所有之法也。分为六位。一遍行五。二别境五。三善十一。四根本烦恼六。五随烦恼二十。六不定有四。八识各具,随分多寡,识论具明。)

  大慧白佛言。世尊。若种种义,种种不实妄想,计著妄想生。摄所摄计著。不知自心现量。及堕有无见。增长外道见。妄想习气,计著外种种义。心心数妄想我我所计著生。

  (记曰。此大慧牒上佛语,以起下难。唐译无此文。)

  世尊。若如是外种种义相堕有无相。离性非性。离见相。世尊。第一义亦如是。离量根分譬因相。(唐译云。离诸根量。宗因譬喻。)世尊。何故一处妄想不实义,种种性计著妄想生。非计著第一义处相妄想生。将无世尊说邪因论耶。(魏译云。堕世间论。唐译云。所言乖理。)说一生,一不生。

  (记曰。将明以不生灭心为本修因,故此问妄想生不生也。此因世尊上言不实妄想从计著种种不实义生。故大慧即蹑所说而设难世尊亦堕有无二见。将以辩明不生灭心耳。意谓若妄想从彼种种世谛不实义相生者。且彼世谛向堕有无四句见相。而世尊频言彼诸法体,离性非性,离四句见。且离四句。即彼世谛而为第一义谛矣。经云。世间诸因量。求过不可得。故云,第一义亦如是,离量根分譬因相。既二谛平等无二。世尊何故偏于世谛处言生妄想。于第一义处而不言生妄想耶。将无世尊说邪因论耶。然二谛同离有无。何故一处说生,一处说不生。此其世尊亦似愚夫起二种计,堕邪因论矣。)

  佛告大慧。非妄想一生一不生。所以者何。谓有无妄想不生故。外现性非性。觉自心现量。妄想不生。

  (记曰。此释不堕二见之所以也。佛言。我非计世谛处生妄想。亦非计第一义谛不生妄想。所以者何。以我不起有无分别心故。以不见有世谛相故。故云外现性非性以了彼诸法但唯自心所现,故分别不生。故云觉自心现量,妄想不生。)

  大慧。我说余愚夫自心种种妄想相故,事业在前,种种妄想性相计著生。

  (记曰。此释说愚夫妄相之所以也。谓我所说,非是说世谛处能生妄想,但说愚夫自心所生种种妄想耳。以彼愚夫妄见现前种种事业,不了唯心,故取以为实,妄生种种分别计著。是故我说为妄相生也。所谓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心若不强名,境界何由立。故凡所分别,皆分别自心。经云。若不了自心,云何知正道。故随次明之。)

  云何愚夫得离我我所计著见。离作所作因缘过。觉自妄想心量。身心转变。究竟明解一切地。如来自觉境界。离五法自性事见妄想。以是因缘。故我说妄想从种种不实义计著生。知如实义。得解脱自心种种妄想。

  (记曰。此世尊自述说法之本怀也。谓我因见众生于种种诸法,而生种种计著分别,坚执不舍。如此愚夫,云何能得离我我所执著邪见。云何能离作所作善恶因缘生死过患。云何能觉自妄想心量。云何能得转五蕴身得意生身。变无明识成究竟智。明解一切地。得到如来自觉境界。离五法自性事见想相。我为愍彼愚众生故。以是因缘。故我说妄想从种种不实义计著生。欲令众生知如实义。庶得解脱自心中种种不实妄想耳。我为要众生各各了悟自心故。非是说世谛处能生妄想也。离五法自性事见妄想者。以五法自性,皆迷悟边事,若究竟自觉圣智,悉皆离故。)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诸因及与缘   从此生世间

  妄想著四句   不知我所通

  (记曰。此颂总责愚夫不达佛意,随语生解也。谓我说因缘生诸世间者,意显诸法本无生故。而愚夫不达,乃又依因缘复起四句妄见分别。此不知我所通义也。)

  世间非有生   亦复非无生

  不从有无生   亦非非有无

  诸因及与缘   云何愚妄想

  非有亦非无   亦复非有无

  如是观世间   心转得无我

  (记曰。此颂诸法本自无生也。谓世间诸法,不属有无四句而生。故我说因缘,以显彼无生意耳。云何愚夫于因缘法中,复起妄想作有无四句见耶。若能离四句而观诸法者,则当下心转得无我矣。)

