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禅宗 禅宗典藏 禅宗公案 禅宗思想 佛理禅机护持
 
 

静坐须知(中)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寅、想阴魔境中的十种相

  一、贪善巧想魔相

  见惑是受阴的根本,受阴既尽,就断了分别我执;但思惑未除,而俱生我执犹存。这思惑是想阴中的根本。静坐的人,在想阴中所得魔境,都是由贪爱而起。受阴已破,即能离身反观,作用自在,对于前尘,不起分别。静坐的人,耽乐这种境界,但觉明心中,还有一分尘垢未除,于是发愤锐思,贪求善巧,不料因这一贪,天魔即乘机渗入。不过受阴既尽的人,邪魔不能侵入心腑,只好附在他人身上,以邪说来扰乱静坐。声言已得无上涅槃,讲经说法,辩才无碍。又向贪求善巧的人面前,投其所好,说法变形,迷惑他的心。静坐的人,以为真是菩萨现前,倾心受教,以致动摇定心,破坏律仪,一一都坠入魔术中。喜欢谈说刀兵劫火,灾祥变异,使令迷信的人无故耗散资财,不久被政府侦知,处以妖言惑众的罪。静坐的人,如果明白想阴虚妄,智眼彻照,戒根坚定,自不致为贪善巧想魔所恼害。否则,必遭坠落。

  二、贪经历想魔相

  静坐的人,受阴已破,心境圆定,忽然爱游荡,贪经历,好像平常的人喜欢游名山、历佛土一样。由这一念贪爱,于是天魔即飞精附托别人的身上,令他变成庄严的身相,而投向静坐人的所好,讲经说法,身坐莲华,紫金光聚。而静坐的人,以为其佛住世,以致著邪见,灭正智。如果得悟万法唯识的道理,那无边的刹土,不隔毫端,不动道场,周遍法界,又何须起贪求游历的妄想?

  三、贪契合想魔相

  静坐的人,到了想阴境界,贪求上契诸佛,下合众生,贪求过度,以致天魔乘机附在别人的身体,说偈诵经,迎合静坐人贪求的心理,使他心似开悟,念念不同,或得宿命通,知道过去、未来诸事,历历如绘;或得他心通,知道别人心中事,丝毫不爽。天魔附身的人,复以妖言惑众,以致静坐的人将昔日正定的心,弃诸脑后,而转入邪见,从此坠落。

  四、贪辨析想魔相

  静坐的人,在想阴中,寻求万物的根本。例如乌鸦为什么会黑?白鹤为什么会白?精神清爽而贪求辨析。由此一念贪求,以致天魔乘隙而入,飞精附在别人的身体,口说经法,自言已得无上涅槃。魔威甚大,能摧伏一切听法的人,心悦诚服。静坐的人,也妄指肉身为法身,以致将他本有能辨析的精心,统统弃去,而依魔法,执妄理,成魔眷,以致坠落。

  五、贪冥感想魔相

  静坐的人,在想阴中,贪求感应,以致天魔乘便飞精附在别人的身体,敷座说法,能使听法的人,看见他的身体好像百千岁一样,以为是过去从前师父。而天魔附身的人,妄言我于前世,在某生中,先度某人。静坐的人也相信这种虚诳,以致遗失本心,而遭沦坠。

  六、贪宿命想魔相

  静坐的人,在想阴中,贪求宿命通,想尽知三世的境界,以及他人的心事。不料这种知见一起,邪魔就乘隙而入,飞精附在别人的身上,妄言某人未死以前,已成畜生;或说某人未死以前,即升天堂。静坐的人,因贪求宿命通,所以也深信那天魔附身的人,以致失却正定,坠入魔境。

  七、贪静谧想魔相

  静坐的人,在想阴中,心爱深入,克己辛勤,喜欢独处静寂的地方,那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在别人的身上,敷座说法,现出种种神通,例如无端于说法处,得大宝珠,说法的人或时化为畜生,用口衔那大宝珠以及其他奇异珍贵什物;或不食人间的烟火食,仅食药草,而身体肥壮,相好庄严,令人钦服。既现阴事以动人,复说阴事以惑众。静坐的人,迷惑不知,坠入魔境。

  八、贪神通想魔相

  静坐的人,在想阴中,贪求神通,以致天魔乘机附在别人的身体,自言已得无上涅槃,敷座说法,或手执火光,分别放在听法四众人的头上,那些头顶上火光,都是好几尺,又不会焚烧,也没有热除。又或在水上行,如履平地;或在空中飞,安然不动;或入瓶内,或处囊中,越窗过壁,毫无障碍。除刀兵外,什么都不怕。身著白衣,妄自称是佛,受比丘的顶礼,诽谤禅律,骂詈徒众,赞叹行淫。静坐的人,因贪求神通,也拜他为师,以致失却正定,坠入魔境。

  九、贪生空想魔相

  静坐的人,在想阴中,贪求妄想尽而真定显,生灭灭已而寂灭现前的妙境,以致天魔乘隙,飞精附在别人的身体,敷座说法,在众人面前,忽然形体不见,还从虚空中突然而出,存没自在。有时现身如同琉璃,有时垂手足作栴檀气,有时大小便好像厚石蜜。诽谤戒律,轻贱出家,常常妄言无因无果,一死永灭,并没有什么后身及诸凡圣。静坐的人因贪求生空,以致妄信魔人,坠入魔境。

  十、贪长寿想魔相

  静坐的人,受阴既破,想坐守涅槃,贪求长寿,急躁希望弃了分段生死,顿断变易生死。于是天魔得便吸收他的精气,直接附托静坐人的本身,敷座说法,声音天上人间,来往无碍,或经商万里,瞬息即回,并可取得别方的什物,令人生起信心。又说十方众生,都是他的弟子,他是佛祖,无因而生。召来善男信女,拜他为金刚上师,以求长寿。有时魔人摇身一变,顿成美女,盛行淫欲,不到一年工夫,肝脑枯竭,以致殂殒,坠入魔境。

  上面所述的想阴中十种魔相,都是想阴所招来,妄起贪欲,以致全功尽弃。静坐的人,如果真有正当功行,依法勤修,一念不生,如幻如化。不要急躁外求,天魔自不能乘机渗入。纵现魔境,也可降伏。

  卯、行阴魔境中的十种相

  静坐的人,想阴既破,就没有独头意识为主的昼想夜梦,好像晴明的太虚,纤云尽净,一切粗重的前尘影事,都已消灭。观看山河大地,如同明镜照像,人来照人,犬来照犬,不来不照,毫无去留。那时已将意识,转成妙观察智,但是八识田中,还执藏了生死的种子,这个种子,就是行阴的根本。想阴如大流,行阴如细流,识阴如无波之流。想阴尽如大流息,行阴现如细流生,如果能把这细流中元有的习气,反入无波之流的元澄之体,那末,细微的习气不但不会成暴流,而且可以息灭。静坐的人在行阴中,天魔无法伺隙,破坏他的正定。所以在行阴中十种魔相都是静坐的人自己见地未明,以致坠入魔境,所谓‘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下面就是行阴中十种魔相。

  一、计二种无因魔相

  静坐的人,在行阴中,可乘定中眼根八百功德,彻见过去八万劫中的众生,随波逐流,在这里死了又到那边去投生,轮回不断。八万劫前却冥然不见,就妄情计度冥无所观处为冥谤、为自然、为浑沌,以为一切众生,都是从八万劫前无因而有,好像基督教的主张,神能创造万物,人是神的儿子一样。因此便迷惑无所观处为正遍知,为菩提性。守株待兔,更不前进,这是行阴中一种无因魔相。其次又计度人永远是人,鸟永远是鸟,乌鸦从来就是黑的,白鹤从来就是白的,人天本来是竖立的,畜生本来是横行的,白不是洗成的,黑也不是染造的,八万劫来,没有改移。一切物相,皆本无因,八万劫前自然而有,八万劫后,自然而无,生断灭论。这是行阴中又一种无因魔相。

  二、计四种遍常堕于边见魔相

  静坐的人,想阴破,行阴现,乘这心地开悟的时候,研究内心和外境从什么地方而有两性?然而见量有限,穷根尽理只能到二万劫,以外就不能看见,遂以为一切众生,在二万劫中是无因而生。他们不是计度劫外无因为断灭,而是计度劫内相续为遍常,这是一种遍常边见魔相。其次是研究地水火风四大种性,本来常住,但心量有限,只见四万劫中的众生,虽然有生灭,而四大体性却是恒常,这是计四万劫内所见是常的一种魔相。再其次他们执著六识七识的性是遍常的,以为第六意识和第八阿赖耶识是依托第七末那识为生灭的根元,因此计度这个生灭的根元是常住性。他们能观八万劫中的一切众生,死此生彼,本性常住,这是计八万劫内所见是常的一种魔相。最后是妄说流转生灭,都是属于想心,不必研究观察不生不灭的道理,便计为常。这是本非遍圆,而谬计遍圆;本非真常而妄谓真常的一种魔相。

