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法与至诚心 |
 vaScript>function doZoom(size){ document.getElementById('text').style.fontSize=size+'px' }
边笛 选择了正法明师之后,就应当抓紧机遇拜师求法。 拜师求法,事关学人慧命,当以至诚心为之,切不可心怀轻慢,自以为是,任性使气,须知敬师敬法即是对自身生命的珍惜和敬重。古来祖师求法,莫不谦恭敬信,至诚不二,真正做到打不起嗔、骂不生气,其敬信之心真可谓坚若须弥。当年密勒日巴尊者向玛尔巴上师求法,即是典型的例子。 为什么祖师们要特别强调求法必须有一个至诚心呢?我想这大概是因为,对善知识只有心诚才能与之相印,相印才能从其受法,这当中,若有一丝一毫的疑慢和不敬,受法的效果就会大大地打折扣。初祖达摩对二祖慧可讲,“不可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来求无上大法”,就是这个意思。 至诚心表现为“信师及法”与“敬师及法”两个方面。心不诚就说明对师与法的信心不坚定,杂有疑惑在其中。不信也就不可能真正地敬。不敬也就不可能与师沟通,并从而受法。只有对师及法有决定的信,发自内心的敬才会生起。信是根本,敬是表现。决定地信师及法与真心地敬师及法,二者具足方可谓之至诚。至诚心是求师学法的一个前提。 浮山法远禅师当年参叶县归省禅师,就是以至诚心求法的一个很好的例子。 法远,俗姓王,郑州圃田人,十九岁出家。因仰慕叶县归省禅师之高风,曾经与天衣怀禅师率众七十余人,同往参叩。省禅师住汝州叶县广教院,冀州贾氏子,嗣首山念禅师,南岳下九世。他的寺院生活清苦,道风严峻,一般出家人都害怕去那儿。当时正值雪寒,省禅师见到他们一行,便呵斥道:“你们这些东游西逛的云游僧,到这儿来干什么?我这儿哪有闲饭养你们这帮闲汉?!”说完,要赶他们走。众人都不动。于是省禅师拿水泼湿他们的衣服,众人仍不动。省禅师又拿炉灰撒在他们的身上。这时其他僧人都愤然离开了。唯有远和怀依然端坐如故。省禅师来到跟前,厉声喝道:“他们都走了,你俩为什么不去?待我打你!”远禅师迎上去,说道:“我久慕和尚道德,今不远千里,特来参叩和尚,岂可因一杓水、一把灰就轻易离开?”归省禅师笑了:“你二人果真为参禅而来,那就在这里挂搭吧。”不久,法远充当了典座。这里的生活特别艰苦,有一次归省禅师外出,众人便趁机乞求法远给大伙儿改善一下生活,法远于是做了一顿五味粥。粥刚熟,老和尚回来了。过堂之后,老和尚找来知事查问:“今天有施主设斋供僧吗?”知事回答道:“没有。”“既没有人设斋,这粥是从哪儿来的?”知事说:“您问典座去吧。”于是召来典座法远。法远承认了事实,说:“我看到大众生活太苦,所以自作主张,做了这顿粥。”老和尚呵斥道:“你如此好心,等他日自己做了住持,再这样做为时不晚。你怎么可以盗用常住财物私做人情呢!”于是命令知事估一下法远的衣钵值多少钱,尽数充抵,还责打法远三十柱杖,并赶出山门。大众都为法远求情,希望留下,老和尚坚决不答应。法远又转求诸山尊者并檀越,来为他说情。老和尚勃然大怒:“我说你不是个好人,你想用势位来压我吗?快滚!”法远哀求道:“既这样,挂搭我不敢指望了,乞求和尚容许我随众听法。”老和尚这才勉强点了点头。于是法远就在附近一个寺院的廊房里住下。有一天老和尚上街,恰好撞见法远住在寺院廊房里,于是上前追问道:“你在这里住了多长时间?”法远回答道:“已经半年了。”“你向这家寺院常住付房钱了吗?”法远说:“没有。”“这是人家寺院廊房,你怎么敢偷偷住进来?快去还钱!不然,我就去告官!”法远听了,面色平和,无半点嗔意,立刻托钵上街化缘,还了房钱,并搬到城里住。尽管老和尚对待他这般苛刻,法远禅师反而每次见到他愈发恭敬。老和尚后来告诉大众说:“叶县有一位古佛,你们应当知道。”大众问:“古佛是谁?”老和尚说:“象远公这个样子,就是真古佛。”大众听了很惊讶,于是安排香华,进城把法远热热闹闹地迎回山寺。归省禅师很高兴,特地上法堂,为他授法。要知道,自古以来,在法堂付法,只有法远一人享受这种殊礼。 诸位想一想,假如这种情形落在你我身上,我们能够做到恭敬心不失、信心不动摇吗? 初看起来,归省禅师好象不近人情似的,可是不如此,又怎见得法远禅师的一片至诚心?圆澄曾对此作过如下评论:“远之职当典座,以常住物供常住僧,于理无亏。估赔已甚,何更逐之!住他之寺房,与省何有。不还房钱则告官相逐,省为太过,而远公终不为移。予观其心,真如须弥山王,八风吹不能动,美播万世,皆省公成就之也。” 斯论甚为中允。自古以来真正的祖师大德没有不关心学人的。然祖师大德关心的,是学人的法身慧命,是学人的生死大事,与世间俗情是大不相同的。他没有世人的迁就、姑息,他更多的是寻找机会磨炼学人的意志,打掉学人的慢心,洗扫学人的习气、执着,其言行往往表现出一种世人难以理解的反常、苛厉乃至冷酷。“道是无情却有情”,若以世情之“喜欢”与“不喜欢”、“爱”与“恨”论之,必将辜负祖师大德的一片慈悲心肠。真发心修道的人,自然能从严师的一棒一喝处体会到如虚空一般深广的真情。而业障深重、道心不坚的弟子,每于此处不能透过,妄生分别,引出许多怨尤和闲言来,结果当面错过了许多好因缘。 时下,常常听到有些在家信众,今天议论这位高僧,明天指责那位大德,并感叹明师难遇,云云。他们往往从自己的好恶出发,以凡夫之心,测圣人之境,口出恶言,妄生诽谤,听其言,好像天下无一人堪为他的老师,唯有他才有资格作众人之表率似的。可实际上,细细一想,这些议论人的人往往我慢心强,嗔恨心炽,邪见深重,他们的品德甚至连社会上一般不信佛的人都不如。 又另有一些出家人,今天依止这个高僧,明天依止那个大德,今天在这个寺院住住,明天在那个寺院住住,天长日久,竟觉得无一师父可依止,无一寺院可修行,选来选去,都不中意。他们或因为方丈师父太严厉而认为不慈悲,或因为常住批评他几句,而负气一走了之。他们不检点自己,一味要求别人如何如何,结果这个心总也安不下。出家几年了,仍没遇上善知识,也没有个落脚处,长年四处漂泊,把大好年华耗在人我是非上面,诚为可叹! 人们常说,末法时代明眼人少。这固然不错。但依我所见,天下还是有明眼人的,要知道在我们的生活中自始至终都会有佛菩萨在应化,只是因为我们的慢心太强,我执太重,缺少一颗至诚心,而无缘依止罢了。苟无至诚心,即便是佛菩萨站在你跟前,你也会当面错过! |
前五篇文章 |
后五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