  一切性不生   以从缘生故

  一切缘所作   所作非自有

  (记曰。此颂释诸法无生之所以也。谓一切法本自无生者,以从缘生故。既从缘生,则生但缘生,非自生也。作但缘作,非自作也。故云所作非自有。以自体不有。以自体不有,故不生耳。)

  事不自生事   有二事过故

  无二事过故   非有性可得

  (记曰。此颂由因缘故显不生也。唐译云。果不自生果。有二果失故。无有二果故。非有性可得。然事,果,皆言缘也。谓缘不自缘,必由于因。如果不自果,必由于华。若不待华而果,则果有二果之过,是无因也。故缘不由因而缘径生者,则是世间计四大能生,堕无因过矣。若从因缘生,则无二过也。然缘必待因,是缘不生也。因必待缘,是因不生也。因缘既皆不生,则所生之法,亦无自性可得矣。以无性可得,故生本无也。故云不生。)

  观诸有为法   离攀缘所缘

  无心之心量   我说为心量

  量者自性处   缘性二俱离

  性究竟妙净   我说名心量

  (记曰。此颂示自心现量观也。由上言愚夫于种种诸法不实义,起种种不实妄想分别者,以不了唯心现量故。第恐闻者不知如何是自心现量。故此特示之曰。若正当观诸有为法时,不起心分别,于所缘境,斯无第二念,则但是一心。即此离念之心,便是自心现量。故云无心之心量,我说为心量也。现量者。谓五识之初,同明了意识,映五尘实境时,分明显现,无少差谬,不起第二念分别,是名现量。若刹那流入意地,起心分别长短方圆青黄等假法时,便是比量心矣。今云诸有为法,即五尘境。攀缘,即第六意识能分别心。所缘,即彼诸法所分别境。离,犹绝也。无心,无第二念分别心也。故魏译云离念及所念。谓观有为法时,但不起心分别,自然心境双绝,寂尔灵知。经云。譬如眼光晓了前境,其光圆满,得无憎爱。以无憎爱念,故云无心。论云。心体离念。离念相者,等虚空界。此所谓无心之心量也。然量之自体,能所双绝,心境俱离,究竟妙净。故说有自心现量耳。)

  施设世谛我   彼则无实事

  诸阴阴施设   无事亦复然

  有四种平等   相及因性生

  第三无我等   第四修修者

  (记曰。此言观成得益也。彼世谛我,乃一切众生五蕴,各各执为我者。诸阴,即内五蕴,乃自计为我者。总名诸有为法。皆所缘境也。谓若观自他根身时,但不起心分别妍丑美恶,则心体寂尔虚闲,自然爱憎之念不起。如云恰似木人见花鸟。斯则一心不生,万境俱寂。而所观者,但如镜中无别分析。故彼我根身尽皆不实。不实,则自然平等如如矣。相,即自他根身。因,乃生因。性,谓不生性。修,乃能修之人。修者,即所修之法。所言平等者,谓相与无相,生与无生,我与无我,若人若法,皆平等矣。故云有四种平等。此唯心现量观成,法尔如此。)

  妄想习气转   有种种心生

  境界于外现   是世俗心量

  (记曰。此言六七二识转似外境,为世俗心量也。妄想,六识。习气,七识染污无知也。谓第六识,依染污末那,引起八识含藏种子习气,熏发转变,而有种种分别心生似外境现。执为实我实法。不离唯心,但妄见耳。故云是世俗心量。)

  外现而非有   心见彼种种

  建立于身财   我说为心量

  (记曰。此言前五识心量也。谓外境虽现,其实不有。彼乃八识亲相分。但以妄见执取而作种种诸法事业。以为资生自处。依之建立五识身财。然皆不离唯心。故我亦说为心量。)

  离一切诸见   及离想所想

  无得亦无生   我说为心量

  (记曰。此言转识成智,以明真唯心现量也。谓能了别者,八识之见分。所分别者,八识之相分。然真如自性,心境双绝,一切皆离。故云离一切见,及想所想。到此泯绝无寄。而自亦不可得。当体独立。寂灭无生。故我说此为真唯心现量也。)

