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吃的很好却还会营养不良 |
 
为什么我们吃的很好却还会营养不良?说到这个问题我们必须首先了解什么是所谓的加工食物、垃圾食物与冒牌食物,其次则是要懂得精明地选择真正的食物。此外,还要有正确的基本饮食方法,而高品质的营养补充更是需要而非奢侈。 听到“营养不良”,大部分人直接联想到的是第三世界,像一些非洲国家或是战祸中的民族或饥荒难民。可是您可知道,在如今最常见的,却是生活在富裕地区的人民,表面上饮食丰盛但实质吃错了众多“食物”,出现摄取过量但营养不良的讽刺窘境! 农作物变得不健康 首先就让我们来看看现代食物究竟有多营养?传统上,粮食的来源有赖农作物,而农作物的营养取决于种植时的土壤营养。农业学上的“最低限度定律”指的是只要土壤缺少了一种营养素,则所产出的农作物便不健康,当然也代表人们摄入之后,同样难以达到预期的健康。 自从农业工业化后,土地的运用被改变了,耕耘的方式不同了,除了原有肥沃的土壤被稀释外,许多农地更被工业废料污染,破坏了许多有机物质,至于决定农作物生产方向的,也不再是传统的农民,而是食品制造业的大亨们。为了增加产能与产值,95%的农作物使用化肥及农药,目的当然是希望加快生长速度及减少虫害损失,这种方式在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还是罕见的,然而才不过五、六十年的光景,人类的农业生产方式已经发生了史无前例的变革,各种农药的使用,到了满山遍野的程度。化学肥料只提供钾、氮、磷等元素,但镁、硒、铬、硼、锰等微量元素却不知不觉地不见了,而这些缺乏的元素正与许多现代“文明病”有关! 另一方面,近20年来,许多粮食更是经过极具争议的基因改造而生产出来的,特别是食用量大的玉米、黄豆(大豆)、小麦、棉花、甘蔗、椒类、马铃薯、番茄等。这些被改造过的农作物,几乎都变成金融市场上可供炒作的宠儿,通称为“大宗物资”的原物料商品,这些“物资”除了营养价值被改变以外,也增加了食用后产生过敏的可能性,更可能导致人类“基因改变”的风险! 但对“制造商”而言,他们所重视的,是“商品”的价格,还是您的“健康”状况?尤其不幸的是,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却鲜为一般民众知悉。事实上,仅是玉米所衍生制成的产品就不下数百种,常见的包括食用油、糖浆、面粉、玉米粉、罐头食品、饮料、饼干等极为常见的民生食品,甚至是维生素C片,涵盖之多,真是不胜枚举。 加工食品危害人体健康 由于全球的“农业政策”实质上已变成“政经”力量的玩偶,掌控权早已不在农民手上,当然所关注的更不是“营养”议题!由于最上游的食物原料即已产生“质”的变化,到底谁来为我们的饮食把关确实值得深思!此外,由于“食品”已摇身变成一种极具商业价值的产业,一种顺应潮流的制造业,故无论从生产、加工、储藏、运输或包装上,讲究的必定先是能防腐变质及足够的保存期限,于是防腐剂、稳定剂、填充添加物等成为标准配备,同时为了吸引顾客口味,色素、味素、糖精也变成必备成分。但这些化学物质除了使食物的营养价值不断下降外,更增加人体肝脏解毒的负荷。而且,由于现代快速的生活形态当道,使得速食、快餐的餐饮方式应运而生,并成为许多新人类的常态饮食,他们但求吃饱,根本不会考虑或注意营养与否,再加上各类冷冻、微波食品急速席卷饮食市场,使每天依赖这些“机械式”食物的人,处于“欠缺营养”的慢性自杀而不自知! 其实人的生命就像慢慢燃烧的“炉火”,食物就是维持温火的柴薪,“好”的食物可以助燃,“坏”的食物则会减弱燃烧,而“错”的食物更会把火熄灭!为了让生命之火延续,通常我们每天要依赖约50种必需物质,包括20-21种矿物质、13种维生素、8-11种氨基酸、2种必需脂肪酸、水、空气、阳光及热量来源等。 因此只是“吃饱”并不见得符合这个原则。尤其是如前所述,食物的来源及饮食方式,早就和健康原则背道而驰。所以,活在当代的人,首先必须了解什么是所谓的加工食物,垃圾食物(与冒牌食物,这些“食物”通常是热量高、缺乏营养素、高淀粉及高脂肪,并且充满化学物质(防腐剂、人工色素、人工甜味等)。其次则要懂得精明地选择真正的食物(表4-4)。除此之外,还要有正确的基本饮食方法。当然要让我们活出“生命之火”,仅仅从食物着手还不够,高品质的营养补充是需要而非奢侈,问题在于如何选择与摄取才能符合个人的需求。 尽管如此,如果去问主流医生(包括过去的作者本身)有关营养品的意见时,得到的却是标准答案: 好一点的大概是:不要浪费金钱,三餐正常,多吃蔬菜、水果,营养一点就够了(很笼统吧!) 不客气的就会用轻视的眼光、高傲的态度,权威地说:“不要乱听,维生素过量会死人的,这些脂溶性物质很容易累积”;“维生素A?噢!100万单位会发生猛爆性肝炎,维生素C吃多了会尿结石,维生素E没有用……”;“β胡萝卜素会产生肺癌”;“我们的祖先都没吃维生素……”! 听到这样的意见时,大部分民众显然一脸茫然、无所适从。事实上,由于主流医生在接受医学教育过程中,只有药理学而无营养学的学习与训练,对使用药物自然是深切了解,驾轻就熟,但对营养补充却几近一窍不通,因此除非能开放思维,不断进修与训练,并且客观地接受其他领域的知识,否则勉强取得的营养观念实在与一般民众无异,碰到病患提出有关营养问题时,几乎就自动转介“营养师”的标准营养处方。难怪前美国Tuft大学校长,也是营养学专家的JeanMayer教授曾说:“……看起来,一般医生的营养知识比普通的秘书多一点,不过当秘书出现体重问题时,就可能懂得比医生多了……”,真是“一语中的”! “多吃”不等于“营养充足” 另一个让主流医生轻视营养补充的因素,是错误依赖所谓的“每日建议摄取量”(RDA)。这个由“美国国家科学院”在二次世界大战时提出的每日营养建议,只是针对当时的平均健康成年人,为了避免因缺乏某种营养素而致病,订下的每天需要的各种基本分量。这个建议于1997年修正为“每日参考摄取量”(RDIs),不过大部分医生把这个建议误认为就是最佳摄取量,反而忽略了现时的种种退化性、衰老性毛病是因为长期慢性的营养素不足而非急性缺乏。更重要的是,谁是“平均人”?即使如此,依美国农业部最新统计,美国人口中仍然有37%缺乏维生素C、70%维生素E不足、3/4缺锌、2/5维生素B12偏低,40%铁质不足,绝大部分人欠缺重要的omega鄄3脂肪酸等(作者近年来所经验的上千华人之抗氧化维生素检测中,常见缺乏的维生素就包括A、E、胡萝卜素及辅酵素Q10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