  三、计四种颠倒魔相

  静坐的人,在行阴中,凝固了正心,天魔虽不得乘便渗入心中,但因自己的计度,而不知是妄情,于是迷失了菩提性,现出了四种颠倒的魔相:一是计度自己是常,自己的心性湛然,自己的心量如同虚空,自己是神我,遍十方界,无生无灭。而计度其他众生是无常,都在神我心中自生自灭,这是观察自他两方计度常与无常魔相。二是不观察自心,而观察一切国土,以为三禅以下,水火风三灾所及处,计为无常;自四禅以上,水火风三灾所不及处计以为常。这是观察三灾,计度常与无常的魔相。三是观察自己的身是粗果,心是微尘。粗果会坏,而微尘不灭,精细微密的自心,流传十方,而心性是不变的,所以是常。但生死之身,是从心性中流出来的,好像面包是从面粉做成功的一样,面包是无常,故身也是无常,这是观察自己的身心计度常与无常的魔相。四是观察色受想三阴灭尽,天魔不能乘便渗入心腑,是无常的;而行阴中现在的迁流,好像细流一样,是有常的。这是观察色受想行四阴,计度常与无常的魔相。有此四种的计度,就不知平等性中,本无自他之相。中道了义,那有偏执之情?以致失却正知,而成四种颠倒魔相。

  四、计四种分位魔相

  静坐的人,在行阴中忽双计有边无边的妄想,现出四种魔相:一是观察行阴现在迁流没有间断,遂计度过去未来为有边,计度现在相续不断为无边。殊不知菩提真道中没有过去现在或未来,怎能在无边际中妄立边际?所谓刻画虚空,是不可能的。这是约三际计度有边无边的魔相。二是观察八万劫内有见有闻处为有边,八万劫外无闻无见处为无边,以为是无穷无极,不可得而知。这是约见闻计度有边无边的魔相。三是计度自己是神我,色来见色,声来听声,无不遍知。自说只有我一人得无边性,其余一切众生都在我性之中显现,不能得到无边性。殊不知各人有各人的无量无边之性,你自己看不见,就以为他人之性是有边。这是约彼我计度有边无边的魔相。四是不知因缘所生法,当处生,当处灭的道理。在行阴中始有而后空,先生而后灭,就妄计众生身中一半属灭。属生的是有边,属灭的是无边。这是约生灭计度有边无边的魔相。有此四种计度,以致迷惑菩提性而变成计四种分位魔相。

  五、计四种矫乱魔相

  静坐的人,常在行阴中生起一种妄知妄见,坠入四种矫乱魔相:一是见边流处,名之为变;见相续处,名之为恒;见所见处,名之为生;见不见处,名之为灭;相续之因,性不断处,名之为增;正相续中,中所离处,名之为灭;各各生处,名之为有;互互亡处,名之为无。如果有人来问时,即妄言自己亦生亦灭,亦有亦无,亦增亦减。无论什么时候,说话都是语无伦次。二是详细观察自己的心,到处都看不见。如果有人来问时,即答一个‘无’字,除‘无’字外,就没有其他言说。三是详细观察自己的心,到处都有。如果有人来问时,即答一个‘有’字,除‘有’字外,就没有其他言说。四是详细观察自己的心,或有或无都可看见。如果有人来问时,即答:亦有即是亦无,亦无之中即是亦有。一切矫乱,迷惑菩提性,以致成为计四种矫乱魔相。

  六、计十六种有相魔相

  静坐的人,见前面已经灭尽的三阴,而行阴迁流无尽,就说人死后也是无尽,妄计死后有相:一计色是我;二计我有色,我大色小,色在我中;三计色属我,离色有我;四计我在色中,色大我小。受想行三阴也各有四种相,总共成了十六种相。这是迷于不变随缘之理,以为圣则决定是圣,凡则决定是凡,决无转凡成圣,转烦恼为菩提的事实,以致坠入计十六种有相魔相。

  七、计八种无相魔相

  静坐的人,见色受想三阴已灭无相,因此计度行阴都成无相。形相因色才有,所以色灭了,则形相无所因,内心因想才起,所以想灭了,则内心无所系。有了受,则连持色心两阴;受灭了,则色想两阴连缀不起来。三阴既销,纵有行阴,也归断灭。现在此身阴相既不可得,死后更无阴相可言。现前此身无四阴相,死后此身亦无四阴相。这是以断推断,计八种无相的魔相。

  八、计有无八种皆非魔相

  静坐的人,在行阴中计度存在处就是有,灭亡处就是无。看到行阴现正存在,就说色受想三阴是有的。又想到色受想已灭亡,就是行阴是无的。现在此身四阴是如此,死后此身四阴也是这样,有无俱非,以致坠计有无八种皆非的魔相。

  九、计七际断灭魔相

  静坐的人,看到行阴念念销亡,就计度四洲、六欲、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四空、七际,都现断灭,死后决定不会复生。这是不明白真菩提性亘古亘今,实常住不断,以致坠入七际断灭的魔相。

  十、计五现涅槃魔相

  静坐的人,在行阴中,妄计欲界为涅槃,好像仙家计度玉皇上帝横统三十三天,为玄都上清的境界,无生无死一样。又妄计初禅天离了苦受,二禅天离了忧受,三禅天离了乐受,四禅天离了三灾的难,就以为这五处安稳,可依可靠。这迷误有漏的天,作无为的解,错认生死的苦,为涅槃的乐,以致坠入计五现涅槃的魔相。

  上面所述的行阴中十种魔相,是静坐的人,心发邪悟,以致被自己的心魔所扰,正心忽变为邪心,坠入魔境。

  辰、识阴魔境中的十种相

  众生的涅槃性天,被五阴所盖覆,昏暗如同长夜。每一阴现,好像报鸡一鸣。色阴现,如鸡初鸣;受阴现,如鸡二鸣;到了识阴现,如鸡后鸣了。静坐的人,行阴既破,识阴显现,回顾涅槃性天,已有精色微露,但不透明。行阴既尽,无复迁流,六根清净,不再驰逸。于是内根外尘,化为一味湛明的境界。内不见有能入的根,外不见有所入的尘,唯识家所说的‘离二取相故,即唯识实性’,就是这个境界。这时进入了识阴中,更应运用金刚智力,销磨六门,分离了的,把它们合起来;壅塞了的,把它们打开来。世界身心,内外明彻,六根互用,丝毫隔碍都没有。这样,静坐的工夫才算到了家,才能现出本来面目。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现在身脱离了山的范畴,一切就可自由自在了。但是静坐的人,在没有离山以前,复因一念之差,又坠入下面十种魔境:

  一、因所因执魔相

  静坐的人,在识阴中,照见行阴已尽,行相泯灭,归于识海,好像波澜灭化为澄水的时候一样。忽起这种圆元境界为归休处,妄执为真常因,以致坠入因所因执魔境。本来快到圆通的境界,将为佛子。今复觉心又迷,失却正知正见,而成因所因执魔相。

  二、能非能执魔相

  静坐的人,在识因中,既误识阴为所归依处,复错以这归依处为识体,妄言一切众生都是从我体流出,而执著我识能生彼识,而彼识不能生我识。这是因为窥见海能生沤,就把自身比做海,而把众生比做沤。殊不知正因一念之差,自己也是海沤之一,以致坠入能非能执魔相。

  三、计常非常执魔相

  静坐的人,在识阴中,误认身心世界,都是从我识中流出,不生不灭。殊不知‘万法唯识,从缘变起;悉如幻梦,不是实生。’如果妄立知见,妄生法执,怎能还见本元之体?因此,不但未见不生灭的性,而且迷了现在生灭的法,以致坠入计常非常执魔相。

  四、计知无知执魔相

  静坐的人,在识阴中,妄以自己的知见,无处不遍,误认草木与人是一样的,执著有情与无情,都有知觉。他们看到草木金石能为妖为孽、老枫化为羽人、朽麦化为蝴蝶,就认为无情也可以成有情。殊不知都是精灵依草附木而显知,并非草木金石元有的知。他们又看到贤女化贞石、山蚯化百合,就认为有情也可以变成无情。殊不知这是偶有所感而化的,并不是贤女、山蚯元无情。他们因立了这一妄念,以致坠入计知无知执魔相。

  五、计生无生执魔相

  静坐的人,在识阴中,虽然还没有得到六根互用,但已得随顺十八神变,能见地水火风四大元化之相。因此妄说一切变化,都是从四大发生,于是背自己的性火光明,而另求光明;背自己的性水清净,而另求清净;背自己的性风周流,而另求周流;背自己的性地无法不生,而妄计地大为能生。失却正知正见,而事水事火事风事地,求出生死。以这四大为造物的根源,遂立这四大为司物的主宰。有了这种妄计,以致坠入计生无生执魔相。

  六、计归无归执魔相

  静坐的人,在识阴中,妄计识阴为毕竟空性,便欲灰身灭智,以永灭空为归依的处所。殊不知这永灭空是执著「灭法尘,背因缘’所生的空理,不是实在的归依处。不明真空不空,妙有非有的真理,背叛涅槃不生不灭的真性,以致坠入归无归执魔相。

  七、计贪非贪执魔相

  静坐的人,在识阴中,妄计识阴为长命的根元,和合虚妄,生灭能以此常住。殊不知此身缘会则生,缘尽则灭,怎么可以贪求永远坚固不坏?有了这个贪念,就不明法身才是亘古亘今常住不灭的真理,以致坠入计贪非贪执魔相。