  非性非非性   性非性悉离

  谓彼心解脱   我说为心量

  如如与空际   涅槃及法界

  种种意生身   我说为心量

  (记曰。此言真如一心现量,真妄双绝,以明究竟真无我义也。以心境双绝,故非性。真亦不立,故非非性。以真妄俱离,方为寂灭一心究竟解脱。故我说此名为自心现量。如是,则凡所言如如,言空,言实际,言涅槃,言法界,言种种意生身等,皆此一心现量之异称耳。以如来藏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不可得故。此则五法三自性皆离,八识二无我俱遣,方名如来自觉圣智究竟境界。行人必如是观察,方能知如实义,始得解脱自心种种烦恼妄想。故我说为自心现量也。◎上明妄想不实以破我执断烦恼障已竟◎下明言说性空以破法执断所知障有四◎初明言说为法执之本)

  尔时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世尊所说,菩萨摩诃萨当善语义。云何为菩萨善语义。云何为语。云何为义。

  (记曰。此承前置问,将以破法执,断所知障也。初明言说为法执之本。良以世出世法,皆依语言分别,执为实有。故以语义为法执,名所知障。由先世尊诫云,当依于义,莫著言说。次以不善语义,随言生解,故至误堕二见,起拨无之过。皆所知障。乃法执也。故次教以二通相。且云依如实义,则能解脱自心种种妄想。良由不善语义,生多种过故。大慧至此,因问不知如何为善语义。此问善语义之方便,将以破法执也。又不知云何为语,云何为义,此问其相。)

  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佛告大慧。云何为语。谓言字妄想和合,依咽喉唇舌齿龂颊辅,因彼我言说妄想习气计著生,是名为语。

  (记曰。此示语相也。唐译云。语者,所谓分别习气而为因。依于喉舌唇腭齿辅,而出种种音声文字。相对谈说,是名为语。辅,口辅。龂,齿根。)

  大慧。云何为义。谓离一切妄想相,言说相,是名为义。

  (记曰。此示义相也。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即是义相。故云离。离,由不带也。)

  大慧。菩萨摩诃萨,于如是义。独一静处,闻思修慧,缘自觉了,向涅槃城。习气身转变已。自觉境界。(唐译云。以闻思修慧,思惟观察,向涅槃道。自智境界,转诸习气。)观地地中间胜进义相。是名菩萨摩诃萨善义。

  (记曰。此示善义之方便也。闻思修,三慧也。谓从闻中思而修之。以依知识所演大智教光,从耳达心,声入心通,遗言得义。安心观照,思惟审察,寂灭真如自知境界,念念深入,以之熏修。渐令习气转变,灭无明暗,发智慧光。以至心智路绝,一念相应,是名得入自觉圣智。斯乃善义之方便也。智者应如是观。)

  复次大慧。善语义菩萨摩诃萨,观语与义,非异非不异。观义与语,亦复如是。若语义异者。则不因语辩义。而以语入义,如灯照色。

  (记曰。此示因言显义,以明语义兼善也。由上云义本离言。第恐愚夫执为断灭。故此示之以因语入义。所谓虽复不依言语道,亦复不著无言说。总持无文字,文字显总持。以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但于语义不可作一异见,故如灯照色。然因灯见色,故不得言异。而色非灯也,故不得言一。此又教以善语义之方便也。)

  复次大慧。不生不灭,自性,涅槃,三乘一乘,心自性等。如缘言说义计著,堕建立及诽谤见。异建立。异妄想。如幻种种妄想现。譬如种种幻,凡愚众生作异妄想。非圣贤也。

  (记曰。此责外道妄执名言成所知障,故教于语义当如实观,不可随语生解也。唐译云。若有于不生不灭,自性涅槃,三乘一乘五法诸心自性等中,如言取义,则堕建立及诽谤见。以异于彼起分别故。如见幻事计以为实。是愚夫见。非圣贤也。谓若于不生灭等染净诸法中,如言取义。计著言说与义一者,名建立。计言说与义异者,名诽谤。以于种种言说处起种种分别,故云异建立,异妄想。皆以为实,故云如幻种种妄想现。以计种种幻事而以为实者,真愚夫见也。古曰。所知不是障。被障障所知。然所知者,真谛寂灭,岂是障哉。但以执取名言以为障碍,不能证入。所谓四相潜神,非觉违拒耳。)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彼言说妄想   建立于诸法

