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禅宗 禅宗典藏 禅宗公案 禅宗思想 佛理禅机护持
 
 

静坐“调身”八要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人的生命是由身体和精神两部分所组成的,这两者之间的协调统一是健康和快乐的基础与源泉,也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传统理论将“形、气、神”归纳为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三大要素,其中,“形”相当于我们能够看得见身体、组织、器官等,“神”则相当于我们看不见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而“气”则是联系“形”和“神”之间的的纽带和桥梁。

  形,通过“气”对“神”产生影响;

  神, 通过“气”来支配“形”;

  气,聚而为“形”,用而为“神”;

  三者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所以人的生命实际上是形、气、神的三位一体。正如《淮南子》中所说:“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

  静坐中的调身、调息、调心(神),简称为“三调”,是学修静坐的最基本的三大要素,其实也是分别对应“形”、“气” 、“神”的修行法门。其中,调身是调息和调心的前提,是静坐入门的基础;调息,实乃调气之法,是调身与调心的重要环节;而调心,则是“三调”的核心环节,也是调身、调息及静坐的目的和方法。

  调身,调, 即调整;身,即身体、身形。调身,就是调整身形,是对身体姿势或动作进行主动地、自觉地调整、锻炼,并使之逐渐达到静坐的要求和目的。调身,不仅仅是对身体躯干及四肢的调整,从头、颈、肩、肘、腕、掌、指、胸、腹、胁、肋、脊、背、腰、臀、髋、腿、膝、踝、足、趾,到眼、耳、鼻、舌等都有很详细的调整方法和要求。

  调身的基本要求是“形正体松”,古人云“形不正则气不顺,气不顺则意不宁,意不宁则神散乱”,明确指出了调身是调息和调心的基础,只有形正体松,才能达到气定神敛。

  现根据师传及自己的粗浅体会,将静坐中关于调身的部分总结为“八要”。

  第一要 如法盘坐

  一、 盘坐

  1. 自然盘坐

  两小腿自然相互交叉盘坐,两脚位于两大腿下,脚心斜向外后方。

  2. 散盘坐

  以左脚脚后跟轻轻抵在“会阴穴”处,右脚脚后跟则轻轻抵在左脚脚背的“冲阳穴”处,两腿放松,腿脚的外侧平铺在坐垫上。左右腿内外可以互换练习。

  3. 单盘坐

  以左脚脚后跟轻轻抵在“会阴穴”处,右脚架于左腿上,脚心朝天,脚背贴在右大腿内侧靠近腹股沟处,右膝放平在坐垫上,左右腿上下可互换练习 。

  4. 双盘坐

  左腿压在右腿上,脚心朝天,脚背贴在右大腿内侧靠近腹股沟处,然后再将右小腿弯曲架在左腿上,脚心朝天,脚背亦尽量贴在右大腿内侧靠近腹股沟处。左右腿可以互换练习。

  说明:盘腿静坐前,要先准备一个特制的坐凳,凳子大约二三尺见方 ,前脚高三寸,后脚高五寸,成前低后高的徐缓斜坡,上面再铺上一个薄垫子。如没有这种特制的凳子,在硬板床上练习也可以。但不能坐在沙发或钢丝床上。

  天气寒冷盘腿静坐时,需用毛毯围覆双腿。即使天气炎热时也要用薄布巾覆盖双腿。因为盘腿静坐时,腿部气血运行减慢,如不覆盖双腿,极容易被风寒等外邪侵入。

  盘坐时,尤其是双盘坐势,两膝与尾闾三点之间正好形成一个等边三角形,也就是用这个三角形支撑全身,盘坐姿势安稳,可以防止坐中的各种“动触”,并且在盘坐练好之后,即使坐二、三小时或者更久,也不会觉得腿脚麻木、疼痛,而利于安心久坐。

  两腿盘坐、两手结印、四肢盘曲如大龙蟠,全身之气自然聚敛,对于养气、入定都很有好处。

  根据自己身体状况,可以选用适宜的盘坐姿势,但是从身、心、气整体的角度而言,如果想要深入静坐、禅定,还是应该尽量学习和采用双盘坐势。

  二、 跪坐

  方法:两腿弯曲,两膝靠拢长跪于地,两足大趾交叉,两脚跟微外翻,脚背着地,脚心向上,臀部坐在两脚跟及其内侧。

  要点:身体中正、后坐,上体与地面成90°。

  三、正坐

  方法:端坐于椅凳的前半部,两脚分开约与肩等宽,脚尖向前平正地踏实地上,上身与大腿,大腿与小腿之间都约成90°

  要点:椅凳的高度约与自己小腿的长度相等,正坐时要端正,不能倚靠在靠背上。

  四、其他坐法

  除以上几种常用坐法之外,还有很多种不同的坐法,如箕坐、踞坐、 跨鹤坐、真武坐、虎踞坐、熊蹲坐等等,不胜枚举,学修者应根据老师的教授以及自己静坐的方法、目的、功用、性别、体质、年龄等选择最适宜的盘坐方法,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要 握手结印