  八、计真无真执魔相

  静坐的人,在识阴中妄念识阴若尽,即可证得真常,于是不舍尘劳以固命根,又在识阴还没有销尽的时候,自坐莲花宫,广化七珍,多增宝媛,恣情纵欲,以为这是随缘无碍。殊不知菩萨随缘,是混俗和光,因有不变的体,才能起随缘的用,并不是恣情放荡。因此一念,而不知实非真行,以致坠入计真无真执魔相。

  九、定性声闻劣相

  静坐的人,在识阴中,忽畏生死,而趋涅槃。不知圆满菩提,无智亦无得;清净道中,无生死亦无涅槃。因此一念,而坠入定性声闻劣相。

  十、定性辟支劣相

  静坐的人,在识阴中,立为涅槃归休之地,坚持不舍,滞在中途化城而不直趋宝所,以致坠入定性辟支劣相。

  上面所述的识阴中十种魔相,都是由于静坐的人一念执著,以致迷惑菩提性而召来自心之魔。虽然进入了声闻、辟支出世圣人之流,因黏著法执,实与魔无异!稍有不同的地方,就在肯回心与否。如果肯回心向大,尚不至失却经久静坐的工夫。否则,仍属滞留魔境。现在将五十种阴魔逐一说明:这五十种阴魔,都是以妄想为本,迷宗失旨,背湛乖真。如同捏目生花,迷头认影,敲冰取火,缘木取鱼,畏影逃形,扪空捉电一样。苦不是甘的种,沙不是饭的因。尽迷方便的法门,悉入见缠的过咎。天魔身魔,本来无种,只因静坐的人,一念之失,所重所依,立知立解,以致功卒无成。华严经说:‘见在即凡,情忘即佛。’祖师说:‘不用求真,唯须息妄。’楞严经说:‘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静坐的人,先明白了这些魔妄,然后具备先决条件,才可依法修行。

  戊、修习静坐法却魔和治病的方法

  修习静坐的人,如果心地不清净,或气躁性急,巴不得‘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那就容易遭天魔所乘,或被病魔所扰。现在将却魔和治病两种工夫略说如下:

  子、却魔

  前面已经将静坐能遭遇的五十种魔相,说了一个大概,修习静坐的人,要时时加以警惕。否则,就会‘一失足成千古恨’!如果在静坐中,看见恶鬼蛇虎等现前,切不可害怕;或看见美丽男女引诱,也不可贪著;或会吟风弄月,更是狂慧。须知魔境都是由心生起,心外无法,这些虚妄不实的善恶等境,虽然现前,但不忧不惧,不取不著,安住正定,丝毫不动,魔境即可消灭,这是修止却魔法。假若魔力较大,修止后魔仍不散,即当返观自心,念念迁流,全是虚妄,了无处所。既无能见的心,那有所见的魔?唯识家所说的‘能所双亡,离二取相’,就是却魔最锋利的钢刀,这是修观却魔法。再进一步,观双修而魔终不去的话,就可默念阿弥陀佛或观音菩萨,提起正念,稳妥正定,邪不入正,邪不胜正,魔境毕竟退却。不过魔境现前,必须镇定;魔境消灭,不可欢喜。淡然处之,决定可成善境。

  丑、治病

  我在本书‘前言’里面说过,无论什么人,没有不想延年益寿,或了生脱死的。修习静坐法的目的,当然是在了生脱死,而延年益寿,不过是静坐工夫的附带作用。晚近一般人因对于佛法少有研究,常常修习他教静坐的方法,因为他教的方法亦有引人入胜处。修习外道静坐法的人,心志狭小,其目的不过想多延续成年寿命,用静坐的方法,治病强身而已。其实,佛家静坐方法足以治病。近代科学昌明,许多事类,都可以做佛学的注脚。换句话说,佛学是科学的原理,而科学是佛学的说明。这些话不在本文范围之内,不必详述,只要看静坐治病的工夫,就可知道这话是不错。

  人们色身患病,有自肢体发生的,叫做外病;有自脏腑发生的,叫做内病。然无论外病内病,除了毒性细菌传染病外,多由血脉不调而起。又人们的心力,影响于身体极大,所以病患虽现于身体,实际都由心生。例如患半身不遂麻痹病的人,睡在床上必定发生卧疮;终年坐办公厅的公务员,多有发生坐疮,这就因为血脉不调而起。又如检查身体时,突然听到医师说你有了严重的肺病,你必定吓得面成灰色,果然成病,这是病由心生。明白了病源所在处,可从调和血脉和清净内心治之,这就叫做对症开方。

  用静坐的方法来治病,可从生理方面及心理方面来说明。在生理方面说:即在静坐时,将心意凝集于脐下小腹,使血液随著心意也集结于小腹的一点。凝集的力量愈充足,则运行的力量也加强;运行的力量愈加强,则血液的阻滞可畅通;血液畅通,则百病的根本可拔除。此外如果察知病在何处,就将心意凝集在病处,久久修习,病患必除。气血上逆就多病,气血下降病减少,这是生理的作用,也可说是修止治病的方法。在心理方面说:即在静坐时,观想运心,用六种气来治病。那六种气呢?一吹,二呼,三嘻,四呵,五嘘,六哂。如果肾脏有病,那就在静坐开始的时候,观想肾脏,口中微念‘吹’字;脾胃有病,那就观想脾胃,口中微念‘呼’字;脏腑有病,那就观想脏腑,口中微念‘嘻’字;心脏有病,那就观想心脏,口中微念‘呵’字;肝脏有病,那就观想肝脏,口中微念‘嘘’字;肺脏有病,那就观想肺脏,口中微念‘哂’字。这六种治病的气,有病的时候,可对症择用一气或数气,无病的时候,可六气兼用。每次每气可念六遍、十二遍,以至数十遍,随各人的心愿。但不可勉强多念,以免弄巧反拙,欲速反不达。又在静坐时,一呼一吸之间,心中观想,运用十二息来治病。那十二种息呢?一上息,二下息,三满息,四焦息,五增长息,六灭坏息,七暖息,八冷息,九冲息,十持息,十一和息,十二补息。这十二种息,都是由观想心生。假如身体患滞重的病,静坐呼吸的时候,心想此息,轻而上升,叫做上息;身体患虚弱的病,心想此息,深而下降,叫做下息;身体患枯脊的病,心想此息,充满全身,叫做满息;身体患臃肿的病,心想此息,焦灼病体,叫做焦息;身体患羸损的病,心想此息,可以增长气血,叫做增长息;身体患肥满的病,心想此息,可以灭坏机体,叫做灭坏息;身体患冷的病,心想此息,可火炽身冷,叫做暖息;身体患热的病,心想此息,可冰冷热身,叫做冷息;内脏患壅塞不通的病,心想此息,可以冲过,叫做冲息;肢体患战栗的病,心想此息,可以镇定,叫做持息,身心患不调和的病,心想此息,可以调和,叫做和息;气血患衰败的病,心想此息,可以滋补,叫做补息。上面十二种治病的息,是利用一种假想观念,用心意的大力,扫除身体的重病,不过修习的工夫要恒久,自可收效,这是心理的作用,也可说是修观治病的方法。静坐的人,假如了知根身器界,因缘假合,本来就是虚妄不实。根身器界,既然了无实体,那里还有虚妄中的虚妄病象呢?维摩经说:‘何为病?所谓攀缘;云何断攀缘?谓心无所得。’这就是用心理治病的方法。

  己、修习静坐法所得到的成果

  修习静坐法,既然是要了生脱死,功行若深,自然可以达到目的。不过各人的心量有广狭的不同,以致所得到的成果,也有大小不一。除了只想延年益寿狭而又狭的心量不谈外,单就佛乘来说,其成果就有大小乘的不同。例如:静坐时修习体真止,日久功深,能够了知己身及一切事物,都是虚假不实,悉归空寂,作如是观,叫做从假入空观。这个空观修成了,就可断除烦脑障,证得寂灭,超出三界,不再投生,这就是修习静坐法所得的声闻果。又如了知己身及一切事物,都是仗因托缘,而有虚妄生灭,实则非生非灭,如是也作从假入空观。这个空观修成了,深悟世间一切无常变坏,都是如此,朗然觉悟,证得寂灭,超出三界,不再投生,这就是修习静坐法所得到的缘觉果。这两种成果,都属于小乘,因为他们心量狭小,只管自己有利益不问他人有没有利益。如果心量宽大的菩萨,就知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常常发大慈大悲心,不单是自趣寂灭,还要普度众生。于是修从空入假观,谛观心性虽空,而善恶业报,不失不坏;众生迷昧,种种颠倒,造作诸业,枉受无量的苦恼;菩萨随众生的根性不同,为之说法,这叫做方便随缘止。菩萨住此观中虽然终日度众生,而实不见众生可度,平等平等。这就是修习静坐法所得到的菩萨果。空观、假观,一落于空边;一落于假边。菩萨要消弭这两边,契乎中道,了知心性虽空而有,不是顽空;虽有而空,不是实有。所谓‘真空不空,妙有非有’,非空非假,两边的妄见就可灭息,这叫做息二边分别止。住这中道正观,了见佛性,入一切智海,获六根清净,这就是修习静坐法所得到的佛果。这两种成果,都属于大乘。时当二十世纪,末法时期,众生的根机浅薄,修习静坐法而得小乘果的也绝不一见,何况得大乘果,更难谈到。所以我在本书‘前言’里面,开头就说不可作如是念。假如念著成佛,一念不销忘,终不得成佛。只有依法用功,‘但问耕耘,不问收获。’一念不生,静坐的工夫,就可渐渐升堂入室。