  以彼建立故   死堕泥犁中

  (记曰。此颂计言说诸法为实者,恶见过也。谓佛说一切种种染净诸法者,为对治一切众生妄想心病。乃因事而设,本非实法。虽因言显义,而义不在言。若计种种真妄诸法一一皆为实有者,乃恶见也。故死堕泥犁。)

  阴中无有我   阴非即是我

  不如彼妄想   亦复非无我

  (记曰。此以五阴喻诸法言说义也。以但有言说,都无实义,故如阴中无有我。义本离言,言非是义,故如阴非即是我。言说诸法,本非实有,故不如彼妄想。计阴为我虽非实有,不入断灭,故如彼阴亦复非无我。如此观语与义,则不堕有无一异见也。)

  一切悉有性   如凡愚妄想

  若如彼所见   一切应见谛

  一切法无性   净秽悉无有

  不实如彼见   亦非无所有

  (记曰。此以法合上喻也。前偈反显诸法本非实有。谓一切诸法果然悉有自性如彼愚夫所分别者,则一一应当见真实处。今但有语言,未见实义。如说火口不热,谈冰齿不寒。以此观之。足征一切言说诸法,皆无性矣。以皆无性,故言说净秽,非实有也。然圣人所见诸法与凡愚无别。但愚夫计以为实。圣人视之如幻化耳。故云不实如彼见,亦非无所有。◎上明言说为法执之本已竟◎下示智识为缚脱之源)

  复次大慧。智识相,今当说。若善分别智识相者,汝及诸菩萨,则能通达智识之相,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记曰。此因上教菩萨当善语义,故特说智识相,意令依智不依识也。然有分别是识,无分别是智。依识则两伤,依智则兼善。以生灭不生灭故,苟以智而观,则彼名言自绝矣。)

  大慧。彼智有三种。谓世间,出世间,出世间上上。

  (记曰。此列智相有三种也。其识,即前所云略说有三种,广说有八,是已。故此不具。)

  云何世间智。谓一切外道凡夫,计著有无。

  (记曰。此世间智,即六粗中智相是也。外道自称一切智,而此方所言仁智,老氏所言弃智,皆此智也。佛云世智辩聪难。以依此智,不得入无生理。故云计著有无。)

  云何出世间智。谓一切声闻缘觉,堕自共相希望计著。

  (记曰。此二乘偏空智也。以声闻知苦断集,修道证灭,法类忍智,及缘觉推因审因七十七智。以见有三界五蕴生死可厌,不了唯心,故云堕自共相。以计有涅槃可证,故云希望计著。所以计著者,以未离识性,不了无明故。)

  云何出世间上上智。谓诸佛菩萨,观无所有法,见不生不灭,离有无品,如来地,人法无我,缘自得生。

  (记曰。此出世间上上智也。八地圣人证无相真如,创得此智,故云观无所有。然知不生灭,唯佛与佛乃能究尽,故云缘自得生。谓从自觉圣智境界而生也。)

  大慧。彼生灭者是识。不生不灭者是智。复次。堕相无相,及堕有无种种相因,是识。超有无相,是智。

  (记曰。有无相者,谓断常二见也。种种相因,因即生因,谓胜妙等。)

  复次。长养相,是识。非长养相,是智。

  (记曰。长养者,相续义。谓集诸种子,起诸现行,相续不断故。然此辩识智相,以明识智觌体无二,唯在生与不生堕与不堕之分,要令即识成智也。所以智识不二者。直如耳闻说法语言音声时,最初一念,得声自性,乃现量境,即是根本智照,不属生灭,不堕有无,当体常住。若刹那流入意地,分别义理,起第二念,即是生灭,便堕有无,则相续不住,随他言语流转,即智转成识。所谓大智居于目前,翻为名相之境矣。古德云,大众见闻,只可一度。其有得于此乎。愚观曹山三堕,叹曰,非一切智无师智念念现前者,何以与此。智者请深观此,自当善语义矣。)

  复次有三种智。谓知生灭。知自共相。知不生不灭。

  (记曰。此如来自述自觉圣智,以明出世间上上智相也。谓凡夫外道不知生灭,故计著有无。二乘不知自共相,故堕自共相。三贤菩萨不知不生灭,故任运长养,不能超凡圣见,堕在识情。佛谓我自觉圣智无他。唯知此三者而已。以超凡圣量,故为出世间上上智也。)

