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禅宗 禅宗典藏 禅宗公案 禅宗思想 佛理禅机护持
 
 

论析佛理、禅意、诗境,圆融佛心、禅韵、诗情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vaScript>function doZoom(size){ document.getElementById('text').style.fontSize=size+'px' }

  田耕宇

  中华书局新近出版的《禅学三书》,是学与诗学研究领域的可喜硕果。作者吴言生先生体证禅学、沉潜佛典十余年,汇二十余年古典诗歌研究之心得,采取理性与悟性并重的研究方法,使得《禅学三书》在众多的禅学研究著作中脱颖而出,独辟蹊径,自成一家之言。它的问世,对禅宗思想、哲学、诗歌的研究,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禅学三书》分别探究禅宗思想渊源、哲学象征和诗歌境界,各成体系又相辅相成,相互圆通又各具眼目。这里就三书各自的特色与相辅相成两个方面来谈谈它的特点。

  首先,对佛学、禅理、诗境的精到论析,是三书的基本特点。近几十年来,学术界对禅宗思想的研究,首先肯定禅宗是中国佛教的最重要的宗派,其次认为禅宗是儒道释三家融的产物,这基本上已达成共识。但是在儒道释三家中,禅宗思想到底主要是以儒家,或是以道家、释家文化为背景创立的,却是争论不休的。而论者往往以禅宗呵佛骂祖、离经叛道而忽视禅宗既然作为“佛教”,则必然不能脱离大乘佛典这一根本道理。南禅发展到中晚期,出现了非理性的离经叛道的倾向,所谓“这里无祖无佛,达摩是老臊胡,释迦老子是干屎橛,文殊普贤是担屎汉,等觉妙觉是破执凡夫,菩提涅槃是系驴橛,十二分教是鬼神簿、拭疮疣纸”,沩山禅师曾问仰山:“《涅槃经》 四十卷,多少是佛说,多少是魔说?”仰山说:“总是魔说!”这种禅教分离的主张与实践,使不少现代论者忽视了禅宗对佛教经典的继承关系。《禅宗思想渊源》在浩瀚的佛典中选取了《楞伽经》、《起信论》、《心经》、《金刚经》、《维摩经》、《楞严经》、《华严经》、《法华经》、《圆觉经》、《涅槃经》十部经典,追本溯源,对禅宗的思想体系进行了细密、翔实的分析,抓住了禅宗思想渊源的主干,通过对禅宗思想的研究,尤其是禅宗思想与大乘佛经间关系的探讨,有益于学术界破除片面强调禅宗非理性特质所带来的认识偏颇,也使作者对禅宗哲学、诗歌的研究更加透达。

  《禅宗哲学象征》角度新颖,从公案颂古象征、诗学话语象征的考察切入,通过对庞大繁富的话语体系的分析,摄取出禅宗哲学的六大特征:(一)禅宗哲学象征意象,以本心论、迷失论、开悟论、境界论为基石,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严密、庞大、繁富的象征话语体系。(二)禅宗哲学象征意象,在宏观的思想体系背景下,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子意象群。(三)禅宗哲学象征以本来面目为起点,以明心见性为终点,终点即起点,本源即终极,表达了从更高层面上对人类精神纯真本源的复归。(四)禅宗哲学的重要思想渊源是般若空观,其哲学象征意象的根本精神在于超越。(五)禅宗哲学象征意象有深厚的大乘佛教思想渊源,其灵性之源出自于此。(六)禅宗哲学象征的新创意象表征着禅宗深邃透彻、澄明高远的生命体验,显示了禅僧丰厚的古典诗学修养和娴熟高超的语言技巧,丰富了禅宗思想与古典诗学宝库。这种在对大量材料分析后得出的精彩结论,为禅宗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方法论借鉴。

  《禅宗诗歌境界》以包括禅僧上堂说法时大量运用的偈语在内的广义禅诗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负载着禅宗思想、禅悟思维的禅诗所表现的禅宗明心见性之终极关怀的揭示,抓住了禅诗境界的逻辑起点。在此基础上,作者进一步分析了青原惟信禅师“见山三阶段”所表达的禅宗独特的审美感悟。并对五家七宗的禅诗进行了具体分析,指出禅宗诗歌表征了对禅宗本心论、迷失论、开悟论、境界论的体证,总结了禅宗诗歌审美境界的四种范型。由于作者的分析建立在对禅宗思想、哲学的深透体证之上,消除了一般论禅宗诗歌境界隔靴搔痒的不足。