  盘坐时有各种各样不同的握手方法,又称 “结手印”。根据“内景功夫”的经络理论,手三阴(太阴、厥阴、少阴)和手三阳(阳明、少阳、太阳)的气脉运行,都出入循环于手掌十指尖的“井穴”,同时手部三条阴经、三条阳经的气脉又统辖于足部的相应经脉。因此,静坐时既要盘腿又要结手印,

  目的是为了控制全身气脉的循经流注,它具有很深的生理、气化等作用。下面是两种最常用的握手结印方法。

  一、定印

  方法:掌心向上,两手重叠,左手在上或右手在上皆可随意 ,两手小指一侧轻轻倚靠在脐下四指的小腹部,或者轻轻放在盘坐的腿脚上也可以。

  要点:两手掌及十指自然伸直,两拇指指尖轻轻接触,然后将大指略向掌心内收,以两指笔直,自觉有一股内劲自然发出并互相抵触为准。如法操作,那股内劲自然发生,切忌故意用力。

  另外,两大指与左右手的两个食指要在与水平垂直的同一个平面内。

  适用范围:1. 气虚者:主要症状有少气懒言、胸闷气短、动则汗出、神疲乏力、容易疲劳等等。2. 阳虚者:主要症状是在“气虚”的基础上,加上怕冷、手足不温、食欲不振、善打哈欠、思睡、记忆力减退、容易感冒等。

  二、太极印

  方法:两手虎口交叉相握,右手大拇指贴在左手掌心的“劳宫穴”,其余四指自然握在左手背上,两掌心向内轻轻贴在脐下四指的小腹部,或者两掌心向下轻轻放在盘坐的腿脚上也可以。

  要点:以左掌掌指关节为界,右手食指、中指轻轻贴在左掌掌指关节靠近腕关节一侧的手背上,而无名指、小指则轻轻贴在左掌掌指关节靠近指尖一侧的手指上,两手相握,四指自然挨联。

  适用范围:1.阴虚者:主要症状是怕热、口干、五心(即两手心、两脚心和内心)烦热、夜间盗汗、小便不利、大便秘结等。现在的高血压患者大都也宜采用这种结手印的方法。2.阴阳两虚者:即阴虚和阳虚的症状都有出现。也就是说,无论阴虚、阳虚的体质都能适用这种结手印的方法。

  说明:静坐功夫有了一定基础之后,在静坐中有时会觉得两手之间如有吸力而自动握紧,有时又觉得好像两手空空、不复存在,这时仍然继续用功静坐,切忌惊奇或者张眼查看,以免念头分散而影响入静的发展和进度。要知道,这些现象只是体内气机发生变化的各种正常反应而已。

  第三要 头正顶悬

  方法:将下颌微微内收压向喉结,使头正颈直,百会穴微微上顶。

  要领:下颌内收要自然,头要中正,不可低头、仰头。

  说明:将下颌稍微内收,头正颈直之后,两耳根会有自发的、微微向上用力提的感觉,与此同时,会感觉到头顶有微微上顶、虚悬的感觉,其中尤以“百会穴”最为明显,所以古人将其称为“提耳根劲”、“虚灵顶劲”、“虚领顶劲”、“百会上顶”等等,这样可以令颈椎和脊柱自然伸直,而不至于过分紧张。既可促进任脉和督脉的气脉交会运行,又可使头正、轻虚而无偏斜之弊。

  第四要 竖脊正身

  方法:在“头正顶悬”、“提耳根劲”之后,将整个脊柱微微向上提起, 使脊柱竖直、身体中正。

  要领:脊柱竖直,身体不可驼背弯腰、前俯后仰、左右倾斜;伸直的同时还要保持放松,不可过分紧张。

  说明:脊柱竖直的标准——假设从发际上四指顶门之处垂一直线,此直线正好通过喉咙、心、丹田,而与会阴穴形成一垂直直线。

  整个脊柱要在伸展中放松,脊柱的每块脊椎骨都要自然地重迭笔直,松紧合度,有如宝塔之状,故诀曰“腰松脊竖若塔桩”。

  脊柱竖直,自然身形端正,故能使气血通畅、久坐不疲。

  第五要 两肩齐平

  方法:将两肩微微向上提起二三公分高,左右两肩同高、齐平。

  要点:两肩有微微上提之意,但是不能提起太高,两肩不可以左右低昂、高低不平。

  说明:或许有人会问:大都说“沉肩”,而何以此处说“提肩”呢?答曰:沉肩坠肘,乃是“行功动作”之时的基本要求,但是在静坐、站桩及静立之时则不能如此,否则气血反而容易阻塞于肩部。静时提肩,动时沉肩,不可颠倒,否则将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两肩齐平,不仅可以辅助“头正顶悬”、“竖脊正身”,同时也有助于“开肘含胸”的正确操作。