  庚、修习静坐法与闻法持咒念圣号的关系

  上面将修习静坐法入门的工夫,说了一个大概。可知静坐的目的,是要洗涤自心的污染,实现自性的面目。‘染污’就是众生的妄想执著;‘自性’就是如来的智慧德相。谁愿意做众生?谁不愿意成佛?然而不愿意做众生,首先就要破除妄想执著;愿意成佛,只须实现自性面目。闻法、持咒,或念圣号,其目的固然相同,而方法也有相关联的地方。分述如下:

  子、深信因果

  无论修什么法门,必须深信因果,如果不信因果,妄作胡为,纵然不受眼前报,来生也免不了坠入三涂。古德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又说:‘假使百千劫,所造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楞严经说:‘因地不真,果招纡曲。’种善因结善果,种恶因得恶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是必然的道理。然而现在一般人看见做恶事的人却享受丰富,而做善事的人反不能饱食暖衣,便怀疑因果。这是不明白佛教三世因果的道理。恶人享受丰富,是由于前世的善报,报尽后仍然要受苦果;善人反受苦是由于前世的恶报,报尽了便可转入善境。所谓‘报应丝毫不爽,定业实在难逃。’所以深信因果,是修习任何法门的第一个共法。

  丑、坚定信心

  无论修什么法门,必须坚定信心,所谓‘信为道源功德母’。如果没有信心,任何法门都修不成功。现在有人发出不相信三藏十二部经典以及任何圣教量的狂言,这是因为涉猎了一些科学哲学的名词,就以为自己智慧充足,思想前进,就动摇了信心。佛所说的种种法门,来对治众生的心病,那些法门,是佛所亲证得的。我们凡夫既然不知道,只有相信佛语不虚,是真是实,好像患病的人,既然自己不懂医药,当然只有相信医师的话,怎么可以作外行批评呢?俗话说:‘欲知山下路,须问过来人。’佛是过来人,指示我们凡夫的路,难道反不相信吗?永嘉禅师说:‘证实相,无人法,刹那灭却阿鼻业;若将妄语诳众生,自招拔舌尘沙劫。’这是祖师们的慈悲,要坚定后人的信心,所以发出如此的弘誓。所以坚定信心,是修习任何法门的第二个共法。

  寅、严持戒律

  无论修什么法门,必须严持戒律。戒律是无上菩提的根本,由戒才能生定,由定才能发慧。如果不持戒修行,等于缘木求鱼。楞严经中所说的四种清净,明白告诉我们:不持戒而修三昧者,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亦落邪魔外道。由此可知持戒的重要。持戒的人,龙天拥护,魔外敬畏;破戒的人,鬼言大贼,扫其足迹。有人问,六祖曾说过:‘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参禅?’岂不是不必持戒,也不必参禅吗?这是不明白六祖所说的:‘心平’或‘行直’四字,如果真正心已平了,行已直了,那就是菩萨,就是佛,当然不用持戒,也不用参禅了。因为证了佛果、菩萨果或声闻、缘觉果,不持戒就是戒,不参禅就是禅。至于博地凡夫,就不必开口说大话。假如无数的金条放在你身边,你能不顺手牵羊的贪污几根吗?有位裸体美女抱著你的身,你能像冷水泡石头一样毫不动心吗?有人无故打骂你,你能不生嗔恨心吗?你能够不分别冤亲憎爱,人我是非吗?如果统统能够的话,那才算是心平行直。否则,还是要严持戒律。所以严持戒律是修习任何法门的第三个共法。

  卯、誓愿精进

  无论修什么法门,必须誓愿精进,精进就是有恒的意思。所谓:‘有恒为成功之本。’今天不成功,明天一样干;今年不成功,明年一样干;今世不成功,来世一样干。沩山老人说:‘生生若能不退,佛阶决定可期。’如果一曝十寒,任何法门都是修不成功的。所以誓愿精进,是修习任何法门的第四共法。

  明白了上面所说的四种共法,就知道静坐与闻法、持咒、念圣号的关系。静坐是一心不乱,而闻法、持咒,与念圣号也要一心不乱,息息相关。所以闻法的时候是静坐,持咒的时候是静坐,念阿弥陀佛圣号的时候是静坐,念观音菩萨圣号的时候也是静坐。所谓一切时、一切处都是静坐,就是这个道理。昔明憨山大师坐必双趺,不烦手牵,合眼即入定,开眼即出定,日际灯边,行住坐卧,一闻启请,眼光如电,眶无纤淄,不必手拭。上堂说法,启口数千百言,不吃一字,好像洪钟发响堂外悉闻。提笔作开示语,落纸就是千言万语,挥毫不停,侍者传录,疲于奔命。晚年著书,有楞伽笔记、华严纲要、法华击节、楞严悬镜、楞严通议、法华通议、起信论解、唯识论解、圆觉直解、观老庄影响论、道德经解、庄子内七篇解、憨山绪言、中庸直指、大学决疑、春秋左氏心法、奇门指掌、梦游集、曹溪通志、东游集、金刚决疑、三教论、论语通解,尚有其他语录。笔舌所出,如同风驰电掣,毫无阻碍。常常一面会客谈笑,一面执笔著书,诸根同时并用,这种境界,就是憨师一切时、一切处都在定中。所谓‘闭眼即入定,开眼即出定’,实不足以描述憨师静坐的工夫。应当说:憨师之定,无入无出,即入即出。否则那能一面说话,一面著书呢?回思古人,可知静坐工夫的重要性。

  辛、总答各词

  子、静坐能够由迷入悟吗

  由迷入悟,就是由凡入圣,也可说是转识成智。如果要解答这个问题,首先须把八个识和四个智说明白,然后才可以得到确实的答案。

  迷与悟的分界,即在染污与清净,有漏和无漏。染污的和有漏的是迷昧的凡夫,清净的和无漏的是觉悟的圣人。凡夫用的是识,而圣人用的是智。转识成智,就是转凡成圣,由迷入悟。

  ‘识’是有分别的,‘智’是无分别的。有了分别,就会起惑;起了惑就会造业;造了业当然要受报。凡夫的迷昧,反以为自己的聪明,不甘示弱。例如见了冤家,即由心识起分别而造业,将冤家打死,却忘记了后面有警察捕去受苦报。明白了这个因果,就了解心识的分别,是迷昧的冲动,是生死的根本。至于无分别的智,好像一面大圆镜一样:人来了,镜即现人像;狗来了,镜即现狗像,冤亲平等决不意气用事。无分别即觉,觉后就会不起惑,不造业,不受报,而得大自在。所谓:‘心空及第归’,就是这个道理。

  凡夫与凡夫,都是差不多,没有高出一头的。例如:你我都是凡夫,你吃饭,我也吃饭;你睡觉,我也睡觉;你有贪心,我也有贪心;你有嗔心,我也有嗔心;你有爱心,我也有爱心;你是染污,我也是染污;你是有漏,我也是有漏等。全世界上的凡夫,都是如此,平平凡凡,庸庸碌碌。如果其中有人,能由贪到不贪,由嗔到不嗔,由爱到不爱,由染污到清净,由有漏到无漏等,那就是高出他人一头。到了高出他人一头,就是由迷入悟,由凡入圣,而所用的是智不是识。

  自印度唯识学传入我国后,经玄奘法师决定识只有八个。识字的意义是认识,例如眼的认识是大小方圆等色,耳的认识是管弦箫笛等声,鼻的认识是香臭等香,舌的认识是酸甜苦辣等味,身的认识是痛痒冷热等触,意的认识是善恶美丑等法。这是八识中的前六识,各有各的认识,各有各的分别。有识必有根,无根则无识。根是生义,是长义,例如有花的根即可生花,有草的根即可长草,有善法的根即可生善法,有恶法的根即可长恶法。眼等有根,才能生识。眼球中心的瞳是胜义根,眼眶是根依处。依字的意义是依托,处字的意义是处所。讲到依,必有能依和所依。能依者为眼瞳,所依者为眼眶。胜义根者,即能生识的殊胜作用的根,科学上叫做视神经。根依处又叫做浮尘根、浮根尘、扶尘根三种别名,尘是微尘,六根各具色香味触四种微尘,四尘和合而后成根,因为容易腐朽,所以叫做浮尘根。在八识中,前六识是依根识,前五识依色根,第六识依心根。依有五种,示图如下:

  ┌依——依根之识

  │发——根所发识

  依┤属——属根之识

  │助——根所助识

  └如——如根之识

  第六识有五俱意识和独头意识两种,示图如下:

  ┌眼俱意识

  │耳俱意识

  ┌五俱意识┤鼻俱意识

  │ │舌俱意识

  │ └身俱意识

  意识 ┤

  │ ┌梦中意识

  │ │定中意识

  └独头意识┤

  │狂乱意识

  └散位意识

  前五识是直觉的,而第六识是起分别的。眼识由第六识帮助起分别,叫做眼俱意识,其余四识亦复如是。前五识与第六识同时起分别,叫做五俱意识。如果是前四识或三识与第六识同时起分别,那就叫做四俱意识或三俱意识。第六识除了帮助前五识起分别外,还有本身所起的分别,这叫做独头意识。如夜梦是梦中意识,观想是定中意识,疯癫是狂乱意识,独思是散位意识。

  上面是说前六识的一个大概,现在说第七第八两识。第七识的名字,叫做末那,翻成华语是作意思量。前六识也有思量,为什么不叫前六识为末那呢?这里可用恒审两个字以简别之。示图如下:

  ┌前五识

  │第六识────┐

  识┤ ┌────审(审察)

  │第七识────┐

  └第八识────恒(恒常)

  前五识虽然有思量,但是直觉的,必须经过第六识予以分别,才能判断大小香臭等。第六识虽有审察,而无恒常。第七识既有审察,又有恒常。第八识仅有恒常,没有审察。所以只有第七识可称末那。

  第七识含有痴、见、慢、爱,四个根本烦恼,因为它欢喜第八识,所以无嗔;又因为它相信第八识,所以无疑。示图如下:

  第七识执著第八识的见分为我,例如在理论上讲,布施时贪名,不能无布施相;由事实上看,今天捐了一千元,救济大陈来台的义胞,如果明天报纸上不登捐款人的姓名加以表扬,心里就免不了难过。这种痴,只有第七识独有,叫做恒行不共无明。

  第八识又名阿赖耶识、毗播迦识、阿陀那识。三个名字的意义,各各不同,示图如下:

  ┌阿赖耶识——藏———自相

  第八识┤毗播迦识——异熟——果相

  └阿陀那识——执持——因相

  藏有能藏、所藏、执藏三种,佛只有阿陀那识执持无漏种子,所以有相续执持位。三乘还要受果报,所以三乘除有相续执持位外,又有善恶果报位。凡夫除了上面两位外,再加上我爱执藏位。所谓执藏就是执持一切善恶无记种子,阿赖耶藏了许多种子,是能藏,有了能藏,就有所藏,所藏是说这识被前七识染净心心所住藏,前七识所有印象都落在第八识里面。例如某人太高、太胖,或美或丑之类,印象清楚,全由前七识摄来而落在八识田中,这就叫做所藏。

  毗播迦的意义是异熟,而异熟又有异时而熟、变异而熟、异类而熟三义。异时而熟是由因至果,时间不同而成熟,如今生造的业,来生受果报。变异而熟,是由因至果,色味等变异成熟;作善作恶,亦复如是。异类而熟,是说因有善恶,而果是无记,因果类别而熟。第八识是无记性,善恶果报受报的时候,完全由于前六识所造善恶业的关系。

  以上是说八个识的意义和功能的大概,现在把智字的意义略加解释。

  ‘智’就是智慧。前面说过,识是有分别的,智是无分别的。智有四种:一是成所作智,二是妙观察智,三是平等性智,四是大圆镜智。凡夫由迷入悟,转识成智,有一定的次序,丝毫不乱。先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次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再次前五识与第八识同时转为成所作智(前五识转)或大圆镜智(第八识转)。示图如下:

  ┌成所作智——转眼耳鼻舌身前五识而成,凡有所作,前五识都能成办。

  │妙观察智——转第六意识而成,专司观察根机,施设教化。

  四智┤平等性智——转第七末那识而成,末那执我,功能最大;转智以后,人

  │ 我平等。

  └大圆镜智——转第八阿赖耶识而成,圆照一切,名为佛智。

  为什么是第七识先转呢?因为第七识执著第八识为我,经过第六识用功,静坐时修无我观后,才破我执。第六识是意,第七识是意根,所以第一刹那根转过来为平等性智,第二刹那意才转过来为妙观察智,所谓‘六七因中转’。正当转的时候,七地菩萨破遍计所执的我,即第七识不执著第八识为我。一方面破我执,一方面又破法执,成了佛果,就算圆满。所谓‘五八果中圆’。所以前五识转成所作智,第八识转大圆镜智是同时的,没有前后刹那。

  在没有转识成智以前,是个人主义、是小我,由小我扩大为一村一乡等比较大的我。这些小我、大我,都是我执、法执,都是迷。佛开示凡夫,要观理修事,变成无我,就是悟。其方法,计有以下六种:

  一、布施度悭贪

  二、持戒度毁犯

  三、忍辱度嗔恚

  四、精进度懈怠

  五、禅定度散乱

  六、般若度愚痴

  上面六种法门,叫做六波罗密,一度比一度难,到最后一度要破相更难。金刚经云:‘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前五度是盲者,凡夫外道共有的;第六度是导者,只大乘菩萨才有,小乘人只有一半,因为小乘人只能破我相,没有破法相。兹示图如下,以明勤修六度波罗密,即可由迷入悟转识成智。

  上面两个图,是表示用智的药来医识的病,妤像剥芭蕉一样,剥了一层又一层,剥到最后就剥完了,剥空了以后,破了愚痴,就是由迷入悟,转识成智。古德有言:‘学道之人不识真,只为从来认识神;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唤作本来人。’这就是说认‘识’为‘智’,等于认‘贼’作‘父’,是生死的根本。

  明白上面所说的道理,就了解静坐的工夫,是对治散乱的良药。由静坐而入禅定,好像剥芭蕉一样,剥到了第五层,那有不由迷入悟转识成智的道理呢?

  众生由最初不觉之一念,以为无明的根,依根无明,迷心成识,而计度我是一,是常,是遍,有主宰。因为妄计有我,以致妄分自他。设若是违自而顺他的,便生憎心;是违他而顺自的,便生爱心。在人法里面,起憎起爱,熏成一切憎爱的种子,藏在八识田中。初修习静坐法门的人,不过将这些憎爱的种子阻其现行。如果工夫深久,才能将这些种子拔除解脱,不至遇缘复兴。金刚经说:‘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就是说正念起,当安住;妄念起,要降伏。将八识田中一切妄念逼出,直至一念不生。八个识同入了清净实相住持,前五识既不趋外,第六识也不内摇,身心自在。至于第七识,向以第六识为用,内缘第八识为体,现今身心既然安居不动,第六识当然不起分别;第六识不起分别,而第七识就失了作用。外缘既失,也就不能执著第八识为我。内外无缘,第七识便成了平等性智,第六识便成了妙观察智,前五识便成了成所作智,第八识便成了大圆镜智。

  依据以上的理论和事实,就可知道静坐的工夫是禅定的最初方便,由静坐而入禅定,不是万念俱灰的消极行为,而是培养精神使精神健全的活动力。这种活动力能积极承办一切事,所谓‘制心一处,无事不办’。所以禅定的后果,便是智慧。这种智慧与世间一切学问的智慧不同,世间上的智慧用的是识,未来彻底究竟,一遇逆缘,就被摧毁。例如今日的西洋科学的智慧,不是谈唯心就是谈唯物,时时改变,前人所立论据,每为后人所推翻,所阐明的宇宙人生真理,没有一定的标准。而由静坐法门进入禅定所引发的智慧,是由八个识所转过来的,澈见宇宙人生的真理,是真常不变的,且能把握住这认识真理之中贯通万法,应用在万法上所施设的事业行为没有丝毫的错谬。所以在静坐的时候,虽然要求其一念不生,但并不是枯木死灰,而是制心凝聚契合于真理的境界,使境界与智慧打成一片,这种智慧名为‘根本智’。由这种智慧上所起应化施设种种教导众生的事业,名为‘后得智’,亦可说是从根本智以后所得的差别智。根本智是认识众生与万法缘起性空的真理,也就是明了宇宙万有普遍共同不变的原则。后得智是从认识根本真理原则后发生的智慧,辨明众生种种根性思欲的病根,而施以适当的法药来医治。根本智又名如理智,即如其真理而证知其为如何。后得智又名如量智,即如其所证真理之量,而发挥不违反其共通原理的差别作用。由静坐的工夫而获证了这两种智,就是转识成智,也就是明心见性,超脱生死,由迷入悟。由此可得到确实的答案——静坐是能够由迷入悟的。

  丑、静坐可以得神通吗

  静坐的目标,在明心见性,而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相,解脱生死烦恼种种束缚,获得绝对的自由、真正的平等,享受不与苦对待的究竟快乐。本来人人都有佛性,这种佛性,有无限的妙用,只因众生为烦恼所障蔽,以致不能显现。假如能解脱烦恼,就可一切通达无阻,六根互用,而获得六种神通。烦恼有六个根本烦恼和二十个随烦恼,示图如下:

  ┌根本烦恼—贪、嗔、痴、慢、疑、邪见。

  烦恼┤ ┌掉举、昏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偏知、

  └随烦恼┴无惭、无愧、忿、恨、覆、恼、嫉、悭、诳、谄、害、憍。

  假若众生没有那二十六个烦恼把本有的佛性覆蔽了,这岂不是事事无碍而成了圆通宝镜吗?圆通宝境是可以照彻竖穷三际、横遍十方的。既然达到这种境界,就叫做得到六神通。那六神通呢?

