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唯以般若为导,净土为归——黄念祖居士的净土思想研究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2009年7月30日 佛学研究网

黄念祖居士已经往生十五周年了,但是我们至今仍然还在怀念他老人家,现在我们又聚在一起开会讨论黄老的佛教实践与净土思想,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从古到今,佛教史上的佛教徒不计其数,大居士、大护法也为数不少,但是作为一介平民的黄老,离开了我们之后还受到人们的称扬,这说明他在生前与逝世后给人们留下了不少可以让人受益的资粮,同时也是他对中国的佛教作出的重要贡献。

在当今中国的佛教居士中,既有修为,又有理论的人可谓不多,特别是在修行实践上有自己的见解,同时又能专攻一门一宗,还兼顾了其它宗门,自成一家的人更不多矣。黄念祖老居士就是众多的居士中的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大家。不了解黄老居士的人,也许只知道他是净土宗的传人,在持名念佛的实践上有突出的特点,他所著的《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影响甚大,一直在信徒中间传阅。但是如果多读几本他的著作,我们就能发现,他老人家不仅在净土方面有很深的修为,而且在禅、华严和密等宗派的理论思想与实践方面也有深入的了解,他的广博佛学造诣,使他成就为一个圆融无碍,自由出入的思想者,独领净土法门的一个当代的先行者。

黄念祖老居士曾经将他一生的行持总结为“唯以般若为导,净土为归”,这个总结很有意义,它既说明了佛教的修行与实践的关系,同时又表明了学佛的最终目的。“般若”是梵语“prajna”的音读,意译“智慧”。佛教里面有戒、定、慧三学,其中慧学就是般若的学问。般若的特点是,代表了佛教独有的学说,佛经上说“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就是指的慧学这一部分内容及其特点。佛教中戒定慧三学是一体的,一般来说,修行者通常是“由戒生定,由定生慧”,反过来慧又来指导戒定二学。

佛教之所以强调慧学,其原因,就是因为佛教在印度本不是最古老的宗教,在它之前还有婆罗门教,佛教是在反对婆罗门教的背景下创生的“沙门思潮”之一,所以它晚出于婆罗门教。另一方面,印度是一个宗教大国,各种宗教与哲学流派都讲究修行,所以戒学与定学在各个宗教与哲学中都有这种修行的方法,如果不举扬佛教的慧学,就无法与其它宗教与哲学划分界限,所以释迦牟尼佛创教以后,特别强调慧学对佛教徒修行的重要性,其目的就是要将佛教与其它宗教区别开来,于是以般若为特点的慧学被放在了佛教理论与实践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位置,“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所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在《大智度论》卷四十三里更明白无误地指出:“般若者,秦言智慧。一切诸智慧中,最为第一,无上无比无等,更无胜者。”可见般若在佛教中地位是如此地重要。

此外,作为一名佛教徒,其目的是要成佛,要像释迦牟尼佛一样,最后获得大自在。从这个意义上言,修习般若就是除了掌握佛教的理论和认识论之外,还要用佛教特有的思维方式来观照世界与人生,因此般若从这个意义上就具有方法论的作用了,它有指导众生离开此岸秽土到彼岸净土的功用,同时也代表了彼岸的清净世界,是佛教徒修行的最大功德之一,故《大智度论》卷八十四又说:“般若名慧,波罗蜜,名到彼岸。”“波罗密”是梵语“paramita”的音读,意译就是“彼岸”,到了彼岸,无疑就摆脱了生死的束缚,成就了最圆满的功德,所以大乘佛教把“般若波罗蜜”列为修行的“六度”之一,其目的就是要让众生了知般若的空义,最终得到解脱,成祖做佛。由于般若在佛教理论中如此重要,故在大乘佛教中专门把讲“空”的中观学派或中观宗作为般若学的代表,将“空”作为佛教涅槃的最高境界,用“空”的哲学和世界观来指导修行,在大乘佛教徒来看,这将显得如此非常重要。当我们了解了般若的重要性后,对黄念祖老人的“唯以般若为导”的思想之理解就不难了,同时也可以见到,黄念祖老人家强调般若,实际上就是强调了佛教“无得正观”的正见,由此指导,入门就能够生起正见,也就不会被一些附佛外道所迷惑了。