  复次。无碍相,是智。境界种种碍相,是识。(唐译云。著境界相,是识。不著境界相,是智。)复次。三事和合生方便相,是识。无事方便自性相,是智。(唐译云。三和合相应生。是识。无碍相应自性相,是智。)复次。得相,是识。不得相,是智。自得圣智境界,不出不入,故如水中月。

  (记曰。此释上自觉圣智相也。谓如来自觉圣智,亦不离识外别求。然于一切境界,与凡夫三乘见处无异。但有碍与不碍,和合不和合,得相不得相之分耳。以于境界著,即成和合相应,有相可得,故即智名识,即有明暗去来出入之相。以不著不和合,无相可得,故即识名智,则于诸境界不出不入,如水中月。然水中月,不独不出不入,抑且波涛汹涌,而月体湛然不动不摇。自觉圣智若然者,以境智混融无二故。)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采集业为识   不采集为智

  观察一切法   通达无所有

  逮得自在力   是则名为慧(魏译云。识能集诸业。智能了分别。慧能得无相。及妙庄严境。)

  缚境界为心   觉想生为智

  无所有及胜   慧则从是生

  (记曰。此颂识智之相也。谓集诸业行,缚著境界者,为识。能观察诸法,照了妄想生灭者,为智。若了心境皆空,达无所有,而入圣妙佛境界者,则为慧矣。是则三贤皆慧力不充。以至登地,从发光焰慧而入无所有佛地者,方名慧具足也。)

  心意及与识   远离思惟想

  得无思想法   佛子非声闻

  (记曰。识本是智。但以思惟妄想,故不真也。今既远离,即识成智。此无思惟离心识处,唯八地及佛境界。故非声闻可知。)

  寂静胜进忍   如来清净智

  生于善胜义   所行悉远离

  (记曰。此颂释上离妄想境界也。旧注引仁王经中说有五忍。谓伏,信,顺,无生,寂灭,各有下中上品。三贤但伏忍。登地至九,如次配次三忍。十地等觉及佛,得寂灭忍。故云寂静胜进忍,是如来清净智也。此忍智从胜义谛生。一切妄想心识所行境界皆悉远离。故上云无思想法,非声闻可得。)

  我有三种智   圣开发真实

  于彼想思惟   悉摄受诸性

  二乘不相应   智离诸所有

  (记曰。此颂出世间上上自觉圣智相也。然三种智,即上知生灭等。谓以我知此三种,故得圣智之名,能开发众生真实。然于凡愚思想摄受诸法之识,及二乘不如实相应之智,而我此智一切都离,故云智离诸所有。故魏译云。我有三种慧,依彼得圣名。唐译云。分别于诸相,开示一切法。我智离诸相,超过于二乘。)

  计著于自性   从诸声闻生

  超度诸心量   如来智清净

  (记曰。此颂释成上意也。唐译云。以诸声闻等,执著诸法有。如来智无垢,了达唯心故。谓凡夫执有诸法,二乘执有涅槃,皆不离心量。我以法界海慧,照了一切,悉无所有,故皆超之。是名如来自觉圣智,为出世间上上智也。◎上示智识相竟◎下即转变相以明动本不动)

  复次大慧。外道有九种转变论,外道转变见生。所谓形处转变。相转变。因转变。成转变。见转变。性转变。缘分明转变。所作分明转变。事转变。大慧。是名九种转变见。一切外道,因是起有无生转变论。

  (记曰。此言识智见境不同,以明动本不动意也。谓外道依识妄想分别,故所见之境转变不一。如来依智观察,无有一法若生若灭可动转者,所谓我不见有众生相故。然此九种转变,盖外道依五蕴而立。谓内身既尔,诸法皆然,总谓之形事,即根境耳。其中七法,乃形势相因。依之, 立言,故名转变论也。形处转变等者,谓六道受身,其状不一。或从鬼畜而至人天。或由人天而入异类。各各身形,转此变彼,随处不同,故云形处转变。其所受身,其相各别,从生至死,生住异灭,刹那刹那,念念迁谢,故云相转变。然此身相,从无适有,必藉生因转变而来,故云因转变。既成此身,不能久留,渐至坏灭,故云成转变。少壮鲜泽,衰老皴皱,随其变状,所见不同,故云见转变。荣枯不同,苦乐亦异,如转生作熟,变甘作苦,其性各别,故云性转变。其能造者,四大之缘,各各分明,和合为一,故云缘分明转变。所造五根,支节宛然。故云所作分明转变。内身既尔,外法皆然,故云事转变。外道见其身境如此转变不常。或无而忽有。或有而忽无。因是遂起有无二见,妄生分别,做转变论。此皆依识不依智,故所见生灭,不了唯心一真境界故耳。此但标九名。下举始终形事二义释之。)