  一、天眼通——我们的肉眼,只能看见十数里的距离,所能见的光波,只限于红色至紫色,紫以外、红以内的光线,和波长比较长的无线电波,都无法看见。如果有天眼神通的人,就不受这种限制,而且看的时候,不一定要用眼,任用一根都可以。例如楞严经载:‘阿那律陀双目失明,后成罗汉,观阎浮提,如观掌中庵摩罗果。’这就是他虽然没有眼睛,而看地球好像看手里的一个水果一样,这就是天眼通。

  二、天耳通——普通众生的两耳,所闻有限,对面谈话,音声稍微低一点,音浪就不能达到耳根。如果得了天耳通,就无所障碍。例如观世音菩萨能循十方众生的音声,救其苦难,这就是天耳通。

  三、神足通——普通众生每天步行八十或一百里路,就要疲倦不堪。如果得了神足通,就没有任何限制。例如阿弥陀经说:‘彼国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祴,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以食时,还到本国,饭食经行。’这种速度,现代任何飞机火箭也赶不上,这就是神足通。

  四、他心通——俗语说得好:‘虎豹不堪骑,人心隔肚皮;水里的鱼,天边的雁,高可射兮低可钓;万丈深潭终有底,只有人心不可量。’这就是说他人心里的事,是不能知道的。如果有了他心通,那起心动念,没有不了知的。菩萨能知六道众生各各的心念,明了无遗,这就是他心通。

  五、宿命通——众生的宿命,普通人是不知道的,只有得了宿命通的人,才能知道。例如菩萨能知自身一世二世三世乃至百千万世宿命,及所作之事;又能知六道众生各各宿命及所作之事,这就是宿命通。

  六、漏尽通——凡是有漏的东西就不成器,例如茶杯有漏,就不能盛茶。众生也是这样,有了漏,纵使得到前面五种神通,终久会消失的。要断除了贪嗔痴等二十六个烦恼,不受三界生死,这才是漏尽通。

  这六种神通,除漏尽通外,并不是静坐法门所希求的目标。譬如制造工业,目的在制造甲种产品,但同时又有乙种副产品。静坐法门的目标是明心见性,超脱生死,等于工业家所制造的甲种产品。因为明心见性,不觉获得了六种神通,这种神通,除漏尽通外,等于工业家的乙种副产品。果能断惑证具,明心见性,那六种神通自然而有,并不必强求。神通有大有小,全视所除的烦恼程度而定。参外道禅的人,不求其本,而齐其末,即使得了神通,也不过是昙花一现。有些修习静坐法门的人,急于想得到神通,没有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变成缘木求鱼。

  依据上面理论和事实,佛菩萨所得的六神通,都是众生性中所本具足,只要由静坐而入禅定,神通即可显现。一通既得,六通俱发。断了见惑思惑,就能知八万劫的事;破了一品无明即能通一百个世界,破了二品无明,即能通一千个世界。这是具足大乘性,发大乘心,修大乘行者所得的神通,不是二乘人所能做得到的,至于外道邪魔更不足论了。所以说:静坐可以得神通。

  寅、函覆片段

  近年来各方来函询问者甚众,除总答各问外,再就琐事补答两则;惟因篇幅有限,来函未照录。

  其一

  汉城先生慧鉴:八月廿六日手书,早经拜读,因忙于俗务,未能即覆,殊歉!先生能从拙著‘乙’‘丙’两项开始修习,可称善于用功者。兹将所询各点,致答如下:

  一、恩师虚老所称调养身心,即系拙著‘乙’项所论各点。

  二、修习静坐法,不必按照参禅法门之规定,因参禅法门系静坐法门之一种。

  三、能禁色欲当为强身之要道,对修习静坐极有帮助。

  四、静坐完毕后行深呼吸,散步,或将四肢伸直在床上休息均可,丕可马上入坐办公。

  五、闹肚滑肠不是静坐副作用。

  六、初修习静坐,两腿必然酸麻,日久功深,方能免除。

  七、能坐半小时可算进步甚速。

  先生宿有慧根,不悉现已皈依三宝否?请示知!

  敝寓已迁至汐止五堵象山又一村,如有指教之处,请迳寄敝寓为荷。

  专覆,即颂道祺

  苏芬敬上 四十六年九月十四日

  其二

  崇辉先生大鉴:我没有回答你所问的问题以前,首先要问你两个问题:(一)你患的是什么病?除了神经衰弱以外,还有其他的病没有?(二)你皈依了三宝没有?如果有,是皈依那位法师?你把这两个问题答覆我,对你会有帮助的。

  依法静坐,不会发生任何毛病,纵使定中现出佛或魔种种境界,刹时也会烟消云散。静坐的境界,各人不同,只要顺其自然,毋喜毋忧。关于第一个问题,你不要害怕,心定后清凉,是血压下降,你如果有所忧虑,就会演变其他毛病。关于第二个问题,心清凉时害怕,引起双目左右转动,你如果不害怕,自然平静如常。关于第三个问题,静坐时须摆脱任何缠绕,本来是清醒的,家人喊叫并不会吃惊。你想避免,最好在晚上家人睡后静坐或清晨四时左右静坐,都是好时间。关于第四个问题,静坐时放屁咽唾液均无关系。关于第五个问题,风寒咳嗽时静坐,可以治病,将被盖盖好全身,会出大汗,病即豁然痊愈。关于第六个问题,初习静坐呼吸粗,用口亦无妨,不过慢慢要闭口用鼻孔。关于第七个问题静坐时比不静坐时还要清楚,就是黑夜中有一个老鼠从面前经过都会知道的。专覆,即颂痊安!

  苏芬敬上 四十六年三月廿八日

  壬、明师指点

  子、憨山禅师法语

  禅宗一门,为传佛心印,本非细事。始自达摩西来,立单传之旨,以楞伽四卷印心,是则禅虽教外别传,其实以教印证,方见佛祖无二之道也。其参究工夫,亦从教出。楞伽经云:‘静坐山林上中下修,能见自心妄想流注’,此实世尊的示做工夫之诀法也。又云:‘彼心意识,自心所现,自性境界,虚妄之想,生死有海,业爱无知;如是等因,悉以超度。’此是如来的示悟心之妙旨也。又云:‘从上诸圣,转相传受,妄想无性。’此又诸佛的示秘密心印也。此黄面老子,教人参究之切要处。及达摩示二祖云:‘汝但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此达摩最初示人参究之要法也。传至黄梅,求法嗣时,六祖刚道得本来无一物,便得衣钵,此相传心印之旨也。及六祖南还,道明等追至庾岭夺衣钵,祖弃石上,明提掇不起。明云:‘我为法来。’祖云:‘汝为法来,但屏外缘,不起一念,当为汝说。’明良久,祖云‘不思善,不思恶,正恁么时,阿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明即大悟,此是六祖第一示人参究之的诀也。是知从上佛祖,只是教人了悟自心,识得自己而已,向未有公案话头之说。及南岳青原而下,诸祖随宜开示,多就疑处敲击令人回头,转脑便休;即有不会者,虽下钳锤,也只任他时节因缘。至黄檗,始教人看话头,直到大慧禅师,方才极力主张教学人参一则古人公案,以为巴鼻,谓之话头,要人切切提撕。此何以故?只为学人八识田中,无量劫来恶习种子,念念内熏,相续流注,妄想不断,无可奈何,故将一则无义味话,与你咬定。先将一切内外心境妄想,一齐放下,因放不下,故教提此话头,如斩乱丝,一断齐断,更不相续;把断意识,再不放行。此正是达摩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的规则也。不如此下手,决不见自己本来面目,不是教你在公案语句上寻思,当作疑情,望他讨分晓也。即如大慧专教看话头,下毒手,只是要你死偷心耳。如示众云:参禅唯要虚却心,把生死二字,贴在额头上,如欠人万贯钱债相似,昼三夜三,茶里饭里,行时住时坐时卧时,与朋友相酬酢时,静时闹时,举个话头,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州云:无。只管向个里看来看去,没滋味时,如撞墙壁相似;到结交头,如老鼠入牛角,便见倒断也。要汝办一片长远身心,与之撕挨,蓦然是心华发明,照十方刹,一悟便彻底去也。此一法,是大慧老人寻常惯用的钳锤,其意只是要你将话头堵截意根下妄想流注不行,就在不行处看取本来面目。不是教你公案上寻思,当疑情,讨分晓也。如云:心华发明,岂从他得耶?如上佛祖,一一指示,要你参究自己,不是向他玄妙言句取觅。今人参禅做工夫,人人都说看话头,下疑情,不知向根底究,只管在话头上求,求来求去,忽然想出一段光景,就说悟了,便说偈呈颂,就当作奇货,便以为得了,正不知全坠在妄想知见网中。如此参禅,岂不瞎却天下后世人眼睛?今之少年,蒲团未稳,就自称悟道,便逞口嘴,弄精魂,当作机锋迅捷,想出几句没下落胡言乱语,称作颂古,是你自己妄想中来的,几曾梦见古人在?若是如今人悟道,这等容易,则古人操履,如长庆坐破七个蒲团,赵州四十年不杂用心,似这般比来,那古人是最钝根人,与你今人提草鞋也没用处。增上慢人,未得谓得,可不惧哉?其参禅看话头,下疑情,决不可少,所谓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只是要善用疑情,若疑情破了,则佛祖鼻孔,自然一串穷却;只如看念佛的公案,但审实念佛的是谁?不是疑佛是谁;若是疑佛是谁,只消听座主讲阿弥陀佛,名无量光,如此便当悟了,作无量光的偈子几首来,如此唤作悟道,则悟心者如麻似粟矣;苦哉苦哉!古人说话头如敲门瓦子,只是敲开门,要见屋里人,不是在门外做活计。以此足见依话头起疑,其疑不在话头,要在根底也。只如夹山参船子,问云:垂丝千尺,意在深潭,离钩三寸,子何不道?山拟开口,师便一桡打落水中,山才上船。师又云:道道。山拟开口,师又打。山大悟,乃点头三下。师曰:竿头丝线从君弄,不犯青波意自殊。若是夹山在钩线上作活计,船子如何舍命为得他?此便是古人快便善出身路也。在昔禅道盛时,处处有明眼知识,天下衲子参究者多,到处有开发,况云不是无禅,只是无师。今禅家寂寥久矣,何幸一时发心参究者多,虽有知识,或量机权进,随情印证,学人心浅,便以为得。又不信如来圣教,不求真正路头,只管懵做,即便以冬瓜印子为的决,不但自误,又且误人,可不惧哉?且如古之宰官居士,载传灯者,有数人而已。今之尘劳中人,粗戒不修,烛乱妄想,仗己聪明,看了几则古德机缘,个个都以上上根自负,见僧便斗机锋,亦以自己为悟道。此虽时弊,良由吾徒一盲引众盲耳。老人非敢妄自潜谈,今遵佛祖真正工夫切要处,大家商量。高明达士,自有以正之。