以上揭橥了般若或智慧在佛教里面的重要性,说明了作为一种理论的指导与认识的方法的般若之功用。但是佛教不仅是一种信仰,还是教人解脱的一种实践,修学佛教的最终目的是要在思想上和身心上得到解脱,“净土”思想则是佛教修行法门里的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同时也是获得解脱的最终目的。正如黄念祖老人自述所说:“若无般若,则成迷信,只是附法外道,煮砂终难作饭。若不以净土为归,则于现世,决定难出轮回,再出头来,不知何年何劫。故愚呕心沥血以此为劝也。”(《谷响集》)

黄念祖老人说“唯以般若为导,净土为归”,其实就点出了净土的实质,也就是说,“净土为归”是佛教徒最后的解脱目的。佛教对净土的解释很多种,如弥勒净土、弥陀净土、佛国净土、常寂光土,近代以来又出现了太虚大师提倡的人间净土等等,但是究其实质,净土就是与我们众生居住的五浊世界的秽土相对的清净世界,因为我们居住的秽土充满了各种恶行,杀业重,人心乱,是一块虚幻的土地,而阿弥陀佛的净土世界,是真正摆脱了幻化的世界,是一片充满光明和美好的清净世界,这在《阿弥陀经》里面已经有充分的描写,如释迦牟尼在阇崛山为普贤、弥勒等说法,国王法藏信奉三宝,发48大愿,经过长期虔诚修行,积累无量功德,终于成佛,获“无量寿佛”的称号,被尊为光明寿命第一。其臣民也在国王的感召下,摆脱了诸苦,个个颜貌端庄,聪明智慧,生活快乐,国家安定团结,城市建筑精美,伎乐充斥,梵音缭绕,一片庄严净土。人们只专心事佛,勤守精进,死后即可悦意七宝而化生,进入该国。这样美好的国度,确实让我们每个人都向往,所以净土的思想能够影响广大信众,并成为众生追求的终极目标,是由于它的特殊性质所决定的。在佛门里面还出现了以信徒往生西方净土而得名的净土宗。唐代道绰讲解《观无量寿经》200遍,着《净土论》2卷,将禅定念佛改为口唱念佛,提倡阿弥陀净土。弟子善导推行广化,士女奉者,其数无量,深入民间。以后又有慧日、怀玉诵经万遍,日课佛名,弟子法照开五会念佛之说,世称五会法师。唐德宗时少康劝小孩念佛,建净土道场,弘净土之业。黄念祖老人家为了众生的心愿,乃不辞辛苦,致力于净土思想的宣化,立志“化人问幻士,谷响答泉声。欲达吾宗旨,泥牛水上行。”数十年来他老人家不断请教诸方贤达,不耻下问,与幻士酬对,空谷回响,随声而应,最终撰成了《谷响集》《净土资粮》、《华严念佛三昧论讲记》、《心声录》和《大经白话解》等多种著名的佛学读物。

