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禅宗 禅宗典藏 禅宗公案 禅宗思想 佛理禅机护持
 
 

修行禅的先决条件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vaScript>function doZoom(size){ document.getElementById('text').style.fontSize=size+'px' }

  持戒是修行的先决条件

  佛教的显密诸宗,无一宗的修行法门不主张先从持戒作为下手的工夫。不持戒,修行禅是不可能的事。接下来,便仔细来说明这些问题。

  很多人在看了禅宗的公案之后,发现有一些祖师们不拘小节,不严持戒律,如归宗斩蛇、南泉杀猫之类,即以为禅宗是不需戒律的。其实,他们是已出了格的人,才能如此;而还在格内的人,就必须持戒。换句话说,尚在因果之内、未出生死的人,就必须持戒。

  戒的定义有两种:消极方面,不当做的不可以做;积极方面,当做的则不可以不做。

  (一)消极的持戒:不当做的不可以做。此又有两层意思:

  1·已做之恶,令断绝:已经做了的恶业怎么办?在天台宗的五品弟子位,首以五悔为修行的入门方便,也就是从忏悔开始;此在显教、密教诸宗无不如此。在修行过程中,每日早晚都有要忏悔,其目的在于使我们外障渐除,内观增明。如此,我们的心稳定下来之后,才能够修行其真正听法门而得到利益。

  2·未做之恶,令不起:如何使恶不起?那就是要我们离开五欲,远离八风。所谓“五欲”便是:色欲,眼睛所见的;声欲,耳朵所听的;香欲,鼻子所嗅的;味欲,嘴巴所吃的;触欲,身体所接触的。这些都是增长我们的贪心,如果得不到,就会起瞋怒心。若能远离五欲,我们的贪、瞋、痴就会减少,如此心便能落实,身心也会因此而得平安。

  所谓“八风”,便是利、衰、毁、誉、称、讥、苦、乐。这八种风,能煽起烦恼的火。什么是“利”?得称意事名为“利”,即是利益。利益是人人都喜欢的,也是人人想追求的。譬如,今天诸位来听演讲,心里可能想著,希望从我的演讲里得到一点法益。当然,这也是求益,不过,这种求法益的心虽然也是功利,却是好的,至少可以减少你的烦恼。另外,如果你求的是财货方面的,想尽办法希望可以赚更多一点钱,以致将你弄成利欲薰心的程度,那就是被“利”风所动了。

  什么是“衰”?失称意事名“衰”,即是损失,是人人希望避免的。如果为了一件事,你想从中得到些利益,结果反而受了损失,你的心不会懊恼、痛苦,那就是被“衰”风所动了。

  什么是“毁”?背后诽谤、攻讦名为“毁”,即是毁谤。例如,有人对你无的放矢、含沙射影,你仍能够不动声色,这实在不易。所谓“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感受,是通常的反应,即使确有其事,真的做过亏心事,被人揭疮疤而痛苦,也是人之常情。

  什么是“誉”?背后赞美名为“誉”,即是美誉。有人说:“名誉是第二生命”,可见其视美誉的重要。相同的,有人在你背后赞美你,你知道了,你可能会说那无关重要,但是心中仍然会很高兴,亦是被“誉”风吹动了。

  什么是“称”?当面赞美名为“称”,即是称赞。当你做了一件好事,有人当场称赞你,你感觉到洋洋得意,或自感安慰,都是被“称”风吹动了。

  什么是“讥”?当面毁谤名为“讥”,即是讥讽。如果有人在你面前对你用尖酸刻薄的话冷嘲热讽,甚至于大庭广众前,当场给你讥评、讽刺、难堪;你有涵养的话,大概不致以牙还牙,但你若已感到倒楣冤枉而气愤填膺,便是被“讥”风所动了。

  什么是“苦”逼迫身心的感觉名为“苦”,即是痛苦。苦有四苦、五苦、八苦的分类法,主要是求不得、怨憎会、爱别离、五蕴炽盛、生老病死等的痛苦。一切事,只要会使我们身心感觉到厌迫和不自在的都是痛苦,要到六根清净位,始能不受“苦”风所动。

  什么是“乐”?悦适心意名为“乐”喜乐。只要会引起我们的身心感觉到舒服、畅快、愉悦、快乐的,我们就想保持它、占有它、贪著它,此便是被“乐”风所动。

  以上所讲的“衰”、“毁”、“讥”,会为我们带来“苦”受,“利”、“誉”、“称”,会给我们带来“乐”受。如果,我们能经常提高警觉,远离五欲,勘破五蕴,就能不为八风所动。相传宋朝的文豪苏东坡有一段很有趣的轶事,由于他生平酷爱佛学、喜谈禅理,故与江州承天寺的佛印禅师为莫逆之交。有一天,东坡居士做了一首偈语,自觉很有见地,就派人送过江给佛印禅师看,佛印禅师接过一看是: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

  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佛印禅师阅后,把来笺翻过来,批上四个大字:“放屁!放屁!”仍交原人带回。东坡居士阅笺后,非常恼怒,本来想请佛印禅师给他印可的,应赞美他境界高超才对,不料却被浇了一盆冷水,于是,连忙亲自过江找佛印禅师理论。佛印禅师早就预料到东坡居士会过江来的,于是,一看到东坡居士果然来了,就哈哈大笑说道:“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东坡居士一听之下,大生惭愧,从此,再也不敢随便说大话了。

  这说明了行解相应的重要,连自以为“见地高超”的东坡居士,都被“讥”风所动了。

  (二)积极听持戒:当做的不可以不做。此亦有两层意思:

  1·已作之善令增长。

  2·未做之善令生起:当做什么?就是行六度中的布施、忍辱、精进。我们持戒后,自然贪心减少,慈悲心随著增加。布施是六度之首,也是培养慈悲、广结善缘的方法。忍辱则为修行者的有力增上缘。以我为例,我在苦中之时,自己没有感觉到如何的苦;也唯有从苦的境过里,才会有精进奋发的心。如是在欢乐之中长大的人,他对于人的慈悲心、同情心便不容易产生,也难以体会出众生有苦,世间有难。

  对于一些批评毁谤我的人,我常常把他们当菩萨看。譬如,我能到日本留学,我必须感谢天主教的一位神父,和基督教的一位牧师。因为,他们曾经撰文公然的批评佛教,指出今日的和尚,知识低落到不仅无人懂得梵文,无人通晓今日世界通用的语文,即使通达中文佛典的也少之又少。我看了以后,心中非常难过,因此,发愿为中国佛教的僧人在学术的地位上争一口气,于是便出国去了。出国后不久,在国内的僧俗二界,非但甚少有人支持我,且有不少人公开或私下作恶意的批评及善意的论议;甚至我的师父亦曾为此事,要我公开澄清,并且特地到东京来看我。在这种情况之下,对我的压力愈大,愈促使我努力把书读好,完成了在东京六年多的课程,而取得了硕士博士学位,并出版了博士论文。当然,我始终感谢三宝的加持,使我愈挫愈奋,这应该是忍辱所产生的力量了。

 
 
 
前五篇文章

《六祖坛经》第七讲

《六祖坛经》第六讲

《六祖坛经》第五讲

《六组坛经》第四讲

《六祖坛经》第三讲

 

后五篇文章

打坐时心里应观想什么

菩萨的境界

参禅要有择法眼

为何有人“开悟”很难

学禅四病,需警惕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