  《禅学三书》分别对佛典、禅理、诗境作了大量切实精到的论析,理清了禅宗思想渊源、禅宗哲学象征和禅宗诗歌境界各自的线索脉络,为圆融佛心、禅韵、诗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圆融佛心、禅韵、诗情,运用理性与悟性并重的新思路,构建自己的禅学、诗学阐释体系,是《禅学三书》最明显的特征。

  诚如作者在《禅宗诗歌境界》导言中所说,以怀有深厚宗教热忱的铃木大拙为代表的禅学阐释者,片面强调禅宗“反理性”的一面,使人对禅宗的理解如满头雾水,神秘叵测,以致于裹足而返,使禅宗研究徒增一层不必要的淆乱;以胡适为代表的禅学阐释者,又忽视了禅宗作为宗教自身的特点,过分“冷静”与“客观”,使禅宗特有的精神境界被淹没在考据之中。这两种倾向影响于禅诗研究的结果,正如季羡林先生对一千多年来诗禅研究“没有发现哪一个是搔着痒处的”感受一样,大多论述诗禅者,自己都有“只是当时已惘然”的感觉。出现这种问题,症结何在?症结就在于论者不能圆融禅宗思想、哲学和诗歌,即对佛心、禅韵与诗情未能达到融会贯通。

  《禅学三书》从文学角度看,是以《禅宗诗歌境界》为中心,为了说明禅宗的诗歌境界,就必须对禅宗哲学象征了然于心;要对禅宗哲学象征了然于心,又必须清楚禅宗的思想渊源,否则凭空谈论禅宗诗歌境界,无异于痴人说梦。为了深透地研究禅宗诗歌境界,作者研究了禅宗哲学象征;为了深透地研究禅宗哲学象征,作者研究了禅宗思想渊源,三书就是这样紧密地勾连了起来。在对禅宗思想、哲学、诗歌的深入分析基础上,作者揭示了以本心论、迷失论、开悟论、境界论为基石所构成的禅宗思想、哲学体系,并从大乘佛典、哲学象征、诗学喻象三个层面,对这个相对完整、严密、庞大、繁富的语语体系所蕴含的精华进行要义揭示,给人以高屋建瓴、一览众山小的感受。

  正如前文所述,不少人在谈及中国特色的佛教派别——禅宗时,被禅宗“反理性”与“反逻辑”所迷惑,在其离经叛道的表象的影响下,认为禅宗只是一套“随心所欲”的把戏,或者是“插科打诨”的玩意,根本不知道它有着深厚的大乘佛教的思想渊源。由于这种浅识或误解,某些论者对禅宗诗歌境界的意象中相当一部分,即来自大乘经典的意象一无所知,是对那些汲取大乘经典精华而结合禅悟思维新创的意象更是不知所云,以致于在阐释禅宗诗歌境界是错漏百出。《禅学三书》以相互圆融的阐释体系,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除了上述两大方面特点外,《禅学三书》作者长期浸润禅学,涵泳佛典,以特有的悟性去观照研究对象,去体证禅宗文化,这也是为时下的研究者所缺乏的。“入此门来,莫存知解。”作者在进行知性解析的同时,沉潜于禅学海洋中,化为一滴水,以一滴水的感觉去感受海洋的律动。正是由于这种长期的体证、再体证,使读者眼前的《禅学三书》不仅成为全面系统地研究禅学、禅诗的开拓性著作,而且其本身也堪称是一部流畅优美而充满活泼生趣、闪动灵睿智慧的美文。阅读《禅学三书》,仿佛“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也好似“走入万花深处,身是菩提一叶”,使我们获得滴水融入大海般的圆融谐和、自在安详的境界。

 
 
 
前五篇文章

论人间佛教的现代品格

读“禅学三书”感言

禅在红楼第几层——禅、《红楼梦》与中国天道

从南宗与北宗心性思想的差异看禅宗的正式形成

天台早期禅法的心性说

 

后五篇文章

禅宗研究一百年

吴言生在生活禅夏令营的讲座:“祖师禅的精髓:生活禅”

禅宗思想、哲学、诗歌研究的可喜成果

禅宗名刹柏林禅寺

评吴言生《禅学三书》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