黄念祖老人的净土思想,是在佛门外有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思潮,内有禅净合流背景下的古代传统净土思想的继承与发扬。佛教说到底,就是解决人身的问题,因为人身难得,“天身不如人身。天人享乐放逸,不像人能精进;人身难得而易失,一失人身,万劫难复。这就是说,解决问题的最好机会是人身,但这个机会如电光石火,稍纵即逝。三途一报五千劫,如何得了!因此第一个问题很明显,活着就是为解决生死,也就是抓住这一生机会永超生死。”(《谷响集》)念祖老人在这里指出了人身问题的关键所在,人活一世,时间短暂,而生死问题是每个人都要碰到的大事,如何解决人生大事就需要有智慧和般若的指导,同时又要有正确的修行来获得真正的生死超越。对于超越生死,有很多种方法,就佛教来说,选择出家修行,是一种重要的方法,但是不是每一个人都有这个因缘,同时出家过着茹素吃斋,不婚的形式,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承受得了的。面对生死大事,对一般人来说,更重要的是要解决死后的问题,净土的追求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提出来的。黄念祖老人说:“人不能都出家,出家也不能离开衣食住行与社会联系。所以要抓纲,一纲举万目张,一领提全衣顺。所以在头脑中要有出生死这条纲。万变不离其宗,万目皆随于纲,世法和佛法就打成一片。例如,要做好工作,为了什么?如果其目的、动机落在佛法上,那么你所做的工作,也就是佛的工作。反言之,如果你在佛教道场中,忙得脚跟不点地,可是,内心深处,是个人打算,是利用佛教求名、求利,那就是在欺骗佛,表面是佛教徒,实质上何异于魔子魔孙!同样,整天拜佛烧香,所希望的只是消灾延寿、富贵荣华,妻儿子女,人间福报,这就叫做愚中倍人。不明佛法是愚癡,知道佛法还是这样,故曰倍人。既是在家人,当然有无穷无尽的世间事,只要从出世法出发,并落实到出世法上,世法又何尝有妨碍呢?但是当有不同的机会时,选择什么,这是检验自己最好的仪器,是自己有没有真实发心的真实表现。老是为了世间而牺牲出世间,那还谈得到什么发心呢?”(《谷响集》)佛经上说:“菩萨初发大菩提心,虽于自身烦恼未断,而能普化无量有情。皆令发心舍诸烦恼,展转饶益无量有情。”(《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发心就是生起心念的最初行为,有好的心念就会有好的发愿,必会有好的果报,所以大菩萨们都非常重视初心的生起,以用发心来支持发愿,乃至最终做成超人间的大事。黄念祖老人家强调发心的正确性,把它作为“纲举目张”的生死观的关键所在,要人用它来正确对待生死大事,最终取得直趋土,顿超三界的大解脱,把世间的事情做成了出世间的事情,这无疑是大智慧的般若随身,印证了古来大德所说的“真为生死,发菩提心,深信切愿,持佛名号”的真谛。

般若与净土是佛教思想中的两个重要理论,一个代表了佛教智慧的形象与信众修行的指导思想,另一个代表了佛教徒追求的终极目标与最后的诉求。以往的理论中虽然对般若与净土的思想有过很多的描述,但是往往是或偏重于般若的空义,或偏重于净土的念佛。然而黄念祖老居士却将两者圆融汇通起来,明确指出了般若与净土之间的正确关系,强调了两者之间的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唯以般若为导,净土为归”就是佛教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最好联系,“般若”指导净土的修行,净土为般若提供了最终的目标,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离,所以,现代的修行者,就是既要知道修行的理论,同时还要确立修行的信心,树立正确的目标,最终取得最好的效果。

黄念祖老居士提出的“唯以般若为导,净土为归”的理论,是在历史上儒释道三教合一与佛教界内部禅净合流,以及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等背景下而创生出来的一种融合各宗的思想,它的建立对信徒的修行,特别是如何去建立正念,树立正知正见,正确的修行有重要的助益作用。今天,我们重温黄念祖老居士的思想,缅怀他对佛教所做的贡献,不仅对未来的众生修行与解脱有益,而且对当前构建和谐社会,更好地发挥佛教在经济社会建设中作用也有着重要的作用。(信息来源:香港宝莲禅寺)

 
 
 
前五篇文章

15岁孙女念佛往生记

印光大师:带业往生之人要准备生实报土

浅谈净土宗的创立与发展——谢守信

念佛老人 安祥往生

不执著与空解脱--印光大师

 

后五篇文章

印光大师文钞论集 持经利益随心论

印光大师文钞论集 如来随机利生浅近论

印光大师文钞论集 佛教以孝为本论

印光大师文钞论集 净土法门普被三根论

印光大师文钞论集 净土决疑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