  云何形处转变。谓形处异见。譬如金变作诸器物,则有种种形处显现,非金性变。一切性变亦复如是。或有外道作如是妄想。乃至事变妄想。彼非如非异。妄想故。

  (记曰。此释转变义也。上列九名,今举始末释之,其义自足。言形处转变者,谓外道于形处起种种异见故。且自譬曰,如金作种种器,形状变而金性不变。如来晓之曰,此乃外道作如是妄想分别见耳。于形既尔,于事亦然。故曰乃至事变亦妄想耳。何者。以彼诸法,非如非异,不容起见。故凡所分别,皆不如实,但妄想故。然金器之喻,世尊于余教中,盖尝约以示人。今则斥为外道见。以此一乘顿教法门,贵在现量实证,不许比拟。以举心动念,即乖法体,堕见网故。若形变而性不变,正祖师所谓佛性有一半生灭,一半不生灭之过。故为外道见也。)

  如是一切性转变。当知如乳酪酒果等熟。外道转变妄想。彼亦无有转变。若有若无,自心现外性非性。

  (记曰。此喻明诸法本无转变之相,不可作一异见也。谓乳酪酒果熟,味虽异而性不异。其实无有可转变相。诸法亦尔。以外道不达唯心,故妄作转变分别。然彼诸法亦无有转变之相。所以不转变者,以诸法不属有无,无实体故。故云若有若无,自心现外性非性。唐译云。自心所见,无外物故。)

  大慧。如是凡愚众生,自妄想修习生。大慧。无有法若生若灭。如见幻梦色生。

  (记曰。此释上诸法不转变之所以也。问曰。若言诸法不转变者。则是诸法不生灭矣。不妨现见诸法生灭,何耶。答曰。如是诸法,本自无生,亦复无灭。而见有生灭者,皆是凡愚众生自妄想习气熏变而生。其实无有一法若生若灭。即其所见,皆当体不实。故唐译云。如因幻梦所见诸色。如石女儿说有生死。)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形处时转变   四大种诸根

  中阴渐次生   妄想非明智

  (记曰。此总颂外道二乘皆不如实也。然长行虽云外道九种转变,未言二乘。其九中因缘转变,与二乘类。此颂形处时四大种诸根转变,皆外道见。其计有中阴渐续后阴,则是二乘转变见也。然皆依识分别,故云妄想非明智。中阴,即中有身。俱舍云。死生二中间,五蕴名中有。)

  最胜于缘起   非如彼妄想

  然世间缘起   如犍闼婆城

  (记曰。此颂如来如实知见也。谓彼外道二乘,于缘起诸法,不了如幻,计以为实,故作转变分别。如来于缘起诸法,不如彼作妄想分别,但见从缘起者皆不实,故如犍闼婆城。◎上明转变相竟◎下明断相续心以显生本无生)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一切法相续义,解脱义。

  (记曰。此承上义致问,以明断相续心,以显生本无生也。由上佛说转变不转变义。大慧意谓若见诸法有转变相,则生死相续。若不见诸法有转变相,则当体真常,释然解脱。故此致问相续不相续义也。言解脱者,即不相续义。唐译云,深密义,及解脱。深密者,谓结生相续,深密难断故。然转变者,生灭见也。相续者,生灭不断也。以微细流注潜续藏识,坚固难破,故云深密,此俱生二执也。故此执一破,则生相顿寂,其身转胜,证大涅槃,故云解脱。)