  丑、虚云老和尚法语

  一、坐禅须知

  平常日用皆在道中行,那里不是道场,本用不著什么禅堂,也不是坐才是禅的。所谓禅堂,所谓坐禅,不过为我等末世障深慧浅的众生而设。

  坐禅要晓得善调养身心,若不善调,小则害病,大则著魔,实在可惜!禅堂的行香坐香,用意就在调身心,此外调身心的方法还多,今择要略说:

  跏趺坐时,宜顺著自然正坐,不可将腰作意挺起,否则火气上升,过后会眼屎多、口臭、气顶、不思饮食,甚或吐血。又不要缩腰垂头,否则容易昏沉。

  如觉昏沉来时,睁大眼睛,挺一挺胸,轻略异动臀部,昏沉自然消灭。

  用功太过急迫,觉心中烦躁时,宜万缘放下,功夫也放下来,休息约半寸香,渐会舒服,然后再提起用功。否则,日积月累,便会变成性躁易怒,甚或发狂著魔。

  坐禅有些受用时,境界很多,说之不了,但你不要去执著它,便碍不到你,俗所谓‘见怪不怪,其怪自败。’虽看见妖魔鬼怪来侵扰你,也不要管他,也不要害怕。就是释迦佛来替你摩顶授记,也不要管他,不要生欢喜。楞严经所谓:‘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二、认识宾主

  用功怎样下手呢?楞严会上憍陈那尊者说客尘二字,正是我们初心用功下手处。他说:‘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宿食事毕,俶装前途,不遑安住,若实主人,自无攸住。如是思维,不住名客,住名住人;以不住者,名为客义。又如新霁,清旸升天,光入隙中,发明空中,诸有尘相,尘质摇动,虚空寂然。澄寂名空,摇动名尘,以摇动者,名为尘义。’客尘喻妄想,主空喻自性,常住的主人,本不跟客人或来或往,喻常住的自性,本不随妄想忽生忽灭,所谓:‘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尘质自摇动,本碍不著澄寂的虚空,妄想自生灭,本碍不著如如不动的自性。所谓:‘一心不生,万法无咎。’

  此中客字较粗,尘字较细,初心人先认清了‘主’和‘客’,自不随妄想迁流,进一步明白了‘空’和‘尘’,妄想自不能为碍。所谓:‘识得不为冤。’果能于此谛审领会,用功之道思过半矣。

  三、话头与疑情

  古代祖师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如达摩祖师的妄心,六祖的惟论见性,只要直下承当便了,没有看话头的。到后来的祖师,见人心不古不能死心塌地,多弄机诈,每每数他人珍宝,作自己家珍,便不得不各立门庭,各出手眼,才令学人看话头。

  话头虽多,如‘万法归一,一归何处?’‘父母未生前,如何是我本来面目?’等等,但以‘念佛是谁?’为最普通。

  什么叫话头?话,就是说话;头,就是说话之前,如念‘阿弥陀佛’是句话,未念之前,就是话头。所谓话头,即是一念未生之际;一念才生,已成话尾。这一念未生之际,叫做不生;不掉举、不昏沉、不著静不落空,叫做不灭。时时刻刻,单单的的,一念回光反照,这‘不生不灭’,就叫做看话头,或照顾话头。

  看话头先要发疑情,疑情是看话头的拐杖。何谓疑情?如问念佛的是谁?人人都知道是自己念,但是用口念呢?还是用心念呢?如果用口念,睡著了还有口,为什么不会念?如果用心念,心又是个什么样子?却没处捉摸。因此不明白,便在‘谁’上发起轻微的疑念,但不要粗,愈细愈好,随时随地,单单照顾定这个疑念,像流水般不断地看去,不生二念。若疑念在,不要动著他,疑念不在,再轻微提起。初用心时必定静中比动中较得力些,但切不可生分别心,不要管他得力不得力,不要管他动中或静中,你一心一意的用你的功好了。

  ‘念佛是谁’四字,最著重在个‘谁’字,其余三字不过言其大者而已。如穿衣吃饭的是谁?痾屎放尿的是谁?打无明的是谁?能知能觉的是谁?不论行住坐卧,‘谁’字一举,便有最容易发疑念,不待反覆思量卜度作意才有,故谁字话头实在是参禅妙法。但不是将‘谁’字或‘念佛是谁’四字作佛号念,也不是思量卜度去找念佛的是谁叫做疑情。有等将‘念佛是谁’四字,念不停口,不如念句阿弥陀佛功德更大。有等胡思乱想,东寻西找叫做疑情,那知愈想妄想愈多,等于欲升反坠,不可不知。

  初心人所发的疑念很粗,忽断忽续,忽熟忽生,算不得疑情,仅可叫做想。渐渐狂心收笼了,念头也有点把得住了,才叫做参。再渐渐功夫纯熟,不疑而自疑,也不觉得坐在什么处所,也不知道有身心世界,单单疑念现前,不间不断,这才叫做疑情。实际说起来,初时那算得用功?仅仅是打妄想,到这时真疑现前,才是真正用功的时候,这时候是一个大关隘,很容易跑入歧路。第一、这时清清净净无限轻安,若稍失觉照,便陷入轻昏状态,若有个明眼人在旁,一眼便会看出他正在这个境界,一香板打下,马上满天云雾散,很多会因此悟道的。第二、这时清清净净,空空洞洞,若疑情没有了,便是无记,坐枯木岩,或叫‘冷水泡石头’,到这时就要提,提即觉照。(觉即不迷,即是慧;照即不乱,即是定。)单单的这一念湛然寂照,如如不动,灵灵不昧,了了常知,如冷火抽烟,一线绵延不断。用功到这地步,要具金刚眼睛,不再提,提就是头上安头。昔有僧问赵州老人道:‘一物不将来时如何?’州曰:‘放下来!’僧曰:‘一物不将来,放下个什么?’州曰:‘放不下挑起去!’这是说这时节,此中风光,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是言说可能到。到这地步的人,自然明白;未到这地步的人,说也没用。所谓:‘路逢剑客须呈剑,不是诗人不献诗。’

  四、照顾话头与反闻自性

  或问:‘观音菩萨的反闻闻自性,怎见得是参禅?’我方说照顾话头,就是教你时时刻刻单单的的,一念回光返照,这‘不生不灭’(话头)反闻闻自性,也是教你时时刻刻单单的的一念反闻闻自性。‘回’就是反,‘不生不灭’就是自性,‘闻’和‘照’,虽顺流时循声逐色,听不越于声,见不超于色,分别显然。但逆流时反观自性,不去循声逐色,则原是一精明,‘闻’和‘照’没有两样,我们要知道,所谓照顾话头,所谓反闻自性,绝对不是用眼睛来看,也不是用耳朵来听,若用眼睛来看,或耳朵来听,便是循声逐色,被物所转,叫做顺流。若单单的的一念,在‘不生不灭’中,不去循声逐色,就叫做逆流,叫做照顾话头,也叫做反闻自性。

  五、生死心切与发长远心

  参禅最要生死心切,和发长远心。若生死心不切,则疑情不发,功夫做不上。若没有长远心,则一曝十寒,功夫不成片。只要有个长远切心,真疑便发;真疑发时,尘劳烦恼不息而自息,时节一到,自然水到渠成。

