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禅宗 禅宗典藏 禅宗公案 禅宗思想 佛理禅机护持
 
 

禅宗修行7要点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vaScript>function doZoom(size){ document.getElementById('text').style.fontSize=size+'px' }

  一、静坐不是,枯坐也不会开悟

  释迦牟尼佛在证悟之前,曾于雪山下坐了六年。而达摩祖师初入中国的时候,也曾在嵩山面壁九年。由此可见打坐的重要性。因此,中国初期禅师们,仍不免治用印度的传统方式,特别偏重禅坐的功夫。这种情形一直沿袭到惠能大师及其门下,南岳怀让禅师时,才出现了一番变革,那就重悟不重定。

  当年,马祖道一禅师在南岳怀让座下的时候,十分用功,整天在蒲团上打坐。但是怀让看在眼里却颇不以为然,便捡起一块砖头,到马祖面前用力的在石头上磨起来;由于声音很大,惊扰了正在打坐的马祖,开口问说:“和尚磨砖作什么?”南岳说:“磨来作镜子啊!”马祖失笑说:“砖头怎么可能磨成镜子!”南岳反问:“磨砖不能作镜,打坐又岂能成佛!”马祖因此便开悟了。

  开悟在于放下自我执著,打坐只是身体不动,假如内心思绪汹涌如波涛起伏,或如躲在黑山鬼窟无所事事,坐得再久,也是白费功夫。

  二、静坐时能觉察心中有烦恼,便是修行。

  《圆觉经》中说:“如幻即离,离幻即觉。”但也切忌抗拒烦恼,希企开悟,否则,喜静厌闹,欣净拒染,便不能悟。

  三、平常生活即是禅的修行

  禅宗有一个故事说到,有一天有位僧人向赵州请法而问:“学人迷昧,乞师指示。”州云:“吃粥也未?”僧答:“吃粥也。”州云:“洗钵去。”也就是说,该吃粥时去吃粥,吃完了粥应洗钵,这便是佛法。

  许多发心学佛的人,常误以为,只有在佛前上香、礼拜、诵经,或是到深山古洞去闭关打坐才是修行,殊不知生活就是修行。禅宗主张应该将修行落实在日常生活中,对于平常一举一动的每一个念头,都要能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不管是行、住、坐、卧、吃饭、穿衣、待人接物都是修行。

  所以,有一次有源律师向大珠慧海禅师请教:“和尚修道,还用功否?”慧海禅师答说:“用功”又问:“如何用功?”禅师云:“饥来吃饭困来眠。”有源律师问:“一切人总如同师用功否?”慧海云:“不同。”曰:“何故不同?”慧海说:“他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需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所以不同也。”可知,心无杂念妄想,不打坐也是修行,心有杂念妄想,打坐也不能开悟。

  四、执著修行便不是真修行,不注意修行更不是真修行

  现在我们再回到“磨砖不能作镜”的公案上。马祖知道执著于形式上的修行没有用,因而开悟。那么,如果大家都不曾练过打坐,也从来不注意修行,是不是一样可以开悟?这是不可能的!当我们年轻气盛的时候,往往如此以为:“成佛也不过如此,开悟也没有什么了不起!对我而言,开不开悟,没有什么不同!”然而一旦困境现前,烦恼缠绕时,就不免于挣扎之苦了。

  五、经常保持直心和平常心,便是修行

  《维摩诘经》有两句话:“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所谓直心,就是平常心,也就是完全没有主观的分别和执著,而有超越主客观的清净心,就是有大智慧的人。经常保持直心,当下就是在清净的佛国里。不过要有这种功夫颇不容易,因此,我们需要不停地练习。

  有些人自以为他们的心,已经不具任何主观意识,也不带半点分别执著,其实很可能是自欺欺人。事实上没有大彻悟的人,都还有我执未曾消融,自然有人、我之别,乃至不免于内在感情的冲动。

  六、清清楚楚的不思善、不思恶,便是修行,便是开悟

  远在四祖道信听时候,他就曾提出如下的看法:“任意纵横,不作诸善,不作诸恶,行、住、坐、卧、触目遇缘,总是佛之妙用。”他认为不用任何方法,不须行善去恶,当怎么就怎么,不作主观的分别,当下就是佛性的显现。

  又《六祖坛经》里也有一段有趣的公案:当初六祖惠能为了避开夺法争衣的纠缠,向南潜逃,却被惠明追到。六祖于是对有意夺他衣钵的惠明说:“汝既为法而来,可屏息诸缘,勿生一念,吾为汝说: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便于言下有悟。

  七、参话头,坐疑情,破疑团时即是为开悟

  我有个学生是澳洲人,他经过长达八年的修行,功力达某种程度,可以连续打坐数个钟头而不起座。他自以为已入无我之境,因此十分自得且执著。直到有一天看到我所著的书,才惊觉原来他对自我的执著仍然牢不可破。因此,特地飞到台湾,跟我打了一次禅七,我教他用参分案的方法来淡化自我,七天下来,他的自我的意识果然愈来愈淡。

  所谓的“参话头”、“参公案”就是用紧迫盯人的功夫,把参禅人的心逼得进退无路,而又非走不可;无开口处,却又不得不开口;叫人生起大疑情,把妄想杂念,统统逼进死巷,继之一网成擒,兜底捣成粉身碎骨,便是悟境现前了。

 
 
 
前五篇文章

佛像怎么供最合适

梦的因缘

缘分的秘密

打坐如何找到“入处”

“走火入魔”是怎么回事

 

后五篇文章

求鬼神消灾有用吗

佛弟子能离婚吗

你是最上根的人吗

色与空究竟是什么关系

静坐不是坐禅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