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狐禅「不落因果」 |
 
《无门关》第二则里有“百丈野狐”的公案。 百丈和尚,凡参次有一老人,常随众听法。众人退,老人亦退。 忽一日不退,师遂问:“面前立者复是何人?” 老人云:“诺某甲非人也,于过去迦叶佛时,曾住此山。因学人问,大修行底人,还落因果,也无。” 某甲对云:“不落因果!”五百年堕野狐身。今请和尚代一转语,贵脱野狐。遂问:“大修行底人,还落因果,也无?” 师云:“不昧因果!” 老人于言下大悟。…… “迦叶佛”是过去七佛中的第六佛。所谓“一转语”是只一句便脱迷而悟的话。“不昧”是不暧昧,不弄虚作假。 百丈怀海禅师(720-814)在讲坛上面向修行僧说法时,总有一个老人安静地坐在后面听法。说法后,老人总和修行僧们一起离开。但有一次,老人没有离开留下了。 百丈和尚觉得很奇怪,问到:“你到底是谁?” 老人回答说:“我不是人。” 很久以前,在迦叶佛时代是这个寺的住持。有一次,一个修行者问我:“不断修行,大彻大悟的人到底受不受因果报应呢?”我马上回答:“不受因果报应。”正因为这个回答,我堕入500世(500次转世)的狐狸道,无法脱身。请您大发慈悲,代我做一正确的回答。” 老人恭恭敬敬请法:“大修行人还落因果否?” 百丈和尚马上答道“不昧因果(对因果不暧昧,不弄虚作假)。” 老人当下大悟,超脱狐身。 老人为什么回答“不落因果”而堕野狐之身,而闻“不昧因果”能脱野狐之身呢? 在佛教中,产生事情的直接原因为“因”,间接原因即附加于“因”之上的事情、条件为“缘”,由此产生的结果为“果”。在此过程中,由“因”而“果”的力量为“业”。例如有一粒豆的种子,这是“因”,耕田、播种、浇水、施肥,这些叫做“缘”,发芽结果,这就是“果”。“缘”是否到位,与“果”关系甚大。即使是恶因,但如有良缘,就能得到善果。良因如果加上恶缘,就会得出恶果。而且,果也不会终于果,果还会成为因,加上缘又生出果。 这不单单是豆的种子问题。我们的存在都遵照这一法则。我们一件一件的善行或是恶行累积起来就形成了我们的现在。而且这还没完,那些行为都会成为“因”,当然又会形成“果”,这就是“因果报应”。 大修行人绝不可能免于“因果报应”,也就是说因为不是“不落因果”,所以老人堕入野狐之身。 那么百丈和尚回答的“不昧因果”是什么呢? 处于“因果报应”之中又超越它,在“因果”中又不受制于其状态,一语道破就是“不昧因果”。 在百丈和尚的“眼”里,既没有堕入野狐身这回事,也没有脱野狐身这回事。“因”只是一时之位,“果”也是一时之位,这就是全部的存在。野狐就是野狐,是绝对的存在。 老人因为执著于因果报应而又妄想不受因果报应,想办法要脱离野狐之身,而五百世都不得解脱。听闻百丈和尚一语道破“不昧因果”,悟到野狐就是野狐之时,反而能脱五百世野狐之身。 有一个关于一休禅师的有意思的故事。 在一次旅途中,一休求宿于一农家。这时附近传来一阵悲泣声,询问其由,得知因为那家主人亡故。禅师很同情,于是特意布施。家人一边哭泣致谢,一边倾诉自己的烦恼:“我家很穷,只有一点点田地,养不活七口人。因此,明知不好,丈夫还是去捕鱼狩猎,这才得以填饱肚子。丈夫得病后很为此事烦恼,认为是犯了杀生之罪所以才得了这个病。他非常烦恼死后是否能进入极乐世界。” 禅师开导说,只要忏悔了自己的罪业就行了,肯定能进入极乐世界。可是那家人还是不能首肯。于是禅师说“如果你们实在担心杀生罪孽,那我就给你画一个极乐世界的保证书吧”。于是在一张纸上写上几笔,认真折好放在逝者胸前,“这样肯定就能进入极乐世界了”,说完就离开了。 因为一休禅师是当时有名的大德,所以那家人以为他一定写了什么难得的话,结果偷偷一看发现是一首狂歌。 造孽如有须弥般。阎王如何记得过。 若杀生罪孽有如须弥山那么多,以至不能去极乐世界,阎王肯定也有漏记的时候,所以放心吧。 我们既然活着,就一定因何种“因缘”而造“业”,因此要受“果”。太受制于“业”就不能活下去。想开了,坦然地面对“业”,承认它就是自己的责任。 农夫的苦恼是“不落因果”,一休禅师说“阎王也有漏记的时候,放心吧”,是“不昧因果”。 古来人们将没有真正悟达禅境却自以为因果者,称作“野狐禅”,盖由此公案而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