  第六要 开肘含胸

  方法:上述各项操作完毕之后,把两肘尖微微向前张开二三分,有如鸟雀张翅欲飞的样子,使胸部微微内含。

  要点:两肘微微向前,不要太用力,也不要太多,否则反而容易造成手臂和胸部紧张,使呼吸急促。含胸的主要部位是指胸前“膻中穴”而言。

  说明:含胸是控制肺及呼吸的一种主要方式,它有利于呼吸顺利的升降出入。

  肺, 主司呼吸,也主“一身之气”。这是因为呼吸是全身“真气”运行的动力,调整呼吸,其实就是调整全身“气”的运行。

  未得师传者,静坐中每易两肘后挟,形成挺胸之势,误也!试观诸佛、菩萨圣像之神态即可证明所言不谬也!

  第七要 缄口舌

  方法:缄口及闭口,即在静坐时要将口唇轻闭,牙齿轻叩,此时,舌尖则自然轻轻地抵在上门牙根与牙龈的交接处,也就是“龈交穴”处,这就是舌。

  要点:口唇轻闭,自然合拢,嘴角微微后引,似笑非笑,舌尖轻抵上腭,纯属自然,不要用力。

  说明:舌抵上腭,这种方法操作不当,对静坐的影响很大。切不可“望文生义”,真的用力翘着舌头抵在上腭,而应当如法操作,在自然的规律下,舌尖轻轻地抵在上门牙内牙根与牙龈的交接处。

  检验的方法是:嘴不张开,仅将上下两唇微微张开,此时舌尖则“吧嗒”一声自然从腭龈之间落下,恢复平直的状态,这样才算合乎标准。

  如果静坐功夫深厚,在静坐中有时舌头会自动紧抵上腭,甚至反转抵住喉咙,古人称其为“反锁鹊桥关”。这在 “内景功夫”中有很精细的经络、气化理论基础,则另当别论。有些误传,让初学者把舌尖有意地翘起抵住上腭是不合理论的,此不可不知!

  静坐重在调心,经曰:舌为心之苗,舌头是心脏“苗气”的反应之处,而心又是“五脏六腑之大主”,中医故有“望舌”的诊断方法,静坐中要求缄口、砫舌,有利于使“心平”,而心平才容易使气和,进而达到神静、神旺的目的。

  第八要 合眼垂帘

  方法:两眼上眼皮如“帘子”般自然下垂,两眼之间微露一线之光,目视前下方。

  要领:两眼不太张开,也不太合拢,微有垂目观鼻之意,但不可真用力观鼻端,否则时间太久,容易使眼睛疼痛。

  说明:中医理论认为:五脏六腑之气都向上流注到眼睛,同时眼睛又是“心神”宅、心灵的窗户,因此在静坐中对眼睛有着特殊的要求。静坐中,如果两眼上视,则容易导引气血上行;两眼下视,则易使气血下行;两眼左右转动,则易使心意散乱、心神不能凝聚;两眼闭合,则易导致昏沉、瞌睡;两眼睁开,则思想容易被 “外景”所牵而不能集中。故静坐时,宜合眼垂帘,微露一线之光。

  鼻端与心垂直,加上手心、脚心都聚向“肉团心”,这样可以使全身精、气、神都聚拢、收敛,正是古传“眼观鼻,鼻对脐”之所谓也。

  静坐功夫深厚,肝、心、脾、肺、肾“五气归元”之时,两眼会自然的紧闭并向内抽缩似的,这是功夫进步的自然显现,不可与合眼垂帘相混淆。

  (本文仅供参考,若要练习,应在明师指导下,切不可自己盲修瞎炼)

  原文摘自:《曹溪水》文刊

 
 
 
前五篇文章

睡觉前不能念佛吗

如何获得美满姻缘

六祖慧能的顿悟法门

如何能相貌美丽

禅修最忌讳的是什么

 

后五篇文章

南怀瑾:静坐的4大反应

因改变了,果自然就变了

学佛的人不要怕

学佛后更不如意了

静坐后可以有房事吗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