  若善分别一切法相续不相续相。我及诸菩萨善解一切相续巧方便。不堕如所说义,计著相续。善于一切诸法相续不相续相。及离言说文字妄想觉。(唐译云。令我及诸菩萨摩诃萨,善知此法,不堕如言取义,深密执著。离文字语言虚妄分别。)游行一切诸佛刹土。无量大众。力自在神通总持之印。种种变化。光明照耀。觉慧善入十无尽句。无方便行。犹如日月摩尼四大。于一切地,离自妄想相见。(唐译云。住于诸地,离分别见。)见一切法如幻梦等。入佛地身。于一切众生界,随其所应而为说法而引导之。悉令安住一切诸法如幻梦等。离有无品,及生灭妄想。异言说义。其身转胜。

  (记曰。若善分别下,叙法有胜益,所以致问之意也。谓行人若能于相续法中得不相续,则一念顿证无生,顿登佛地。即得安住一切诸法如梦如幻自在法门。离有无品。断生灭执。不著言说。令转所依。得法身最胜也。有此胜益,故此请问。然非二障俱寂,何以有此胜益。)

  佛告大慧。善哉善哉。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佛告大慧。无量一切诸法,如所说义,计著相续。(唐译云。于一切法,如言取义,执著深密,其数无量。)所谓相计著相续。缘计著相续。性非性计著相续。生不生妄想计著相续。灭不灭妄想计著相续。乘非乘妄想计著相续。有为无为妄想计著相续。地地自相妄想计著相续。自妄想无间妄想计著相续。有无品外道依妄想计著相续。三乘一乘无间妄想计著相续。(唐译云。所谓相执著。缘执著。有非有。生非生。灭非灭。乘非乘。为无为。地地自相。自分别现证。外道宗有无品。三乘一乘等。皆言执著。)复次大慧。此及余凡愚众生,自妄想相续。以此相续故,凡愚妄想如蚕作茧。以妄想丝自缠缠他。有无相续相计著。

  (记曰。此明如言取义,法执不忘,已见犹存,故深密执著,乃所知障,为变易生死根也。生死有二。谓一变易死,所知障招。二分段死,烦恼障招。此十一想续,皆如言取义,所知障也。亦名俱生我法二执。三乘十地皆堕此执,故云深密。后三相续,乃烦恼障,愚夫所得分段死也。相,即五蕴妄想相,及自觉圣智相。缘,即因缘,及自得法缘。有非有,乃至三乘一乘等,皆佛一住所说者。然其所说,皆应机之谈,本无实法。所谓佛说一切法,为治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然所说法,如空谷响,如天鼓音。凡愚不了,妄以为实,随言取义,深密执著文字语言,虚妄分别,重增生死。故唐译云。此等密执,有无量种。皆是凡愚自分别执,而密执著。此诸分别,如蚕作茧,以妄想丝自缠缠他。执著有无,欲乐坚密。由坚密故,生死不断。问曰。十一相续,既云所知障,三乘人有,何以外道亦预之耶。答曰。此乃学佛人,不得佛意,不了唯心,如言取义,皆外道故。此所谓学佛法成外道见者也。)

  复次大慧。彼中亦无相续及不相续相见。一切法寂静。妄想不生故。菩萨摩诃萨见一切法寂静。

  (记曰。此示诸法如实义也。谓此法中本无相续不相续相。但由众生执著不执著耳。若于圣法中而生执著,即堕凡情,则生死相续。若于妄法而不执著,即是圣解,则当念解脱。是则缚脱在人,非干法也。所谓万法本闲,唯人自闹。是故法中无有相续不相续相。故唐译云。此中实无密不密相。以菩萨摩诃萨,见一切法住寂静故,无分别故。苟能明见诸法寂静,不起分别,则生死涅槃皆剩语矣。)

  复次大慧。觉外性非性。自心现相无所有。随顺观察自心现量。有无一切性。无相见。相续寂静。故于一切法无相续不相续相。

  (记曰。此教如实而观诸法,以释上本无相续不相续义也。唐译云。若了诸法唯心所现,无有外物,皆同无相。随顺观察,于若有若无分别密执,悉见寂静。是故无有密非密相。是则彻见唯心现量,而能如实观诸法者,本自无缚,今又何脱。是故无有相续不相续相。)