  我说个亲眼看见的故事给你们听:前清庚子年间,八国联军入京,我那时跟光绪帝慈禧太后们一起走,中间有一段,徒步向陕西方面跑,每日跑几十里路,几天没有饭吃,路上有一个老百姓,进贡了一点番薯藤给光绪帝,他吃了还问那人是什么东西,这么好吃。你想皇帝平日好大的架子,多大的威风,那曾跑过几步路,那曾饿过半顿肚子,那曾吃过番薯藤?到那时架子也不摆了,威风也不逞了,路也跑得了,肚子也饿得了,菜根也咬得了,为什么他这样放得下?因为联军想要他的命,他一心想逃命呀!可是后来议好和,御驾回京,架子又摆起来了,威风又逞起来了,路又跑不得了,肚子饿不得了,稍不高兴的东西也吃不下咽了,为什么他那时又放不下了?因为联军已不要他的命,他已没有逃命的心呀!假使他时常将逃命时的心肠来办道,还有什么不了?可惜没个长远心,遇著顺境,故态复萌。

  诸位同参呀!无常杀鬼正时刻要我们的命,他永不肯同我们‘议和’的呀!快发个长远切心,来了生脱死吧!高峰妙祖说:‘参禅若要克日成功,如坠千丈井底相似,从朝至暮,从暮至朝,千思想,万思想,单单是个求出之心,究竟决无二念。诚能如是施功,或三日,或五日,或七日,若不彻去,高峰今日犯大妄语,永坠拔舌泥犁。’他老人家也一样大悲心切,恐怕我们发不起长远切心,故发这么重誓来向我们保证。

  六、初用心的难偷心不死

  初用心的通病,就是妄想习气放不下来,无明、贡高、嫉妒、贪、嗔、痴、爱、懒做好吃、是非人我,涨满一大肚皮,那能与道相应?或有些是个公子哥儿出身,习气不忘,一些委屈也受不得,半点苦头也吃不得,那能用功办道?他没有想想本师释迦牟尼佛,是个什么人出家的。或有些识得几个文字,便寻章摘句,将古人的言句作解会,还自以为了不起,生大我慢,遇著一场大病,便叫苦连天,或腊月三十到来,便手忙脚乱,生平知解一点用不著,才悔之不及。

  有点道心的人,又摸不著一个下手处,或有害怕妄想,除又除不了,终日烦烦恼恼,自怨业障深重,因此退失道心。或有要和妄想拚命,愤愤然提拳鼓气,挺胸睁眼,像煞有介事,要与妄想决一死战,那知妄想却拚不了,倒弄得吐血发狂。或有怕落空,那知早已生出鬼,空也空不掉,悟又悟不来。或有将心求悟,那知求悟道,想成佛,都是个大妄想。砂非饭本,求到驴年也决定不得悟。或有碰到一两枝静香的,便生欢喜,那仅是盲眼乌龟钻木孔,偶然碰著,不是实在功夫,欢喜魔早已附心了。或有静中觉得清清净净,很好过,动中又不行,因此避喧向寂,早做了动静两魔王的眷属。诸如此类,很多很多。初用功摸不到路头实在难,有觉无照,则散乱不能‘落空’;有照无觉,又坐在死水里浸杀。

  七、初用心的易单提一念

  用功虽说难,但摸到路头又很易。什么是初用心的易呢?没有什么巧,放下来便是。放下个什么?便是放下一切无明烦恼,怎样才可放下呢?我们也送过往生的,你试骂那死尸几句,他也不动气;打他几棒,他也不还手。平日好打无明的也不打了,平日好名好利的也不要了,平日诸多习染的也没有了,什么也不分别了,什么也放下了。诸位同参呀!我们这个躯壳子,一口气不来,就是一具死尸,我们所以放不下,只因将它看重,方生出人我是非,爱憎取舍,若认定这个躯壳子是具死尸,不去宝贵它,根本不把它看作是我,还有什么放不下?只要放得下,二六时中,不论行住坐卧,动静闲忙,通身内外只是一个疑念。平平和和不断的疑下去,不杂丝毫异念,一句话头,如倚天长剑,魔来魔斩,佛来佛斩,不怕什么妄想,有什么打得你闲叉,那个去分动分静?那个去著有著空?如果怕妄想,又加一重妄想,觉清净,早已不是清净;怕落空,已经坠在有中;想成佛,早已入了魔道。所谓运水搬柴,无非妙道;锄田种地,总是禅机。不是一天盘起腿子打坐,才算用功办道的。

  八、老用心的难百尺竿头不能进步

  什么是老用心的难呢?老用心用到真疑现前的时候,有觉有照,仍属生死;无觉无照,又落空亡,到这境地实在难,很多到此洒不脱,立在百尺竿头,没法进步的。有等因为到了这境地,定中发点慧,领略古人几则公案,便放下疑情,自以为大彻大悟,吟诗作偈,瞬目扬眉,称善知识,殊不知已为魔眷。又有等错会了达摩老人的‘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和六祖的‘不思善,不思恶,正恁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的意义,便以坐在枯木岩为极则。这种人以化城为宝所,认异地作家乡,婆子烧庵,就是骂此等死汉。

  九、老用心的易绵密做去

  什么是老用心的易呢?到这时只要不自满,不中辍,绵绵密密做去,绵密中更绵密,微细中更微细,时节一到,桶底自然打脱。如或不然,找善知识抽钉拔楔去。

  寒山大士颂云:‘高高山顶上,四顾极无边;静坐无人识,孤月照寒泉;泉中且无月,月是在青天;吟此一曲歌,歌中不是禅。’首二句就是说独露真常,不属一切,尽大地光皎皎地,无丝毫障碍。次四句是说真如妙体,凡夫固不能识,三世诸佛也找不到我的处所,故曰无人识。孤月照寒泉三句,是他老人家方便譬喻这个境界。最后两句怕人认指作月,故特别提醒我们,凡此言说,都不是禅呀!

  十、参禅警语

  心即是佛,佛即是觉,此一觉性,生佛平等,无有差别。空寂而了无一物,不受一法,无可修证,灵明而具足万德,妙用恒沙,不假修证。只因众生迷沦生死,经历长劫,贪嗔痴爱,妄想执著,染污已深,不得已而说修说证。所谓修者,古人谓为不祥之物,不得已而用焉。

  此次打七,已经三个半七,还有三个半七。下三个半七,身心较为纯熟,用功当比前容易,诸位不可错过因缘,务要在下三个半七内,弄个水落石出,发明心地,才不辜负这个难得的机缘。

  这二十多天来,诸位一天到晚,起早睡迟,努力用功,结果出不了四种境界:一者,路头还有搞不清的,话头看不上,糊糊涂涂,随众打盹,不是妄想纷飞,就是昏沉摇摆。二者,话头看得上,有了点把握,但是死死握著一片敲门瓦子,念著「念佛是谁?’这个话头,成了念话头,以为如此可以起疑情,得开悟。殊不知这是在话尾上用心,乃是生灭法,终不能到一念无生之地。暂用则可,若执为究竟实法,何有悟道之期?晚近禅宗之所以不出人了,多缘误于在话尾上用心。三者,有的会看话头,能照顾现前一念无生,或知念佛是心,即从此一念起处,蓦直看到无念心相,逐渐过了寂静,粗妄既息,得到轻安,就有了种种境界出现:有的不知身子坐在何处了,有的觉得身子轻飘飘的上腾了,有的见到可爱的人物而生欢喜心的,有的见到可怕的境界而生恐怖心的,有的起淫欲心的,种种不一。要知道都是魔,著即成病。四者,有的业障较轻的,理路明白,用功恰当,已走上了正轨的。清清爽爽,妄想若歇,身心自在,没有什么境界。到此地步,正好振起精神,用功向前。惟须注意枯木岩前叉路多,有的是在此昏沉而停住了,有的是得了点慧解,作诗作文,自以为足,起贡高我慢。

  以上四种境界都是病,我今与你们以对治之药,第一、如话头未看上,妄想昏沉多的人,你还是看‘念佛是谁?’这个谁字,待看到妄想昏沉少,谁字不能忘了时,就看这一念起处。待一念不起时,即是无生;能看到一念无生,是名真看话头。第二、关于执著「念佛是谁’,在话尾上用心,以生灭法为是的人,也可照上述的意思,即向念起处看到一念无生去。第三、关于观无念已得寂静轻安,而遇到任何境界的人,你只照顾本参话头,一念不生,佛来佛斩,魔来魔斩,一概不理他,自无事,不落群邪。第四、关于妄念已歇,清清爽爽,身心自在的人,应如古人所说:‘万法归一,一归何处?’由一向至极处迈进,直至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再撒手纵横去。

  以上所说都是对末法时期的钝根人说的方法。其实宗门上上一乘,本师释迦牟尼佛在灵山会上拈花之旨,教外别传,历代祖师,惟传一心,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落阶段,不假修证,一言半句即了,无一法可得,无一法可修,当下就是,不起妄缘,即如如佛,那里有许多闻话呢!

 
 
 
前五篇文章

静坐须知(上)

顿悟入道要门论(下)

顿悟入道要门论(上)

宗镜录(50-51)

宗镜录(48-49)

 

后五篇文章

静坐须知(下)

生命可贵作业必慎

六祖法宝坛经浅释(行由品第一)上

六祖法宝坛经浅释(般若品第二)

六祖法宝坛经浅释(行由品第一)下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