  复次大慧。彼中无有若缚若解。余堕不如实觉知,有缚有解。所以者何。谓于一切法有无有,无众生可得故。

  (记曰。此言由如实观,故无缚脱之相也。以有相续,故有缚。以无相续,故有解。而此法中一切皆无。何以故。以一切诸法虽有而本不有。以求其体性不可得故。若一切法可得,可言缚脱。既无众生可得,又谁缚谁脱。所谓皮既不存,毛将安附。故真妄两忘,圣凡情尽。)

  复次大慧。愚夫有三相续。谓贪恚痴。及爱未来有喜爱俱。(魏译云。及爱乐生。唐译云。及爱来生与贪喜俱。)以此相续,故有趣相续。彼相续者,续五趣。(唐译云。令诸众生续生五趣。)大慧。相续断者,无有相续不相续相。

  (记曰。此言烦恼障,为五趣分段生死根也。谓前十一相续为所知障,乃三乘人有。今烦恼障,乃凡夫所有者,但三种耳。故云愚夫有三相续。然贪嗔痴,乃发业无明。其贪喜俱,及爱来生之习气,乃润生无明。此实三界生死根本。故云彼相续者续五趣。然贪恚痴等,虽能令众生生死相续。苟生灭见亡,狂心歇灭者,彼亦不可得。以烦恼性空故。故云相续断者无有相续不相续相。问曰。此三相续,与楞严三种相续何别。答曰。名同义别。彼三种者,谓世界众生业果耳。彼以无明为因,而起淫杀盗三贪为缘,以是因缘,故令世界众生业果相续不断。今此中但说贪恚痴等为烦恼障,能令众生生死相续不断。是故名同义别。学者应知。)

  复次大慧。三和合缘作方便计著识,相续无间生。方便计著,则有相续。三和合缘识断,见三解脱,一切相续不生。

  (记曰。此总示二种生死相续,皆依七识而有也。论云。眼识九缘生。耳识唯从八。鼻舌身三七。后三五三四。故八识具缘多少不同。唯第七识三缘而生。谓第七识有漏位中,缘第八见分为我时,唯具三缘。一根本缘。即第八识。二作意。三种子。故云三和合缘作方便计著识,相续无间生。然方便计著识,言虽通该八识,而义实单指第七识也。由此末那,双计粗细我法二执,故云计著识。以六转呼为染净依故。为染依,故烦恼障由之而生。为净依,故所知障由之而起。故云方便识。唐译云。有执著故,则有密缚。以第八识本是如来藏清净法身真体。但因七识无明业力,缠眠生死,故不解脱。若此识一断,则生死顿脱,诸障永寂,二死永亡。故云,三和合识断,见三解脱,一切相续皆悉不生。而云识断者,足知非八识,但言七识耳。前云,但转识灭,而自真相藏识实不灭。藏识若灭者,无始流注应断,则同外道断灭论。后文云七识不流转。以念念生灭,无实体故。由无实体,故可言断。但一念不生,则前后际断。永嘉云断相续心,谓是故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不真实妄想   是说相续相

  若知彼真实   相续网则断

  (记曰。此颂真妄不异,随见不一也。谓不了妄即真,随念流转,故相续是生。若了妄即真,则当体无生,相续网断也。)

  于诸性无知   随言说摄受

  譬如彼蚕虫   结网而自缠

  愚夫妄想缚   相续不观察

  (记曰。此颂愚夫见过也。谓凡愚无知,不能了达诸法不实,随言取义执著,故妄相缠缚。如蚕作茧,无有出期。此盖于生灭相续法中,不善观察故耳。意显若善观察,则无如是之过。◎已上破二执通断二障已竟◎下文双遣境智)

-----------------------------------------------------------------------------------------------------------------

更多憨山大师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憨山大师:观楞伽阿跋多罗宝经记(第13-15卷)

星云法师:生命的密码·迷悟之间 18 轮回

憨山大师:观楞伽阿跋多罗宝经记(第16-18卷)

憨山大师:观楞伽阿跋多罗宝经记-楞伽补遗

台湾法鼓山参学记三十八·走近法鼓

 

后五篇文章

星云法师:生命的密码·迷悟之间 17 人要有理想

憨山大师:观楞伽阿跋多罗宝经记(第7-9卷)

星云法师:生命的密码·迷悟之间 16 以疾病为良药

憨山大师:观楞伽阿跋多罗宝经记(第4-6卷)

憨山大师:观楞伽阿跋多罗宝经记(第1-3卷)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